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史概|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設計史概論第五講:歐美建築簡史BY楊裕富

歐美建築簡史BY楊裕富

參考資料: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台北:田園城市

Bill isebero 崔征國譯1991『圖解西洋建築故事』台北:詹氏書局

劉丹 2005 『世界建築藝術之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傅朝卿 2003 『西洋建築史話』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周宏 2003 『世界不朽建築大圖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佳霖 2004 『凝固的音樂中西建築之美』斗六:楊裕富編建築寫作網站

卓玲妃 2004 『西洋建築』斗六:楊裕富編建築寫作網站

 

一、歐美建築的特點

就藝術或美學而言,認識或辨認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美學(藝術)的本質、美學(藝術)的內涵與美學(藝術)的形式來探討,但就認識歐美歷史建築藝術而言,最方便的方式通常卻是只就美學(藝術)的形式來探討,或是說從其造形特點來辨認與探討。由於本講義是入門性質,所以以下的說明,就是偏重於『從其造形特點的辨認與探討』

1- 1,石構造的極致發展

我們說歐美建築源於中亞、地中海與愛琴海,但是歐美傳統建築的成就卻成就於或興盛於中歐或西歐的少地震地帶。愛琴海的石材盛產、西歐的少地震與歐美傳統文化裡長期的對『上天堂』期望的這三個因素,造就了歐美建築裡的『石構造極致發展』。我們可以說歐美建築的石構造發展以希臘羅馬時期的簡易樑柱構造(post and beam)為發訒,以中世紀時期的歌德式建築為顛峰,以十九、二十世紀的鋼筋混凝土構造與鋼骨構造為突變,其中若以歐美『純石構造』建築而言,

歌德式建築可以說是極致的典型。

 

1- 2,飛扶壁與歌德式建築的技術詮釋

為什麼說歌德式建築是『純石構造』的極致典型呢?因為歌德式建築在尖拱構造上突破了高度的極限,在肋條與鐵箍環的技術上突破了半圓球的造形極限,在飛扶壁的構造上解決了基盤無限擴大與橫向力的困擾,而這三者的發現,可以說是以構造技術極致的詮釋了石構造之美。

 

1- 3,三段式美學與柱式

從希臘時期的建築開始,歐美傳統的建築就非常注重『視覺美感』,而這種『視覺美感』在羅馬時期的重要建築學者維楚維斯的著作『建築十書』裡,就定下了三段式美學與柱式美學的建築美學規矩。

維楚維斯在『建築十書』中就清楚的表達了建築構圖原理(視覺美感原理)主要就是柱式及其組合法則,這組合法則不但有歷史淵源,也有美學的淵源,歷史淵源的重點就在於『神廟』建築的臺基、柱廊與三角頂山牆的三段式組合,美學淵源就在於基本三種柱式的比例(數的權衡)與代表意義(男性、女性、外族)。

所以,在辨認歐美傳統建築上這三段式美學與柱式美學就成為很容易辨認的要點了。

 

1- 4,數理幾何到組合之術

歐美傳統建築裡三段式美學基本上是受到畢達歌拉斯的數理美學與歐基理德的幾何美學的影響。在維楚維斯的『建築十書』中就清楚的表達了以數理幾何與『正確組合』為『美的判準』這樣的原則。維楚維斯的著作,不但顯示出對以後歐美建築著作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數理幾何』與『正確組合』的(作為美學的重要)概念,在歐美藝術傳統裡,竟然以『維楚維斯人』的形式,成為許許多多藝術家的重要設計創作與藝術知識追求的目標。例如達文西與柯比意也都創作過維楚維斯人的『圖式』。另一方面,『美』是一種組合之術,這樣的說法在十七、十八世紀之後的法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建築師訓練課程裡,也形成了制式化的組合之術:構圖學,深刻的影響了歐美建築美學新範疇的開拓。

 

1- 5,巴絡克後的空間發現

歐美建築新特色(十八世紀以後)則在於巴洛克建築的『空間發現』。在巴洛克建築之前,歐美的傳統建築基本上以規矩對稱的方形及三角形組合為『視覺美』的重要元素,在這樣的建築裡,『視覺』的重要性原比『空間』的重要性更受到建築師的重視,一直到了巴洛克時期,建築式樣在石構造裡努力的創造出曼妙與繁複的曲面(之所以被認為是繁複的曲面,主要就在於圖面要透過幾何運算或繪圖製圖術繪製出來,才可能在建築上雕砌出來)來。

