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入門(取材自設計抱抱藝術報林萬福)
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boo/

簡易設計辭典 
.先推出各種設計運動與派別計四十八款目,取才於下列資料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Dormer,Peter 1993 <<Design since 1945>> 
Heskett,J 1987 <<Industrial design>> 
Livingstone,Alan 1992 <<Encyclopaedia of graphic design and designers>> 
Massey,anny 1990  <<Interior design of 20th century>> 
Lampugnani,V.M. 1989 <<Encyclopaedia of 20th-Century Arachitecture>> 
Lucie-Smith,Edward 1993 <<Furniture: a concise history>> 
Sparke,P 1992 <<新設計史>>(The new design source Book)李玉龍譯 
張綺曼、鄭曙暘1993 <<室內設計資料集成>> 
勝井三雄、田中一光、向井周太郎1994 <<現代ЫЕユ⑦事典>> 
勝井三雄、田中一光、向井周太郎1995 <<新版現代ЫЕユ⑦事典>> 
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阿部公正1995 <<世ЫЕユ⑦界史>> 
若宮信晴1985 <<現代設計史:craftman and desinger>> 
新建築社 1991 <<建築20世紀part 1>>、<<建築20世紀part 2>> 




.抽象主義、抽象派、抽象藝術abstract art 
藝術上不以自然的造形或具體的對象物為出發 
點,而以不受物質對象拘束的或以純粹的形態 
為創作出發點的派別稱為抽象派,抽象派在十 
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發生,在美術上最先是 
用來與學院派與寫實主義相對抗的。抽象派在 
此時負有新精神(與新技法)探索的抱負。 
蒙德理安(Mondrian)、都斯柏格(Doesburg 
)、康丁斯基(Kandinsky )等人就是抽象主 
義的健將,分別走向抽象表現主義(熱抽象) 
或絕對主義(冷抽象),在俄國抽象主義的健 
將就形成了構成主義。到了1932年在帕夫斯納 
(Pevsner,N )的倡導下在巴黎成立了抽象創 
作俱樂部(Abstraction-Creation Gabo )而 
擁有國際性的影響力。 
特別是這些抽象主義的藝術家多半不只是藝術 
家,又都結合設計家或從事設計教育工作,所 
以對造形教育與現代設計教育的影響力是相當 
大的。 
參: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劉其偉 1976 <<近代建築藝術源流>> 
    劉其偉 1991 <<現代繪畫基本理論>> 
    何政廣 1994 <<歐美現代繪畫>> 

新精神 esprit nouveau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一種藝術革命 
運動(派別)。它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詩、 
文學、美術、音樂等等,主要以能與現代精神 
配合的創作形式與表現手法為新精神運動的核 
心概念。當時的許多前衛藝術家都參加了這個 
團體,諸如:繪畫界的立體派健將畢卡索、建 
築界的柯布(corbusier )等等。新精神運動 
同時也以<<esprit nouveau>>為名發行國際性 
的雜誌,充分的以如何表達現代精神的創作形 
式與表現手法為論壇的主題。 
參: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立體派、立體主義 cubism 
立體派是在賽尚(Cezanne )的繪畫思想以及 
原始藝術的影響下,在20世紀初以幾何學的立 
方體(cube)來表現所表達的對象。隨後又放 
棄學院派的透視法,加上(同時)多視點的方 
法來創作,立體派大致上分成三期: 
1.賽尚期:1906--1909 
2.分析期:1909--1012 
3.綜合期:1912--1914 
綜合期時,又逐漸加強畫面的寫實要素以及畫 
面的質感。1918年後立體派逐漸散漫,但隨後 
而出的歐飛爾立體派(Orphic cubism 韻律立 
體派)與機械派(mechanism )不但為立體派 
的衍生派別,也同立體派一起影響現代繪畫與 
現代設計。 
參: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劉其偉 1976 <<近代建築藝術源流>> 
    劉其偉 1991 <<現代繪畫基本理論>> 
    何政廣 1994 <<歐美現代繪畫>> 





