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風格形成 ─ 以現代建築四大師為例
授課教授:楊裕富
研 究
生:張祐瑞
?
現代建築
一種批判性的建築思想呈現
敘述工業革命後所產生的文化、社會、技術變革,反映在建築文化上之結果。就藝術之重新分配,以及社會需求、工程結構與建築藝術之整合意義而言,「現代建築」開始體會新技術的覺醒與新文化的演變,賦予許多設計者擁有許多探討建築方向的空間彈性。不管從民主革命、社會革命、民族運動、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學潮、獨裁統治、自由化等,相關之文學、藝術、哲學思想,以及各國社會、政治狀態、教育層面以及領導者企圖,我們可以發現「現代」表現在建築上的意義是多元的,然而這樣的多元卻在不斷的反省歷史中的文化差異,創造出更多新文化的思想。
?
現代四大建築師的風格形成
法蘭克˙羅˙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
一、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英國美術工藝運動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此運動受了John Ruskin的「高直復古主義」理論,和William Morris強調純樸的手工藝與材料的美感作為發展,是機械與工業為一切文發展的仇敵。
2. 芝加哥學派 Chicago School
受到H.H.Richardson與Louis Sullivan在對於自然、自由繁複的傳統材料應用。
3. 日本式建築
日式建築中的格局是以火爐為中心,空間開放度大,以屏風取代牆分隔空間的功用,以平面式的線腳分割裝飾性牆面。
二、提出的建築理論
1. 草原式建築(Prairie Style)
應用「開放式平面」於「水平佈局」,以單純的建築元素(牆、版、火爐)來定義空間﹔採彈性隔間或是屏風定義空間,且不封閉。建築整體中垂直與水平的對比(低坡度屋頂面、挑簷、平矮牆與高直煙囪對比)﹔本土傳統材料(石、磚、木頭)。
2. 對稱與非對稱平面
應用古典原則之對稱及紀念性呈現建築的莊嚴(公共建築方面)﹔利用非對稱性平面強調個生活面的豐富(住宅居住類型)。
3. 對城市的理論
由汽車文化建立其「平等文化」理論,反對網狀格子城市規劃(反都市)。
三、主要作品
統一教堂(1904∼1906)、Winslow住宅(1904)、Robie住宅(1906∼1909)….等。
溫斯樓住宅,1893,伊利諾州,全景圖
統一教堂,1904∼1906,伊利諾州
落水山莊,1936,賓州
古根漢美術館,1943,紐約
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1887∼1965)
一、 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義大利文藝復興Palliadio的古典「模矩秩序法則」
利用模矩的多重關係來打破完整的矩形,對於人類相對度量/旋律的探討。
2. Garnier的「工業城市」理論
區分使用觀念,建立一座依工廠、文化、生活分開的城市。
3. Perret的「結構理性主義」
發展鋼筋混凝土RC結構的塑性運用(自由平面),其建築語言及形式強調「古典理性主義」與高直式特色。
4. 立體主義
此理論將物像經由分析而再重組,如此建立一個「新視覺」的嶄新觀念。其中立體的拼貼性與透明性,體與面的自由處理與配置關係,為建築上面的特色。
5. 受「德國工藝聯盟」中的Bahrens
Bahrens也是受到Perret的建築思想啟蒙的。對於古典形式的轉換,強調古典與現在造型的形式強化與對話,同時在傳統語彙中尋找新的材料語言,並將紀念形式在現代建築中表現與現代化,創造了現代性的新話彙(山牆神殿轉化成屋頂、屋身的一體建築)。
二、 提出的建築理論
1. 二元性概念
源自於「摩尼教」世界觀,同時呈現兩相反方向之手法,如同「虛與實」的對比。純粹主義(建築的幾何形體化)與自由雕塑的表現主義對比。
2. 新建築宣言
融合古典(Palladio)之模矩精神及黃金比例與「純粹主義」中的現代機械美學﹔提出住宅機器的概念,說明「房屋是住人的機器」,強調建築須遵循用途和機能的原則,強調空間必須遵守計劃配置。
3. 「新建築」五原則
A. 底層挑空 ─ 主要離開地面層(自然與空間的穿造與滲入)
B. 自由平面 ─ Dom-Ino吊架系統(承重柱與牆分離)
C. 自由立面 ─ 立體主義的層次性、透明性、拼貼性
D. 水平窗帶 ─ 窗戶水平的環繞四周﹔穿透性的強調﹔結構系統的
合理表現
E. 屋頂花園 ─ 將公共空間與自然於屋頂結合
4. 「光輝城市」(The Radiant City)
