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樣分析在設計史學上的作用
課程網站:設計史學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研究生:許財華
壹.設計史書簡介:
書名:論現代西方建築
作者:吳煥加
出版社: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87年8月
ISBN 957-8440-19-7 (平裝)
本書是吳煥加教授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於教學之餘所作的13篇教學札記;書中特別
說道:不稱「西方現代建築史」,而稱「現代西方建築」,其原因在於"現代建築"常常會與「現代主義」建築相混,原因是現代建築沿襲過程,非單單止於現代主義建築,所因避其困擾。
書中內容包含:百年回眸---20世紀西方建築縱覽;近代建築革命;20年代的現代主義;論建築中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與解構;巴黎三座建築;巴黎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與當代一種建築流派;論郎香教堂;美國的超高層建築;建築趨勢與社會趨勢;當代西方建築審美意識的異變;建築風尚與社會文化心裡;近代結構科學的興起等十三篇史論論述。本世紀以前,無論中外,建築的發展其實是很緩慢的,其形式是相當穩定的;20世紀之所以令建築百花齊放,乃全拜「工業革命」所引起的社會生產力,相襲千年的的構築法則,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材料、工法、觀念…),使得20世紀的建築環境「很不安分」,相對的論述、學說與著作也相繼的辯證與發表,讓整個大環境有如百家爭鳴般的態勢。作者在書中也清楚表示,建築史論述的主觀意識是不可避免的,也無法避免,因此多少會加入個人意識;筆者認為,有些史書論述的方式,對於建築物的風格與型式,有其較多的著墨,而對於時代的社會背景、經濟結構與藝術發展則較少論及,本書恰好補其中之缺,因此本書的內容和觀點都具有相對性、歷史性和開放性,是余為識。
貳.式樣分析
一、
以式樣分析作為分析案例的方法
1. 何謂式樣分析(Style Study)
以楊裕富1998 《空間設計概論:基本原理與方法》
p.p155--162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一書中提出的式樣分析做為分析的方法。
式樣分析(Style
Study)是設計分析的一種,也是設計學習的工具之一,當然也是有效的設計方法之一。只不過,透過式樣分析這樣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把握真實的感覺。當然,設計本身也是要先把握真實的感覺,從把握真實的感覺開始,逐漸接受主觀以外的客觀經驗的調整,才可能把握一般人對設計作品可能的反應。
朗香教堂(Ronchamp)作品簡介:
A.建築:Ronchamp朝拜教堂
B.風格:純粹主義的國際式樣
C.建築師:勒•考布希耶(Le
Corbusier)
D.建造地點:法國
E.建造時間:1955年
此次所選案例,為Le
Corbusier生平晚期作品,在當時引起全世界轟動,也在於制式教堂模式的多樣中,有其相異其趣的符號法則;整棟教堂外觀有如一頂修女的帽子(有人也曾將其形象,用簡圖畫成五種圖案,試圖加以解釋所形成的要因為何….)。Le
Corbusier罕見的使用複雜的立面,來建築外部型態,在一座小型的禮拜空間中,如果單看一面,你絕對想不出其他三面是什麼模樣,可見建築外部的戲劇效果;走到內部,其牆上大小不一的泛光性光源(立體是開窗方式),已加強宗教空間的神秘效果,並且亦強調出室內空間的明暗對比與層次感,充分表現出純粹幾何美學。
【一】
以作品涵構為對象:
"朗香?與場所連成一氣,置身於場所之中。對場所的修辭,對場所的說話。"又說:"在小山頭上,我仔細畫下四個方向的天際線,……用建築激發音響效果----形式領域的聲學"。Le