巴洛克建築的這種曼妙與繁複的曲面原先是透過『光線表達』來追求帝王貴族的『在世華麗』,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曼妙與繁複的曲面』也帶來歐美建築裡對『空間美感』的發現與動態美感的追求(之求主要都是在追求平面美感與靜態美感)。

 

1- 6,勁性構造的特色辨認

歐美建築的另一特色則在於表達『勁性構造』的剛硬之美。這種剛硬之美原是石構造的特色,在歐美傳統建築裡只有『巴洛克建築與絡可可建築』算是例外,但是這種『剛硬之美』的原理卻很少在歐美傳統建築論述裡提到,不過,這種勁性構造的特徵,卻也是歐美傳統建築造形特色的重要辨認因素(或方法)之一。我們綜合的條列『勁性構造的特色辨認』如下:

1-6-1,注重完整的樑柱組合與樑柱的簡接(或砌接)。

1-6-2,注重完整的圖面分割。

1-6-3,注重正幾何形,如:正圓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半圓形。

1-6-4,注重整數比與黃金比,如:一比一,一比二,一比三。

1-6-5,注重雄性剛陽美感。

 

 

二、歐美建築的故事

2-1,維楚維斯的建築十書

維楚維斯的全名為Marcus Vitruvius Pollio﹐公元前1世紀人﹐可能當過羅馬執政官凱撒的軍事工程師﹐為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監造過軍械﹐曾經建造過羅馬城的供水工程和法諾城的一所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他寫的《建築十書》是歐洲文化裡最早的建築學專著。

 

《建築十書》大約寫於公元前27∼前23年間。書的體系相當完備﹐分為十卷﹕第一卷﹐建築師的教育﹐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第二卷﹐建築材料﹔第三、四卷、廟宇和柱式﹔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築物﹔第六卷﹐住宅﹔第七卷﹐室內裝修及壁畫﹔第八卷﹐供水工程﹔第九卷﹐天文學﹐日晷和水鐘﹔第十卷﹐機械學和各種機械。

維楚維斯在《建築十書》中主張一切建築物都應當恰如其分地考慮『堅固、方便、美觀』。他認為建築構圖原理主要是柱式及其組合法則(見古典柱式)﹐建築物『勻稱』的關鍵在於它的局部、整體都以一個必要的構件作為度量單位。

 

2-2,米開朗基羅與文藝復興盛事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1564年),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偉大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特別是在晚年的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這個作品裡,很明顯的開創了從文藝復興到矯飾主義的新時代。

 

2-3,帕拉底歐與建築書

帕拉底歐(Andrea Palladio)1508 ~ 1580)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接近晚期,一位從出身卑微的石匠,卻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 1570 年,帕拉迪歐發表了對西方建築發展影響深遠之《建築四書》(Four Books on Architecture),這是一部與阿伯提《建築十書》具有同樣影響力的鉅著。在這部著作中,他收錄了各種古典柱式,其中有許多樣式是取材自古典羅馬,書中也包括了他自己作品的平面圖、立面圖與剖面圖,並附有尺寸與說明。

 

在實際建築方面,帕拉迪歐將古典神廟之門面與教堂之圓頂應用至一般建築上,成為一種帕拉迪歐風格﹝Palladianism﹞。這種風格不只侷限於義大利,甚至遠播到英國和北美地區,至今在這些地區仍可看見許多這種風格的建築。帕拉底歐的建築風格及繼羅馬高文藝復興在北義大利的後續發展,並且沾染時下盛行的矯飾主義色彩。

 

 

三、歐美建築簡史

3-1,希臘之前的歐羅巴洲文化與建築

希臘之前的歐羅巴洲文化與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即:古埃及建築、兩河流域建築與愛琴海建築。

3-1-1,古埃及建築

埃及藝術是屬於靜態的,其傳統建立前後維持三千年左右。就建築而言,墳墓是最重要的類型,其中可分為平頂墓、金字塔和岩墓。其古埃及王朝大致可分為幾個時期,其中針對建築物較有變化時期歸為以下幾點:

 

1.古王國時期:西元前2670~2160年,發展紀念性建築物,例如:金字塔。

2.中王國時期:西元前2040~1650年,岩墓、靈廟開始發展。

3.新王國時期:西元前1550~1070年,墳墓和廟宇的尺度、規模逐漸加大。

 

