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設計書評
|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評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評者:吳學軒
一.簡介:
書名: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作者:楊裕富 博士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民國86年9月
一.前言與作者
台灣,受到戰爭、異族統治的洗禮及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下,整個的文
化是多元的,但也是紊亂不堪的。連帶著在建築及藝術的發展上,也必須到西
方取經,用西方的美學觀及設計方法來從事本國的設計教育。日積月累的的情
況下,我們離不開且依賴著西方的那一套理論,而漸漸地忽視了我們固有的傳
統工匠美學。也許你會說,傳統工匠美學已不適用現代社會的求新求變及新的
工法及建築技術。但追本溯源的觀念是要有的吧!
而此書難能可貴之地方,就是在設計史學的角度上,不只將眼光放至西方
藝術的設計史上,同時也描述國內本土性傳統建築的史學價值,並建構出設計
史學與設計理論雛型。
這本書的前身是將設計史學、藝術史學、設計理論等論文集合而成的論文
集。而改寫完的這本書,讀者可當一本綜合性質的書籍(無論是工具書、參考書
或教科書)來看待。因為各式各樣你想尋找的有關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問題的
答案,書中盡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本書屬於一本批判性的,但卻又能兼顧設計理論與設計實務的
學術論著。以西方設計、藝術史學及理論來導讀書籍。並整理出一套適用於我
國設計界的理論。
此書作者楊裕富博士,曾任教於建築研究所、工業設計研究所、視覺傳達
設計研究所,在學術界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業界是建築師,並任中華民國設
計學會監事、理事,室內裝飾同業工會設計師評鑑委員。結合學術與實務經驗
相輔其成而出書,顯然是發揮其所專長。而且作者出書經歷,從設計專業書
《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設計藝術史學與概論》;規劃設計類科研
究報告《設計的方法基礎》;論文《視覺傳達設計方法的初探》、《符號學在
設計學科應用初探》……等。再加上本身鑽研設計史、藝術史理論十餘載的"功
力"及其研究成果,這本「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豐富的內容及多元的看法,
對國內設計界想必幫助不小。
二.內容介紹
本書的希望扮演補充國內設計史學、藝術史學及工具書缺乏的窘境。建構出剖
析西方藝術理論後,加入本土傳統工匠設計調和出的設計理論。
全書共分為七章,各章節內容如下:
第零章 緒論
這本書的前身是將設計史學、藝術史學、設計理論等論文集合而成的論文
集。緒論的部分主要說明此本書的寫作目的、研究方式及作者本身的期望。對
於整個設計系統包括理論、方法等皆承自西方,而我們自己本身的“傳統工
匠”和技藝卻是乏人問津,作者在這邊提出了批判及質疑的提引。
第一章 研究提問、動機與方法
以自己本土的傳統工匠藝術史觀來作研究,不再侷限於以西方為主的藝術
史論點。而此研究為國科會82年度研究案<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
設計的設計資源>的後續研究計劃。將本書分為兩部分:A.理論的建構B.設計
實例、傳統工藝或設計資源的探討。在研究方法上先對設計理論及設計史學的
各種說法、設計史與藝術史所謂的"經典"、所謂的"史信問題"、所謂的神話、
史的建構等說法予以探討,再以此理論及前期研究的結論來支持研究調查及資
料分析整理。在此章,作者也對本書的動機與目的、名詞的界說、研究方法及
流程作說明。從理論的建構、文獻回顧、光復後台灣設計業的演變、台灣設計
論述的反省批判到設計行業的分析傳統工匠、設計品的分析。循序漸進,有脈
絡的鋪陳直述。
第二章 文獻分析與理論調整
藉由各文史理論家的觀點及理論架構來說明設計史的規範、目的、技藝。
