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空間設計/期中報告

                                  房裡里文史調查

 

 

                               

 

 

 

 

 

 

 

 

 

 

 

 

 

 

 

 

 

 

                 指導老師:楊裕富

                     學生:莊媛婷 8933302

                           陳志明 8933315

 

 

 

 

 

 

苗栗縣苑裡市房裡里文史調查

指導老師:楊裕富

學生:莊媛婷8933302陳志明8933315

 

.緣起

    距苑裡市區南方一公里處的房裡,是苑裡地方早期發展的起點及中心,當年商賈雲集,市面繁榮,如今卻是一片寂寥,但那些風格堂皇的古厝,樸拙肅穆的廟宇,仍可以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昔日歲月的軌跡,及先人奮鬥的艱心辛歷程。

    而當各地,正逐步推廣文化保存之際,卻發現有關苑裡的發展歷史,仍未有一完整的記錄及描述,而在社會及產業結構的變遷下,苑裡的歷史,苑裡的文化正快速的消失中,而有關房裡里的文化資產及整理完全只能憑靠記憶及想像。

因此本組就以苑裡市房裡里當地的歷史與文史觀察做簡略之介紹。

 

 

 

 

 

 

 

 

 

 

 

 

 

 

 

 

 

 

 

 

 

 

.苑裡開發史蹟

乾隆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年)開發的苑裡,原是平埔山胞道卡斯族喔灣麗社所在,「灣麗」以溫軟的客家口音念起來似「房裡」,漢人取「彎麗」之音簡譯為「苑裡」,才有了現在的地名。
    明鄭永曆二十四年(西元一六七
),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屯兵大甲鐵砧山,要其經略蓬山八社及後瓏五社,這是官方首次接觸苗栗沿海地區。苑裡鎮在明代屬於蓬山八社,所謂八社包括大甲東、日北、德北、雙寮、苑裡、貓盂、房裡、吞霄等社;前四社今屬台中縣,包括苑裡的後四社則屬苗栗縣,其中苑裡、貓盂和房裡三社即今苑裡鎮境內。苑裡社在鎮上的市區一帶;貓盂社今中正里,原以道卡斯平埔族人的「無亞貓盂社」名;房裡社之名沿用至今為今房裡里,又因東邊緊鄰枕頭山(即古之蓬山,又稱崩山)而得蓬山為地名,依台灣府誌記載;房裡庄即逢山庄,蓬山也是苑裡鎮的代稱。
    到了清朝,拓地日廣,為便於治理,於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設置「苑裡堡」,隸屬淡水廳,下轄吞霄、苑裡二街及房裡等十三庄社。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改隸新竹縣,並易名為「竹南三堡」;光緒十五年又改隸於新設置的苗栗縣。日據時代復設苑裡堡,下轄三街四十二庄;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設苑裡鄉,後改為鎮,現轄二十五里。

 鎮內多是土石砌成的三合院老宅古蹟,因開發較早、人口稠密,是苗栗縣南部交通重鎮。農作物以稻米為主,洋菇產量豐富,佔全省第二位。

 

 

 

 

 

 

.房裡老街的發展史

房裡的拓殖,緣於清擁正初年,有毛、游、李、陳、蔡、郭等六姓泉州墾民,入墾貓盂(今中正里),建立聚落,為苑裡市拓墾之始。後因受漳、泉械鬥波及,泉人移居房裡,重建新街,同時為了自衛,遂於咸豐五年築城堡,此城堡為苗栗縣境內唯一曾築有土石城牆的市街。

而房裡在泉州人的經營下,建有一些鹽館、織布、染布等。昔日的鹽館為豪商富賈包辦,因此有鹽館的地方,必定繁榮富裕,而當時的房裡鹽館年銷食鹽二千石,為台灣全島有名的「大館」。

而房裡自光緒初年大火後,許多富賈他遷,市容即迅速衰微,現在的街市,大多是以後改建,惟尚有少數古厝,雕欄翹棟,多少保留了房裡城的昔日風華。

 

 

 

 

 

 

 

.文化史蹟觀察

【一.房裡蔡家古厝】

蔡氏一家為苑裡望族,前清時代即人才輩出,光復後出任鎮長、醫生的不乏其人。在房里城只要講出蔡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ˉˉ蔡家古宅,建於清光緒末年,日據時代曾經重修過。是棟臨街的建築物,從正面望,像是六棟房屋,實際上卻為一座大型四合院,面寬為五開間,皆有較淺的亭仔腳,中間院落以磚牆分為前後兩部份,前庭為對外之商店區,家人的活動範圍在內庭,內庭正廳相當高敝,頗具古風,進口處有四根圓磚柱,這種磚柱是將紅磚經過熱燒而製成弧形疊砌出來的柱,式樣相當特別,在北部的古老建築中具有這種款式柱子較多,在中南部則較少。前庭為對外商業區,據蔡老太太表示,外庭原本只是用圍牆圍著的院落,約在四十餘年前,才加蓋成房子,成為對外的商業活動地區。尖形的屋頂,一看即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
ˉˉ蔡宅大致上都是用紅磚蓋成,這種建築格調是房里城的特色,紅磚屋宇,臨著屋間小路整齊的排列著,尤其站在縱貫大道眺望房裡城時,感覺上房裡城就是古城,放眼望去,除了稀落的幾間新式建築外,都是尖形屋頂的紅磚建築物,既使是樓房,也是都傳統的款式,雖然是密密麻麻的電視天線為它添加了幾分現代感,但是在進步、現代化中的臺灣,房裡城呈現了古老的一面。