埃及是一個極權化的國度,部落、族群與村落臣服一個統治者之下──法老王,他的身份乃結集神明、國王與最高祭司於一身,並且擁有所有土地與國家產物。而象徵法老王的權力的就是金字塔之墓,由於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永生不滅,仍將返駐軀體之說,對死者屍體保護特別注意,使其陵墓建築異常發達。金字塔是以埃及及社會穩定本質的永恆象徵而聞名,埃及對建築最大的貢獻則是列柱(colonnade),通常是在神廟裡會出現圓柱(column)和門楣(lintel)成列重覆排列。圓柱通常在頂端(柱頭:capitals)以蓮花、棕櫚或紙草花的形式來裝飾──這是象徵著尼羅河的豐饒富裕。

 

3-1-2,兩河流域建築

兩河流域乃是指,亞洲西部有兩條河,一為底格里斯河和右發拉底河,匯合流入波斯灣,中間平原稱為美索不達美亞,為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其歷史可分為四個時期:1.巴比倫時期:其社會情形,巴比輪以商業統國,經濟能力強大,制定法典以治庶民,是法典之始。;2.亞述時期:亞述人好戰,軍人地位崇高,故牆上多雕刻當時社會情形,來記載國王武功、工程師、科學家、詩人等之事蹟;3.新巴比倫時期;4.波斯時期:其宗教信仰多神教,僧侶有權威,知醫術,能觀星象以占凶吉,已有初步天文學並作日曆,定時辰。波斯人信神,崇拜火焰,無信生命復活之說所以無偉大墳墓與埃及情形不同。其建築特點分述如下:

1. 除了亞述和波斯時期外,廟宇一直為最重要的建築物。波斯人不建廟宇是因為他們都在戶外祈拜火神。

2. 在亞述和波斯時期,皇宮為重要建築物。

3. 公共建築物包括防禦工事和城市的城門。 

 

3-1-3,愛琴海建築。

愛琴海的建築藝術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

其一,錫克萊底斯或早期米諾安時期,西元2800-1500年。錫克萊底斯群島的藝術屬於新石器時代帶有巨石風格的墳墓;

其二,米諾安時期,西元2000-1400年。此時期的晚期或終期產生克里特島藝術,而皇宮為最主要的建築類型;

其三,美錫尼時期,西元前1500-1000年,當地藝術屬於銅器時代後期的希臘文化,在建築方面已有防禦性城堡與蜂巢狀墳墓和環形墓園規模,其形式已出現拱形與拱頂。

 

3-2,希臘建築

在西元前3000年到西元前700年間,文明沿著地中海向西擴展到小亞細亞、希臘、西西里島和南義大利。希臘的地形特徵主要為山陵、島嶼和海洋,這刺激了依靠海上貿易、自給自足的城邦發展,晴朗的氣候也促進了戶外的生活。

 

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文明(Minnoan civilisation)已奠基在商業和獨裁政權,則他們不太需要防禦工事或軍隊,因為海洋就是他們的防衛。相反地,陸地上的城市像麥鍚尼(Mycenae)、泰倫斯(Tiryns)、阿格斯(Arogs),就有防衛軍事建在高地上(衛城:Acropolis)。

 

此時期廟宇是最重要的建築物,也有劇場、街廓和圓形建築形式發展。建築物的架構建立在三種柱式之運用,而上彩雕刻將建築物裝飾的更為豐富。其可分為己各重要時期:1.幾何時期,西元前900-600年,建築物以泥磚和木材搭建;2.古拙時期,西元前650-480年,盛行多利克柱式,廟宇以大理石和石灰石構築,形式低矮厚重;3.古典時期,西元前480-323年,為古希臘建築藝術黃金時期,其建築盛行多利克和愛奧尼克式廟宇;4.泛希臘時期,西元前323-30年,廟宇形式變得纖細而高大,以愛奧尼克式和科林斯式較為盛行。希臘建築特點如下:

 

之一:城市(polis)的中心是廣場(agora),在這裡進行著政治、商業和文化的活動。

之二:建築物的列柱可以防日晒雨淋,廣場周遭有市議廳、戲院和體育場。神殿也在附近,就建在山丘上的衛城(acropolis)。

之三:神殿構成的柱式(order),支配了建築兩千年之久。有三種希臘柱式,每一種各有特徵。它們代表了經典(標準)的形式,根據規則組合變化,並適應任何尺度和類型的建築物。之三之1. 多利克式(Doric):男性力量的象徵,柱子的形式可能是由木頭加工的良跡衍變而來。之三之2. 愛歐尼克式(Ionic):修長而高雅的女性,柱頭來自於自然或有機的形式──貝殼或公羊角。之三之3. 科林斯式(Corinthian):像顆樹,柱頭的想像來自花盆旁邊圍繞的爵床葉,是最少使用的柱式。

