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設計文化研究作業:YOUNG GUNS動畫的文化符碼分析

 

空間設計研究所  朱曉芳指導教授  楊裕富
 

YOUNG  GUNS 動畫之分析                                                

 

一、前言

      此篇文章透過[ YOUNG GUNS ]動畫的影片來做分析,YOUNG GUNS是屬於一部青少年所喜愛的漫畫故事,經由故事內容可窺見青少年當時的流行文化和生活。在影片結構的閱聽過程中,整體用漫畫式表達敘事,但內容中每一種小細節或動作是可以閱讀的,這是因為它構成了一個許多符號所組成的整體,這個整體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形成了一個結構化的整體,而且它與經驗過的[或認識的]東西有關,可以讓觀眾產生共感,接收到知覺訊息和文化訊息。

      一連串之單格影像畫面,可能包含數個和不同層次的符號訊息,一起同時被傳達出來給閱聽者解讀,筆者將之概略整理分為語言、空間、姿態、符號、社會文化敘述,因為聲音無法藉由文章具體呈現,所以此處將之項省略[但也將會失去許多豐富性]。畫面進行時也因觀眾的不同層次和關心的重點不同,故個體所接收的訊息也不同。

對於[ YOUNG GUNS ]動畫的解讀,本篇報告的重點不是在於回答問題,而是在於提問題的分式,藉此去發現符號的運用過程,甚至是更多隱喻的文化符碼。

 

二、敘事內容分析

 

(1)語言(圖1,2,3,7,8

中文[國語、台語]、英語三種語言混合,暗示本土意識抬頭,外來文化進入。

  年輕人的流行話用詞:哇靠!、帥、OH GODGOD DAMNHEY MENOH SHIT…等。英語以片語之口頭禪為主。

青少年注重外表、髮型、 用摩托車朝空中飛起年輕人的熱情、活力充沛,故事之序曲。

       3 7 8

(2)空間(圖9,10,25,28,32,35,36,37 ,41,45,46,49,50

校園之角落空間 是學生流氓之談話場所,屋頂陽台為知心朋友談話的空間。

公車 上學的途徑上搭公車遇見漂亮之女孩,不小心撞上公車上搭滿做車上學的學生,被強迫於狹小之空間,人與人之間非常靠近,容易與對方產生感覺或接觸,經驗是細微的心理情緒(尤其是青少年男女)。搭公車之空間情境、學生文化、偶遇之空間場所。

淡水 尬車,地點:淡水、竹圍車站、紅色之關渡大橋等空間地點的象徵物與意象,此是當時青少年飆車之路線。

在屋頂陽台上討論參加哪些社團,覺得學校社團無聊,為什麼沒有電玩社、泡妞社、KTV社呢?童軍社:給小孩子玩的。[難道我們的教育從政人員,真的永遠不知道學生的真正要求嗎?],選美女最多的社團, 不良少年圍坐成一圈之空間,勢力的形成。

快回學校去享受青春吧!學校是同儕團體學生活動之主要場地。

         10 25 46

(3)姿態(圖3,8,10,12,13,14,11,19,21,22,23,27,30,44,

不會安靜做於椅子上,倚靠或蹲,喜歡大動作的誇張表現。

跟班上可愛的女同學對話,讚美對方,塑造自己正義、英雄、好形象。

偷窺欣賞舞蹈班美女,對女性身材之形容:超寫實、超立體、穿的愈少就愈藝術,真實呈現於眼前活躍動感,身材曲線完美顯露。

姿態的表現手法有許多方法可以表現,如電影美學,卻用漫畫式誇張傳達,年輕人喜愛且熟悉之。

(4)符號(圖2,8,24,25

手袖口往上折起來。

雞冠頭的髮型 []

公車 司機是賽車手的全副裝備,戴著安全帽,暗示駕駛公車的品質….

