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楊裕富->>|在台北在雲科大在研究室在建築師事務所在寫書房在設計教學網在數位設計學堂

楊裕富開課:設計史學之作業

博士班研究生:李如菁

曼菲斯Memphis設計作品之式樣分析

 

壹、設計史書籍選定與簡介

本文選擇閱讀的書籍為《工業設計史》,本書出版於1997年,作者為盧永毅與羅小未;本書為華文書市中少見的、由華人執筆撰寫而非西文譯作、且專論工業設計史的書籍。

兩位作者皆為中國大陸的學者;羅小未現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外國建築史與理論;盧永毅亦任職於同一系所,職位為副教授,並曾師事羅小未,研究專長為工業設計史和西方建築史。

本書內容涵蓋自十九世紀初葉,迄至二十世紀末,以美國與歐洲地區為主的,一系列具影響力的工業設計運動與活動,同時並旁及亞洲的日本。全文主要依時間軸之順序來敘事,並概分為三個主要時期,一是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第二是從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四○年代,第三為從二十世紀的五○年代迄今。本書之宗旨如作者所言為:「試圖通過工業設計的產生和發展歷史,來展現近代以來人類在物質生活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從而認識工業設計在影響現代生活方式的形成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揭示工業設計作為一種當代文化形式的種種特徵,並引發出現代人在通過設計以不斷改變著自身生存方式的過程中所應具有的種種思考。

貳、選定作品簡介與式樣分析

2-1作品簡介

本文主要針對二件曼菲斯設計集團(Memphis)成員之作品進行式樣分析。

        曼菲斯設計集團成立於19801211日,領軍的蘇特薩斯(Ettore Sottsass Jnr.)在其位於米蘭的家中,帶領著七位年輕的設計師成立了這個以前衛設計著稱的設計集團,此後其隊伍並不斷的擴大,來自美國、西班牙和日本的設計師,先後都成為集團的一員。曼菲斯設計集團的目標是:發展一組全新的家具、燈具、玻璃器與陶製品,並由米蘭的小型手工企業製造,其成果首次於1981年在米蘭發表,並受到參觀者的狂熱喝采;最後一個展覽則於1988年時推出,同時畫下句點。

曼菲斯是七十年代義大利激進設計或反設計趨勢的終曲,基本上,它並非追求烏托邦,也不具批判性,而是嘗試由七十年代的各種觀點中,牟取個人的利益;曼菲斯真正的影響是:打破了機能主義「形隨機能」的設計教條,使得其他相異的觀點,自此可以為人所接受,而非處於一種正邪不兩立的狀態(胡佑宗譯,1996)。

 

2-2作品分析

 

 

 作品一

名稱:‘CarltonBookcase

設計者:Ettore Sottsass

年代:1981

 

◎式樣分析

第一層次:直覺的體驗

好的特色:

1.有力、昂揚、醒目的造型。

2.繽紛的色彩。

3.利用左右對稱手法而使造型顯得穩定。

4.利用多片相同斜度的垂直立柱,顯出和諧與韻律之感。

不好的特色:

1.有許多明顯的、純裝飾功能的部件。

2.實用性很低,無法如其名稱實際作為書架使用。

3.不按傳統色彩理論來配色的色彩。

4.質感極為平板,看起來皆是塑膠材料,特別是底座的材質用的是仿大理石材質的塑膠材料,予人低廉之感。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變形

以下將該件作品拆解成「支柱」、「層板」、「底座」、「抽屜」等四種組件,並針對上一層次分析中,不好的部分進行個人的變形與修改。

經過將傾斜支柱、傾斜層板的扶正,去除純裝飾的部件,以及配色的簡化等修改後,發現整件作品的外貌變得「普通」,與一般息見的書櫃並無差別。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設計技法:從上一層次的變形練習中發現,本件作品是利用異於一般書櫃設計的「傾斜支柱」與部分的「傾斜層板」,加上不按傳統配色規則的繽紛色彩,以及裝飾性的部件,創造出一種新鮮、奇特、怪異的外貌,但在新奇之外,仍運用一些傳統造型規則,如:對稱、韻律等,使得整體的奇異感獲得一些穩定的平衡,也使觀者仍能意會到這是一個書櫃。 

