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摘自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亞太出版
2-1、近代美學的源流
近代西方美學發展,若從科學主義的角度來看,幾乎與近代心理
學的發展在時機上極為雷同(張肖松1981;葉朗1993;林書垚1974;
陳秉璋、陳信木1993),一方面同時從哲學中獨立出一門學科,另一
方面經歷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兩大變革:實證主義與經驗論的
如日當中以及近代造形藝術的革命。
若從人文學科的角度看,則可以說以日爾曼語系為首的藝術史論
主導了近代西方美學的發展。從包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
為美學(Aesthetics)這個名詞奠基為研究感性的學問;溫克爾曼(
Winckelmann;1717-1768)將美學、藝術史、式樣史融為一爐的研究
成果;康德(Kant,I;1724-1804)在企圖調和歐陸的理性主義(唯心
主義)與歐洲海洋的經驗主義(唯物主義)下成就了<<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三部鉅著,其中<<判斷力批
判>>即針對〞美〞、〞崇高〞、〞藝術與天才〞等美學課題進行分析
;黑格爾(Hegel,G.W.F; 1770-1831)更進一步,以<<美學>>三卷某
種程度的總結了日爾曼語系為首的美學論著,黑格爾美學首卷提出: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美學次卷提出:〞從象徵型藝術到
古典型藝術再到浪漫型藝術的發展〞,黑格爾美學第三卷提出:〞建
築、雕刻、繪畫、音樂、詩、戲劇等各門藝術的分殊美學發展〞;所
以到了迪爾泰(Dilthey,W.D; 1833-1911),在1892年出版了<<現代
美學的三個時代及其當前工作>>一書,該書的重要作用有二:一是將
美學思潮區分為17世紀以德國包姆嘉通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美學,18世
紀以英國哈奇森(Hutcheson )、費希納(Fechner )等為代表的經
驗主義美學,19世紀以德國溫克爾曼、黑格爾為代表的描述性風格演
進的美學;另一方面,這種描述性風格演進的美學既梳理了,美學以
藝術品分析為中心的學術脈絡,也以〞人的科學〞隱藏了德國文化民
族主義者向來的價值觀,並作為嚴肅的知識承傳出去。
2-2、近代美學、藝術、設計的脈絡
接下來的二十世紀的美學論述雖然多采多姿,但是,從烏福林(
Wolffilin,H; 瑞士 1864-1945 )的<<藝術史的基本概念>>、<<古典
藝術>>;柯林伍德(Collingwood,R.G; 英國1889-1943)的<<藝術原
理>>;潘納斯基(Panofsky,E;德國1892-1968)的<<圖像學研究>>、
<<視覺藝術中的含義>>;李德(Read,H;英國1893-1968)的<<藝術與
工業>>、<<藝術的真諦>>、<<現代藝術哲學>>;蘇珊朗格(Langer,S
;德裔美人1895-1985)的<<感情與形式>>、<<符號形式導論>>、<<藝
術問題>>;帕夫斯納(Pevsner,N; 俄裔德人1902-1983)的<<歐洲建
築史綱>>、<<現代設計先鋒者>>;宮布里希(Gombrich,E; 奧裔英人
1909--)的<<藝術的故事>>、<<象徵的圖像>>等等著作,不但大大的
影響著當今美學的發展,著作本身也可是為美學著作,更重要的是這
樣的當權的美學思潮正是:〞以藝術品(設計品)分析為中心的學術
,以人文主義隱藏了德國文化民族主義者向來價值觀的嚴肅知識〞,
換句話說,近代西方美學發展,如果忽略了這隱藏了的日爾曼語系為
首的藝術史論,則更為紛亂且無法理解。
簡單的說,近代美學發展的重要課題與趨勢如下:
(1).從文藝合論到文藝分論,再到分殊美學的興起,其中特別是
造型美學有了長足的發展。
(2).從形而上美學轉向形而下美學(所謂由下而上的美學),也
因此,所謂物質主義的形式主義美學以及與心理學結合的美
