網路會顛覆民主嗎?(Republic.com)

作者:Cass Sunstein(凱斯.桑斯坦)

譯者:黃維明  導讀:劉靜怡

出版社:新新聞     初版日期:2002年5月

 

剛看完Cass Sunstein(凱斯.桑斯坦)所寫的Republic.com(《網路會顛覆民主嗎?》)這本書。想說好久沒寫另類法律書介紹了,即使我明明還有其他事情沒做完,還是想要打鐵趁熱,把一些閱讀心得寫下來。

        這本書的中譯本是今年五月出版的,還找了劉靜怡老師寫導讀。在這之前,我就已經在中央的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原文,當時我翻了翻,看了幾頁,覺得Sunstein似乎是站在擔心網路發展會有客製化(customanize)的現象,導致影響民主的正常運作。我直覺得以為,他太悲觀了,加上原文書很薄,我想大概Sunstein的論點不外乎此,應該不必浪費我的時間,所以就沒看了。後來中譯本出來,我看了看劉老師寫的導論,看她對這本書的介紹,覺得大概也是不脫這個論點,所以仍然決定不看。

        最近之所以會重新拾起這本小書,是因為這屆的新生學妹,在準備行政法的課堂報告時,拿著課本來問我一些翻譯的問題。看到「deliberation」這個字,我說這個字有人翻成「慎思明辨」、有人翻成「審議」,而且我記憶中是Sunstein蠻愛用的字。為了確定我沒誤導學妹,我就拿了Suntein的《司法極簡主義》借給學妹,讓她自己去確認。很巧的,我在圖書館居然又看到這本《網路會顛覆民主嗎?》,想說自己也確認一下,就拿起來翻了翻。沒想到,這一翻,發現譯者的文筆流暢不說,作者論述的內容有捧為豐富有趣,各種類比也很有意思,想說還是借回來看看他的論點到底為何。

        Deliberation」這個字在這中譯本中被翻成「商議」,雖然跟我說記得的兩個翻譯不同,但反正意思就是要辯論、討論、思考的意思。而所謂的「商議型民主」,意思就是民主不只是投投票算算人頭這樣而已,民主應該在投票前,要給持不同觀點、意見的人有交流意見、彼此討論、說服對方的機會。這就是商議民主的精神。

        Sunstein的意思,是說網路造成的「客製化現象」,意即日漸增多的「個人電子報」,會讓網路時代的人們,漸漸地上網只接收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議題、觀點,而對自己不感興趣的議題、觀點,就會透過力量強大的網路工具,審查過濾掉。Sunstein覺得這對民主是有害的,因為如此一來,大家只是對自己的問題有興趣,而漠視公共議題,或是只熱衷於與自己觀點相同的資訊,而不去看相反的資訊,這有害於民主的辯論,且有害於公共事務的參與。還有,Sunstein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名詞,叫做「群體極化」,意即因為網路容易使意見相同的人聚在一起,且容易讓他們不去接收其他的論點,使得這些原本意見就比較接近的人,會更為接近,立場更為堅定,更趨向於極端發展,如果這些團體是種族團體或仇恨團體的話,那就危險了。

        這個問題其實早就存在,人們本來就喜歡只看自己關心的議題、觀點,現實生活中,人們只訂閱自己想看的期刊,只看自己喜歡的報導,或者,只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只聽特定人物說的話。遙控器的誕生,或許就已經比網路來得危險了,Sunstein是不是太鑽牛角尖了呢?!Sunstein早就想到我們會這般反駁,他說,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有遙控器,但是在我們轉台時,還是會不經意地接受到別的資訊,但是虛擬網路中,似乎沒有這種機制。所以,網路的問題顯得特別嚴重。