社會主義的生活共居模式,單元模矩化﹔前身概念是Charles Fourier的工業世界(1829)與自己的「馬賽公寓」﹔其放棄原本環繞街廊的「公寓大樓」而取代以規律退縮而直線進行的居住形式,以利於標準化生產,單元亦有花園露台及二層樓高之空間,如此便可利用一連續帶狀居住形式,以工業化模矩完成一種「最大彈性住宅」為空間準則。
三、 主要作品
Savoie住宅(1931)、Stein住宅(1927)、Cook住宅(1926)、馬賽公寓(1952)、廊香教堂(1953)….等。
四個構成,1929,1.拉─霍許住宅 2.蓋爾許住宅 3.斯徒加特白院社區 4.薩伏耶別墅
廊香教堂,1950∼1955,內部禮拜堂與樓層透視圖
阿爾瓦˙奧圖 Alvar
Aalto(1989∼1976)
一、 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英國美術工藝運動(Art and Crafts Movement)
此運動受了John Ruskin的「高直復古主義」理論,和William Morris強調純樸的手工藝與材料的美感作為發展,是機械與工業為一切文發展的仇敵。而奧圖是以當中Pugin之自由、有機的鄉村形式利用在建築形式上的表現。
2. 結構理性主義
Choisy之構造理論,結合構造形式與材料結合
3. 多斯雷樣式(Doricist Style)
融合鄉土與古典,呈現原始的表現形式
4. 有機建築
在於強調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感知的相互對話關係,如同身體的有機組織與感知關係﹔而非空間理性幾何關係與抽象形式。
二、 提出的建築理論
1. 強調「構成」的原則
尊重材料原有之質感及構造
2. 「有機」建築處理手法
自由規劃原則,脫離立方體建築形式,順應人性和外在自然環境﹔反機械態度﹔反正交格子形式。
3. 二元理論
理性構成主義與民族浪漫主義,表現承重與非承重材料特質,表現理性直線形式與自由曲線的對比﹔人為造型與自然造型﹔幾何亮體與自由曲線﹔現代技術與鄉土傳統構造。
三、 主要作品
Viipuri圖書館(1927∼1935)、赫爾新基自宅(1935∼1936)、巴黎展覽會芬蘭館(1937)、Mairea住宅(1938∼1939)….等。
芬蘭館,1937,巴黎世界博覽會,透視圖語細部圖
威普利圖書館,1927∼1935,內部圖書室照片與二層樓平面圖
路易士˙康 Louis
I.Kahn(1902∼1974)
一、 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新古典主義
Boullee提倡回歸簡單樸實的幾何原型及表現超大尺度的紀念形式,是以「空間精神化」的概念。
2. 浪漫古典主義
Schinkel認為古典傳統符號的象徵形式可以重現,而Laugier的影響,強調骨架表現的透明性,而注重建築的「相」與「形式」所呈現的紀念性。
3. 「布雜藝術學院」Beaux-Arts
布雜藝術的特色主要在強調建築的正統「歷史主義」,如: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尋求嚴謹的古典秩序、幾何形式與紀念性﹔追求對稱、軸線、比例、和諧的美學觀。
4. 結構理性主義
主張回到本土性、地區性的構造樣式,以取代「抽象」的幾何圖形
5. 機能主義
Fuller之機能為重要概念,講求考慮結構、機能、設備、風壓等﹔基本幾何元素與機能之間承合理化的呈現。
二、 提出的建築理論
1. 城市理論
以「費城市中心計劃」為例,強調為「理性城市」,重視機能主義,而且更進一步超越使用的功能﹔強調車道、步道分離,以表現城市與交通的不相容性﹔城市中建築物底層為停車場,是以「碼頭概念」。
2. 機能與造型分離
機械系統與結構結合,形成秩序,造型超越機能使用功能。
3. 建築精神化,強調「空間紀念性」
三、 主要作品
耶魯大學藝術館(1950∼1954)、賓州大學Richards實驗室(1957∼1961)、加州沙克疫苗研究所(1965)、Exeter圖書館(1969)、達卡國會議醫院(1974)….等。
理察實驗室,賓州大學,費城,1957∼1961,三樓平面圖
沙克生物研究所,加州,1959∼1965,實驗室斷面圖
?
參考書目
•楊裕富,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Kenneth
Frampton,,現代建築史,蔡毓芬翻譯,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Nikolaus
Pevsner,現代建築與設計之起源,蔡毓芬翻譯,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首頁 | 回設計研究作業 | 回式樣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