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討作業:蓋瑞與數位建築  開課老師:楊裕富博士  

課程網站:專題研討一二   研究生:陳阿善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影響─digital architecture數位建築 

 

一、什麼是數位設計

2001年初的發展歸納為:「凡是將各類電腦數位媒材,關鍵性的引用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自設計概念、早期設計、設計發展、細部設計、施工計劃、營造過程等任何一個階段或幾個階段甚至全部的過程──並因而在機能、形式、量體、空間、或建築理念上有關鍵性的成果的建築,均可廣義的視為數位建築」。並且我們所熟知的建築基本要素均有機會被重新定義。這些由建築師與電腦數位化程序共同主導設計過程下所產生的新現象,國際間被統稱為「數位建築」(digital architecture)。(源自劉育東)

 


二、數位建築重要的影響人物─法蘭克•蓋瑞

              1. 生平              蓋瑞(Frank Gehry1929)1954年大學畢業,後於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深     造。1961年成立自己的事務所,曾於多所大學建築系任教。蓋瑞的作品在60~70年期間,偏向於當時的設計思潮─現代主義建築。那時的名聲也不顯赫,直至70年後開始漸漸引人注目,而這源自於自家居住住宅,這也是他設計的一個轉折點,將他的設計帶領至另一個巔峰。

     蓋瑞自述,〝我對施工中為完成的建築物感興趣,喜歡為完成的模樣。……我愛那種速寫非非到對不協調和不合邏輯的體系著迷,我對秩序和功能有懷疑〞。〝如果用賦格曲目的秩序感、結構的完善性和正統的美的定義發出來理解我的作品,你就會陷於完全的混亂。〞

    經由這樣的想法來進行自家的改建實驗,從體型的不規則,使用各種材料,有瓦愣鐵板、鐵絲網、木條、粗製木夾板、鋼絲網玻璃等等進行組合搭接,,全都裸露呈現,預算、工期都由自己掌握,充分地以自己的要求與觀念來作,因此自由的作研究與發展。 當自宅落成之時,讓不少人感到迷惑,不管是從材料上、風格上、體型上、觀念上都形成強烈的對比,當時確實不被人接受、不欣賞。但是,漸漸地,開始有人認同他的風格。到80年代,他的作品名聲已經響應美國及國際間,開始他的新建築人生。

                                                   2.蓋瑞的設計思想與方法的淵源

受繪畫上的影響─影響於當代的繪畫法國的畫家杜象及普普藝術的影響,認為人的生活絕非固定的東西,所藝術也無定型是易變的,移植於建築的創作,形成一種組合藝術。

以繪畫藝術的態度面對建築,畫家的最初用意指把美好的記憶畫下記錄;或是以繪畫呈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方面是紓解壓力而另一方面是呈現自己。因此,業主就是收藏家,他接受認同畫家美感,同學美的形式正是符合個人的環境經驗的記憶。因此,在蓋瑞的空間就好比被藝術所包圍自由空間,透過環境來教育生活,空間宛如流動的量體,並且相信人絕不一定要在直線上才是好生活環境。 因此,從蓋瑞把每一個房子當成雕塑品來進行思考是可以被推究的。以藝術與雕塑家的結合,對空間進行雕塑。把每一個當成是空的容器雕塑,注入光線及空氣對及環境的照射與對流,而周圍的感覺也能適宜性的作出反應,這是蓋瑞的設計思想。

在這10年內數位建築由Frank Gehry、Peter Eisenman等成熟而又知名的建築師的帶領,Daniel Libeskind、Thom Mayne、Greg Lynn、Eric Owen Moss等中生代建築師的發揮,以及OCEAN、UN Studio、NOX等等新生代建築團體的進行實驗。

21世紀之初,建築設計由於「電腦」這個「數位媒材」設計思考的加入,引發了比以往更驚

2000年12月2日)Peter Eisenman在台北舉辦的遠東交大建築講座中,所引述的東方智者的話:「等我們準備就緒時,我們早已落後」。 (If you are ready, you are already too late.)

