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設計之四:文化符碼或設計文化符碼
(取材自蔚清園馬路客:范麗伊),以下均可外連結,點入看看
http://vm.rdb.nthu.edu.tw/mallok/Piece/content.asp?post_serial=2298

 
范麗伊設計教學網

http://home.pchome.com.tw/art/lingyf/fan/

建築心鄉土情

http://home.pchome.com.tw/star/fanlei/


後現代設計之所以精彩,就在於後現代設計這種風潮引用了『敘述設計的概念。另一方面,後現代設計之所以複雜,就在於後現代設計這種風潮引用了『設計文化符碼』的概念,....而『精彩』與『複雜』則是一事之兩面...........
  
  




  文化符碼這樣的概念屬於文學上『後結構主義』的概念,最早由法國文學家,哲學家巴賀德在七零年代初『符號學體系』一書中所提出來。經過巴賀德自己的不斷補充,這樣的概念拿來分析流行事物與廣告設計,還特別『好用(好分)』。
  
  而到了八零年代,德國的一些設計學校一直在發展『基本造形的表情』這樣的論述(也有人說是設計語意學的論述)。到了九零年代,有一位澳洲的傳播學與廣告學的教授費克斯,提出了『廣告設計的符碼』這樣的論述並於九零年代中期寫了一本『廣告設計的符碼分析』的書。至此設計的文化符碼這樣的概念才越來越『活用,活躍』起來。
  
  在國內率先研究設計文化符碼的設計人,建築人,廣告人其實也不少。諸如:夏鑄九,楊裕富,莊明振....等人。其中楊裕富還出版了一本『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一書,我們就先引兩小段:
  
  『『簡單的說:設計文化符碼就是提醒設計師,能夠敏銳的注意到文化差異的分析方法,並且能將這種〞有用的分析〞運用到設計作品上的一種設計方。 』』(引自:楊裕富2001/08發表於楊裕富建築師事務所網站)
   
  『『在探討設計的人文層次時,除了美學的探討外,很重要的就是文學探討。這不只是因為早期美學的發展是文(學)藝(術)合論,更是因為設計(視為藝術時)除了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外還有表達功能,而人在接觸設計品時也不只是〞心存〞使用,〞心存〞審美,更〞心存〞辨認與解讀。或是說在透過〞心存〞辨認與解讀後,才可能更豐富了〞使用〞與〞審美〞。 
  
      設計上到底要怎麼處理辨認與解讀,設計上到底要〞解讀〞什麼?從文化理論的觀點,設計上的解讀與語言文字上的解讀有何不同?這就是符碼論或是符號學介入了〞設計學、術〞的時機與理由。』』(引自:楊裕富2002『設計文化的基礎』一書網路版

http://home.educities.edu.tw/tsuiyh/cc/cc13.htm


  
  設計的文化符碼:既指:某些形狀,色彩,質感在特定文化下的特定意義
  設計的文化符碼:也指:某些形狀,色彩,質感在特定文化中組合的方法
  設計的文化符碼:更指:這些造形組合後(設計作品)在特定文化中如何被解讀的方法。
  
  所以,設計文化符碼指的就是設計時要用的『造形語言』的最小單位,『造形語言』的『文法』與『造形語言』組織後的文脈關係。
  
  經過這樣的解說,我們大致可以瞭解『設計的文化符碼』就是一種分析方法,一種設計人對『造形,意義,故事』的綜合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如果倒過來看,其實就是『說故事的方法』。
  
  待續..........

回首頁 回文化符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