寫實主義  realism 
寫實主義一詞指在義大利1940年代到1950年代 
初期,一個含括了建築設計、文學與電影的創 
作態度.寫實主義表達了對墨索尼尼時期創作 
態度的拒絕,也就是拒絕一種由中央政府規定 
的、巨觀的、創作態度. 
這墨索尼尼時期的設計強調英雄與記念性建築 
.所以寫實主義拒絕了現代主義中的〞偉大計 
劃〞,寫實主義無寧用日常生活取代所謂的偉 
大計劃.在建築設計與工業設計上,寫實主義 
指對地方性材料的運用與〞鄉土〞式樣的運用 
.這樣的創作態度在義大利以龐替(Ponti,G 
);在西班牙以玻海加(Bohigas,O )最為出 
名. 
參: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分離派  secession 
分離派是藝術革新派 art nouveau的奧地利分 
支,取分離派為名意指:這個團體是從保守的 
維也納學院分離出來(決裂出來)的,所以又 
稱1897年的維也納分離派.維也納分離派的成 
員包括了許多出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諸如: 
霍夫曼(Hoffmann,J)、摩捨(Moser,K )他 
們尤其擅長家具設計、金屬工藝設計與陶藝. 
維也納分離派對外十分開放,還為外國人辦過 
設計展,如英國的麥金竇希(Mackintosh)作 
品展,至今這個團體存在,不過1920年後這個 
團體就比較沒有活動力了. 
分離派與藝術革新派的差異在於:藝術革新派 
強調非幾何的曲線,分離派強調直線與簡單的 
幾何曲線。 
參: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Duncan,Alastair 1994 <<Art Nouveau>> 
    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柔科技  soft-tech 
柔科技這個名詞起於1980年代,通常指稱對電 
子硬體的裝飾(如:音響),將電子硬體包裝 
成暖色系及曲線造形.這在日本的電器公司如 
:山葉、聲寶(Sharp )的產品上特別明顯. 
這些公司的設計者以生物造形(Biomorphism 
)及歷史造形取向的設計風格,以求取較人性 
與較幽默的意涵,一般而言日本的設計作品是 
過度的機能化,所以要講究〞柔科技〞.這些 
風格多少是受了1980年代孟非斯集團與後現代 
主義的影響. 
參: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古典主義 classicism 
對古典文化崇尚的創作傾向,特別是希臘時期 
與羅馬時期的藝術或設計風格的崇尚,古典主 
義在設計使上是起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 
作為文藝復興風格的延續,而反對巴洛克風格 
與洛可可風格。古典主義出現在巴洛克風格之 
後,對造形風格的趨於精簡及用典有所影響, 
也對造形風格的趨於折衷式樣有所影響。 
在設計與藝術史上,古典主義的發展分別促成 
了浪漫主義(文學與繪畫)、折衷主義(建築 
設計)、理性主義(現代工業設計)。 
參: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絕對主義、至上主義 suprematism 
在1915年左右俄國的馬勒維奇(Malewitch ) 
所主導的畫派,由於這一畫派強調單純與抽象 
的(幾何的)造形的構成(組成),創造非感 
情的畫面,所以在某個角度上是與(德國的) 
表現主義打對台的。絕對主義在繪畫、商業設 
計、建築設計上均有影響。 
參: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劉其偉1976<<近代建築藝術源流>> 
    何政廣 1994 <<歐美現代繪畫>> 
    Gray,C 1986 <<The Russian experiment in art: 1863-1922>> 

自然主義 Naturalism 
在藝術的表現上,將人對物的主觀經驗與外界 
物本身的現象分開來(不混起來)的一種派別 
,特別是在文學與繪畫上的派別。在藝術上自 
然主義起於19世紀的法國巴比松地區,這些畫 
家專門畫自然風景,又稱巴比松畫派,自然主 
義對寫實主義的興起有很直接的關係。 
參: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超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從達達主義分離出來的一支藝術運動,於1924 
年發表<<超寫實主義宣言>>。這個主義主張: 
1.對慣例與系統的排除 
2.絕棄〞理知〞的世界 
3.活用弗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 
4.創作上用幻想幻覺錯覺與夢境來引導 
5.接受自動技巧(automatic technique)。 
6.創作上接受實驗。 
超寫實主義再開拓繪畫領域上有一定的貢獻, 
對商業設計的影響尤深。 
參: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何政廣 1994 <<歐美現代繪畫>> 
    福井晃一1995(1978)<<ЫЕユ⑦小辭典>> 




