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設計書評
|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洪士閔:評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
書名: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作者: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薛絢 譯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9
本文特點:旁徵博引、自成一家的空間概念發展史。作者別具慧眼,藉中世紀、理性時代迄今物質、靈體空間的並存與起伏,剖析西方科學發展、宗教信仰與集體空間思維的關係,縱向排比的演進序列清晰完整,對網路空間的本質尤有獨到見解。
馬格利特˙魏特罕從宇宙空間觀念的演變流程,頗析西方世界的精神黑洞。本書綜合了西方的物理史和繪畫史的發展流程,非常特別。以前一直在心底有個疑問,為什麼西方人很需要看心理醫生,在東方卻少見得多。當然,可以從許多文化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魏特罕從西方的精神信仰─基督教的宇宙觀崩解,來說明西方人的精神空間問題,進而到網路空間的興起和蓬勃發展的現象。全書架構和推演十分精采,最特別的是提到近代物理學的空間觀念時,舉出了許多著名的科幻小說,例如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布萊格頓的《平方的人》,還有提到網路空間時,引用創立Cyberspace一詞的吉卜森著名小說《神經傳奇家》。這些小說真的是包含了許多近代物理的原理,但卻也在某一程度上也影射了現代人對精神空間的無線嚮往和奇想。
內容介紹
(一)無所不在的「靈魂空間」
現在一起進入空間的旅程吧!首先在〈靈魂空間〉裡,著者以但丁《神曲》為例,說明中古時代關於「靈魂」與「精神」空間的概念。在《神曲》中,「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即是當時基督教信仰下的靈魂空間,由此,可看出它的意義在於樹立了基督徒靈魂之旅的典範,於這部敘述生動的名著裡,彷彿可刻劃出一個「虛擬實境」,並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而已。而「天堂」就是「中古時代靈魂空間的完美典型」,其最終目的就是企求一個永恆的救贖,使人從自身的罪惡脫離出來,不再困於其中。
(二)真實存在的「物理空間」
至於〈物理空間〉,則指出「宇宙是固定的」重要概念,首先,著者以義大利帕都亞市中的阿列納教堂上的壁畫「聖母領報」為例,說明作畫者喬托以此脫離了早期中古繪畫的平板風格,是一幅能夠讓人身臨其境、透視過去的畫作。在注重形體的真實感下,使人領略了立體風格的物理特質。而後亞里斯多德則注重所謂的「真實」意義,以為「虛空」是自然世界所不容許的,換言之,空間是次要的,甚且是不重要的存在範疇。但再後來的伽利略卻將之提升到「真實的舞台」上,在他看來,真實世界是個「物體在空間和時間中移動的世界」,對當時的哲學思考來說,無疑是經歷了一大轉變。
(三)位居邊際的「天上空間」
其它如〈天上空間〉所說的宇宙概念,〈相對論空間〉提到的相對論等敘述,也在清楚明瞭的說明下逐次開展,前者如笛卡兒、牛頓、霍布士,後者如康德、哈伯、愛因斯坦等學者,都是本書所提到的重要人物。當然理論不是全部,若純以理論說明,恐怕讀者會感到難以消化吧!因此,除了先前以《神曲》說明外,電影「星際大戰」、「星艦迷航」也是值得參考的內容之一,以為其中所描述的太空景象「未必是地球人征服力的『最遠邊疆』,卻是創作者養殖另類生存方式果實的心理園圃」。
(四)真假不分的網路空間
又本書涉及「網路」部分頗多,應當是著者的重點所在。著者用了三個章節來討論,分別是〈網路空間〉、〈網路的靈魂空間〉、〈網路烏托邦〉三篇,甚至在〈空間地圖的開展〉中也見得到這是明顯的重點。這幾篇裡提到了網路的諸多特點,從用途、來源到發展皆有詳細的討論,以為網路對人的本身來講,不止是一個方便聯繫的通路而已,其中透露的訊息,更是需要注意的。
先以「用途」來看,網路用途無所不包,即使終日在家,同樣也能生活無虞。在這「虛擬空間」裡,人們超越了時空,擁有交友的權利,以及掌握資訊的便利性,於「泥巴」(註一)的虛擬世界,更能決定要當誰、穿啥、住甚麼,充滿無限的想像。尤其還可開發「潛在自我」,且身分往往也不一定,可以是「一朵聰明的磨菇,只要有人一走近就不知所云地瞎扯不止」,或者是「光潔的紅色松鼠娃,茸毛軟軟的,長髮服貼地飄垂在背上」。
然而擁有了好處,同樣也有令人困擾的問題,當人們一旦習慣隱藏自我,在網路上解放時總會產生難理的結。或許會戴上面具,創造自我難辨真假;也會開放言論,群組間卻相互攻詰。當傳送快速的「E-mail」、電子賀卡時,收得快樂,卻可能洩露隱私。而網路「駭客」犯罪總不通知你,來個「happy2002」,令你電腦當到說不出話來。
而對東方社會來說,面對新的空間概念出現後,我們社會的世界觀、自我概念以及對真實的認知將要面臨如何改變?這些改變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這或許是在苦苦追求網路商機之時,較少人會去深思的問題。但是,相反的,如果我們承認網際網路其實是人之網,那麼這樣的思考卻是探詢中文世界網路空間的未來與社會變化時,不可不作的基礎。
回設計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