 

 

 

 

 

                    蔡宅中庭院落分為前後兩個部分

 

 

 

 


                                                         蔡宅的測廂房主要以紅磚堆疊而成

                                               

 

 

 


 

                                                   蔡宅正廳前的柱式,由紅磚燒製

而成,非常的別緻且少有

 

 

 

 

 


                                               蔡宅主要為承重牆結構

 

 

 

 

 


蔡宅門屋的牆面,下為石砌牆,上為粉刷牆                             蔡宅正聽出檐的部份

【房裡街屋】

房裡街屋自光緒初年的一場大火後,整個形態也順勢的改變,街屋由最早的土堆厝改變為紅磚瓦造的房子而轉至今日的現代化營建材料,在南房街的路上似乎可以見到最早的土堆厝,它的外牆以卵石砌至約三十公分高,而後在以土推砌疊至約一米高處,做為空間的界定範圍,而街屋間,則曾有修建過因此傳統式的街屋立面以不復存了,在北房蔡宅中,沿至街的盡頭,依希可以見到當時的商店形態,街面為全部並排,而第一進為商店如鹽館或紡織館,樓高以一層為居多,少數則建至兩樓高,騎樓與街面以磚柱及石牆做為分隔,而現今由於商店的功能以消失了,轉而取之的為純住宅功能,因此每間的騎樓以水泥磚牆封死,使每間房子轉為個體戶的型態。

 


  

 

 

 


 

 

 

 

 

 


【三.順天宮】

位於苑裡市街正南方,昔稱城內媽祖,位於昔日房裡城內,與城外媽祖慈和宮相對。順天宮媽祖廟是縱貫鐵路海岸線延線最古老的一座廟宇,據說創建於三百年前,也就是(西元一六九六年)左右,昔日房裡城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市鎮,而從它的創建歷史可以得到最好的證明。從外觀上看,順天宮就是一座上了年紀的古廟,建築面積不大,廟裡面散發著古意盎然的氣氛,廟中奉祀兩種神,媽祖及玄天上帝。據說玄天上帝原奉於竹南的某座廟宇,後來順天宮「做熱鬧」演台戲,請玄天上帝來觀賞,戲演完之後,玄天上帝執意不肯回原廟,乃遷居於順天宮。

 

 

 

 

 

 

 

 

 

 

 

 


【四.房裡溪「義渡碑」】

苑裡鎮房裡里的「義渡碑」,是清道光年間所立,不僅是個古蹟,其中亦深含深厚意義。
ˉ  苑裡鎮的房裡溪流經數里,在出海口至現今房裡里處,原本溪面非常寬廣,人們必須靠渡船來往,在清朝時期,溪上交通頗發達,亦有不少人賴小舟或竹筏擺渡客人維生,早年交通不發達,這項設施方便商旅往來,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
ˉ  所謂「義渡」是指地方初闢時,以小舟或竹筏載運行客渡過河川的交通設施,義渡分官渡與民渡,房裡溪義渡屬官渡,立「房裡溪官義渡」碑者,是清道光年間的淡水廳同知婁雲。
ˉˉ婁雲,字秋槎,浙江山陰人,善詩文,早年以監生捐補知縣,分發福建候用,道光十年,因勘禁鴉片有功,升為台灣分防同知,十六年,復因平撫桃園地區的閩粵械鬥有功,晉升淡水廳同知,當時的淡水廳轄域很大,大甲溪以北之地俱為所屬。
ˉˉ婁雲到任後,任事極為為積極,先是頒布莊規、禁約,以平靖也方械鬥歪風,接著督導各地方辦理義倉,興建書院及捐設義渡。未設義渡的河川,每逢洪水時期,多由地方土豪劣紳僱人駕舟擺渡,經常藉故勒索高額渡費,行旅如不照給,甚至以暴力強掠,民間深以為苦婁雲為革除這些積弊,遂出面邀請地方士紳捐助義渡基金,在他轄區內,一口氣設了六處義渡,以所募經費購置義田,將每年的租息作為維持義渡費用。
ˉ  當時在房裡溪畔設有義渡碑亭,內立一石碑,上書「房裡溪官義渡」,右款文「道光丁酉年起建設義渡,由官給發工食,往來行人隨到隨渡,不准需索分文,如違鳴官嚴辦」,左款是「加府銜淡水分府山陰婁雲建立」。
ˉˉ房裡義度碑原於道光十七年立於房裡溪,因恐被洪水沖毀,後來移置於房裡順天官前,並建義渡亭加以保護。縣政府於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在石旁另立一碑云:「房裡溪一望一沙石,通十里,難行,遇雨水漲,徒步不能,臨河必返,設有渡舟取資通行,後經淡水廳官方供設免費渡過,以立碑於此,謂之官義渡」。
ˉˉ婁雲的大量捐款義渡,對發展地方交通及促進墾殖事業貢獻良多,確是一位難得的好官,他離去時,地方父老仍念念不忘,至其死後將他入祀於德政祠。