Corbusier有意的將教堂隱喻為「聲學器件」,藉由聲音,聯繫信徒與上帝之間的距離,達成溝通的渠道。
整體建築,位於沃吉(Vosges)布雷蒙(Bourlemont)山頂一處空地上,四周擁有蔥鬱茂密的樹,如朝拜似的環繞著,視點景觀可環顧四周,直達整個南方山脈,空曠宜人;而朗香教堂(Ron-
champ)確有如一座雕塑品,吸引著人們的視點;水泥噴漿刷白色漆的牆面頂著灰色清水混凝土曲面屋頂,以及三座採光塔樓,形成在色彩上與形式上極為強烈的對比;細緻且自信的標誌在視點之中,或許是每年兩次的朝聖活動吧!換做別人,可能來個超大型「購物中心」,來滿足這多達一萬兩千人以上的儀式,Le
Corbusier不同的是,引領人們來到上帝的花園---自然,傾聽上帝的聲音。"他將二0年代在內部空間所運用的建築散步轉移到外部空間"(施植明
二十世紀的建築傳奇人物科布)。
【二】 以作品整體為對象:
(1)風格上:Le
Corbusier在Ronchamp的精采演出,可謂他建築生涯的驚嘆號!放棄昔日的追求(薩伏伊別墅Savoye),以簡化的反面---複雜,來處理它,真可謂空前……。
(2)空間上:在空間中,極為重視控制線與法線,在Ron
champ是看不到的,相反的,是那些彎曲弧線加以建構組合。其中,他的複雜性與歌德式教堂有著處理上的異同,兩者在於:歌德式的複雜在於細部的處理,而其總體空間佈局則較為簡單、類同,Ronchamp則相反,是空間結構性的複雜,無論是牆面或是屋簷,在處理上仍然是簡潔的。
(3)結構上:洞窗開口的南向弧形牆面,看起來量感十足且粗獷,然而卻並非承重結構系統,其主要在於運用混凝土柱樑框架構造,以預鑄的小樑固定並連繫住外牆與內牆的裝修材料,外部光線也適時的滲透入內,形成一細緻光帶,更顯空間層次的多樣化,讓整體看來略為笨重的、粗獷的建築量體,顯得輕盈有如片刻般的呼吸,表達出非承重牆的構造系統;外牆由地面厚度3.7公尺的西側一直延續到東側縮小為1.4公尺,牆厚也由下而上逐漸縮小,其最高處為0.5公尺,整體建築有如大鐘般的穩定矗立著,在開窗部,也因厚度的差異,引領光的表情豐富而趣味的展現於室內。
(4)牆面處理:Ron
champ的南面窗孔的開設法,據說為勒氏1931年在北非所見摩札比建築所引發的靈感;設計上由外而內逐漸擴大,形成深凹的八字形,使得由外界引進的光線,在室內發散開來,光線進入室內時,經由厚牆的「過濾器」,讓光的表情變的柔和、自然。
【三】
以作品某一抽象部分作分析:
(1)色彩部分:白色漆的牆面頂著灰色清水混凝土曲面屋頂,兩著皆為質樸色系,或許是上帝的「聽覺器件」,它以謙卑的姿態示現,傳遞禱告者心聲;並且還原大地原色(色光中,白光為眾色光之聯集)以回應地景環境。
(2)質感部分:建築量體表面,展現出粗糲的體塊,有如混沌未開的史前巨石,讓有機般的形塑空間更具生命力,在沈重的巨塊裡,蘊含著宗教般的神秘色彩,也讓這座建於西元四世紀的古老建築(1944年遭德軍遭德軍炸毀,於195年9月從新改建),保留住古老痕跡。
第一層次:直覺分析〝好〞與〝不好〞的作品特色
*好的部份:1.歷史性2.趣味感3.雕塑性4.親切感5.機能性6.粗獷遠古性7.地域性8.暗喻性
*
好的原因:保留且尊重過去基礎(兩道牆面)的條件下,從新建構新樣貌;大小不一的窗孔設計,八字形的深凹開窗,使光線得以在室內產生溫和感,經過彩色玻璃開窗,增加室內動感與趣味;曲線的外型,適時的進入自然環境之中,以一座史前巨石的歷史價值地位現身;有如上帝的聲學器件,傳送信徒的聲音屬於神的國度;於西側面中心下凹處,伸出灰色混凝土的出水口,下方設一儲存雨水的水池,做為有效儲水
* 不好的部分:
1. 強烈性格2.不理性主義
*
不好的原因:水泥噴漿刷白色漆的牆面頂著灰色清水混凝土曲面屋頂,有強烈展示性表情;大小不一的開窗設計,形成趣味感卻減低宗教性格的潛在理性因子。
二.作品拆解與變形
1.
入口動線的交接節點:入口動線經由外界環境將禮拜者導入室內時,其過度層次過淺,因此使得心情的轉換空間上,較不易有程序性接受及呼應室內空間;所以我將入口動線的交接節點錯開,自行導入一「窄巷」空間,讓這小教堂的層次加深,且能有一個室內與室外的中界空間。
2.
