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史學      任課教師:楊裕富博士

傳統建築構造類型門的配件               研究生: 林琨閎

門在傳統建築語彙或構造上都是相當重要的元素之一首先介紹門的基本要件

  連楹

    俗稱上門臼,為緊貼於門楣後側的木構件,長度約與門楣相同,兩端成半圓形禿出,半圓形之中央為凹曹,以容納門軸。.

  門簪

    串連門楣與連楹,以使連楹不至於滑落的木構件,民宅多做兩只,宮室以四只居多其,外型有如放大數倍的圖釘,前端(本省稱之為門印)緊貼於門楣外側,有圓、方龍、首鯉、魚首…..等,各種式樣,後尾穿過門楣與連楹後插梢卡住。

  門環

    門拔上的金屬環於門拉攏後兩環交疊上鎖可防範外人闖入。門鈸是門上的一種金屬裝飾,外型和圖案有許多種形式.上面的門環一方面是做為把手拉門,另一方面,客人可敲打門環,做為叩門之用。

                                                              

傳統建築「外檐裝修」類包含「門」與「窗」兩項,其中的「門」係指「門戶」而言,茲分「門框」及「門扇」兩個部分介紹.

.「門框」即門之邊框,其形式視構造及材料而有所不同.木作的門框以矩形居多,其垂直構件稱為「抱框」,水平構件中位於門扇下端者稱為「下檻」或「門檻」,上端者稱為「上檻」、「中檻」或「門楣」成語「光耀門楣」即指此而言.土磚造門之形式較木門框為多,其栱形者稱為「彎光門」,八角形者稱為「八卦門」,圓形者稱為「月洞門」。除此之外,花瓶形(平安)橢圓形書冊形及花瓣形等具有吉祥象徵之門框,於宅第或園林中亦偶爾有之。

二.「門扇」也稱為「門扉」,其形式分為「板門」及「軟門」兩種

「板門」為以實心木料組合而成的門扇,其作法有下列兩種:()將六公分左右的木板以楔口接合而表面上漆者稱為「鏡面板門」,常用於本省寺廟及大宅之正門上.()以薄木板平鋪,背後加支條補強者稱為「拼組板門」,常用於偏門或側門上。

「軟門」為邊框中嵌以薄板或「櫺子」的門扇.宋代有「牙頭護縫」、「合版」、「烏頭」及「格子」等不同做法.其中以「格子」最具代表性.此種門扇於清代稱為「格扇」

「格扇」由「邊挺」、「抹頭」、「隔心」、「裙板」及「條環板」等構件組成.「邊挺」為格扇的垂直邊框,其中位於抱框邊上的一根,常兼具「門軸」的功能,上端嵌入「連楹」,下端嵌入「連二楹」中,以供門扇開闔之用.「抹頭」為格扇的水平支條,常作為格扇分類的準則,如四道抹頭者稱為「四抹格扇」,五道抹頭者稱為「五抹格扇」...等.「隔心」為格扇的上段,可作成透雕圖案及「櫺子」,「櫺子」即漏門的木條圖案,其文樣之種類很多「裙板」為格扇的下段,以邊緣帶線腳的平滑薄木板為主,亦可作成淺浮雕或櫺子,後者雖極為罕見,但有其專有名稱,稱為「落地明造」「條環板」也稱為「小心板」,位於格扇之上下兩端或隔心與裙板之間

傳統建築的格扇,其長寬比例在一比三至一比六之間,較現今的門扇細長,顯得較挺拔且有精神

其次,民間常將板門與格扇搭配使用,中央為格扇者稱為「三關六扇門」農宅之正門前,通常添加一道直櫺矮門,以阻擋家禽家畜闖入室內及幼童跑出室外,此種門本省稱之為「福州門」。

門是進入建築物的第一個印象所以探討門在傳統建築中的地位與形式是有其必要性

                                                    

 

參考資料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楊裕富。田園城市。

傳統建築手冊   林會承

古蹟入門   李乾朗、俞怡萍。遠流。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鄉土設計資源研究室

 

回林琨閎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