新即物主義  New Objectivity (1919-1933) 
新即物主義通常指德國威瑪時期(1919--1933 
)的(造形)藝術流派,由於早在威瑪時其之 
前德意志工匠聯盟的最早期的領導人穆佘修斯 
(Muthesius )即反對〞青年風格〞的裝飾性 
與〞表現主義〞的非理性,而提出對物體客觀 
理性的描繪(以助機械建築設計),被稱為〞 
即物主義Objectivity 〞,所以在1920年代類 
似的創作主張提出時即以〞新即物主義〞稱之 
.新即物主義除了受即物主義的影響外,也受 
義大利的再現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 ) 
、新古典派、超寫實主義或形而上派與法國的 
立体派的影響.作為德國威瑪時期的主要藝術 
流派,新即物主義表達的未必就是威瑪政體的 
立場,無寧是表達了威瑪時期文化的多樣性與 
威瑪時期的中間偏左的創作觀點,總的來說, 
表達了威瑪時期的社會經濟矛盾,一方面渴望 
現代性,另一方面又感到(惶恐於)現代的不 
確定性;一方面既追求清醒與理性,另一方面 
也殘留〞表現主義〞與非理性,新即物主義的 
主要特點如下: 
1.對抗於表現主義Anti-Expressionism. 
2.具體的寫實(又包括了左派的真實主義與 
    右派的新古典主義) 
3.對右派政客及資產階級腐敗生活的諷刺. 
4.對普羅階級(工人)的聯合的讚揚. 
5.對工業及都市的讚揚. 
6.進步性(progress)正面性(postive ) 
    所以對外來的思潮極為開放(相對於當時 
  的德國表現主義). 
所以在創作主題上即圍繞著上述幾個特點,在 
創作技巧上則表現剛硬與精密描繪等特點.新 
即物主義在納粹上台後即被新浪漫主義取代並 
刻意的被消音. 
若從蘇聯的藝術實驗期來看,即物主義曾為構 
成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相對於間接應用的藝術 
,即物主義也更朝向以下的特點: 
1.要求具生產性(可直接應用) 
2.對象為具體的物品(故稱objectivity) 
3.進入工廠作實驗 
4.與廣大的民生結合(要求經濟性) 
我們可以說即物主義幾乎就是工業設計或產品 
設計的宣言。 
新即物主義由於是在威瑪時期的大都市為發源 
地所以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如:俄國的構成 
主義、荷蘭的風格派多能吸收並互相影響,也 
正是如此,新即物主義對德國的包浩斯有一定 
的影響. 
參:Michalski,S 1992 <<New Objectivity>> 
    劉其偉 1975 <<現代繪畫理論>> 
    劉其偉 1990 <<現代繪畫基本理論>> 
    何政廣 1994 <<歐美現代繪畫>> 
    Gray,C 1986 <<The Russian experiment in art: 1863-1922>> 
    程文宗 1992 <義大利設計中的新即物> <<藝術貴族>>29 

普普藝術  pop art 
普普藝術是1950年代源於英國的一個畫派,後 
來在美國發揚光大。基本上普普藝術從上日常 
生活常見的景象,也重新思考在二次大戰後日 
益普及的印刷文化(大量複製)、傳播文化、 
商業文化與俗文化,所以在創作的題材與媒介 
上應該可以有更好與更寬廣的選擇。 
普普藝術在對後現代設計上有相當大的影響, 
再造形上,後現代設計算是從價值觀上改變了 
審美的標準。 
參: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何政廣 1994 <<歐美現代繪畫>> 
    劉銓芝 1985 <普普藝術與現代建築> 收錄於孫全文編<<近代建築理論專輯>> 
    呂清夫 1994 <根本不 "寫" 的寫實藝術(新寫實主義)> <<炎黃藝術>> 65 
    陸蓉之 1991 <從德國的普普風訊到人文新潮> <<藝術家>> 192: 168-193 
    羅門 1994 <普普潛在世界的探討與省思> <<現代美術>> 56: 2-5 


