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設計書評
|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評《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
作者: 楊裕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所副教授
--------------------------------------------------------------------------------
文化.空間圖式與
東西方建築空間
王貴祥著
田園城市/8703
ISBN 9578440251/平裝
前言
在西方,建築有藝術之首的美譽,在我國建築有百工(工藝)之首的地位。建築作為一個專業,這樣的文化成就,在現代設計運動裡有了不少折損,但是在後現代設計風潮裡,這樣的文化成就又慢慢的回復起來。
建築作為一個專業,在任何一段建築史中、現代設計運動中與後現代設計風潮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我國的建築設計專業又是怎麼反應這種建築主流論述的變化?
持平而論,建築作為一個專業,作為藝術之首、百工之首;建築作品在各種文化中可以受到這麼的尊崇,也可以這麼的貼近生活,更可以在人類歷史大部分的時段中視為造形藝術最高的成就,主要就在於建築一直是一種揉合工程技術與人文取向的學科與術科。比較特殊的倒是在現代設計運動、現代建築運動裡,建築專業因為高舉工程技術與泛日耳曼民族的簡樸品味,從某個角度來看,反而改變建築專業成就的走向,讓建築專業的意識形態停格在忽略人文修為的境界,不但忽略建築(物)美感的多樣可能性、忽略建築藝術史的多樣可能性、忽略建築理論的再建構,也忽略建築在不同文化中的各有成就。直到1960年代末起,後現代建築風潮、後現代設計風潮興起,建築專業重拾了人文取向。建築論述與建築作品也逐漸重現其多采多姿的能量,重新逐步踏上藝術之首、百工之首的道路。
反過來說,我國的建築論述與建築創作,面對後現代建築風潮、後現代設計風潮的反應,毋寧是處於遲鈍、欣喜、遲疑、矛盾的境地。怎麼解開我國的建築論述與建築創作的遲疑與矛盾,讓我國建築論述與建築創作邁開大步迎向新世紀,就是這篇書評的主要目的。
綜觀海峽兩岸建築學界投入人文取向研究者,近20年來雖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諸如:漢寶德、夏鑄九、徐明福、王鎮華、吳良鏞、彭一剛、陳伯沖、王貴祥等的論著,而能有綜其成者,王貴祥先生的《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應該是不可忽略的論著之一。
王貴祥,河北人,生於1950年,1975年畢業於(大陸)清華大學建築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89年至1990年為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系訪問學者,1996年獲清華大學建築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建築學院教授,兼建築系主任。重要著作有:《福州華林寺大殿研究》、《唐宋單檐建築平立面比例初探》、《略論中國古代高層木構建築的發展》、《佛塔的原型、意義與流變》、《西方建築史學覓蹤》(以上簡字版)等。
王貴祥先生的這本《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對於欣賞建築藝術、理解我國建築論述的轉變,是個非常恰當的著作。
內容介紹與分析
自從義和團事件後,在民族自信心的踐踏與喪失之下,我們建築藝術的發展,基本上是全盤西化,同樣的,我們的建築論述,基本上也是全盤西化。甚至於,我們在生活上對建築藝術的審美取向、建築之美的欣賞(美感的生成),乃至建築藝術評論也是全盤西化。雖然前有民國初年,梁思成、林徽音、陳植等建築先進,致力於傳統建築的研究與推廣;(在臺灣)後有民國六○年代,漢寶德、王鎮華、李乾朗等,致力於傳統建築的研究與古蹟維修。但是,從審美習慣、美感、人文價值等方向,真正的開始重視自己傳統建築的成就與發展,真正打破現代建築論述(全盤西化的價值觀)的壟斷,卻是起因於(來自歐美日)後現代建築風潮、後現代設計風潮的遲遲引進。
東西方建築藝術真有這麼大的差別嗎?東西方建築藝術欣賞的經驗與途徑真各有其不同的奧妙嗎?
