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設計書評
|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書名:藝術史的藝術:一部批判的編年史
<<The art of art history: a critical anthology>>
出版單位時間:Preziosi,D 編牛津大學1998年出版,595頁
本書評由林萬福所寫
簡介:
90年以後,不止國內藝術史設計史的寫作較多了,以英文為語言的藝
術史著作,也紛紛出現大部頭的且編寫很不錯的書籍。這本〞藝術史
的藝術:一部批判的編年史〞就是一個例子。
以往以英文語言的藝術史著作,多半謹守黑格爾與溫克爾曼的傳統,
以致於藝術史的精彩只是西方藝術史作品的精彩,只是藝術精神史的
精彩,乃至對當代藝術發展的現象,反而難以詮釋。這本 Prezios,D
所編的藝術史,基本上打破了這個侷限。不但採取多角度,也對西方
藝術史的各種學派,乃至黑格爾與溫克爾曼的傳統採取批判式的介紹
,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設計史學論作,而不止是藝術史著作吧!
全書分為九章如下:
第一章:藝術作為歷史
第二章:美學
第三章:式樣
第四章:歷史作為藝術
第五章:意義的機制,藝術裡的圖像學與語意學
第六章:現代主義及其爭論
第七章:藝術裡的性別議題
第八章:解構及詮釋的極限
第九章:其他,藝術史與博物館學
在每一章均採該觀點下的〞經典論著〞,並於每一章之首,由編者寫一
篇相當深入的序。另外於書首寫有序章,可視為整書的導讀與對西方藝
術史學史發展脈絡一個完整的梳理。
整書的序章即以〞藝術史:讓看見的可以理解〞 (Art history: Making
the visible legible )為名。
現簡單的摘譯如下:
藝術史是一個結合許多相關事物、專業的網絡,這些相關事物與專業
使歷史的過去可以在系統的觀察下呈現。在藝術史的相關領域上--
諸如:藝術批評、美學哲學、藝術實踐(創作)、鑑定學、藝術市場
、博物館學、旅遊學、商品流行系統以及傳統工藝產業--藝術史的
學科規範結合了個個年代個個學科的分析方法、理論透視法、修辭或
論述法以及知識論技術。
雖然藝術史列入大學的教程是起於1840年的德國,但是從十九世紀末
以來,藝術史的課程、研究、計劃案等等的投入,美國顯然是勝於歐
洲的,這種現象在二十世紀尤其明顯。
在早期藝術史學科的成長過程裡,藝術史是尾隨著哲學、語言學、文
學、考古學、各種物理科學、鑑定學、或藝術批評等學科的規範而發
展起來。雖然如此,藝術史還是有它的特定研究對象--個別的藝術
作品--就如同自然現象裡的證物一樣,藝術史的研究就如同藉由一
般假說後,藉由證物(藝術品)反映、象徵或〞再現〞了這個〞藝術
品〞的起源、地點、或環境。所以,所有的藝術品就以兩個方面來理
解成歷史文件一般。
第一方面: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假定〞它〞能呈現某個時代、某個國家
、某個藝術家、某個種族的特性或,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假定成〞它〞
在呈現、提供這些〞特性〞的深層意義、獨特意義或甚至於偶然性的
證據;第二方面:藝術品或藝術史的出現就是對這些特定歷史情境(
historical miliea )的產品(努力探討的結果),不管是多狹隘的
歷史情境或多寬廣的歷史情境。
在第二個方面(意義)上,藝術史往往包括了各種特定時間或特定地
點的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或宗教的影響力的
角色分析(作用分析)。很自然的藝術史這個學科的努力會投注於,
怎麼〞再建構〞這個滑溜的〞真實〞,而將這些複雜多樣的影響力規
整於藝術品上。不論就單一(作者的)藝術品而言,或是就一個時代
的藝術品而言,藝術史學科的這種〞真實(realities )〞再建構,
目的都在於使藝術品在呈現上(present )更能充份的易於理解。
由於藝術史學科剛開始建立的過程裡,在描述藝術品的可理解性上,
只有一些鬆散的、從相關學科借用的各種範型與分析方法,所以最重
要的議題就是如何對一件藝術品在質與量上,提供充份的歷史資訊或
