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國會》

作者:楊泰順

出版社:希代   初版日期:2001年11月

蠻久之前我就在書店看到這本楊泰順教授寫的《被誤解的國會》,這個標題對我很有吸引力,因為我本身很反對司法審查,因此相對地,我也很支持立法機關。這樣的標題,似乎是要向人民說明,其實國會形象那麼差,是我們誤解了國會,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我手頭一直很緊,沒錢買太多閒書,也就一直沒看這本書,另外,某程度也是我認為這可能是一本為了選舉打知名度而出的書,所以也不太重視。結果最近有錢,就買了本來看,看了之後覺得,的確沒讓我失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楊泰順先生,目前是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所長。他長期以來的研究領域,似乎都圍繞著國會打轉,似乎也頗有成績。這本書主要乃是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討論台灣目前國會運作上的一些問題。首先,作者一開始就指出,國會的民意支持度低,是有結構性的特徵,不需要特別誇大,一般以為民眾對國會的支持度低,表示國會無能、表現不佳,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不過,這本書並不是真的要說台灣的國會很好、很棒,不需要改革,而其實是想要針對一般輿論對國會運作提出的一些看法,加以辯駁澄清。

除了第一章外,作者花了七個章節,分析了七個國人對國會運作的錯誤認知與觀念。其中,作者最主要的論點,是國會應該建立起其尊嚴,這樣才能讓人民對之信任,也才能解決台灣立法院的諸種亂象。例如,第二章就很有趣的,作者以國會的硬體設施,來分析其對國會議員們問政風格的影響。作者認為,國會殿堂蓋的豪華、莊嚴一點,並沒有什麼不對,不過,議事大廳最好不要太大,這樣才可以使議員們的辯論聚焦,也因為彼此身體互動的親近,更能維持一定的議事禮誼。這是很有趣的論述。除此之外,作者也很強調議長必須要有實權,才能夠維持議會秩序、建立國會尊嚴。

作者在第四章提到,由於陳水扁當選後,議會乃是由在野黨控制,形成行政立法對峙的局面,使扁政府覺得處處受制,最後扁政府的策略是:抹黑國會,讓人民覺得國會的效率不彰,是國會議員太愛作秀的錯(而不是自己不肯交出權力的錯),進而喊出立法院議員人數減半的口號來。作者則是強力反駁,認為這根本是錯誤的想法,全世界號稱民主的國家,國會單一議院的議員人數,平均為二百八十七位,若只算七大工業國,則平均為五百三十二位,相較起來,台灣的立法委員人數,根本算不上多。而且,倘若立法院委員人數減少,單一委員的力量將會擴大,這反而才會造成讓立法委員坐大。另外,我們也需要多一點的立委,才能讓人民有更多立委可以協助其在立法院發聲。

另一個有趣的議題則是,我國該不該採取兩院制的爭辯。作者在第六章提到,許多人認為,通常乃是有歷史背景因素的國家,才會採取兩院制的設計,而台灣沒有這樣的背景,所以不該採取兩院制。作者卻指出,兩院制其實是讓立法權本身多一個內在的制衡機制,也能夠更照顧到少數族群的權益。甚至有學者指出,人口超過千萬的國家,最好是採取兩院制,這樣才能有多一點的國會議員,人民也才會有多一點的機會。這也是目前世界人口超過千萬的民主國家的生態,除了義大利以外。

最後作者在最後一章,則提到國會議員的言論免責權。而作者的主要論點則是,言論免責權的發明,乃是有其歷史性的理由,而這個理由在今日的民主法治國家,已經不再存在,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要繼續放任國會議員亂用言論免責權、亂解釋言論免責權的範圍。

這本書讓我心有戚戚焉的地方很多。作者的很多主張,也與我原本的想法契合,當然,作者提出更多的例子、論據,仍讓我學到了許多有趣得知識與論點。例如,我在思考反司法審查的理論時,我就認為,立法機關其實自己本身就有內在制衡機制,不須外求於司法審查,他的制衡機制就是:立法委員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個體,委員有幾個,這個機制就有幾個人在制衡。委員越多,立法機關內在制衡的效果就越好,就比較不需要有司法機關幫忙監督。另外,我也曾經思考過,如果我真要反對司法審查機關,難道真的完全廢除這個機制嗎?還是有什麼替代方案可以保留一點它的好處呢?我有一個奇妙的論點,那就是如果司法審查的運作只有作為制衡的功能,而沒有老實地遵守憲法、解釋憲法的話(實際上就是如此,他們的確是亂解釋),那麼,我們不如設計一個第二議院,也就是多一個國會,來取代憲法法庭,如此一來,既能維持司法違憲審查機關的制衡功能,也兼顧其能向選民負責。這個論點,也將是我碩士論文的主要的政策建議。

另外,對於立法委員的言論免責權,我以前也在大學課堂上提出過跟作者一模一樣的論點。此外,本書的一些論述,因為我所學限制,並沒有太多的想法,不過還是有點懷疑。例如是否真的要像作者所提出的,應該給議長多一點權力,才能維護國會的尊嚴,我是很懷疑的。事實上,我也不覺得國會的尊嚴真的有助於什麼價值。另外,作者在第七章提到國會的調查權,其雖然強調國會的主要功能早就已經不是立法,而是監督政府,而調查權則是監督政府的必備工具。但是,作者並不去討論現行的監察院與立法院之間的調和,只專注於主張立法院有調查權。我雖然也贊同作者的想法,但我還是有點納悶:那到底監察院該往哪去呢?

作者用極為淺白的文字、有趣的例子,將政治學界的研究成果、正反辯論介紹給我們這些外行人,讓人可以透過輕鬆的閱讀,吸取這些高深的知識,令人佩服這樣的努力與功力。我本來就想寫一本普及的、反對司法違憲審查的書,這本書是我自己可以好好參考的範例。在這本書的翡頁上寫著:「當社會將民主的價值高唱入雲時,學者責無旁貸的工作,便是以明白淺顯的語言,讓鄉親明瞭民主的內涵為何物,而不沉浸在本土化等於民主的迷幻中。」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知識份子致力於民主教育的希望工程。我雖然還稱不上是學者、知識份子,但是,我覺得作者這樣的努力是值得肯定與推薦的,我也希望自己真的能把反司法違憲審查的書寫出來,加入楊教授的行列。到時,我一定也要在翡頁寫下:「當法界將司法違憲審查的價值高唱入雲時……」

最後,附帶一提,作者簡介中,提到楊教授一九八七年在美國的博士論文,因立論精闢獨創,被印第安那大學政治系評選為最佳論文,並代表參與全美評比,同年又被美國政治學會評定為一九八九年政治思想類最佳論文,分別獲頒格林諾獎與李奧斯特勞斯獎等等事跡。看了實在讓人欽佩,也讓我感嘆:台灣的法律學者除了抄襲翻譯介紹以外,有幾個能夠參加國際學術的辯論,並受到肯定的呢?

2002/10/14

回另類法律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