建築物與「大地」節點:在整體位址於平坦的山丘之上,其建築符號,如前所說,帶有如混沌未開的史前巨石所遺留下的歷史痕跡,極富古趣;基於這一點,在與地表間的銜接面上稍嫌直接,如加入過度性質材以加強築構的程序性,讓建物更自然生成於大地之上,讓地表、石材、混凝土三者之間,獲得適切的平衡基調。
▍落水山莊(Kaufmann House on the
waterfall,1936)之式樣分析
A.建築:落水山莊(Kaufmann House on the
waterfall)
B.風格:形式主義
C.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D.建造地點:美國賓州
E.建造時間:1935年
【一】
以作品涵構為對象:落水山莊成功的與周圍環境緊密的結合,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之美,上下出挑的平台,輕盈的凌立於流水之上,何許瀟灑,收放開合間,道盡有如東方太極的動靜之姿,以石版堆疊成牆柱,硬生生的嵌入岩石堆中,使建築物與四周「材質」,共生並存,為「有機建築」的最佳詮釋。
【二】以作品整體為對象:
(1)以空間性來說:Kaufmann House on the
waterfall空間組構設計,根據屬性機能,於山間落水處,隨機經營
;而建築外型的形成,最主要是配合外圍環境基地,以及內部機能的需求(業主的期待),所形成的一道道色白而光潔的橫牆以及石版堆疊而成的牆柱(當地的石材),不同水平向度外露的白色托盤,空間如水一般的沿著托盤流竄出去,共同組成橫豎交錯有如音樂般的構圖。
(2)以共構性來說:在設計落水山莊時,一如他一貫的設計風格,在擬定設計規劃時,並非僅就建築單體考量,而是連同周圍森林環境也一併考慮進去,當然也包含室內傢俱與擺設。例如,在二樓起居室的設計,萊特「借入」戶外景色,致使屋內以全面性開窗設計,讓室內與室外「連成一氣」,達到室內與室外「和諧共生」的美感。
【三】以作品某一抽象部分作分析:
(1)色彩部分:建築量體主要以米黃色橫牆和深褐色的石版柱面搭配而成,在與外圍景色形成相似色系的協調感,以呼應四季所展現出的不同調子。
(2)空透性:玻璃的運用,有效的打破室內外的「隔閡」,滿足應有的機能所求,又能借取自然美景;讓整體空間的張力更加彈性,也讓建築物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3)質感部分:有效使用當地材料,讓建築有如出生於「原生地」的自然,粗獷的岩面與環境連成一體,致使分不出是空間塑造了建築物,還是建築物彰顯了空間。而色白光潔的橫牆,似乎不避諱的展現建築的「存在性」,甚至昭告「存在」的絕對合理性,建築畢竟是人造物,而且是一棟「美」的人造物,是應該驕傲的展示於前。
第一層次:直覺分析〝好〞與〝不好〞的作品特色
*
好的部份:1.符合地域性風貌2.有機建築3.層次感4.與外界環境的互動性
*
好的原因:與當地地景特質(材質)有很好的搭配性,使建築自然性的融入環境之中;而且根據當地做「有機」的空間規劃,不同水平向度的白色托盤,根據機能需求(屋主的願望)展現出空間上的層次感;利用玻璃的材質,有效創造出與外界「對話」的視覺意向。
*
不好的部分:1.過度理性空間線條
*
不好的原因:與高地的建築比起來,空間造型的理性建構仍嫌過多,方整結構塊體,雖然萊特以有機建築為空間風格地主要訴求,但過於「絕對」的白色托盤,對空間的類比上亦屬強烈,甚至對比。
二.作品拆解與變形
萊特草原式風格,充分表現出建築物體與環境空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人造物與自然物之間的和諧對話;落水山莊可說是經典之作,然而筆者認為,仍有空間再做進一步解構,在一次的與自然環境中更加「密切」的效果。
在以大體為方格狀的建築量體中與環境的接點上,仍過於「絕對分割」,因此會以下列兩個方式來進行:一、建築量體中擴大石材的面積比,二、在方塊量體當中,差集出交錯面積,並將植物植種於量體四周,使得空間與環境之間產生交集,並切更加融入於建築量體之間。
參.同時期作品特色比對
【一】 朗香教堂(Le
Corbusier)VS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Novel)
* 評析:此次所選擇的兩件作品,雖然為同一時期,然而在設計手法上,確有所截然不同;朗香教堂想以遠古樸質展現地域性的神秘色彩,以追塑生命力的本質性。而在巴塞隆納所展出的德國館卻展現出極為簡單、簡鍊的形體,去掉附加的裝飾,而突顯出建築材料本身固有的質感與紋理,牆也是簡單的光禿板面,讓人所看到不同於朗香教堂的古樸特質。
【二】 落水山莊(Frank Lloyd Wright)VS薩瓦別墅(Le Corbusie)
