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史學 - 式樣分析專題
式樣分析在設計史學上的作用
以新竹、宜蘭地域性建築作品為分析對象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研究生 :卓玲妃 9133708
一、 作品簡介
1. 大涵建築事務所〈邱文傑〉----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
此基地位於新竹是東門城廣場,新竹東門城從清朝時代建成遺留至今,城門主體固然保存的不錯躍升為國家級的古蹟行列。現東城門位置因位於圓環內圈,設計上利用階梯將迎睎門半圓拱處引入挖之長形廣場,將護城河連通處預留伏筆疏通後,東城門與長形廣場將可利用護城河兩側步道系統與都市街廓相串連,使廣場可及性大大提升,發揮古蹟在新程式中的互動關係。
在當新設計與古蹟共存的場所註定傳統與現代的定位問題,古蹟之「古」在於即在於今日之「新」。新的觀點反應社會當代的問題與需求新的材料問題反應古蹟的歷史意義。本案例在材料的選擇上是以10*10之玻璃製觀景臺加上照明設計使新舊間德以定位互相呼應。
城門原本就是動線中的一個過程,整個廣場設計亦企圖重塑原有進城的序列,於是設計者沿著東大溝以地下人行穿越的方式避開路面上繁忙交通,重新將城門兩頭的河流以及城門本身再次連接起來,為此設計的出發點。
2. 黃聲遠建築事務所---宜蘭社福館+屋橋
宜蘭縣西堤社福館+橋屋,是黃聲遠建築師在宜蘭最早被委託的,相對也是最晚完成的一個作品。社福館是ㄇ字型的平面,三棟由廊道連接的「多話」量體,臨同慶街近宜蘭河的一棟有高架步道橋橫跨於河堤上,在河堤上以一個可上下自行車的人行緩坡聯結,與另一側的弧型車道形成有趣的對話,這是黃聲遠第一個具有都市議題的建築作品,也間接說明了與舊都市紋理可能的溝通性格。
二、式樣分析作為分析案例的方法
案例《1》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
1. 第一層次:直覺分析〝好〞與〝不好〞的作品特色
§好的部分
a. 造型自然b.新鮮感c.科技感d.光線設計明亮e.尊重古蹟與歷史性空間f.空間不壓迫g.色彩調和不作做h.給人休閒感受i.歷史情境空間的營造富有寧靜感。
§好的原因
設計者利用了對城市空間主體保留與隱匿碎片的挖掘,釋放舊有都市美學中的主體性──以凹圓環坡道維持原本環狀圓環所呈現向心性原則,解放向心性性格,劇烈地將個空間拉扯為三度空間的交互轉換,讓許多隱匿於都市之中、之上、之下的空間軌跡,編織成一個想像與現實的情境感受,讓新竹市民自然而無壓力地重新認知此場所的多重時空意義,藉由新的「人造體」來反轉原本孤立的紀念形式,以「自然體」融入城市地景間,為此城市原本消失的「心理空間」賦予新的歷史意義,成為一個接近「考古學」的地景公園。
從動線處理上,嚴謹的依循都市既有紋理的實質要求,巧妙地介入一連串的動態介面〈下凹環狀坡道、大階梯廣場、以及透明穿越平臺〉將「東城門」這個場所的自身意義作一次歷史的轉換與再現。
運用簡潔而現代的材料美學〈鋼材/結構玻璃地板〉和語法,直接對比地底下所存留下來的遺跡,使其以最自然而原始地與現代共存。
§不好的部分
a.對於地板採用玻璃建材是否未考慮到下雨天造成地面濕滑的安全性b.當地建築語彙的表現似乎不明顯c.此空間為公共空間對於景觀植栽生態部分稍嫌少,對於參觀者未考量遮陽地方c.不論上方平台或交錯樓梯,或前後雙夾水池或呈場這種種元素在不算大的空間當中對話顯得過於熱鬧d.設計者將其定位於靜態空間,於是都市廣場容納生活性活動功能略嫌低。
2.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與變形試驗
a.將社福館立面進行拆解成單一元素再做變形組合
以有機建築方向作思考經拆解組合建築立面變得更加破碎零亂無秩序。
.b.橋屋立面進行拆解
試圖尋求與大自然對話理念下在圖面中尋找與大自然的關係藉由拆解組合以不平衡的構圖中找尋平衡點
試驗結果仍出現無法與大自然構圖中尋求平衡點。
3.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層次的操作
§設計技法層次的操作手法
「新竹之心」東城門美化工程中,設計者試圖讓新竹市民自然無壓力地重新認知此場所的多重時空意義,採謙虛的角度與歷史作進一步對話,讓市民在這三度空間中遠瞻、回望、停留與進行間觀看再觀看。