 

雅典的巴森農神殿(Parthenon)是多利克柱式的最佳範例,由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cles)在衛城興建的公共作品,設計者為伊底諾斯(Itinos)和菲底亞斯(Pheidias),興建的目的是為慶祝對抗波斯侵略者勝利。希臘神殿並不是為了聚會祈禱或是為了權位而設計,而是為了祭祀和慶典用的聖地空間。神殿並不是由預先製好的組件興建而成,先用粗糙的石塊堆疊起來,再由石匠團隊逐步完成,所以它是大型的雕塑品。

 

 

3-3,羅馬建築

羅馬建築,西元前509-西元476年,可分為兩個重大時期:

 

(一)共和時期,西元前509-西元前27年,設計方面,對稱和軸線式的空間安排為羅馬人在城市設計上和建築設計上的一項特色;而廟宇方面乃以伊特拉坎式和希臘式廟宇的規範再加自家羅馬人之創意融合而成。此時期發明了混凝土(又稱綜合石材)用於牆、拱頂和圓頂的構築上,使得建築物的尺度和強度更為增大。

(二)帝國時期,西元前27-西元476年,非宗教性的公共建築成為羅馬帝國時期最新穎的建築類型。

 

建築物的特徵有明顯的正面和封閉的側面與背面,城市的中心是廣場(forum),但不像希臘廣場(agora)那樣的非正式和開放,羅馬廣場是封閉而規則的,四周是柱廊商店、神殿和會堂(basilica:一種市政廳兼作法院和市場的地方),形成一個具防衛性的內向矩形空間。羅馬人以發明的混凝土,興建巨大的工程結構──引水道、凱旋門、公共浴室和神殿──通常都是在外觀飾以古典柱式,或是層層堆疊起來,例如著名的羅馬圓形劇場(或圓形鬥獸場)(Colosseum)。

 

其中羅馬最著名的建築師威楚維阿思(Vitruvius),他在方法上利用五種柱式(希臘時期的三種增為五種,增加了陶土坎式(類似多立克式)與混合式(愛奧尼克和柯林斯的混合)創設了建築的規則,成為往後幾個世紀建築法例書的基礎。

 

 

3-4,東羅馬或拜占庭建築

以羅馬帝國為源頭的歐美宇宙觀裡,西羅馬帝國領土是核心,西羅馬帝國領土以外的是蠻番,所以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到文藝復興之間(西元六世紀到西元十四世紀)的約一千年間,稱為中世紀黑暗時期或滅絕人性的時期。這個時期裡歐美傳統建築基本上不被視為『正統』而被視為異族或蠻族的建築傳統。其中異族的傳統建築紀錄了西元六世紀到十一世紀,稱為拜占庭建築或東羅馬建築,而蠻族的傳統建築則紀錄了西元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前段稱為仿羅馬建築或中世紀基督教建築,後段稱為中世紀基督教建築或歌德式建築。

拜占庭建築可以說是羅馬建築、基督教教堂建築與中東建築(或回教建築)的結合而發展出來的建築式樣。在羅馬建築部分吸取了由羅馬傳來的磚與混凝土工法,在基督教教堂部分吸取了希臘短十字教堂平面佈局,在中東建築或回教建築部分則吸取了圓頂(建立在弧三角曲面上的圓頂)、拜塔的造形,甚至將圓頂更進一步發展成蔥頭造形,而北傳到俄羅斯成為東正教(天主教的一支)的教堂建築特色。

拜占庭建築最主要的典範就是座落在君士坦丁堡的聖蘇菲亞教堂(AD532

 

 

3-5,哥德式建築

哥德時期代表著教會成為藝術活動的支持者和個社區核心的最後一個時期。此時期結束教會組織和宗教性建築都不再成為歐洲社會和文化的主導力量;起而帶之的為富有君王、銀行家和商人。所以哥德式象徵了人、上帝和自然的新結合。教堂建築物成為自然的形象,模仿植物形式,葉脈、莖或枝葉,從地面上像棵樹般長出來,塑像可辨認出是個人的肖像。

 