背景資訊,以利提出能令人信服的詮釋。更由於這種適當的解釋標準
(criteria)往往因時而異,而且所謂的〞(歷史)置於現在〞的詮
釋,也廣泛的經歷了約兩個世紀,所以這種使藝術品〞再現〞的歷史
情境(不管是藝術品怎麼選取、或是怎麼解讀、或是作為歷史情境的
指標與徵侯),當然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同意見(disagreement)。
有的藝術史寫作者,依藝術作品與藝術家或與更廣泛的美學派別、藝
術運動之間的關係,歸結為〞演進的式樣系統表現〞來詮釋藝術史。
有的藝術史寫作者,將藝術史的詮釋定位在聯繫〞式樣發展〞與〞藝
術家生平(傳記)〞之間的相互關係上;或是將藝術史的詮釋定位在
(如同十六世紀藝術史家瓦沙力Vasari一樣)聯繫〞式樣發展〞與一
個地區或國家式樣如何綜合、高峰地呈現在某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如
米開蘭奇羅)作品中。
有的藝術史寫作者,則只是將藝術史的詮釋定位在聯繫藝術作品與其
廣泛的歷史脈落;將藝術史的詮釋定位在〞作品作為文獻或作為再現
的狀況〞與〞作品的實質環境或接受的狀況〞之間的聯繫而已。
在藝術史的對象領域上(什麼是藝術史的對象),通常也是沒有一致
的意見。有的將藝術史的對象領域,界定在統治階級或學院的繪畫、
雕塑與建築作品上;有的則相反的將藝術史的對象領域,界定在人類
社會所產生廣泛的意象(image 相對於繪畫?)、物件(objects 相
對於雕塑?)、房子(building相對於建築?)上。這種區別特別與
許多當代美術館致力於擴展物質文化的藝術品項目,致力於展現當前
展覽價值觀的衝突現況(不管是社會的、文化的或歷史的)有關。
藝術史是由許多小斷面所辛苦整合或共同建構起來(co-constructed
)的。批判的藝術史學科規範下,認為藝術史的先前工作至少包括了
:
(1).解開藝術史的視野或藝術品的範圍。
(2).要能統領或安排不同領域間對藝術品、藝術史的目標上的衝突或
理論預設上的衝突。
(3).要能標示出不同(領域)的判準(criteria)在專業的解釋或詮釋上
的個別適當性。
所以藝術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理論建構的工作,同時既有的藝術史寫
作也會影響了藝術理論的發展。一般而言,我們可以以光譜的情況來
描述目前藝術理論建構的派別,主要有四類如下:
(1).作品是作者理念的反映(reflective)或建構(constructive)
說
(2).作品是作者、時代或地域的精神外顯說
精神目的論或精神演化論
(3).作品是價值觀、態度、政治的〞載體(vehicle)〞說
作品是人類溝通、語言範型下裡的〞載體(vehicle)〞說
(4).作品是歷史發展片段,怎麼找出作品的〞語意承載量〞就是重要
的藝術史工作說
經過兩個世紀學者間的努力,藝術史的建構工作在對廣大資料的處理
上已有〞科學的〞歷史學科的嚴謹。藝術史的建構工作成為將作品片
段定位的工作。就如為個別作品尋找作品在歷史洪流中的位置一般,
,精確又有憑據的找出位置,找出在圖式(scheme)中的位置。然後
再以所找到的〞證據(藝術品)〞,來詮釋一種〞開發 development
、演化 evolution、進化progress或變化〞的(預設)圖式。並將這
種詮釋與社會史聯繫在一起,與思想史、知識史聯繫在一起。
這種藝術史的知識傳統,也促使了藝術史的研究將藝術的發展與現代
國家形成聯繫起來,與自己種族、地域或全人類文化的發展聯繫起來
,甚至道德地區分出各種文化的原始或進化,甚至而以藝術的發展狀
況,為自己國家的〞進步〞立下〞正當性〞的背書。
這種藝術史的知識傳統,也促使了藝術史的研究將個別藝術作品與〞
前人的作品〞聯繫起來,與〞時代〞聯繫起來,與(人類)的未來及
期望聯繫起來。
可見得編著者對西方藝術史所下的功力深厚。
評介:
優點 1:本書對西方藝術史的剖析,不再只停留於舊西方藝術史主流
內,相當程度的拓寬了西方藝術史學的觀點。
優點 2:既為編年史,卻有相當詳細的剖析與原著翻譯考證,以及相
當詳盡的導讀,實為極辛苦的學術工作,值得讚美。
缺點 1:以藝術史的藝術為名,絲毫不觸及西方以外的世界,實為可
惜兼囂張。
。
回設計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