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課程網站:設計史學 開課教師:楊裕富博士  研究生:李佳霖

議題研究與探討:議題一博物館建築

                                       

 

博物館之定義

     美國博物館協會於1962年為「博物館」所下的定義為:「非營利的固定建築;非為經營管理臨時的展示為主要存在目的;能免除聯邦和州的所得稅;為公共興趣,提供教育娛樂而開放;以保持、維護、研究、闡釋、聚集及展示教育文化上有價值之文物或標本為目的。包括藝術的、科學的、歷史的和技術的材料。」這是美國人為博館物下的定義,將其範圍限制在藝術的、科學的、歷史的和技術等四項範圍內,美國乃一科技發達之國家,其歷史自但開墾以來約兩百多年,但因美國人文歷史終究有限,所以其博物館便自然以自然科學及實用科技見長。

博物館之興起 

       國際間博物建構與重新規劃工作在1990-2000年間格外的興盛。這樣的現象顯現出,民眾對於博物館的需求漸漸的提昇,也反映出一個家民眾文化素養的上升。這樣的現象不只發生在歐洲,包括公立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在美國、日本、中國、及韓國等都有新的國家博物館計劃進行中,如洛杉磯蓋提博物館、中國上海博物館、日本米侯博物館等。新的博物館建造量,在世界各地,有一個可觀的成長數字。這樣的現象可藉由十九世紀初,建立機構是逐漸富裕中的國家所呈現文化精密性必須的象徵來解釋。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用設立多種的文化及各項機構來顯現自己國家的優越性,特別是在歐洲,許多國家為了表現自己民族的優越性,與公民素質的卓越性,便利用這些文化機構產生無形的競爭,例如:知識化社會、學術機構、大學、及博物館。另一方面,也由於在1990年代,全球經濟一片景氣,公私立博物館的經濟財源足夠支持博物館之類的文化提議,一座博物館的設立,需耗費相當可觀的人力財力,因此博物館才能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

  建築史學家尼克羅思˙波斯能在1976年《建築物型態的歷史》中,依照建築物的功能,將建築物區分為:政府建築、火車站、醫院、其他。在每一種建築物的型態中,他追溯建築物特有型態的歷史,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而博物館的建築型態中,它是較特殊的。以歐洲著名的巴黎羅浮宮與聖彼得堡國立冬宮博物館而言;這兩座博物館在當初建造之時,都不是專門要用來作為博物館用的,而是要做為皇室的宮殿,到最後紛紛變成了博物館。

中國的「博物院」一詞,出現於中國圖書典籍者,始見於清同治年間孫詒讓撰周禮政要觀外新:「西人,凡都會地皆有博物院比較場」。清代西方丈化傳入中國顯見於一般。以近代西方博物館之形態出現於我國者,始於清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法籍神父韓伯祿(Pere Heude)在上海首創自然歷史博物院,後續建新館,又稱徐家匯博物館。同治十三年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光緒三十年(一九○四)設於天津租界的新學中學設立華北博物院,是自然歷史及民俗類博物館。以上三館均屬西人建設。國人自設博物館者,乃光緒三十一年張謇開辦南通博物院為肇始。次為宣統元年(一九○九)濟南市山東省立圖書館附屬山東金石保存所成立,收藏出土古器物及碑龕等萬餘件。宣統二年,南洋勸業會教育館成立,以上皆民間建設。

        民國成立,諸位開國先進,由西歐引進新科學及思想,蔡元培先生積極提倡博物館事業,致使中國博物館事業能於建國之初即同時展開。元年,教育部就北平國子監官舍創設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我國第一所公立博物館。三年,成立北平古物陳列所,接收舊辟文物。四年,在南京建立南京古物保存所。各省紛紛效同,河北、山東、江蘇、湖北、廣東、雲南等地及各學校相繼成立博物館。民國十二年,天津工商學院北疆博物院、福建博物研究院相繼成立。十三年冬,清廢帝溥儀出宮,十四年國慶日,國立
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開放,時為國內博物院規模最大者。民國十七年,河南省立博物館、南京市立歷史博物館、蘭州市立博物館成立。十八年,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所設自然歷史博物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等成立。是年全國博物館公立者三十一所,私立者三所。民國二十二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創辦一綜合性博物館。四月,成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計畫成立自然、人文、工藝三館,計畫完善。是年十月,接收北平古物陳列所藏品。二十五年,兼併國立歷史博物館。惜翌年對日抗戰起,未及完成建築,部分屬員南下西南各省一帶從事民俗及考古調查工作,成果豐碩,惜因戰事連綿,終未及正式成立。二十四年,由丁文江等發起籌設中華博物館協會,該會成立後,即展開全國博物館現狀調查並出版成書。民國二十三年,為全國博物館事業最盛時期,統計機構達二百五十所之多,可見政府與民間對博物館之重視。