學(如格式塔心理學)逐漸成為顯學。
(3).從美學回到藝術哲學,再到藝術理論,或是說美學已不甘於
哲學的寂寞,而要現世的指導藝術的發展。
(4).美學發展與藝術史論述(特別是造形藝術與設計藝術)發展
的互相辯證,使風格論(式樣論)重返美學論述的舞台。
(5).裝飾及古典美的概念與〞時代精神〞間的糾葛,夾雜著以法
國為主的拉丁民族〞精神〞與以德國為主的日爾曼民族〞精
神〞之間的抗爭,反反覆覆的化身為前現代藝術(設計)、
現代藝術(設計)、後現代藝術(設計)之間的抗爭。
這種看法指出了:德國美學或日爾曼語系美學對當代美學的深刻
影響,而且其中是以黑格爾的美學作一分界如下:
文藝合論的 西方傳統美學
形而上美學 以哲學家為主
(形上學主流)(形而下主流:應用美學)
│
↓
(希臘羅馬
↓ 畢達哥拉斯派(神秘數論)
↓
柏拉圖
文藝復興) 亞里斯多德
↓
奧古斯丁 阿伯提(Alberty)
托碼斯阿逵納 達芬奇
│
文藝分論的
↓
↓
分殊美學
包姆嘉通
(啟蒙運動
├───────┐
↓
↓
↓
(德國古典美學主流)
現代化)
↓ (以藝術史論為主的美學)
康德
↓
費希特 溫克爾曼
黑格爾(集大成) │
迪爾泰 ←────┤
│
│
藝術論的美學
↓
↓
(現代化 (文化與心理
(形式主義美學與藝術分析)
↓
角度的藝術論) │
產業革命)
↓
↓
克羅齊 烏福林
桑塔耶納 柯林伍德
↓ 潘納斯基
蘇珊朗格 李德
│ 帕夫斯納
│ 基提恩
↓
↓
各種主義興起─→─┴──┬────┘
│
立場分殊的美學 ┌──┴────┐
(後現代化
↓
↓
↓
現象學美學 心理學美學(格式塔美學)
資訊革命) 詮釋學美學
符號論美學(結構主義美學)
分析學派美學
形而下美學(設計美學)
社會學派美學(接受美學)
解構主義美學(後現代美學)
圖2-1 十九世紀近代西方美學以德國古典美學為基礎
而另一方面,近代近代美學發展,在美學與藝術的辯證關係下、
、在藝術的追求科學性下、在純藝術與應用藝術的辯證關係下、在二
十世紀快速工業化所引發的社會快速變革下、藝術教育體制內與體制
外的抗爭下,更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引導:
(1).現代藝術運動,特別是抽象主義與構成主義。
(2).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格式塔心理學。
(3).現代建築運動,特別是包浩斯的教育系統。
(4).實證主義、經驗主義、實用主義與科學主義。
(5).語言學、符號學,特別是結構主義。
(6).大眾傳播、大眾文化(所謂俗文化)、地方文化,特別是經
過商業包裝後的文化。
西方文化下,十九世紀中葉以繪畫藝術而言,起了通稱為〞現代
〞繪畫藝術的苗芽,西方繪畫的〞現代化〞運動因素眾說紛紜,大致
上受以下因素的影響(劉其偉1975;Jacobus1985;Lieber1988):
(1).照相技術的發明,所謂的〞寫實〞已逐漸失去〞技藝〞的優
勢。
(2).現代意識與〞前衛〞意識的衝擊,改變了〞寫實〞(真實世
界)的看法,畫家對真實世界的理解進入自稱〞科學〞的理
解方式,將真實世界分解為〞色彩〞與〞造型〞兩大要素,
色彩逐漸發展出音樂系統,而造型逐漸發展出邏輯系統。
(3).〞前衛〞意識的衝擊,包括了對繪畫學院教育系統的不滿,
諸如:評審制度、保守作風、技術的學習以建築為藝術的核
心、對社會大眾的忽視(只針對〞貴族〞服務)等等。
(4).非洲原始藝術的流入,日本浮世繪版畫(當包裝紙)流入。
(5).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之間的互相衝擊,純藝術與應用藝術在市
場中被接納程度的衝擊。
但就西方文化中,美學與藝術的關係來看,主要是〞藝術〞與〞
文學〞重新調整關係所致。現代(繪畫)藝術之前,藝術作為文學的
補充品,文學作為宗教(權力或政治)的補充品,所以(繪畫)藝術
有貴賤之分,所以藝術在追求畫得像、畫得好看。藝術與文學的關係
是建立在主題與故事敘述上,表現什麼主題?怎麼表現主題?怎麼說
故事?說什麼故事?基本上是看贊助者的意思。藝術本身沒有獨立性
與純粹性,藝術家更沒有獨立性,所以在西方美學與藝術的關係來看
,藝術要能有合乎贊助者的主題與故事敘述。現代(繪畫)藝術的興
