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設計書評
|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設計文化研究』課程第三次作業
董皇志 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一年級
一、論文摘要、關鍵字詞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所)碩士論文,1998,題目:『機械符碼建築中的符號系統與表意作用__以1945年以後的建築為例』(The Sign Systems and Signal Significations in Mechanical Coding Architecture)
指導教授:陳其澎(Chi-Pong Chen)
碩論作者:張恆輔(James Heng-Fe Charng)
1-1論文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為探討現代建築或設計中擷取自機械符碼的形式發展與機械符碼的特質和語法演變。工業革命以後的19世紀,新材料與新構造技術的突破,與建築藝術思想的興起、機械所帶來的大量生產效率與充滿動力的表現,如輪船、飛機等,都深深引起了尋求新時代精神的設計師的興趣。新的設計流派,如構成主義、與未來主義,1945年以後的Archigram、B. Fuller、L.I.Kahn和高科技建築、解構主義與未來系統的作品,都表現了機械的形徵、複雜、精密與動感意象與機械則律。由於機械符碼建築或空間的設計構想來自於眾多並且複雜的思維方式與並受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所限制;符碼形式的呈現方式亦是多彩多姿,因此本論文的內容,以1945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代表性年代,作為探討機械符碼建築的起點。對設計者的意圖、機械符碼的發展簡史、機械符號的表意分析方式、與機械符碼建築所引發的聯想和意義,做深入的探討。
全文包括:ch1研究方法與理論文獻回顧,是以符號學理論和相關機械的風格流派建築理論為研究建築機械風格的素材。Ch2對近代建築史中,20世紀機械符碼建築相關的流派主張與演變,與建築師的意圖做整理與歸納。研究結論包括了整理並釐清影響風格形成的設計構想、思維方式(如符號學與高科技建築)與社會潮流趨勢(如現代與晚期現代建築),並對該風格所表現的空間意象語彙的表達方式作作一歸納與分析,最後並對此類風格的形成作扼要的評論。Ch3以符號學理論來剖析機械符碼的特性,由建築的表徵、價值、與意義揭露出機械建築語言的符號語構、語意、語用系統。Ch4綜合前面各章節有關機械符碼建築的特質,(如機能的象徵性、審美觀等等),並選取具代表性的樣本,針對國內的設計作品與受試者(符號的使用者)做語意及語用調查結果與設計者採用符碼素材的利用原則進行比較。最後於ch5探討符碼應用於設計領域的可行方向。
1-2關鍵字
機械符碼Machine Code,表意Signification,高科技High Tech,語意Semiotic,語構Syntactic,語用Pragmatic,隱喻Connodation,適合性Compentence,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寫作策略
張恆輔之論文探討1945年前後建築中取自機械符碼探索時代精神與新樣式的建築符碼。研究目的乃是以符號學理論的觀點來解讀機械建築符碼背後的價值與意義,並將設計者的意圖符號、表意系統和建築符號所引發的聯想,作一條理性的剖析。也綜合這樣的研究結果,對本土的類機械建築符碼的取材及發展可行方向作一探討。
2-1研究方法
研究範圍界定於建築設計思想在企圖尋求工業、科技、審美三位一體的動機下,以機械工業產品或題材為靈感,尋求新樣式的探索過程。在時間軸上,是以1945—1990年之建築師Richard Rogers及Norman Foster為代表的高科技建築時期的建築機械主張與機械符碼建築為範圍;在空間軸上,以高工業化國家與臺灣地區出現的建築機械語言及形式為範圍。
採取的研究方法是:(1)文獻回顧。(2)資料歸納與分類。(3)假設之模型建構。(4)問卷調查與統計說明。詳述如下:
2-1-1文獻回顧----a)現代建築理論。b)近代建築符號學理論--建築符碼的種類、建築符號的隱喻特質、建築符號的功能、建築符號的形式與意義。
2-1-2資料歸納與分類----a)設計者的意圖/符號意義/符碼發展取向的歸納。b)機械符碼形式類比與表意類型--依表徵作語構、語意、與語用之分析。c)機械符碼的使用/傳達之語意隱喻與聯想。d)國內建築中的機械深層/表層結構與符碼主張。