機車 騎車上課、追求速度、.....。

        12 23 24

(5)社會文化(圖4,6,11,14,17,

澎哥(與當時流行文化之明星結合)。

郝伯伯教官(形象與當時之政治人物結合),校園教育 管與教 進學校之敬禮問好 教官之形象已轉變

邱慶福(原住民之留級生)高大卻很有禮貌,既酷又大叢,最討厭別人以「番仔」稱之,因具有鄙視之意味,口音濃重,留級生[當時原住民學生適應普遍較差],顯現出山地社會的教育問題。

夢境中之測謊器[只能回答不是],日有思夜有所夢,青少年對異性的幻想期,反映當時政治的模糊議題:台灣主權問題。

教室內之國父像,回溯偉人,當時教育不忘警惕景仰之[台灣生成之意義],教室是思想傳承之場所。

上學睡過頭,兒子與父母親之關係[父母已睡的比孩子晚起床]

有美女就希望天天上學,希望星期天永遠不要來[對異性的期待與交女朋友]

        6 14 17   

 

三、意義層的啟發

(1)台灣本土文化意識 / 本土漫畫

從鄉土文學的興起到一九八0年後的廣泛的社會、政治運動可以說在各方面把臺灣人所潛藏的臺灣意識帶引出來了,在作品的內涵上,許多文藝家開始反映了臺灣人的心靈、生活狀況,顯見的是作品想更被人們接受的。

這種風潮來自於整體大眾,的確關愛看自己的土地,而在攝影、美術、音樂和喧囂於市的流行歌曲上,臺灣意識、感情都日益濃厚。本土意識的大眾化,在這種情況下,年輕的漫畫家也有人發表本土作品,林正德是其中一位受青少年歡迎的台灣本土漫畫家,其YOUNG GUNS作品中的語言,即參雜著國語、台語、英文的語彙,內容多引用當時台灣青少年的題材,使得故事的內容是切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且息息相關。

YOUNG GUNS為什麼受歡迎?除了以青少年為主,喜愛它的群體也許更廣。

 

(2)大眾流行文化 / 都市休閒娛樂 / 青少年 / 漫畫 / YOUNG GUNS

社會大眾的文化流行,都市休閒娛樂也增加包括電影、卡拉OK、電動玩具等「電子娛樂」(電影除外),此些現象頗讓人困惑,有些人對台灣學生生活放縱、追求享樂等逸樂化趨向,有非常苛刻的批評;相反的,卻有另一些人,看到學生朝氣蓬勃。大眾流行文化不可擋,校園到底是逸樂化、還是蓬勃化?無論從哪一角度,逸樂化和蓬勃化是同時存在的。

大眾社會的流行文化和都市娛樂,因價值民主使得所有價值都必須透過個人價值的投射方能形成,再沒有任何個別價值特別高乎其他的價值。但也因為價值民主化、社會大眾化的結果,所有的人再無能力去控制或改變確實存在的主流價值。人們未必隨波逐流,但卻在大眾社會裡成為社會學家所稱的叫「匿名化」。既然既然人們對社會價值的決定充滿無力感,只有利用其他方式來彌補挫折。彌補挫折的方式為大眾傳播和通俗娛樂、大眾消費的利用,就是人們彌補的方式。通俗娛樂也利用傳播來製造明星,明星這種概念,在現實大眾社會是不存在的,這代表一群人在短時間內共同追逐一個人作為個別概念。在大眾社會裡,卑小的平凡人視明星為「凸顯的人」,他似乎要什麼有什麼、似乎為所欲為。這種對明星、英雄的嚮往,能滿足匿名人群的慾望。大眾傳播是製造明星的系統,沒有大眾傳播未必沒有英雄,但有大眾傳播,一定能造就明星。