起,除了〞前衛〞意識的衝擊外,一方面贊助者改變了(改變成經由
市場的早期資本家與後來的中產階級),另一方面藝術家追求經濟上
的獨立性之外,亦追求藝術的獨立性,這時候表現什麼主題?怎麼表
現主題?怎麼說故事?說什麼故事?基本上是看藝術家的意思,特別
是自認為〞很科學〞的(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前衛藝術家的意
思。這些前衛藝術家的〞傳統畫得像的技術〞通常已經成熟,所展開
的探索就不以畫得像為主(所謂的抽象),而帶出了現代繪畫運動。
在美學上,不能說從此〞(繪畫)藝術〞與〞文學〞無關,只能說(
繪畫)藝術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性後,再重新建立與文學的關係。
現代藝術中抽象繪畫(特別是構成主義)與超現實繪畫,不但被
藝評家、畫廊、市場、社會大眾接受,也改寫了〞美學〞。
西方文化下,十九世紀中葉以應用藝術(設計)而言,在〞布雜
學院〞內原是附屬於建築藝術之下的。而現代應用藝術的興起,除了
應用藝術與純藝術之間的衝擊外,主要以下因素的影響(劉其偉1976
; 楊裕富1993; 楊裕富1996; 佟景韓1995; Pevsner 1968; pevsner
1970; Doordan 1995; Middleton 1984):
(1).對哥德式藝術精神的追求(特別是對抗於古典藝術)。
(2).新生事物(特別是機器與機器產品)對式樣的需求。
(3).純藝術與應用藝術的結合(美術與手工藝運動)的壓力。
(4).新生事物改良、新科技與應用藝術的結合的壓力。
(5).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追求。
(6).裝飾藝術、純藝術、應用藝術之間的三角關係。
(7).求新與創新的壓力。
這裡面民族精神的追求常掩飾於時代精神之下,特別是泛日爾曼
語系的民族精神的追求,以及應用藝術(設計)教育主導權的爭奪,
常在掛在現代設計教育的外衣之下,而鮮少受到質疑。而這應用藝術
與純藝術之間的相互衝擊,以民族精神的爭執、以學院體制內外(或
新舊)爭執、以時間先後而言,在西方主要有五個應用藝術運動:美
術與工藝運動、包浩斯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流線型運動、嘲諷古典
運動(後現代設計)。
這其中又以包浩斯運動,對這應用藝術與純藝術之間的相互辯證
最為集大成。〞包浩斯〞這所由德國建築師葛羅培(Gropius,W 1883
-1969 )兩度當任校長的藝術學校(或建築學校),不但很清楚的闡
釋了〞現代〞應用藝術與純藝術之間的關係,更清楚的是將美學的主
要課題,從純藝術轉移到應用藝術。包浩斯這個藝術教育體制,所作
的努力,簡單的說有以下幾點:
(1).以建築為核心,結合純藝術與應用藝術(包浩斯本身即為藝
術學校與工藝學校合併而成)。
(2).結合新科技(當時主要是機械文明)於藝術之中。
(3).結合二十世紀初的藝術運動健將(特別是風格派、構成主義
超寫實主義與抽象派)致力於新的藝術學院的教育體制(包
括將造型心理學的成果融入教材與教法)的建立,其所對抗
的當然是(法國)布雜藝術學院的教育體制。
(4).講求科學,應用藝術的實用精神、實驗精神與創新精神的提
倡,以自由式樣對抗傳統(歷史上的)式樣。
(5).承接〞德意志工作同盟〞改革運動的精益求精與社會責任的
遺志,應用藝術某種程度的被提昇為〞社會改造〞大業。
這種看法指出了:近代美學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不但文學美學
與藝術美學分論,分殊美學中的造型美學興起(或是說應用美學的興
起),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也很清楚的看得出藝術中應用藝術的興起
。分殊美學中造型美學的興起是個漸進的過程,以美術與工藝(結合
)運動代表從藝術的文學性走向藝術的純粹性與藝術的應用性,以包
浩斯運動代表藝術的純粹性與應用性高峰,以嘲諷古典運動(後現代
設計)代表從藝術的純粹性走回藝術的文學性與裝飾性。雖然其中隱
含著(藝術)學院體制之間的抗爭,隱含著民族精神之間的抗爭(泛