本書主要就是企圖從藝術史、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上述的疑問?在內容上分為3篇9章。第一篇:空間圖式及其文化抉擇。
主要探討原始空間觀念的源起與形成,各種文化(主要是西洋文化、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中所蘊涵的抽象建築空間圖式,以及這些不同的抽象建築空間圖式的文化背景或文化成因解釋。這一篇分為三章如下:第一章、原初的空間。第二章、數與抽象空間圖式。第三章、宗教宇宙模式。
第二篇:中世紀上帝、佛與天子的殿堂
主要探討基督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與中國儒教建築的基本狀況,並以分析的方式描述基督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與中國儒教建築個別的演進與歷史。第二篇也是分為三章如下:第四章、中世紀西方基督教建築。第五章、中國中古時代的佛教建築。第六章、中國天子的起居、祀拜與布政空間。
第三篇:東西方的建築空間
第三篇則企圖在第一篇與第二篇的基礎之上,嘗試著找出上述三種建築空間體系,各自的本質特徵及其發展的內在動因,從而為三者間所存在的,基於各自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空間形態,及其發展趨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找出一種合乎邏輯的可能解釋。第三篇也是分為三章如下:第七章、空間的性質與意義。第八章、核心空間及其擴張。第九章、空間的組織及序列化。
我們試圖在這一本書裡,找出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差別;找出東西方建築藝術欣賞的經驗與途徑的各有不同。卻發現這本書,基本上是將西方基督教文化、印度文化中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三者,進行了深入的描述與分析,並從中推導出西方教堂建築空間、佛教寺院建築空間以及中國殿堂建築空間的設計指導原則。
「古代埃及、希伯來及希臘、羅馬神廟中,多以小而封閉的密室作為神靈居所的至聖空間(精神空間)印度教與佛教的至聖空間也是一個隱暗封閉的具有藏納性的密室(種子空間)。中國儒教、道教文化體系,從未出現過對封閉、隱秘、黑暗的密室空間追求的趨向,其核心空間,一般為一個四周柱子限定的通透的空間(氣空間)。」(頁312)
這一段可以清楚解釋:西方教堂建築的空間象徵意涵要透過基督教文化來詮釋;佛教寺院建築的空間象徵意涵要透過印度教、佛教文化來詮釋;中國殿堂建築的空間象徵意涵要透過儒教、道教文化來詮釋。另一方面這一段也表達了:不同文化下的建築之間,也要先透過從該文化來詮釋該文化下的建築藝術,然後再透過不同文化間的比較,才容易理解不同文化下建築藝術的差別。換句話說,這本書就是透過如此詳盡的分析、比較,才能讓我們清楚的體會西方教堂建築的空間象徵意涵、體會佛教寺院建築的空間象徵意涵、體會中國殿堂建築的空間象徵意涵,進而深入的欣賞這些不同文化下建築之藝術成就。
背景評論
一、建築藝術的欣賞
在現代化、現代建築運動與現代設計運動的雙重壓力下,人們對建築藝術的欣賞或多或少變得表面化、物質化。如果說現代化與現代建築運動也有左派、右派之分的話,左派基本上認為:美感是意識形態的馴化作用。簡單的說,建築藝術與建築之美,就是看多了便是美。右派基本上迷信工程與科學,認為:美感是可透過心理學與物理學推衍、求證出定律(所謂美的原則),並依此定律練習就能熟悉美感。簡單的說,建築物只要是依照科學精神所求得的定律(美的原則)來進行設計,那就一定是美的建築。結果,在現代化、現代建築運動的風潮下,一棟棟生冷醜陋的建築從地面上冒出來。建築藝術好像被建築師遺忘了,建築之美好像被規定了,建築藝術欣賞的途逕(口味)好像全世界統一了。
幸好,現代建築運動在1970年代匆匆的退潮。後現代建築風潮來了,重新又拾回建築的人文向度,拾回建築的藝術向度,拾回建築歷史的承傳,也拾回多元文化下的建築藝術的多彩多姿。在這樣(後現代建築風潮)的背景下,我們對建築藝術的欣賞才可能是深入、透徹而自在的。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提出建築藝術的成就要透過空間使用、建築營造、建築(物)美感生成與建築(物)集體記憶等四個面向才可能達成;同樣的,建築藝術的評價與欣賞也是透過這四個面向,才有更多的機會領晤更豐富的內涵(註1)。