2-1-3假設之模型建構----以符號理論模型探討本土機械符碼的語構法則和型式,期使國內機械符碼得以清晰呈現並了解語意、語構和語用的表達內涵。
2-1-4問卷調查與統計說明----a)語用調查分析:對機械建築的聯想與語意鍊問卷。b)問卷內容:建築物的機能、表徵、個人對機械的認知、建築物的象徵性與聯想性,和人們對這些建築物存在於在都市環境中的適合性與接受度的調查,以深入了解人們對機械符號建築的反應為何。
2-2研究步驟
2-2-1序論----動機與目的、範圍界定(以機械符碼建築為對象)、研究方法與架構、名詞解釋、文獻回顧與整理(建築理論、建築符號學理論)。
2-2-2近代建築機械符碼的發展演變過程----a)摸索與創新的機械符碼(~1945)、b)集體形式與表現主義的機械符碼(1945~1970)、c)精緻多元的機械符碼(1970~1990)。
2-2-3 機械符碼的符號理論----a)機械符碼的語意、b)機械的語構、c)機械符碼的語用與機械圖象的聯想(類比、象徵、隱喻)、d)建築符號分析模型的建立。
2-2-4機械符碼的台灣案例分析----a)機械語言的表層與深層結構、b)機械符碼建築分析模型操作。
2-2-5 機械符碼的語用調查研究----a)聯想與語意鍊的問卷調查、b)機械符碼的機能象徵與聯想分析、c)評價向度的相關分析、d)群組對符碼的評價差異比較。
2-2-6 結論----a)建築機械符碼的特質、b)建築的機械型式與符碼意義的關聯、c)建築符碼的研究與應用。
2-3寫作策略
張恆輔之研究意圖在於「解碼」----揭露機械符碼建築的表意符號系統。寫作編輯之順序則依著:
2-3-1高科技建築的歷史寫作,依源起歐陸現代主義之足跡所論及之第一代機械美學、第二代機械美學(或稱謂晚期現代主義late-modern)、高科技建築的建築師們J.Stirling,R.Rogers,N.Forster等機械語彙之表徵與意義。藉此作一符碼系統之拆解動作。
2-3-2符號學之語構語意用以解讀機械建築符碼之明義與隱喻、語用則將設計者的意圖符號、表意系統和建築符號所引發的聯想,作一條理性的剖析。這時的理論操作是以西方建築語彙及建築符號學的理論模型作為陳述。
2-3-3落實於本土的實證研究進行,透過臺灣機械建築史的探索,整理姚仁喜、王大君、呂理煌及竹科廠房等建築語彙,爾後進行「語用與聯想問卷」之調查289份問卷,問卷內容在於受試者對於圖片內容之評價、聯想關聯、聯想性之評價,依此,作評估並據以探討臺灣地區之機械符碼建築的可行方向。
本然是一個隸屬社會科學之歷史的寫作或者是符號學(符碼系統)的理論模型建構,但又採取科學實證主義的論證取向,試圖以客觀中立的問卷證據以擺脫主觀詮釋的符碼系統的解碼與意義溝通,並將研究價值一部份作為設計暗箱過程之擷取造形符碼。
三、優點與侷限----觀點與研究成果
3-1 研究觀點與成果
3-1-1 在建築史的寫作中,針對機械建築與高科技建築作一基本定義與詮釋,整理一個關乎視覺符碼系統的分類表徵形式與其表意作用。
3-1-2 對於建築符碼系統探討與應用分析的研究範例,運用一個「語用與聯想問卷」進行問卷前之表徵分類、以及問卷進行之表意認知與隱喻探索。
3-1-3 提出一個並時性與貫時性的模型(張恆輔,1999:p200),並時性研究指出五種因子:a)移轉因子,b)表層結構,c)意圖,表徵,d)表意作用,e)類型歸納;歷時性研究另指出五種因子:a)深層結構,b)意義架構,c)傳統則律,d)移轉歷程(偶發性,或歷程的逐步移轉),e)大眾心理的接受(溝通程度)。
3-2 研究侷限
3-2-1 試圖用符號學理論談及「符碼表徵/表意作用」是一個普世或說是客觀中立的"科學"證據推理可得之,故以問卷調查、專家問卷企圖找證據與多數認同的論點。但是,一則,問卷是可以誤導(或傳訊偏差)以致結論並非是客觀中立,故有信度效度之說明及前測問卷之修正,張恆輔有進行評價統計,但未見交代信度效度(附錄p-25)。二則,表意作用屬於個人主觀詮釋,雖然以問卷統計多數傾向,但仍是主觀認知與價值評價之差異(Text/Context)。
3-2-2 傳述歐陸的建築符碼表徵與拆解在理論分析是清楚的,但是落實到本土性之臺灣地區實證研究則多見曲折。例如:是歷時性的歷史傳承過程或是共時性的現象擷取,未交代,僅是以鋼鐵玻璃金屬定義機械形式或高科技,取樣年代集中於1990之後,案例如華視大樓、竹科廠房、台北警廣、小港航站、實踐文化館、及信昌陶瓷,皆一己之見與狹隘,且未交代地域性所造成之文化涵構之差異;相對地,其實還有:木構造之台東卑南遺址(1997)、清水RC之陽明山陳昭武及簡學義宅、室內設計之李瑋?與胡碩峰之現代極簡風格,皆是突破的應用技術表徵。
3-2-3拿歐陸與日本之機械建築21件之圖象,對遠在邊陲的臺灣非空間建築專業的人進行問卷之表意與認知調查。意義何在?機械建築符碼是可以跨地域性?!是可以跨文化差距?!是普世價值與共時共相呈現的?!