日爾曼民族與泛拉丁民族之間的抗爭),隱含著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抗
爭,但是總的趨勢下,也帶動了長久以來被〞哲學家〞所遺忘了的形
而下美學(器物美學、應用美學)的復甦。而這其中又是以二十世紀
初的德國包浩斯藝術教育作一分界如下:
美學
藝術
設計
(主張)
文藝分論的
布雜學院
中世紀式樣
Beaux-Art
Middle age style 印象派
(1819-法
(anti-Classicism Impressiomism
美術與工藝運動 (1863 V-Le-Due (1870-法
美術工藝運動
後印象派 Art & crafts
(從
Post-Impress (1880-英
藝術的文學性
(1885-法 藝術革新運動
走向
Art nouveau← Art nouveau
藝術的純粹性
(1896-比利時
與
立體派 分離派
藝術的應用性)未來派與機械主義 Cubism
Sezession
Futurism & (1906-法
(1897-德奧
Mechanism 表現主義
(190? Expressionism
(1911-北歐
構成主義
Constructivism
(1914-俄
新造型主義與風格派
Neo-plasticism ←Neo-plasticism
(191? (De-stijl
191?德荷
達達主義
Dada (1916
包浩斯與機能主義
包浩斯學校
Bauhaus & → Bauhaus
→Bauhaus
包浩斯運動 Functionism
(1919-德
(藝術的純粹性 (1919
與應用性高峰)新建築、反式樣
New architecht
裝飾藝術
(anti-style
Art Deco
裝飾藝術運動 (1923 Corbusier
(1925-法
流線型運動
流線型式樣
拼貼與新達達 Streamlining
Collage & (1930-美
Neo-Dada
(196? -美
普普藝術
Pop (196?-美
風範主義與準古典
後現代建築
嘲諷古典運動 Mannerism
Post-modern
後現代設計 Qusi-Classicism
(1970-美
(從
(1968- Venture
藝術的純粹性
走回
藝術的文學性
與裝飾性)
圖2-2 二十世紀近代西方美學以德國包浩斯應用美學為基礎
二十世紀的近代西方美學,猛然一看好像與十九世紀的近代西方
美學有著極大的不同,美學基本上不是哲學家的專利,而是藝術家與
教育家的專利。但是從另一角度看,二十世紀的近代西方美學與十九
世紀的近代西方美學卻銜接得極好。
一方面應用美學重回美學的舞臺,另一方面,設計的現代主義基
本上完成了黑格爾對藝術發展的主觀願望(藝術從東方的象徵藝術走
到古典的藝術,最後走向以北歐民族為首的浪漫藝術)(建築)藝術
發展定於國際式樣一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三一方面,設計的後現代
主義基本上完成了迪爾泰的相對主義願望(文化歷史觀美學),(建
築)藝術發展又回到多采多姿的多元文化中。
然而藝術上的現代主義也好,或是後現代主義也好,假借對時代
精神的追求,以對歷史元素的解脫、對式樣的解脫、對民族傳統的解
脫為起點,卻也以對時代精神追求的同樣藉口,撿回了歷史元素、撿
回了式樣、撿回了裝飾、也撿回了民族與地域的傳統。如此看來,時
代精神到底是什麼?怎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從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來看,所謂時代精神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
時,德語系民族的思想家,在久思德語系民族的分裂與落後時,所想
出來的一種口號,這個口號經過思想家的浸潤與包裝,某種程度上是
與(德意志)民族精神相通的。有了這樣的前提式理解之下,我們對
近代西方美學的發展才不至於陷入〞口號〞般的理解。也才可能對近
代西方美學的發展的理解,從全盤接受轉換到分析接受,轉換到批判
,再到融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