* 評析:落水山莊結合了當地的景觀環境,和諧的共生並存;萊特以「有機工法」,塑造出符合和機能與視覺美感的建築藝術,當地的材質亦是建築的一部份,交相呼應、錯置,產生結構的空間層次感。另外,薩瓦別墅與落水山莊在建築的概念上就有顯著的差異;建築營造的自主權是建立在主事者(建築師)身上,為了取得最佳視野,加上因地面的潮濕而導致的不衛生,因此,主要的生活空間與住家花園就在3.5公尺的獨立柱上產生了;建築形體有如一個大方盒子,水平帶狀的開口,加上立柱「稱高」,十分的簡潔俐落。
肆.進行比對
乙. 朗香教堂與前時期同(不同)地區雷同(不同)派別之設計作品特色的比對
*朗香教堂VS聖家堂
科比意朗香教堂將與巴塞隆納建築師高地(Antoni
Gaudi)的作品聖家堂做作品的特色比對;聖家堂自1883年開始建造,直到1926年高地過世後,一共43年只建成一間教堂和四座塔樓中的一座,可見其精雕細刻、別出心裁。
【象徵型式引用的差異】
建築造型像似被海水腐蝕般充滿全身,也像波浪洶湧的海面,極富動感;整個氣氛圍塑的有如中世紀的教堂那般的神秘、甚至恐怖;石牆面上扭扭曲曲、疙疙瘩搭,極端的不平整,「身上」殘存著時間的刻痕與「過去」的痕跡,「世紀初生」的朗香教堂與千年鏽蝕的「歷史遺跡」,或許都在訴說著時間痕跡,只是時間軸上的史初與末後吧!
【材料、形象、構造】
此棟外觀造型可謂高地的心血之作,盡其所能的雕飾,使得外型表現的極具戲劇感是前所未及的,教堂外貌具歌德時期建構模式,仍未脫其傳統剿臼,向「極限」高度前進;但兩者有其一共同符碼,皆不注重明晰和邏輯性,形體如自然天成、未經雕飾般風格佈滿建築之中。雖然當時已有水泥,高第卻寧以磚塊砌牆,高第用最簡單的材料創造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蹟。在當時高地作品在以機能取向裡很快遭人所忽視,並與當時包浩斯的理念背道而馳。
* 與後時期同(不同)地區雷同(不同)派別之設計作品特色的比對
*朗香教堂VS水御堂
科比意朗香教堂與安藤忠雄所設計的佛堂-----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做比較,水御堂的建築表現,顯示出安藤忠雄對自然的崇敬,看不見什麼高大的結構體,只有一條石路,兩堵牆。似乎隱含著內斂的大愛情懷。
【象徵型式引用的差異】
水御堂建於一橢圓形的水池裡,與之相較確實有其相當差異;一個是典雅、古樸的雕塑品,讓人對之欣賞;另一個則是謙卑的隱含於地底之下,有如與大地渾元一般,自然無爭(如道家的無為之法);暗喻出有如修為內斂的高僧,清靜無染於紅塵之間。
【材料、形象、構造】
水御堂外部的石牆入口與兩堵高牆,仍以混凝土為建構材(真材實料;這真材實料可以是如純粹樸實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頭等物質);而室內則以木構造營造而成,細緻高雅,光的傳遞,營造出佛界的莊言語慈悲,與科比意朗香教堂一樣對光線的塑造上,別具新意。
乙.落水山莊與前時期同(不同)地區雷同(不同)派別之設計作品特色的比對
*落水山莊VS布魯塞爾土靈街12號住宅(荷塔)
【象徵型式引用的差異】
布魯塞爾土靈街12號住宅仍留有巴洛克曲面造型的餘韻(雖然作者認為沒有一點仿造以往任何風格的地方……),整體建築因為要和四周圍的環境配合,所以外表也和其他住宅一樣,造成狹長形,其與的理念一致,呼應四周環境。
【材料、形象、構造】
在獨特的創意上,牆面與拱頂的表面上以及拼花地板,都隨意綴飾著如漩渦曲線的圖案線條,這是建築方面第一次所出現的新藝術。當然鑄鐵構造的材質,在這空間中被大量的使用,讓理性的風格(落水山莊),為之驚艷。
* 與後時期同(不同)地區雷同(不同)派別之設計作品特色的比對
落水山莊VS上海匯豐銀行 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
【象徵型式引用的差異】
NORMAN
FOSTER當初計劃能把空中花園的理念引進這高級辦公大樓之中,讓在辦公環境也能接觸到大自然,當然早在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大師科比意就曾提出空中花園的觀念,但如要在高層建築中去實現,可得憑藉現今各類科技的配合,才得以如願;因為當地為都市社區,所以並未有如落水山莊四周的優美景觀,所以設計師才將「主意」動到室內來,讓在室內辦公的人,更能有效的接觸自然。
【材料、形象、構造】
上海匯豐銀行的構造材質表現出現代科技的優越性,主要以鋼構、玻璃結構而成,平面為等邊三角形,而三邊並未全是填滿的辦公空間,而將相對應的其中一邊做成花園。有如科技與自然的完美對話,東方與西方的第一類接觸;形體上礙於環境的有限,仍屬長條形高樓設計,就沒有如落水山莊來得「有機」了。
伍.將比對結果與妳所熟悉的設計史著作,在進行「比對」。
我所選擇的設計書籍,在整體的說明上雖然還算完整,其就設計師生平以及作品的大體風格、機能考量做清楚交代,但是未能就細節以及與其他作品間的特殊性做一描述,使得僅能從外觀得一初步瞭解,另外在作品的上「好的」與「不好的」,雖然有多數上的吻合與認同,但未能如自己所分析上來的貼切,應該說差異吧!也或許是文化上的異同,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吧!