§象徵〈意義〉層次的操作
一個都市原型的重構與再現,不一定來自於實質而巨大的建構,反而常發生於一個小尺度場所的重建─一個來自文化性、心理性與地理性的空間環境再造。「新竹之心」這作
品,存再於一對不可見但亦不可漠視的城市記憶─「東城門」和隱約地底的「護城河橋墩」是新竹這個城市地表留下一個歷史真實構築痕跡、在城市形成上劃下一道永不磨滅的點和線
為現今城市記載一條蘊涵城市文化的虛凝記憶。設計者在既有的歷史紋理和空間介面當中,企圖重新建構一座「記憶」與「想像」的橋,再現一個曾經被錯置而孤立的失落場所。
案例《2》黃聲遠建築事務所---宜蘭社福館+屋橋
1.第一層次:直覺分析〝好〞與〝不好〞的作品特色
a.外觀造型有如拼貼藝術風格b.新鮮感 c.給人另一種建築風格d.多變化e.精緻的細部設計f.空間具有趣味性g.親切感h.空間不壓迫i.結構輕盈j.充分利用地景。
§好的部分
平面所繁衍的量體大多考量到日照通風、以及地理景緻,並且與週遭環境有機呼應;對於造型方面以地方的材料、構法、形式適當並有選擇性利。
§不好的部分
a.立面造型多,顯得過於花俏b.色彩豐富多變化,無統一性c.空間層次太過繁雜以至於眼花撩亂e.量體切割太過於碎片導致建築有如違章建築。
2.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與變形試驗
以新竹之心平面圖進行動線拆解組合
試驗結果為了與舊建築對話對於入口行進動線以及週遭新增建物較不能去凸顯如此不至於扭曲舊建築本質,以觀景台的位 置作變化試圖尋求最佳位置產生構圖較死板無趣。
3.第三層次:象徵〈意義〉層次的操作
§設計技法層次的操作手法
社福館是一個ㄇ字型的平面,三棟廊道連接的「多話」量體,因為ㄇ的中庭,周圍是一連串上上下下、輕盈穿越與充滿偶發性的廊道、露台、橋樑等戶外或半戶外空間,再加上置於中庭的戲水池,所以是喧鬧、愉悅,親切的,在基地南方保留與社區可能「溝通」的道路。在空間的組織上以一個清楚的平面繁衍量體,這個繁衍涉及日照通風,地理景緻,總之與週遭環境的有機呼應,並用橋〈甲板意象〉的偏好,設計者透過反樑所形成的戶外帶狀植栽空間,形成建築物「抓地效力」,與大地可能的「促膝長談」。
設計者長期在宜蘭鄉野穿梭,試圖尋找在地的原型,以地方的材料、構法、形式,都是設計者引用素材,嘗試著思考建築物如何從地面生長出來與大地對話。設計者本身受學院式的設計教育,及在MOSS的事務所工作的經驗使得形式操作與材料結構的變化都相當成熟豐富。
§象徵〈意義〉層次的操作
對於建築師黃聲遠關於社福館整體而言所營造的氣氛是市民的、是擺脫衙門氣息的。藉由細部的叢生,使觀者移動腳步瀏覽空間,會訝異發現隨機變換的不只材料〈清水磚、磨石子、馬賽克瓷磚、仿古造石等〉也是顏色,更是組合而成的手工細部。戶外樓梯的偶發性連接、不規則抽象幾何斜頂、材料顏色隨量體轉換…,等都支解語言可能的統一性。關於社福館量體「碎片化」的問題,這是黃聲遠模凝都市混亂、違章現象的創作觀延續,這種「過量」幾乎令人不安,因為由內而外的有機傾向是從回大自然、回歸鄉土;至於由外而內的「鐵皮屋現象」卻是敗壞都市記憶的重現。建築師欲藉由人造物來修改或簡化都市喧囂與雜亂的企圖,被生猛「多話」的語言所取代,「碎片化」的記憶是「多話」的源頭,「碎片化」吸納多重歷史與寫實記憶,社福館是一艘擱淺在宜蘭河岸邊說著自身歷史與「敗壞」都市現象的記憶。
三、進行比對
1. 同時期作品比對
§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1999年與梁守誠建築事務所--台北中山堂紀念廣場1999年
「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為了緬懷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軍民之艱辛奮鬥,以及紀念台灣結束被日本統治而立。基地位於博愛特區,地下管線複雜,且周邊多為金融機構及商業區,行人密度高。設計與施工過程亦因政策改變而數度作調整。
【象徵形式引用的差異】
中山堂廣場的整體規劃格局稱的上是切重要點俐落大方,然而紀念碑坐落中山堂正門口的中軸線上,與其遙遙相望,整個廣場的向度座標只坐落中山堂上,所呈現特質是靜態,看不出人潮動線與基地隱含的軸線對廣場產生什麼刺激與影響。
新竹東城門廣場,城門本身就是一個動線過程,整個廣場設計企圖重塑進城的序列,設計者沿著東大溝以地下人行穿越方式避開路面上繁忙的交通
