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課程網站:專題研

設計師風格形成 ─ 以現代建築四大師為例

 

授課教授:楊裕富

研 究 生:張祐瑞

 

討論區

                                                                                                                                                                                                                          

?           現代建築

一種批判性的建築思想呈現

敘述工業革命後所產生的文化、社會、技術變革,反映在建築文化上之結果。就藝術之重新分配,以及社會需求、工程結構與建築藝術之整合意義而言,「現代建築」開始體會新技術的覺醒與新文化的演變,賦予許多設計者擁有許多探討建築方向的空間彈性。不管從民主革命、社會革命、民族運動、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學潮、獨裁統治、自由化等,相關之文學、藝術、哲學思想,以及各國社會、政治狀態、教育層面以及領導者企圖,我們可以發現「現代」表現在建築上的意義是多元的,然而這樣的多元卻在不斷的反省歷史中的文化差異,創造出更多新文化的思想。

?           現代四大建築師的風格形成

法蘭克˙羅˙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

一、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英國美術工藝運動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此運動受了John Ruskin的「高直復古主義」理論,和William Morris強調純樸的手工藝與材料的美感作為發展,是機械與工業為一切文發展的仇敵。

2.      芝加哥學派 Chicago School

受到H.H.RichardsonLouis Sullivan在對於自然、自由繁複的傳統材料應用。

3.      日本式建築

日式建築中的格局是以火爐為中心,空間開放度大,以屏風取代牆分隔空間的功用,以平面式的線腳分割裝飾性牆面。

 

二、提出的建築理論

1.      草原式建築(Prairie Style

應用「開放式平面」於「水平佈局」,以單純的建築元素(牆、版、火爐)來定義空間﹔採彈性隔間或是屏風定義空間,且不封閉。建築整體中垂直與水平的對比(低坡度屋頂面、挑簷、平矮牆與高直煙囪對比)﹔本土傳統材料(石、磚、木頭)。

2.      對稱與非對稱平面

應用古典原則之對稱及紀念性呈現建築的莊嚴(公共建築方面)﹔利用非對稱性平面強調個生活面的豐富(住宅居住類型)。

3.      對城市的理論

由汽車文化建立其「平等文化」理論,反對網狀格子城市規劃(反都市)。

 

三、主要作品

統一教堂(19041906)、Winslow住宅(1904)、Robie住宅(19061909….等。

  

    

 

 

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18871965

一、     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義大利文藝復興Palliadio的古典「模矩秩序法則」

利用模矩的多重關係來打破完整的矩形,對於人類相對度量/旋律的探討。

2.      Garnier的「工業城市」理論

區分使用觀念,建立一座依工廠、文化、生活分開的城市。

3.      Perret的「結構理性主義」

發展鋼筋混凝土RC結構的塑性運用(自由平面),其建築語言及形式強調「古典理性主義」與高直式特色。

4.      立體主義

此理論將物像經由分析而再重組,如此建立一個「新視覺」的嶄新觀念。其中立體的拼貼性與透明性,體與面的自由處理與配置關係,為建築上面的特色。

5.      受「德國工藝聯盟」中的Bahrens

Bahrens也是受到Perret的建築思想啟蒙的。對於古典形式的轉換,強調古典與現在造型的形式強化與對話,同時在傳統語彙中尋找新的材料語言,並將紀念形式在現代建築中表現與現代化,創造了現代性的新話彙(山牆神殿轉化成屋頂、屋身的一體建築)。

 

二、     提出的建築理論

1.      二元性概念

源自於「摩尼教」世界觀,同時呈現兩相反方向之手法,如同「虛與實」的對比。純粹主義(建築的幾何形體化)與自由雕塑的表現主義對比。

2.      新建築宣言

融合古典(Palladio)之模矩精神及黃金比例與「純粹主義」中的現代機械美學﹔提出住宅機器的概念,說明「房屋是住人的機器」,強調建築須遵循用途和機能的原則,強調空間必須遵守計劃配置。

