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美學、藝術學對設計的影響

楊裕富摘自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亞太出版
 

2-4、近代設計的主要課題

    從〞學〞的角度分析近代美學、藝術、設計之間的互動與脈絡,
可以以美學的主要課題來分析討論,如此較易於從概念上釐清近代美
學、藝術、設計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從〞術〞的角度(從設計專業
)分析近代美學、藝術、設計之間的互動與脈絡,則有以下近代設計
史上重要的課題,值得進一步分析與澄清。

2-4-1、設計與藝術的分界:設計與藝術之爭

    我們從近代設計史來看設計的發展幾乎與藝術的發展呈同步進行
,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在西方設計與藝術主要是從19世紀末才逐漸分
開,這種設計與藝術的分界在〞現代主義〞當然是振振有辭,但是,
到了1980年代(特別是產品設計界)由於電子與電訊科技的快速發達
,〞形〞的塑造顯然又成為〞設計〞專業的重點,不管我們用界面設
計來稱呼或是用〞形隨情趣(form follow emotion )〞來轉變設計
專業上與(造形)藝術區分的困難(註22)。這樣說來,設計與藝術
之爭是起於現代設計運動,我們也正可以從現代設計運動的興起來探
討設計與藝術的分界。
    或許我們可以說設計與(造形)藝術的共同交集在於〞造形〞活
動與審美活動,反過來設計與藝術的分界則在於設計之〞為用〞與設
計人心目中的藝術之〞不為用〞。只是,一方面〞為用〞又混合著對
近代科技的吸納與借用,〞不為用〞又混合著對近代社會的不滿與批
判;另一方面〞為用〞又到處擴張意含(包括了視覺愉悅),〞所用
〞又見被其他專業掏空(如:產品設計與機械設計,產品設計師與發
明家),所以設計與藝術的分界也就日趨模糊與複雜了。

2-4-2、設計的分工專業

    在當代設計業裡,一方面我們看到設計與造形藝術好像分分合合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設計業好像不只是從造形藝術業裡獨立出來,
有許多專業的〞東西〞造形藝術裡是沒有的,更進一步的設計專業好
像也逐漸再度專業分工(諸如:建築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
、服裝設計、景觀設計...)。
    設計的分工專業,確實也是近代設計的主要課題,只不過設計的
分工專業在國內設計業界裡所形成的困擾,也有可能是我們(我國)
設計學界過度依賴美國樣板的作用下,對現代設計教育制度上的一種
誤解。設計的分工專業的課題只有在〞專業性〞的內容,專業處理的
對象物〞特色〞上能有所澄清,才可能有較為妥當的對應(註23)。

2-4-3、機能主義

    在現代主義的設計運動裡,〞機能〞是一個非常持久的課題,現
代設計的〞大師〞蘇力文以〞形隨機能〞這句響亮的口號造就了〞機
能主義〞。實際上,我們分析機能主義的興起可以歸因於下:
    a.現代主義興起之前,人們對造形與形式總有依戀,總認為造
      形該尾隨於既見的事物(歷史與傳統),造形該歸因於某種
        〞理論〞或洞見,恰恰現代主義迎接新的科技、材料,在藝
        術上與〞前衛主義〞合流,注重〞創新〞,所以喊出歸因於
        〞使用〞,歸因於〞材料〞,進而突出了設計上的〞機能問
        題〞、〞使用問題〞、〞材料問題〞與〞大量生產問題〞。
    b.喊出形隨機能,可以切斷形隨歷史、形隨式樣的疑慮,避免
      了〞新機能直接穿舊造形〞的不適症,可以直接與抽象的造
      形藝術運動聯繫在一起。這特別在建築設計裡是非常急切的
      課題。
    而就設計上的機能主義內涵來分析,我們可以說機能主義是分析
哲學在設計領域的演變結果,更仔細的說機能主義其實是以英國的功
利主義,美國的實用主義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人企圖透過節省
財力物力發明,在市場裡(資本主義)改善人民〞生活〞,在國家體
制裡(社會主義)改善人民〞生活〞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隨後給
予〞設計專業〞與現實條件差距很大的〞理想〞,結果也帶來不少失
望)所形成的〞主義〞。
    若就設計上的機能主義的外延(指稱)來分析,機能主義與有機
主義、仿生主義、簡樸主義、合理主義、程序主義等等有雷同的淵源
與部份重疊的內涵。
    不過,主義畢竟是主義,靠的是信念與信仰而不是說理,機能主
義也不例外,我們現在當然可以很輕鬆的質問〞機能〞是什麼?難道
機能不包括〞造形上的視覺美感嗎〞?難道機能不包括文化差異嗎?
然而,機能主義也因為與有機主義、仿生主義、簡樸主義、合理主義
、程序主義等等有雷同的淵源,站在大量生產的效率問題上,對新生
材料、科技的運用調適性上都有很多的貢獻,特別是機能主義高舉了
〞物件的目的〞、物件的作用、生產製造的合理性、程序性等等課題
,所以〞機能主義〞在設計專業上也仍然可以是一個相當持久的課題