        說這這,劉靜怡老師在中譯本出版的那一陣子,很喜歡罵陳文茜,認為她主持的文茜小妹大,只有陳文茜一個人的意識形態,而無別人的論點,是很危險的。結果,劉老師在中譯本導讀裡,又提起了這個論點。在我看來,有點輕重失衡。這在我寫的〈政治人物何須退出媒體〉的短文忠,已經做過說明,在此不贅。

        我本身沒那麼悲觀,也不認為網路的興起就真的會顛覆民主,甚至,我比較相信另一本書Vote.com(中譯為《網路民主》)的論點,認為網路會使社會更為多元,使少數意見更容易表達出來,也更容易讓人民直接反應他們的意見,讓直接投票更容易進行。但是,仔細閱讀Sustein的這本書,其實他也不是這麼悲觀,只是他想讓民主更為健全,意即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關心公共議題。就算不採納他的建議,社會未必會更糟,只是他希望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更民主,更商議民主。

        這本書的好處,在於作者提到了許多相關的議題,對有心學習美國言論自由理論、傳播法理論的人,可以略窺美國相關的一些討論。例如,作者說到,許多認為不該管制網路、廣播的人,會搬出美國憲法第一條言論自由保護出來,強調他們的消費者主權。可是Sunstein就辯駁,言論自由只有工具性的價值,而不是一個絕對的價值,搬出言論自由的大蠹,無助於實質的討論,其實,若言論對社會有害,我們還是可以管制言論的,實際上國家長久以來也是這麼做底。

        又例如,作者用「平衡報導原則」、「強制播送兒童教育節目」等規定作為類比,來說明其實國家在很多地方,都已經為了促進某些公共利益,或是想讓人民接觸一些公共議題的知識,而強制人民承擔某些義務。進而,用這些類比、討論,Sunstein說,或許我們可以規定瀏覽人數排行前20名的網路,一定要連接到某些公共議題的網站,或是要求持特定觀點的網站,一定得連結到反對觀點的網站。這些政策建議,在Sunstein的論述脈絡下,或許,真的不是什麼異想天開,看看他提出的類比,就知道其實,某些政策是可行的。

        Sunstein提出的概念、援引各種類比,都很有趣,也很豐富,筆調也不尖銳,反而讓人覺得很客觀。我無法細說他的文風與翔實的內容,這只有留待讀者自己去體會,並從中發現對自己有用的部分。不過,我也未必真的被說服了,事實上,以目前我的工作型態來看,我就不認為我自己會因為網路而不去接收其他的論點。Sunstein提到,其實許多人都希望能夠接受到自己預期之外的資訊,而且這些預期之外的資訊,往往對自己很有幫助。我想我也是如此,當我在使用網路瀏覽時,我偶而閒著閒著,也會東逛西逛,往往就能看到自己意想不到的網站,意想不到的內容,網路世界的多元與無遠弗屆,更讓我能接觸更多不論的意見與論點。這似乎與Sunstein的預言有所出入。當然,這是我自己,不代表大部分上網的人都會如此。這的確是很有趣的議題。不過,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覺得有不少公共議題,都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才引起新聞的,從這方面看,網路似乎並不會降低民主的討論,反而在網路的轉貼文化中,我們學生能夠更積極地關心公共事務。話說回來,這個問題可能在台灣一點都不重要,台灣,據很多人的說法,絕對是世界上人民最關心公共事務的國家。

        另外,還有兩點想法。一、這本書翻譯的不錯。之前看商周翻譯出版的《司法極簡主義》,還以為Sunstein的寫作風格是這麼地令人無法下嚥,看來,應該是譯者的問題。二、我曾經寫過一個關於網路股東會的課堂報告,其中,最為困難的問題,就在於如何利用網路進行討論。意即,透過網路投票,是很簡單的事,透過視訊傳輸,讓無法抽身去股東會會場開會的人,可以看到開會的過程,也是很容易的事,最困難的是,如果讓那些沒去現場開會的人,也能參與討論,才是最為困難的。這就是所謂的「商議民主」的重要。

2002/10/6

回另類法律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