陸.比對後的心得
此次式樣分析中,試圖將現代主義大師作品,分別為科比意的朗香教堂與萊特的落水山莊做一作品上的解構(拆解),一一找出所認為的「好的」、「不好的」,並加以說明;之後在將觀察的視點分佈於每個關節之上,進行全部亦或局部性的拆解,並加以變形…;這樣的「細部處理」,得以讓我從結構上的生成結果與彼此之間的交互關係,抽絲剝繭以及讓作品的優點與缺陷,無足遁形。好與不好只是形容詞上的廣義解釋,到底好在哪?問題在哪?似乎需要有明晰清楚的語句來加以說明,加以表達出來;這次的練習讓我懂得如何「明辨是非」以及「把話講清楚的技巧」(雖然尚存甚多的不清楚的地方),使得將來面對作品時,有更深入的視點關照。時代的沿革,使得作品的風貌多變,不同風格與時期的比較,讓我們看到時代在結構上、材料上、美學上、設計思維上以及交互的影響上有著脈絡的承傳與時空的延續感;因此,「縱線性」的比較,讓我們更瞭解時空演進下的痕跡,使我對設計的廣度、層次更加容易掌握與清楚。
或許跟購物一樣吧,「貨三家不吃虧」,作品經過「式樣分析」後再來進行比對作品的風格、意念 以及成熟度,我想皆「無所遁形」吧!
柒.申論本作業主題(式樣分析在設計史學上的作用)
"式樣分析(Style
Study)是設計分析的一種,也是設計學習的工具之一,當然也是有效的設計方法之一。只不過,透過式樣分析這樣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把握真實的感覺。當然,設計本身也是要先把握真實的感覺,從把握真實的感覺開始,逐漸接受主觀以外的客觀經驗的調整,才可能把握一般人對設計作品可能的反應"。
楊裕富1998 《空間設計概論:基本原理與方法》
p.p155--162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西方建築設計,自埃及的古文明、希臘的典雅比例、羅馬的氣概壯闊一直到文藝復興的人文思維興起,跟隨著巴洛克與洛可可裝飾與式樣表情……,其中經歷了各種形式的轉化與結構,各種興替與傳承,總結出人類建築文明極為燦爛奪目的一頁。在此之後工業革命興起,百業待舉,跟隨著文明另一個新的里程碑的興起,新藝術、美術工藝運動、現代主義…….,較於前朝,是有過之無不及;受科技之賜,過去所難以實踐的,如今都解決了,所以更加擴展了設計符號當中的「風情萬種」,一切如百花齊放似的發展開來;或是爭鋒相對、或是傳統沿革,或是風格一致、或是截然分明,我想這樣的歸類與拆解只有在「式樣分析」之中才能了了分明;因為他不只是單純憑藉著主觀性的看法或感覺,而是透過分析,分別或個別的將其「思想」解構出來,讓分析更具客觀性與適切性。
"現今設計教育中,式樣分析的目的即在於透過分析(心智的作用)與動手後的體驗(有感)來完成設計的訓練" 楊裕富1998 《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因此,透過式樣分析與描述,不但加深對其作品的深入與瞭解而產生的概念化,更能對式樣文明的脈絡間的系統程序,做一完美的組構與銜接。
回首頁 | 回研究作業 | 回式樣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