 

2-4-4、現代主義與第一波變革

    設計上的現代主義的興起與工業革命或是說與近代的發明革命有
密切的關係,諸如:西方的現代設計運動所論及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Art & craft movement)就以哥德式手工藝行會的傳統來對抗當時
英國機器生產的產品;二十世紀初的未來派與構成派就歌詠機械的精
神、動力的精神為〞當代〞的精神。
    我們常稱產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的第一波大變革,從設計的角度這
些變革大致可分成以下幾類:
    a.直接涉及設計專業的變革,諸如:
        照相機的發明與推廣:迫使繪畫系統從寫實出走
        印刷術的快速改進:迫使繪畫系統的〞真蹟版權〞概念混淆
        鋼材料、鋼筋混泥土的改進推廣:建築材料運用更自由
        電器用品的發明:新生事物的新造形定位
        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發明:新生事物新造形定位
        塑膠等石化原料的發明:高塑性的設計材料來臨
    b.涉及生活型態的改變,進而改變設計需求,諸如:
        都市生活型態阻絕了人對大自然的尊重:產品的過度包裝
        紙幣消費時代來臨:大眾市場出現→追逐大量生產
        世俗主義與享樂主意抬頭:大眾市場出現
                    →追逐匿名的〞消費者口味〞
    c.涉及生產制度的改變,進而改變設計行業,諸如:
        工廠制度的形成、藍領階級的形成:
        設計行業的新定位(從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

    這些變革不可謂不大,所以現代主義設計自然有其興起的動力,
只不過這不只是生產形態的改變、消費形態的改變、思潮與生活習慣
的改變,更涉及到論述主導權的爭奪。在設計的現代主義裡,這種設
計論述主導權的爭奪是以美術工藝運動的〞反學院〞為起點,以包號
斯的向布雜學院挑戰為主戰場,以〞國際式樣〞為立威立典的祭禮(
註24)。我們甚至從前述的分析裡,更可清楚的看到從啟蒙運動開始
廣義德語系(德語、英語、美語)的哲學家、美學家、藝評家、藝術
史家、設計史家兩三百年來的辛勤努力,才換得約50年(1910--1960
)的設計論述霸權(從拉丁語系轉為條頓語系),1960年代起,現代
主義的設計論述霸權,逐漸受到第二波變革的挑戰。
 

2-4-5、後現代主義與第二波變革(註25)