哥德式建築系統發明了三種新元素:尖拱(POINTED ARCH)、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和帶肋拱頂。在哥德系統中羅馬式的厚牆消失了,屋頂可以經由橋樑(飛扶壁)連結外側適當角度的獨立牆壁來支撐。石工技術不斷地精緻進步,使建築達到張力、韻律和平衡。教堂正面入口常描繪進入天堂的大門,通常也有最後大審判、基督和十二門徒、善良和受遣責的靈魂雕塑等等,兩側也佈滿著描繪人世間的雕塑,使建築呈現為一座雕塑品。因為教堂結構修長,因此就有大面窗戶,窗子都裝上彩繪玻璃,形成七彩光線。而光線也有特殊的意義:上帝、美麗和光明(或是啟蒙)三合為一。

 

 

3-6,文藝復興建築與矯飾主義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集中式建築平面設計乃由布魯尼列斯基所設計的佛羅倫斯大教堂開始採用,此外還有楓丹白露宮、羅浮宮與漢普敦宮等建築作品,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盛彼得大教堂乃由16世紀興建到17世紀,歷經14位建築師,包含布拉曼德、米開朗基羅等人才完成的。

 

矯飾主義建築是自文藝復興盛期末到巴洛克時期間,在西方藝術及建築發展過程中一種特殊表現風格。早期文藝復興和聖期的文藝復興之式樣是衍生對自然及古典之研究與師法,旦矯飾主義卻屏棄此法,轉向師法模仿某些大師,在模仿過程中突破一種典型,形成反理論趨勢,例如打破古典精神出現蛇形、扭曲、形變、拉長等風格。「矯飾」字源來自義大利語的「風格」,強調人為刻意表現以相對於自然與直覺的表現,輕視或忽略古典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在藝術及建築上已建立之規則。突破規則,推翻以往表現形式,所形成的新風格。

 

 

3-7,巴絡克建築與絡可可建築

巴洛克建築與洛可可建築:巴洛克與洛可可分別為「變形的珍珠」與「岩石、蚌殼」之意,巴洛克建築為極致豪華、奢華風格的表徵表現一種動態的抒情效果,代表作品為凡爾賽宮。;洛可可為女性化的柔和風格,採用CS字型與花草蔓曲的形狀變化,表現較巴洛克優雅輕快的美感。

 

巴洛克一詞,可能源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為一種不規則狀之珍珠,巴洛克雖未必可意是為文藝復興的一種延續,但實際上卻和文藝復興有著明顯分野。其特徵為建築物整體由各個從屬的個別單元所組成,空間具有獨特性與生動,趨向戲劇性累積,牆面及拱頂則從平滑的表面中釋放出,而呈現複雜的立面。而洛克克建築特徵不似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教堂那樣明確劃分,它使空間有向四處擴張的感覺,並且以均稱統一的水平及垂直替代洛克克講求的戲劇性與複雜交錯的空間。

 

 

3-8,理性主義建築與歷史古典主義建築(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建築有許多不同的稱呼,諸如:理性主義建築、歷史古典主義建築、古典主義建築、新理性主義建築等等。這些稱呼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其共同的理由都是『回復希臘羅馬的正統典範』這樣的概念所促成,用『理性主義』是指希臘精神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理性,用『歷史主義』是指羅馬帝國是歐美歷史遺產裡權勢的最大光輝,用『古典主義』則泛指希臘羅馬為正統,用『新某某主義』則指當代或第二次出現雷同的追求。

新古典主義的乃是對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誇張豪華、過渡裝飾的風格產反省,受到義大利龐貝城出土的影響,開始企圖恢復希臘與羅馬精神的建築特質,特別重視幾何學的構成關係,將幾何形式帶入都市規劃中,例如路易十六時期巴黎的都市規劃及對稱設計之規劃概念。

 

新古典主義與十八世紀盛行之考古風潮存在著密不可分之影響。其特點把裝飾表現設計成好似機能性之構造系統,使得新古典在事實與虛構表現上之鴻溝愈來愈深,而古典的本質逐漸退化。這樣的反省與批判也促成理性主義建築的呼聲興起,乃至因新工法新建材的出現,在營建技術上促成了機能主義的呼聲出現,時代的腳步也進入現代主義與現代建築了。

 

課程討論區養顏室討論區楊裕富雲科空間課程討論區。推薦部落格:林揖世一馬知黃一

回設計史概論首頁       回楊裕富建築數位教學網

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