後工業主義  postindustrialism 
就像後現代主義一樣,後工業主義一詞也是一 
個被爛用的字眼,不過在最通常的指涉上,後 
工業主義指西方國家於1960年代到1970年代逐 
漸脫離福特主義(Fordism )或逐漸脫離資本 
壟斷的時代,轉而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為主 
要生產力的社會而言.設計上的後工業主義在 
美學上有些奇妙的轉變,西方國家的重工業的 
(衰退)崩盤的狀況很諷刺的,常常在許多設 
計者的作品中有強烈的暗示.諸如:迪克森( 
Dixon,T )的家具作品就常出現〞再利用〞的 
材料、零碎的材料、或撿來的材料,這樣的作 
品暗示了工業化全盛的社會已經〞過去〞了. 
同樣的〞後工業化〞也表示一向威力無比的福 
特式生產模式:大量生產對應大眾同質市場的 
時期已經過去了.市場從大眾轉成分眾轉成小 
眾,市場的區隔已不必規劃而是老早就已區隔 
了,貨品不再是為了不知名的〞大眾〞,而是 
為了特定的部門或個人而生產.所以市場的概 
念也從長期轉成短期.在這種狀況下,設計的 
進路也有所不同,設計的時間變短,個人因素 
(風格)加強,所謂運用高科技的分批搭配生 
產,電腦輔助設計及電腦輔助製造(CAD& 
CAM)就變得十分必要了. 
參: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對設計的後現代的理解一般都以建築設計為起 
點,因為對現代主義開炮從范求利(Venturi, 
R )的〞複雜與矛盾〞,到吳爾夫(Wolfe ) 
的〞要包浩斯還是我們的浩斯(house )〞, 
到詹克斯的〞宣布現代主義已死〞,矛頭一直 
都是指向建築的現代主義,或所謂的現代建築 
.另一方面所有的設計分類中仍然以建築設計 
為領導, 理由無它, 建築設計的歷史太長了, 
所以在設計的後現代風潮中, 也是以建築設計 
為領導,不過在理解整個設計界的〞後現代性 
〞時,我們宜將眼光放在〞設計〞與其它工作 
的差異上,而不只是將眼光放在〞建築設計〞 
與其它工作的差異上. 
一般而言,設計是: 
1.與藝術有關(與美感或審美經驗有關或追 
  求造形); 
2.與生產及生產技藝有關(追求經濟性); 
3.與解決問題有關(追求實效,追求經濟性 
  ); 
4.與創造力有關(追求新的觀點及新的東西 
  ); 
5.與生活方便性有關(追求實用,追求經濟 
  性); 
6.與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有關(追求說服力) 
7.與市場有關(追求說服力) 
但是現代設計從美術工藝運動至包浩斯至國際 
式樣,到了1960年代,只滿足了與藝術有關、 
與生產有關、與解決問題有關這三個向度,而 
1960年代末期可以說〞全新〞的社會或市場登 
場,促成了〞後現代性〞的出現. 
設計的後現代簡單的說,可以以以下的特點來 
描述: 
A.從訂製而到大眾,60年代以後,所謂的設 
計界才真正的遇到〞大眾〞,商品滲入了日常 
生活,而不是只有貴族或有錢人才享用名牌. 
廣播,報章廣告,電視種種聽覺與視覺形象也 
滲入了日常生活,這在〞藝術〞的向度興起了 
 "普普藝術" , 接著一種追求拼貼效果、複製 
效果、視覺平面效果(海報)的設計風格出現 
。 
B.范求利(Venture,R )在70年代初期以耶 
魯對抗哈佛的姿態或以布雜對抗包浩斯的姿態 
提出了粉粹國際式樣的口號〞less is bore〞 
,顯示了美學上的〞後現代〞的出現.在現代 
設計運動中所提出的種種口號, 諸如〞簡單就 
是美〞;〞形隨機能〞;〞材料素色表達真實 
〞隨之受到極大的質疑.我們可以說〞與消費 
者的接受程度有關(追求說服力)〞的這一向 
度受到了重視.因為現代主義走火入魔後,( 
設計者)自己拱起了對使用者的一面鄙視的大 
牆,設計者認為要教育消費者甚至要教訓消費 
者,設計者淘醉在一個自製的神話中.現代主 
義的作品追求理性與純粹性,以致作品(在造 
形上)〞都不說話〞了,或儘說一些消費者聽 
不懂的話。范求利的口號喚起了〞擁抱大眾, 
擁抱通俗,擁抱大街〞的風潮,在美國這引起 
70年代美國東岸工業設計界為首的〞產品語意 
 product semantics〞的探討,主要即藉產品 
語意指向消費者,指向俗文化,指向商業文化 
,來重建美國產品的特色(與銷路). 
C.裝飾風與〞內衣外穿〞:與普普風潮及范 