 

伍、式樣分析

【房裡蔡宅】

 

. 第一層次

好的部分:1.正廳前的柱子使用紅磚砌成,為少有得柱式。

              2.整棟蔡宅牆面皆使用紅磚砌成,牆下緣使用石材收邊,更顯雅致。

              3.出檐結構的部份,木構件保留完整,隱約可見彩繪的部份。

不好的不分:1.原有的門窗被住戶整修成現代的鐵門及鐵欄杆。

                2.正廳內兩側的側門被水泥封死。

                3.原有的護龍被拆毀,保留下來的只有主要廂房的部份。

. 第二層次

     蔡宅主要的特色在於其紅磚與石材的鋪面,以及木構件的形式與構件上的彩繪,由於時代的進步,蔡宅後代為因應生活需求,加上了現代的天線,鐵欄杆及鐵門,若以古厝的維護應將其拆除,仿照原有形式加以還原,而蔡宅兩旁的護龍也應將其考究並修復,使蔡宅更完整的呈現及保留下來。

. 第三層次

浮雕典故:蔡氏為房裡望族,牆上浮雕多以書卷為裝飾,更顯蔡氏的書香世家。

 

 

.民俗傳統技藝

【三角藺草】
編織帽蓆所用的藺草,即俗稱大甲藺或苑裡藺的三角藺草,又名茳芏,過去

三角藺草多為野生草,今日均為人工栽培,且多與水稻搭配種植,農民們多於稻子收

成後,在水田中種植藺草,一年可收穫3次,不論是藺草的收穫量或帽蓆的產量,苑

裡是最大的產地。約一百年前,苑裡婦女幾乎人手一張草帽蓆,一雙巧手從不閒著,

每年掙取不少收入,據說只要一人編織,足夠養活六口之家。苑裡草帽蓆是以藺草編

成,富彈性,不易褪色,且具有吸濕、脫臭的特性,炎夏睡在藺草蓆上,不但汗水可

被草蓆吸收,柔軟涼爽、舒適,藺草散發的草香,可避免蝨子、跳蚤藏身其中。

 

 

 

 

 

 


.速寫

【速寫一】

在房裡這個純樸的鄉村中,對於里民保存古厝的心力,覺得非常感動但也有些感概,感動於阿桑每天固定回古厝打掃,據阿桑的口述這座合院為她丈夫的阿祖所留下來的據今應有近兩百多年的歷史,同時這座古厝是為持整個家族聯繫的橋樑及重要的物件,現在的親人大都移至大都市發展、工作;而內心感概於,對於古厝的保存,似乎是只有名望家族才會受到重視,這座合院目前只有正廳算是維持較完整的其餘如左右廂房等,則受到程度不一的毀損,就當地整體而言,其實,這座合院算是比蔡宅還要完整的。

 

【速寫二】

對於街面而言,每個建築物尚都保留其原來的風貌,但在時間的影響之下,其建築機能多少都受到改變,這座合院現在是存放貨物的地方,但就其外觀而言還是可以體會出原來的味道及建築風格,這座建築為磚造式搭配著斜屋頂樣式,而與鄰街屋方面則以類似為騎樓的門廊做為聯繫。

 

 

. 結語

房裡為苑裡的舊城,保留了許多的舊有古厝,走進房裡里,見到的皆為磚砌的舊房子,其中包含不少百年以上的老古厝,整個社區以順天宮為中心,向外擴展為整個房裡古城,亦為整個房裡里的信仰核心,藉由順天宮前的廣場及老榕樹,圍朔出整個房裡里主要的活動空間。

    現今房裡里教為熟悉的古厝為蔡宅及陳宅,就陳、蔡二宅而言,蔡宅保存尚為完整,整體而言,蔡宅兩側護龍已被拆毀,而內部則因後代生活需求而改建成現代化的設備,只保留下古宅的外觀;陳宅則因後代改建成樓房,故所保存的古厝已不完整。

     在本次房裡古城文史調查中,深刻體會到古厝的保存仍需重視,其實房裡的古厝與台南安平的老街有著相同的味道,但安平老街因為受到重視,而在政府的規劃下成為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同時老街也因而受到保存,反觀房裡的古厝,則顯得較為落寞,整個房裡雖保留了傳統的舊建築,但因在沒有系統的規劃及維護下,則顯的較為殘破,希望藉由這次的調查,使更多人認識房裡的古厝,讓房裡的古厝能更完整的被保留下來。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