,重新將城門兩頭流域以及城門本身再次的連接,這樣結果令人玩味。
【材料、形象、構造】
為了擺脫紀念碑、或古蹟傳統的形式與意象,兩個作者嘗試用公共藝術與都市開放空間的觀念放入整體設設規劃中。
對於新竹之心這案例,在材料與形象上均比中山堂整體規劃豐富與細緻,運用現代材料美學〈鋼材/結構玻璃地板〉和語法,直接對地底下所存留的遺跡,以最自然而原始地與現代共存。相對於中山堂紀念廣場,主要作為民眾休閒、藝文、展演及紀念性等多功能之活動空間,全區鋪面材料以花崗岩為主,或許因為中山堂廣場都市紋理複雜,地權權屬管轄單位繁多,以至於設計規劃較無新竹之心美化工程來的細膩。
§黃聲遠建築事務所---宜蘭社福館+屋橋2002年與竹間、境向聯合建築事務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宿舍區
【象徵形式引用的差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建築整體著重於傳統建築意象的重新詮釋,利用傳統空間形式的轉化,傳統元素的應用以及傳統構造材料的使用來呈現藝術中心的意境;空間的塑造,利用〝合院〞的配置方式及〝進〞的概念,來組構建築群,使宿舍成為多層次空間型態,塑造由內而外漸次開放的領域層級。
與式樣分析的案例最大不同點:傳統藝術中心在建築語彙採傳統建築元素,如亭、台、樓、閣,作為誘發活動產生的因子;社福館打破傳統二坡水的表徵性,以適應氣候的有機下折與草孚隱喻的螺旋上昇的屋頂與大自然相呼應。
【材料、形象、構造】
在社福館案例中,對於材料與形象上採取豐富的細部設計,以簡單俐落的構造方式如:預鑄鋼鐵所搭建的橋、牆面採當地特有的宜蘭石覆之,以及利用色彩豐富的馬賽克瓷磚座拼貼,創造豐富的視覺效果,採用的形式較為活潑不拘謹,講求與大自然對話;相對的藝術中心,材料與形象皆以傳統常用的素材,如磚瓦,石材,水泥,洗石子,木材等,使建築本身的質感能表露傳統風味,對於前者就顯的樸實穩重。
2. 與前時期同〈不同〉地區;雷同〈不同〉派別之設計作品特色的比對
§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與林志成師建築事務所---國民戲院影像博物館
新竹國民戲院的前身為日治時代的有樂館,它建於1933年是台灣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歐式戲院,它是二次大戰前的建築,因此為鋼架屋頂及RC結構。二次大戰期間曾經是日本神風特攻隊的俱樂部,1949年以後是新竹人重要的記憶場所,1991年國民戲院受衝擊而停業,由於位處新竹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業主提案拆除蓋商業大樓,因土地所有權屬於縣政府而作罷。
1996年清華大學的葉龍彥教授寫了一本新竹市電影史,受到文化中心重視,以國民戲院作為文藝季的主題,再次喚起新竹人的回憶與重視。
【象徵形式引用的差異】
基本上新竹國民戲院再生利用工程,對於整體空間處理,仍保留歐洲建築風格,採取謙虛的角色進行外觀及內部空間的整修與增建,基本架構維持不變,機能上的使用做了些改變。改變的原則為具「關鍵性」及「協調性」,在改變或增加部分,盡量與影像及國民戲院本身具有相關聯性。而新竹之心的美化工程雖以謙虛的介入但企圖塑造一個文化性、心理性、地理性的空間,使種種操作手法上在此不算大的空間顯得過於熱鬧。
【材料、形象、構造】
國民戲院為了賦於舊建築新生命,在材料與形象上,以較活潑的現代建材,如:正立面地板以黑色花崗岩製造陰影以呼應〝影像〞博物館;進口玄關穿透性的材質以彰顯空間的開放性;正立面依原樣洗石子重新整修;展示牆以馬賽克瓷磚拼貼,並引導觀眾進入展示室參觀;廁所空間使用噴砂玻璃磚,改變廁所黑暗角落形象,製造人影流動的影像效果。
§黃聲遠建築事務所---宜蘭社福館+屋橋2002年與蘭陽女中校園建築1995年比對
蘭陽女中位於宜蘭市區南端,臨近皆屬住宅區,該校創立民國27年,是座歷史悠久的校園,早期建築在逐年建設中更新,存在最早建築物,略帶有歐風的柱式造型正面外觀及前端梅花形小荷花池存有幾分古意;50年代修澤蘭與蔡柏鋒建築師先後完成校園科博館、圖書館、綜合性專科教室、體育館、大禮堂。
【象徵形式引用的差異】