3.      「新建築」五原則

A.      底層挑空 ─ 主要離開地面層(自然與空間的穿造與滲入)

B.      自由平面 ─ Dom-Ino吊架系統(承重柱與牆分離)

C.      自由立面 ─ 立體主義的層次性、透明性、拼貼性

D.      水平窗帶 ─ 窗戶水平的環繞四周﹔穿透性的強調﹔結構系統的

     合理表現

E.       屋頂花園 ─ 將公共空間與自然於屋頂結合

4.      「光輝城市」(The Radiant City

社會主義的生活共居模式,單元模矩化﹔前身概念是Charles Fourier的工業世界(1829)與自己的「馬賽公寓」﹔其放棄原本環繞街廊的「公寓大樓」而取代以規律退縮而直線進行的居住形式,以利於標準化生產,單元亦有花園露台及二層樓高之空間,如此便可利用一連續帶狀居住形式,以工業化模矩完成一種「最大彈性住宅」為空間準則。

 

三、     主要作品

Savoie住宅(1931)、Stein住宅(1927)、Cook住宅(1926)、馬賽公寓(1952)、廊香教堂(1953….等。

 

 

 

阿爾瓦˙奧圖 Alvar Aalto19891976

一、     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英國美術工藝運動(Art and Crafts Movement

此運動受了John Ruskin的「高直復古主義」理論,和William Morris強調純樸的手工藝與材料的美感作為發展,是機械與工業為一切文發展的仇敵。而奧圖是以當中Pugin之自由、有機的鄉村形式利用在建築形式上的表現。

2.      結構理性主義

Choisy之構造理論,結合構造形式與材料結合

3.      多斯雷樣式(Doricist Style

融合鄉土與古典,呈現原始的表現形式

4.      有機建築

在於強調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感知的相互對話關係,如同身體的有機組織與感知關係﹔而非空間理性幾何關係與抽象形式。

 

二、     提出的建築理論

1.      強調「構成」的原則

尊重材料原有之質感及構造

2.      「有機」建築處理手法

自由規劃原則,脫離立方體建築形式,順應人性和外在自然環境﹔反機械態度﹔反正交格子形式。

3.      二元理論

理性構成主義與民族浪漫主義,表現承重與非承重材料特質,表現理性直線形式與自由曲線的對比﹔人為造型與自然造型﹔幾何亮體與自由曲線﹔現代技術與鄉土傳統構造。

 

三、     主要作品

Viipuri圖書館(19271935)、赫爾新基自宅(19351936)、巴黎展覽會芬蘭館(1937)、Mairea住宅(19381939….等。

 

 

 

路易士˙康 Louis I.Kahn19021974

一、     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風格

1.      新古典主義

Boullee提倡回歸簡單樸實的幾何原型及表現超大尺度的紀念形式,是以「空間精神化」的概念。

2.      浪漫古典主義

Schinkel認為古典傳統符號的象徵形式可以重現,而Laugier的影響,強調骨架表現的透明性,而注重建築的「相」與「形式」所呈現的紀念性。

3.      「布雜藝術學院」Beaux-Arts

布雜藝術的特色主要在強調建築的正統「歷史主義」,如: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尋求嚴謹的古典秩序、幾何形式與紀念性﹔追求對稱、軸線、比例、和諧的美學觀。

4.      結構理性主義

主張回到本土性、地區性的構造樣式,以取代「抽象」的幾何圖形

5.      機能主義

Fuller之機能為重要概念,講求考慮結構、機能、設備、風壓等﹔基本幾何元素與機能之間承合理化的呈現。

 

二、     提出的建築理論

1.      城市理論

以「費城市中心計劃」為例,強調為「理性城市」,重視機能主義,而且更進一步超越使用的功能﹔強調車道、步道分離,以表現城市與交通的不相容性﹔城市中建築物底層為停車場,是以「碼頭概念」。

2.      機能與造型分離

機械系統與結構結合,形成秩序,造型超越機能使用功能。

3.      建築精神化,強調「空間紀念性」

 

三、     主要作品

耶魯大學藝術館(19501954)、賓州大學Richards實驗室(19571961)、加州沙克疫苗研究所(1965)、Exeter圖書館(1969)、達卡國會議醫院(1974….等。

 

 

?             參考書目

•楊裕富,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Kenneth Frampton,,現代建築史,蔡毓芬翻譯,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Nikolaus Pevsner,現代建築與設計之起源,蔡毓芬翻譯,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首頁 回設計研究作業 回式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