再由目的與規範出發來提煉設計史學技術。文獻分析部分分析一般史學、藝術
史學和設計史學文獻。這些觀念有助於釐清目前國內設計史理論之現況,並以
此探討出設計史詮釋模型並能調整設計理論及提出研究理論和操作理論。
第三章 設計史的特殊性
本章從器物彰顯:黑格爾美學與溫克爾曼藝術學,來探討近代西方藝術與
設計。加註一些西方文化中,德國哲學與德國民族思潮以外的觀點,平衡一下
近代西方藝術與設計深受德國哲學與德國民族思潮影響的脈絡。
從分析探討設計史的特殊性來回應前章的“史的目的、史的規範、史的技
術”的主體性。
後半章並建構出空間設計史、工業設計史、視覺傳達設計史、視覺藝術史
的詮釋模型來表達設計學術(設計理論)與設計專業(設計論述實踐、設計實務)間
的互動。
第四章 從評論、史論、史作到理論鬆動
承襲前一章來回顧我國設計界的狀況。從設計學界和業界對現代主義的全
盤接受到現在臺灣設計界後現代主義的浮現都作一清楚的論點描述。
並以多元論述設計的本體論、設計文化中本土論、設計功能中人性論。本章最
後以批判性的眼光來檢視國內設計界,並舉出問題與缺失。鼓勵建構我族的設
計史與設計技術發展史,進而確立設計論述的自主性。
第五章 傳統工匠案例調查研究
跳脫出西方設計藝術史下的?究,為自己民族找回特色,回復到自己的文
化的層面來是本章的重點,而以回復民族特色、回復民族記憶與回復"自我認同
"的尊嚴與信心為出發點,照顧到自己文化的基本來紀錄本土傳統工匠的設計史
學價值。以大木作、小木作及工藝案例來做本土傳統工匠的發展及傳承。
第六章 結論
除了此書預先設定的目標︰方法論層次和傳統工匠的田野調查工作外,在
方法論層次上,除原先的針對當前建築設計與工業設計的缺乏縱的傳承現象、
設計資源的散失和設計史的史觀進行必要且全面的辨證反思外,另外和延伸建
構了兩個理論︰(1)設計史的理論﹙2﹚操作的理論〈詳見書中P276-278〉
書中並根據設計史學與設計理論雛型來詮釋近、現代西方設計理論的演變,
並以此達成設計研究進路的多元性,形成設計理論的多元性與論域,將設計
史、藝術史詮釋模型與理論作深層的應用。
三.背景評論
在本書之前,國內設計史學、藝術史學的著作大致有四本:
1.郭繼生先生於1990年出版的<藝術史與藝術批評>
2.施長安先生於1989年完成的碩士論文<建築史方法論之研究>
3.神林恆道等人編著潘播先生翻譯於1966年出版的<藝術學手冊>
4.亞岡(Argan,G)等人著曾堉先生等人翻譯於1992年出版的<藝術史學的基礎>
而這本書<設計、藝術史與理論>主要補充上述四本對本土傳統工匠史論的不
足,在書中也一再提及批判如何建構我們自己的設計理論,並試著拉近我們的
設計理論、實務、設計專業現實條件三者的關係。
書中深究近代設計史學發展歷程及理論,不只挶限於西方藝術設計論述,
對於本國民族特色的設計理論也多有著墨。
四.文本評論
1.本書優點
此書能深究近代設計史學發展歷程,並結合設計專業理論與設計專業實
務。同時為了讓理論不再枯燥,書中加入了許多的圖說案例,也讓讀者更容易
理解。另外這本書有同類書所沒有的︰大膽且確實的剖析西學在我國的適用及
不適用的情況,以精確的眼光來看待各史學家之理論及我國設計藝術目前發展
的窘境。除此之外此書重視且鼓吹設計上民族特色的設計理論,書中後半部以
我國傳統工匠為範例。
2.本書缺點
由於本書由論文集改編而來,在用字遣詞上具專業性及深度。對一般社會
大眾而言,難登其殿堂。對於各家學派之論點,此書也無法做太多詳細的闡
述,因此讀者要具備史學理論的底子亦或要準備許多的輔助書籍,才能盡窺本
書之奧妙。另外也因本書屬剖析理論的書籍,在設計實務上的探討顯得薄弱,
在理論的驗證上也值得後進者來實現。
3.結論
自大學踏入建築系以來,本人一直對建築系上的學科及術科中所傳授的內
容及主科“建築設計”的設計方法一直存有疑議。想說為何設計的程序和步驟
要這樣做?根據在那兒?直到大二讀到建築史時,這個疑惑才稍有解除,原來
我們所學的是“包浩斯”系統。是現代主義下的產物。但仍對最上層的“來
源”也就是史學理論不甚了解。直到研究所,這本書的出現,才使得之前的疑
慮解除。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有對設計理論及設計史學的各種說法所謂的神話、史的
建構等說法先予探討。並針對建築、工業設計史史觀及國內設計史學進行必要
的辯證反思。因此在設計藝術史學理論的建構完整度可謂相當的高,而言之鑿
鑿且具強而有利的說服性,對整個設計藝術乃至於建築“觀念”的提昇有很大
的助益。。
回設計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