你館不館

一般國人對於博物館的觀念停留在「陳列館」「文物館」的印象中,對於所謂科技館,生活館的認知普遍不足,都認為博物館屬靜態展示。事實上,現代科技的進步,展示方式的多元化,再再使博物館的面貌不斷的更新,以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除了各項科學展知識展示,近年來也建造了亞洲最大之熱帶雨林生態植物館,使的博物館更「博物」了。也更提高了民眾前往參觀的意願。

進博物館的博物館

博物館事業在台灣仍不盡完善,國人們仍努力進行各類博物館的計劃案。目前博物館專業人員仍嫌不足,且博物館經營需要各領域的人才,包含管理、藝術、歷史、科學、及空間設計人才等,可說是集眾人之力才能見一座博物館誕生。但在博物館仍蓬勃發展之時,我們可曾注意到,有些博物館正因為營運不佳,正面臨倒閉的危機。例如驚世世界紀錄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參館人數一直維持國內博物館的前幾強,風光兩年後,由於新鮮感不再,國人失去興趣,終於面臨閉館的命運,成為進博物館的博物館。

 

 

世界各地之博物館

 

 

 

 

 

 

 

 

 

 

 

建築師列比斯金(Daniel Libeskind)生於1946年波蘭的Lodz,父母親是歷史屠殺事件的少數幸存的猶太人。

猶太人在歐洲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戰後德國現代史中猶太人的缺席,建築師用「空」和「缺」的建築語言試圖將人類共同的希望以另一種更深層的方式連結。原來是德國歷史博物館延伸的一項猶太歷史部份的擴建工程,演變成過程復雜的獨立館-----猶太博物館。

 

設計概念

線與線,一條破碎的直線;一條綿延無盡的曲線。在具體可見基地,一組格子線交織著猶太與德意志文化間之種種,設計上以扭曲的猶大星型記號來詮釋這組格子線。整體造型,是以一個破裂殘斷的大衛星,一方面是具體的物像,另一方面象徵強烈的意義:猶太人和文化被摧毀,閃電的意義,更是隱喻著暴力。

 

材質

鋅板(zink)做外牆,它會隨著時間日漸的養化,依照不同方向接受光度,形成不等的藍灰調。

 

空間情境

此博物館佔地15000平方米,入口為一獨立之建築物,必須穿過巴洛克式之舊皇宮,來到一戲劇化的空間,再下樓梯進入十字型之地下空間,為了結合新舊建築物,在地下室空間與既有建築物相連,使它們在時空中能契和。

延續前述單行道之觀念,每條“道路”都高三層。第一條通往主樓梯的道路最長,它同時也通往柏林過去之歷史,通往展覽空間。第二條通往E.T.A霍夫曼花園(放逐者移民之花園),象徵從柏林被放逐或移民的猶太人。第三條通往最終點-死亡;大屠殺之黑洞。一個由直線構成,不可穿透的虛空間貫穿整個博物館,成為設計之焦點。四週環繞著展覽空間,基本上關者必須穿越橫亙此虛無空間象徵歷史之空白之60張座椅。

 

光影效果

光線-館內的光線,整棟建築物並沒有所謂的窗戶,而是代表另一種開放邏輯的洞或者是開口,一種逃避的視線所設的開放-有時相當偶然的向外窕望。這些長寬解向的窗戶,屬於整體線性的一部份。

立面開口大都是線狀形的開口為主,讓自然光源滲入空間中,而自然光線會因為時間角度的不同而使內部空間產生豐富的表情。

 

結語

建築師在建築方面表達了強烈的意識形態,造型與空間的處理,都隱喻著過去猶太人,所經過的浩劫與猶太文化的摧毀等。在閃電的平面意識上訴說猶太人所經過的暴力事件,整個作品設計師的概念強烈而完整說明著要了解柏林,必須先了解猶太民族在智慧、經濟及文化上對柏林的貢獻。及就城市之集體記憶而言,大屠殺對實質及精神的衝擊。藉由了解這段猶太歷史於柏林突然中斷的原因,才能確保人們不再犯同樣的錯。

 

------------------------------------------------------------------------------------------------------------------------------------------------------------------------------

 

 

參考網站

中華百科全書 http://living.pccu.edu.tw/

猶太博物館  http://home.kimo.com.tw/yu262000/31.htm

參考書籍

秦裕傑,1988。博物館人語》,漢光文化,台北。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正中書局,台北。

建築雜誌,1999,第28期。博物館設計,美兆文化,台北。

 

回首頁 回設計研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