求利效應直機接相關的是裝飾風與所謂的內衣 
外穿.裝飾風的興起與1920年代的Art Deco有 
相同的理由(追求造形的美與裝飾的愉悅, 以 
對抗機器美學的冰冷), 但另有不同的表現。 
此一時期的裝飾風顯然多加了〞異國風味(如 
印度風味);雜然並陳的風味(多元價值觀的 
興起);平面與光學的風味 (歐普與普普的影 
響)...〞〞內衣外穿〞與1970年代經濟的 
緊縮,都市化的回流(regentrification), 
舊物再使用(reuse ),機械主義的復活有關 
.〞內衣外穿〞以兩種不同形態影響了設計: 
其一為:舊的(可用的)東西包上亮麗的外皮 
.其二為:將原先認為見不得人的〞零件,內 
臟〞當作裝飾品及面材來安排.(如龐畢度藝 
術中心) 
D.語意的另一走向:在語言學的發展上,對 
後現代的影響產生了不同於產品語意的另一走 
向,是為語意的另一走向,這在建築設計上尤 
為明顯.可視為美東的哈佛建築對范求利效應 
的反擊,這一派別以所謂建築界紐約五巨頭( 
The New York five )為主結合了現代主義大 
師柯布的風格、銀白色風格、解構主義的思潮 
與符指(signified )與符徵(signifer)的 
替換遊戲(所謂的隱喻,轉喻..),來建立 
其特殊的設計風格. 
E.高科技的設計風格:在1980年代新的材料 
與新的科技相對於1960年代可以說是多得非常 
多.其中尤其是資訊科技的應用與普及所產生 
的震憾性影響,對設計者而言在作品中追求一 
種與高科技相對稱的造形或形象,是為高科技 
的設計風格,這種高科技的設計風格追求的特 
色如下:高科技產品的直接應用(就建築設計 
而言)、簡潔的造形(高科技已經夠複雜了) 
、光亮與金屬的造形,最好加上一些冷冷的燈 
光效果(不是打燈光)、會動的機械與居住的 
機械(機械主義復活)、工業化產品或粗曠建 
材的直接引用、建築物廠房化(或效率化)、 
結構的外露(尤其是鋼結構). 
F.義大利的孟非斯派或新理性主義:在世界 
性的家具市場中, 1980年代義大利的孟非斯設 
計集團(Memphis Group )脫穎而出而造就了 
所謂的孟非斯風格,為後現代設計風格中很重 
要的一支.事實上這應屬於〞義大利的新理性 
主義〞,孟非斯風格並不容易用〞文字語言〞 
來表達或說明,同時義大利的新理性主義也有 
人視為〞法西斯〞風格的再生(如由冷酷、幾 
何線條、乾淨、神密、黑色所代來的高貴感. 
)不過新理性主義就如其名一樣,基本上承傳 
了現代主義中的理性主義 (對機能的追求,對 
精鍊refine的追求,以及未來派對機器與動感 
的歌頌),只是因為從1920年代至今,約80個 
年頭過去了, 確實有太多的新生事物應該放在 
〞一種秩序的規範〞中罷了. 
G.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視覺的深度:從 
普普藝術興起後,設計風格失去了〞立體的深 
度〞,失去了視覺的深度,設計作品反過來追 
求思考的深度或理論的深度.這一方面與二次 
世界大戰後語言學、結構主義、詮釋學、文學 
評論、「設計理論」、現代美學....等等 
的興起有相當大的關係。設計者不但被要求做 
出個好作品,更被要求說出個「口號」層次以 
上的「道理(理論)」來.在後現代建築界這 
一點特別明顯, 如Sottsass的從學建築(建築 
科班出身)轉到工業設計而大放異彩(他認為 
建築設計太建制化了);詹克斯Jencks的從文 
學批評(英國文學科班出身)轉到建築批評再 
轉到建築設計而大放異彩(他顯然認為建築設 
計太有趣了,一點也不建制化);亞力山大( 
Alexander )的從數學(數學科班出身)轉到 
社區規劃理論,再轉到建築理論,最後成為一 
個革命性的建築師,不但在建築設計上大放異 
彩, 也在「設計方法」理論界大放異彩.設計 
作品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視覺的深度,如 
果處理不好就會以思考的深度取代失去了感覺 
的深度. 
H.從大眾而到小眾:在1960年代從訂製而到 
大眾,從1980年代反過來從大眾到小眾,小眾 
時代的誕生很容易被誤會成〞訂製〞的懷鄉情 
結.雖然也可以用〞復古〞風來描述小眾時代 
的設計作品,但基本上這種小眾時代的設計裡 
,高貴的造形與歷史的造形或是懷古的造形與 
〞復古〞風也有所不同:第一點為:鄉土與〞 
自己的〞歷史感更勝於對希臘與羅馬的懷古. 
第二點為:帶著嘲諷與遊戲心態的懷古. 