本書在詮釋建築(物)集體記憶、象徵意涵上,確實建構了一套清楚的建築理論(論述),可以讓我們就近體會傳統建築之美,進而深入地欣賞異文化下的建築之美。
二、建築理論的發展
在本世紀,不但建築專業有很大的發展與變化,連建築理論也都有很大的發展與變化,實在令人應接不暇。先不談建築工程技術的發展,以建築專業的發展來說,大致上可區分為重疊的三段:1900年代到1940年代為西方新古典式樣時期;1920年代到1980年代為現代建築時期;1970年代迄今為後現代建築時期。而西方建築理論的發展也大致符合上述建築專業的發展。在現代建築運動之前,西方建築理論就是西方傳統建築書(註2)的再精緻化,建築專業發展視為式樣的發展與變化,建築理論與藝術史的差異不大,基本上是在詮釋與辨認造形藝術的如何承傳與變化;到了現代建築運動興起,突然間,建築專業者對建築史失去興趣、對藝術式樣的發展與變化失去興趣,這個階段西方建築理論要不以工程理論、規劃理論或設計方法理論來權充,要不就簡化成簡單的審美原則,建築理論也就而脫離了歷史、脫離了文化,更脫離了人文關懷;後現代建築風潮興起,西方建築理論重新拾起建築史,拾起建築與文化的聯繫,而且也逐漸學會尊重「異」文化,西方建築理論也逐漸企圖包容多元文化所帶來的生命力(註3)。
本書的底稿是王貴祥於1989年至1990年間,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系當訪問學者時所寫的一篇長篇論文〈Architecture Space in East and West〉,並經3年在清華大學博士課程下改寫而成。這本書所企圖建構的建築理論,正是跨文化的建築史研究成果,也是一種包容多元文化,詮釋多元文化的建築理論。
文本評論
一、本書優點
作為建築專業書,作者的引經據典與反覆論證,使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為提高。不過如果理解這是一本博士論文的話,這些優點(引經據典與反覆論證)又好像理當如此。另一方面,引經據典與反覆論證的同時,作者的文字運用的熟練,加上充足的圖例,更增加本書的可讀性與易讀性。
二、本書缺點
本書既為建築史論的著作,析論的主題與案例大部份停留在中世紀以前,另一方面史論而無涉當今建築藝術發展,實在可惜。
本書第九章主要在論證空間的組織與秩序,但是卻以貢布里希(Gombrich,E.H.)在《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一書所提的「力場」概念作為起論的依據,但仔細推敲論證脈絡,實與現象學派的建築研究取徑雷同,以致第九章的論證顯得不夠清晰有力。
三、消費者角度評鑑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建築專業書,因為深入,所以值得建築專業者來看,因為淺出,所以一般讀者也能接受。深入之處在於作者能夠先理解、分析東西方文化的理路,並透過這層理路,析取出影響東西方建築發展的因素(簡單的說就是價值觀與審美觀),再以實例來詮釋印證文化是建築發展的母體,透過這樣的解
讀與導引,建築專業者就能夠更熟練於自己文化下建築藝術的承傳與發揮,也更容易熟練西方文化下建築造形元素的截取與套用。淺出之處在於作者以極多的圖例,來稀釋建築理論的艱澀,特別是這些圖例,幾乎全是經過考證的建築史上經典之作。光是這些圖例,其實就已經美不勝收了。可惜的地方在於本書圖例並不是彩色版,也有部份圖例版面太小。
結語
如果從藝術的角度來理解建築、欣賞建築,歷史建築其實載滿歷代的愛慾情愁,新建建築也可以表情豐富、令人相看兩不厭,這正是當今後現代建築的趨勢。如果從人文學科來看建築理論,建築理論是可以很感人的,這正是當今建築理論發展的趨勢。不過這麼精彩的建築理論,這麼專業的建築博士論文能夠(以繁體中文)發行上市。筆者一方面呼籲愛書人不能錯過這本好書,另一方面也要對出版社的眼光與勇氣來聲讚美! -
註釋:
註1.楊裕富,《空間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田園城市,民87年。
註2.指羅馬時期維楚維斯的建築書,乃至文藝復興時期諸多的建築書。
註3.楊裕富,《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田園城市,民86年。
本文接受稿於2000年9月,刊登於2000年11月國家圖書館<<新書月刊>>。
回設計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