3-2-4 以本土案例進行探討「4-2機械符碼建築分析(pp170-176)」是以元智圖書館(大元)、三立攝影棚(王大君)兩案試作分析,爾後說明之「4-3機械符碼的語用調查研究(pp176-190)」問卷結果,兩者並非關聯,且後者之機械意象之統計結果是否反倒影響前者之申論。前者是研究者自行推衍之語構語意與語用,與作問卷與否似無關聯;後者是問卷之表意與認知結果解讀,是普羅大眾對外國建築之符碼意象,似與「第四章 機械符碼建築的本土案例分析」扞格不入。
四、結論
由於筆者的博士班論文方向暫定<建築技術美學之論述建構>,對於文中所提及之機械符碼建築、高科技建築、晚期現代主義建築均有助於基本的名詞定義,與釐清在歷史寫作中的時代表徵。近年來對於科技造成臺灣地區建築之變遷探討之研究有:黃文杰1987<科技對現代建築的衝擊與展望>、蔡世鏗1998<台灣光復後建築技術發展之研究>、張恆輔(1999)本篇碩士論文、褚瑞基2001《建築與「科技」論文集》。
設計工作的解秘一直是探索的核心,只是這次從符碼系統切入。關於建築設計轉換(符碼應用)的模式有四(張恆輔,p198):a)實用型設計,b)類型設計,c)類比設計,與d)幾何式設計。都是從表徵形式所作之風格分類,更進一步建構關係是「形式/文脈/含義」凌駕符徵原有之「形式/含義」。本次評論的碩論其實欲觸及的是設計暗箱的解密工作,雖然表面上是一個符碼系統之表徵與表意作用,課題的導入從最引人遐想的高科技建築形式進行語構的拆解、提煉語意的明義與隱喻的精髓、最後回饋成設計前的資料集成(百寶箱),只要挑選適當的符碼就可以組構成意義豐富的設計情境!
這樣的符號學工作雖然在第五章結論提出一個「並時性的意義解讀與貫時性的意義移轉」之理論模型,實質上在其第四章的理論模型操作,有一個重點並未釐清----關於地域差異所造成的文脈(context)意義解讀之謬誤。欲明確解決此歐陸理論如何切入本土研究,試答的取向是:一、建築史學的式樣分析與流派之歷時性研究,有助於澄清式樣(風格之表徵形式)與其文化形式(明義與隱喻)之語構語意之解碼分類。二、現象學的真實存有與身體感知的主觀詮釋,補充主體召喚與場所精神,將符碼系統之意義層面更形豐富。
重回到建築最本質的召喚----建築是什麼?最後以張恆輔提及之建築深層結構四類(p198)作一總結:a)建築是人類活動的容器,b)建築是特定氣候的調節器,c)建築是文化的象徵,與d)建築是資源的消費者。
參考書目
1.張相輪,凌繼堯著1990《科技美學—科學技術之光》台北:臺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張帆著1988《技術美學與技術藝術》大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楊裕富主持1995《從傳統工匠系統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3—設計的工學基礎》台北:國科會
4.黃文杰(王秋華指導)1987〈科技對現代建築的衝擊與展望〉淡江建研碩論
5.褚瑞基著2001《建築與「科技」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6.張恆輔(陳其澎指導)1999〈機械符碼建築中的符號系統與表意作用—以1945~建築為例〉中原室設所碩論
7.蔡世鏗(楊逸詠指導)1998〈台灣光復後建築技術發展之研究〉文化建都所碩論
8.董皇志2000<構造性理論應用於技職教育之研究--以建築設計教學為例>《繼承與創新----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主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pp:64-77
回設計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