 


三、數位建築存於對現代時代的探討

第一,數位建築的定位─工具、理論、新時代、新革命

交大劉育東博士,考慮其發展狀況,目前對電腦在建築的發展上還無法對數位建築進行定位,以下是劉教授對數位建築的回顧來預測(而且僅只是預測),預測數位建築在人類的建築發展史上,有下列幾種可能性。

A.數位建築可能只是一種新工具。如果所有已成熟的數位技術,僅只是運用著「電腦繪圖」或「電腦輔助繪圖」的功能,不具備任何設計思考過程、設計方法、以及空間理論上的意義與後

B.數位建築可能是一個新理論。如果目前所有的數位技術,具備了輔助設計思考的能力,而..又能利用網際網路來協助設計方法與設計過程(即internet-aided design與web-based design),則建築設計自1930年代包浩斯的設計方法理論應會大量改寫。 具有全面性影響,並且接受現今人類歷史發展的新時代便是數位電子時代這樣的觀念,則數位建築是繼史前時代、埃及、希臘與羅馬(馬雅、東方、印度等)、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哥德、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洛可可、新古典、現代與後現代等建築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或許稱為數位建築時代。

D.數位建築可能是一場新革命。人類文明自混沌時期起,歷經漁獵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等重大變革,每次革命影響所及都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與生活方式,建築在人類文明的革命中顯得極其渺小,只能隨著革命所形成的新思維與新生活模式而作徹頭徹尾的改變。人類文明是否會形成數位時代甚至引發一場數位革命,身在建築領域的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上面談到數位建築的四種可能定位,我們除了從實質發展層面來衡量外,用另一個觀點指標〝時間〞來判斷。因此,如果建築在數位性的發展上僅有幾年關鍵期,則它必然只是工具,若能持續發展10∼30年,則它會是個新理論(例如1970∼80年的後現代理論及1990年的解構理論等),若能再繼續發展並主導建築領域數十年以上,就會有可能形成建築的數位時代。當然,能主宰百年以上,就是新革命了。

第二,數位建築發展的斷裂
數位建築到底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預料,但是放眼過去10年以及未來,它在發展上的速度之快與影響之大,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就在電腦這樣迅速且全面的影響著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建築」時,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在可能的「世代交替」下,目前存在著下列幾種建築專業、教育、社會、文化上的斷裂現象。

       1. 電腦常識與數位專業知識的斷裂..。腦所帶來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斷裂,經常出現在討論數位建築中截然不同的設計方法、設計過程、設計表現法,設計的空間與量體、設計美感與觀念等等的辯論。

        2.建築圈外與圈內的斷裂。建築圈外,由於電腦科技的發達,許多學科已發生「本質」上的革命(例如通訊已完全數位化),而建築圈內談到科技,許多時候仍停在運用玻璃、金屬材料來表達科技「意象」,而不作任何追趕數位技術發展的企圖。

        3.數位科技與人文的斷裂。建築一直是人文學科中重要的一支,也十分強調建築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哲學、歷史、社會、文化等)。然而,任何新科技發展的初期,因為其所可能造成巨大的變革,如何的能結合數位與人文是值得思考的。

                         第三,數位建築於台灣

在前面篇幅中所提及的所有現象,都是全球性的問題,這是許多國家面臨著的同樣的問題下,共同思考及發展數位建築。但這些全球性的建築發展與台灣有關嗎? 我們該如何因應?我們有沒有機會不再只吸取外來的建築知識,而成為全球共同參與創造建築新知識的一員。這很值得大家共同思考。


四、結論

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思維這可能是未來建築界的走向,也許電腦在也不是電腦,不再視電腦只是工具、網路只是玩具,不再只為學生畢業後薪水多3千塊而教AutoCAD和Photoshop,而是將電腦與網路視為呈現設計思考的媒材(representing media of design thinking),將傳統繪圖、中外歷史、社會文化、設備與施工、設計方法與過程等等課程,都與數位媒材在操作面與理論面結合,發展數位時代中的繪圖、歷史、社會文化、設備施工等等的新方法與新理論。而我也期待是否真的可以把電腦作為重要的設計思考媒材,進而透過這個數位媒材的特質(即computer-aided design與design with computer),產生前所未有的設計思考模式與在此新模式下的建築物。所有的一切一切就讓時間來考驗吧!

 

     五、參考書目

1.後現代建築語言    吳介禎譯     田園城市出版社

2.二十世紀西方建築史   吳煥加著     田園城市出版社

3.後現代設計藝術     楊裕富著    田園城市出版社

             4. Liu, Y. T.﹙劉育東﹚2001. Defining Digital Architecture: The 2000 FEIDAD Award.

                Taipei:    Dialogue.  

              楊裕富課程網站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

             相關網站:雲科大高科技後現代研究室http://home.pchome.com.tw/art/lingyf/po/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高科技後現代設計研究室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