參:楊裕富 1993 <<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 
        源>> 
  楊裕富1994 <設計運動的批判:現代主義、後現代與新現代> 收 
        錄於<<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三期>> 
    楊裕富 1994 <<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 
        源(二):設計的史學基礎 >> 
    王弄極 1986 <後現代情狀 : 一篇關於當代建築的報導> <<中國 
        時報>>1986/8/16 
    宗桓 1986 <揭開後現代的序幕> <<中國時報>>1986/8/16 
    傅朝卿 1989 <一九七七年以後中國大陸建築發展概況(四) : 後 
        現代主義趨向> <<建築師>>175:56-63 
    夏鑄九、陳志梧、郭文亮1987 <查理摩爾與後現代主義空間正文 
        的寫作> 張西茜譯 收錄於<<查理摩爾建築藝術1949-1986>> 
    陸蓉之 1987 <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現象5: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 
        藝術家>> 151: 62-76 
    陸蓉之 1990 <<後現代的藝術現象>> 
    郭肇立 1983 <後現代建築風格> <<建築師>> 102: 14 
    郭肇立 1983 <叛逆!!前衛? :論現代主義之後的反動美學> <<建 
        築師>> 106: 52-56 
    王岳川 1993 <<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 
    王岳川  尚水(編) 1992 <<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 
    孫全文(編輯) 1987 <<論後現代建築>> 
    張世豪 1988 <<後現代主義建築探微>> 
    蔡源煌 1992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羅青 1989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新建築社 1977 <<Post- Metabolism >> 
    新建築社 1977 <<現代世界建築ソ潮流>>(1977年12月臨時增刊) 
    新建築社 1990 <<1980- 1990 Postmodern age>> 
    新建築社 1991 <<建築20世紀part 1>> (創刊65周年記念號) 
    新建築社 1991 <<建築20世紀part 2>> (創刊65周年記念號) 
    Crook,S ;Pakulski,J; Waters,M 1992 <<Postmodernization : 
         change in advanced society>> 
    Hassan,Ihab 1987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 
         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Jameson,Fredric  1991 << Postmodernism :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Jencks,Charles 1983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 
         tecture>> 
    Julier,G 1993 <<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 
    Klotz,Heinrich 1984<<The History of Postmodern Architec- 
         ture>> 
    LyoTard,Jean-Francois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Sarup,Madan 1988<<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 
    Thackara,John(edit) 1988 <<Design After Modernism>> 
    Wallis,Brian (edit)1984<<Art After Modernism: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推薦網站:有兩三四個網站很適合初學的人參觀!!推薦如下

[蘇錦皆設計教學網][意象文脈][插畫小舖][設計抱抱藝術報]

 

回首頁 回設計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