在蘭陽女中建築整體方面,依照著校務發展兩大理念「學校家庭化、校園書香化」進行校園更新計畫。建築整體空間,現代主義味道濃厚,簡單的幾何形式將所想表現的文教機構形式表現出來。整體校園建築群,迴廊建築則反應氣候及機能使用,在校園配置上以迴廊連接各建築物並形成高量體變化是蘭陽女校特色之一。由於使用機能需求底層面積較大,逐層遞減,在形隨機能的原則下,「蛋糕」造型的行政大樓由然矗立。
對於社福館而言,整體設計著重於場所感的氛圍,講求與大自然的對話,以適應氣候的有機下折與草孚隱喻的螺旋上昇,拆解傳統二坡水的表徵性
,以新的形式與週遭傳統斜頂建築對話外,包容建築本身來自各方語言的實驗。
【材料、形象、構造】
校舍外牆材料以洗天然石為主,搭配馬賽克形成水平線條,優美比例是主要考量,整體造型及色澤搭配顯露活潑大方、高雅穩重,頗具女子學校特色。社福館藉由細部特色強調其手工性,隨機轉變的不只是材料〈清水磚、清水混土、鐵、鋁、木材、竹子、洗石子、斬石子、磨石子、馬賽克拼貼〉,兩者皆走明顯的地域性風格,只不過是簡單與複雜的差別,至於構造使用鋼筋混泥土。
四、分析比對後的結論
式樣分析以及比對的案例,以新竹與宜蘭的地域性建築為主要對象,在不同時期設計者對於地域性建築的反應,因時代脈絡的演進而有新的地域觀念的展現。以至於地域性建築細分出派別:地域性復古、地域性折衷、地域性抽象、地域性敘述等。
台灣建築經歷50-60年代大中國傳統與現代化辯證,70年代我國在國際政治上遭受一連串的挫敗,引發台灣建築界開始尋找文化的自明性,展開本土化運動,但經歷80年代台灣建築本土化式微,一部分建築空間轉為建築文化的消費化。因此台灣建築從「復古」、「傳統」轉變至「本土」、「鄉土」的尋找;至今90年代我們面對全球化的現象,出現「現代」、「國際」、「地域」的議題。其中有相當大差異。前者較多的歷史回應,後者是一種面對現代化的亞洲及「全球本土化」,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結合。
隨著國際思潮全球化,我們急切需要回到地域,去挖掘以往被屏除門外的歷史碎片,以及囚禁的文化呼聲,為個體及民族在新的歷史組合中找到自我表達據點。地域性不是懷舊情節,也不是鄉愁的拼貼,地域性重新追求鄉土特色的建築,對抗過度抽象的現代建築,我們必須保有特殊性以及差異性的敏銳度,同時面對國際也面向地域。
五、式樣分析在設計史學上的作用
式樣分析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分析工具,從早期西方建築教育的法國布雜學院以臨摹為訓練的重點,直到現代主義包浩斯斬斷與式樣關係,就讓人遺忘這重要的學習關鍵。直到後現代財漸漸恢復對式樣的重視。
式樣分析在設計學上的作用:經由式樣的分析可以掌握式樣的演進與式樣的意義;並且對於作品動人的拆解轉換組合該作品,用自己言語描述組織訓練其組織能力,經由分析得以了解典範之所以為典範的因素,從中學習臨摹、應用而創新。藉由交叉比對,對於建築史上的相關案例,前期案例、其他派別比較,更能熟悉歷史脈絡的演進。
六、參考書目及資料
1.楊裕富 1997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2.楊裕富 1998 <<空間設計論:基本原理與方法>> 田園出版社
3.楊裕富2001 <<後現代設計藝術>> 出版社:田園城市
4.大涵事務所所 1999/12 《建築師雜誌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
5.黃生遠建築師事務所 2002/03 《建築師雜誌宜蘭縣西堤社福館+橋屋》
6.梁守誠建築事務所 1999/12 《台灣建築:台北中山堂紀念廣場》
7.竹間、境向聯合建築事務所 2002 /01《建築師雜誌: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8.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 1998/07 《台灣建築:新竹國民戲院影像博物館》
9.黃建興事務所 1995/11《建築師雜誌: 宜蘭市蘭陽女中》
10.張雯怡 《論宜蘭建築地域性》
11.Kenneth frampton 蔡玉芬譯《現代建築史 》地景 12.基堤恩著王錦堂、孫全文譯 《空間、時間、建築》台隆
回首頁 | 回研究作業 | 回式樣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