    後現代主義的興起一般是以二次大戰作為分界,或是說1960年代
所起的社會變革與第二次產業革命(或資訊產業革命),與對設計上
現代主義的不滿有密切的關係,諸如:後現代建築的高科技派就以深
冷的觸感與自動化設備來塑造建築物;後現代設計裡不斷運用歷史造
形符碼,地域性造形符碼等等。
    我們常稱資訊革命是人類社會的第二波大變革,從設計的角度這
些變革大致可分成以下幾類:
    a.直接涉及設計專業的變革,諸如:
        電腦與通訊技術的發明與推廣:迫使設計工具改變
                     (電腦化與影像處理精密化)
        日常用品的輕薄短小化:新生事物新造形
        組件與電子組件的超小化:〞造形〞高度自由了
                                產品設計進入界面設計時代
    b.涉及生活型態的改變,進而改變設計需求,諸如:
        高度與大自然的阻絕:複製的〞原始與原味〞成了消費財
        信用卡消費時代來臨:分眾市場出現→〞規劃〞消費者口味
        大自然反撲的應對:綠色設計裝模作樣的抬頭
    c.涉及生產制度的改變,進而改變設計行業,諸如:
        辦公室制度的形成,第三產業急速增加並呈兩極化:
        設計行業的新定位(不安於第三產業)

    這些變革不可謂不大,所以後現代自然而然的興起(不過在不同
的國家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情境是有所不同的,這從產業結構與
〞技術的提昇程度〞很清楚的可以看出來),若再加上從哲學與思潮
的角度切入來看,我們可以說,不只是生產形態的改變、消費形態的
改變、思潮與生活習慣的改變,更涉及到論述主導權的改變。
  
  總的來說,本世紀西方文明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是英美為主的分析
哲學興起,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分析哲學主導了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
,並結合資本主義的運行在設計界取得了絕對的優勢,這種絕對的優
勢,在1960年代也因全球社經的變化突然之間消失了(Cahoone 1995
),接踵而來的表面上看起來是後現代論述的興起,另一個角度看正
是分析哲學與人文哲學的對話(Cahoone 1995;姚介厚1996),可以
說是一種新人文主義的復甦。
    西方主流勢力(英美)對人的關切,逐漸從所謂的〞價值中立〞
;從所謂的〞科學方法至上〞;從所謂的〞理念論鄙視〞;從唯一的
經濟霸權不再中,開啟了與歐陸哲學(德、法、義的人文哲學)的對
話。英美的分析哲學與歐陸的人文哲學對話,在科學哲學裡起了很大
的變化,波普提出的〞否證論〞、庫恩提出的〞典範論〞再再的衝擊
了實證主義、實驗主義的權威(姚介厚1996);達希達則從西方哲學
源頭攻擊〞理〞論(logolism)的霸權性;李歐塔則更進一步以資訊
社會的興起說明科學主義的困境,以敘述性語用學及科學性語用學的
區分,說明科學性知識的內在矛盾。
    設計論述分三個領域來看,在60年代建築設計有三支轉向,一為
克里斯多夫•亞歷山大從分析哲學轉向總體論與禪學(註26);一為
范求利從現代主義轉向歷史主義與世俗主義(註27);一為歐陸新理
性主義的興起(註28)。
    在工業設計主要也有三支轉向,一個是義大利以米蘭為核心的新
歷史主義派(註29);一個是德國烏姆造型學院為中心的北歐語意派
(註30);一個是以美國西岸為中心的美國語意派(註31)。
    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設計論述裡基本上屬於相對弱勢,不過戰
後的〞新電影運動〞與〞造形藝術運動〞在視覺傳達設計論述,基本
上是主要的養分,從更細的廣告設計領域來看,大致上也有三種不同
的論述類型出現:一為與市場調查結合與行銷計畫結合的創作論述(
精準廣告設計類型);一為與符號學、文學理論結合的創作論述(感
性廣告設計類型);一為與藝術流派(如:後現代藝術、裝置藝術、
綜合媒材)、新視象媒體(如:電腦、電視)、傳播學、視象學結合
的創作論述。
    這樣看來,後現代設計的興起,其實並不只是挑戰了現代主義的
權威(設計論述主導權),也不只是拉丁民族性的回復或布雜傳統的
回復,更重要的是後現代設計論述,基本上鬆動了整個西方設計論述
定於一尊的霸權,不過,多元文化並融的時機大概不會留給不察變化
的〞鸚鵡〞,而只留給能領會運用〞新科技〞、能體察變化、會說〞
母語〞,且會為〞母語〞辯護的民族吧!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