      YOUNG GUNS對於漫畫中劇情與主角之安排,其實是塑造出來的,青少年被塑造成新人類之意象,反映年輕人之需求與想像,這種對明星、英雄的嚮往,能滿足匿名人群(青少年)的慾望,而很多的劇情[希望社團活動是電玩社、泡妞社、KTV]是現實社會中所有可能發生卻被壓抑下來,但卻在存在影片中,青少年直接的將自己置換成劇中主角,在劇情中得到滿足。

 

四、結語

       漫畫以往是不被重視的,父母覺得漫畫是不良的書籍,充滿暴力與情色;老師認為閱讀漫畫是會影響學生的功課,這些是因為漫畫被不良的手法詮釋與借用,但是現今的社會中,漫畫發展愈來愈健全,報上的漫畫趣味的詮釋,用一種輕鬆的心情來看生活的人、事、物或反映時勢、政治生態等。青少年的性教育手冊也利用漫畫的形式來表現,藉由漫畫的故事詮釋將以往令人覺得窘困的性教育,活潑有趣地說明,讓青少年容易接受解讀。這些都是將複雜的事件將之簡單化、趣味化、甚至娛樂化來詮釋。此種現象是社會價值觀在轉變,如:

界線消失  品味界線的消失,指雅跟俗之間的界線消失,以文學與藝術為例:如嚴謹小說與文藝小說或繪畫與漫畫。在整個社會行動中,雅跟俗存在著一種辯證性的關係,不僅產生很多雅俗面貌模糊的東西,還有一種新的辯證性的互借,雅如果透過大眾傳播,成為時髦的追求,就是最俗不可耐的狀態。同樣的,俗的東西在經過菁英份子精心的選擇,和特定的使用後,也會有新的意義,等於有了一個雅的詮釋。

培養趣味以開創新文化  在一個消費社會中,文化受到極其嚴重的威脅,要想提昇人的精神境界只有從提高趣味著手,趣味是需要培養的,只有在不斷的培養中才能提高辨「味」的能力,也就是判斷的能力。有了高級的、精緻的「趣味」,我們才能辨別什麼是純感官的「文化」?什麼是精神的「文化」?康德認為判斷不是純主觀的東西,最後是可以訴諸人所共有的一種美感能力的。但這種能力何其他的能力[如理性]一樣是要著意培養的。有了這種能力或不斷提高這種能力,我們才能運用一切已有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屬於自己的文化資源,去開創新文化。

 

 

 

參考資料:

羅蘭•巴特/董學文 王葵 譯 1992《符號學美學》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

羅蘭•巴特/李幼蒸 譯《寫作的零度》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 

李亦園/編 1987《辨思與擇取-1986台灣文化批判》台北市:敦理出版

詹宏志 1988《趨勢報告》台北市:商周文化出版

 

 

 

附錄一:作者簡介

 

林政德

一九六五年 出生於高雄。

14歲時即已真投稿,當時畫的是造型漂亮的少女漫畫,以妹妹的名字當筆名發表。

一九八四年 參加「全國漫量大擂台」,獲得佳作。

一九八七年 在《智慧》雜誌上發表第一篇連載<哪吒>

一九八八年 斷斷續續地發展一些不同畫風的短篇;一篇<斷頭記> 最教人印象深刻,這篇取散自《聊齋誌異》 的故事,以毛筆繪作,表現出他攝人心弦,創新的企圖。

一九九○年 十月,他的成名作<YOUNG GUNS>發表於《星期》 ,深獲好評。直到九三年,連載舞台雖換好

           幾個雜誌,但他仍堅持創作發表!讀者亦給他最熱烈的掌聲,《YOUNG GUNS》第四集在這樣的支

           持下,將國內連環 漫畫之銷售量推向七萬本的新高峰。

一九九一年 失去雜誌舞台的他,與小說家林燿德合作,在中國時報上推出<鬥陣>。他是目前創作最勤的一個

           漫畫鬥士。

漫畫評價: 擅以青少年為階層的漫畫作題材,為新一代極受歡迎的漫畫家之一。

 

附錄二:圖片說明

      

回首頁 回式樣分析 回研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