象徵意義:整體造型看似一個活力十足的人,站在高台上向外散發它的活力,象徵著曼菲斯以充沛的活力,向外發散,並對設計界散發它的影響力。

作品二

名稱:‘LidoSofa

設計者:Michele De Lucchi

年代:1982

 

◎式樣分析

第一層次:直覺的體驗

好的特色:

1.整體造型比例予人安定感。

2.鮮豔、繽紛的色彩。

3.利用左右對稱手法而使造型顯得穩定、和諧。

4.整體顯出塑膠材料光滑、平整的質感。

不好的特色:

1.左右兩側的條紋狀扶手予人奇異而不搭配之感。

2.椅腳的裝飾造型顯得多餘。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變形

以下將該件作品拆解成「座面」、「椅背」、「椅腳」、「扶手」等四種組件,並針對上一層次分析中,不好的部分進行個人的變形與修改。

經過將椅腳造型改變、扶手造型與紋飾的簡化等修改後,發現整件作品的外貌變得「普通」,與一般息見的長椅並無差別。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設計技法:從上一層次的變形練習中發現,本件作品是利用局部的新設計,如「扶手」與「椅腳」,加上鮮豔、繽紛色彩,使得本作品在看似傳統的比例與外貌中,流露出一種新鮮、奇特的氣氛。

象徵意義:椅腳底端的圓盤狀裝飾,使得椅腳看似建築物的柱子,而條紋狀的扶手則有列柱的意象,這兩者使得整體造型富涵建築意味,看似一棟微形建築,並意寓著設計者的建築師背景。

2-3分析結果與探討

從上述對兩件曼菲斯設計作品的個人分析中,可以歸結出曼菲斯的設計特點:

1.在新奇、醒目或誇張的設計手法中,部份仍混用傳統設計規則。

2.繽紛而耀眼的色彩搭配。

3.部分構件為純裝飾性。

4.採用塑膠材質,整體質感予人平板、光滑之感。

5.設計上取用的象徵意義超乎傳統的範疇,而更自由自在,甚至存有戲謔的成分。

 

參、歷時性分析與比較

3-1作品簡介

在歷時性分析部分,本文選擇義大利“反設計”(Anti-Design)設計運動的二件作品,作為比較的對象。

“反設計”運動源起於1960年代後半期,運動核心地區為義大利。它緣起於對1950年代與1960年代前半期消費主義的一種反叛;由於現代主義對於「好的設計」的看法,促成了平價產品的大量出現與消費的蓬勃發展,設計變成是一種創造虛假消費需求以及增加商品銷售量的手段,而不再是改善人們生活環境如此富有理想性的工具,另一方面,現代主義漠視產品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而強調一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單一審美觀。 

源由如此,在1960年代後半期,由蘇特薩斯領軍,開始重新定義義大利的設計,與更新義大利設計在文化與政治方面的運作規則;設計師對所謂好的品味(Good Taste)進行反叛,並採用比例和造型的扭曲,大膽的色彩,視覺上的戲謔等手法,以及擷取自當代藝術運動的影響,如:普普運動(Julier, 1993),設計出許多新的作品。

 

3-2作品分析

作品三

名稱:‘SaccoEasy-Chair

設計者:Pierro Gatti, Cesare Paolini, Franco Teodoro

年代:1968

說明:本作品是“反設計”的經典產品,它是一件萬用的作具兼躺具,並讓使用者隨意而坐。

 

◎式樣分析

第一層次:直覺的體驗

好的特色:

1.柔軟、舒適的質感。

2.單純的色彩。

3.下寬上窄予人安定感的造型。

4.可隨使用者的喜好而做局部的塑型。

不好的特色:

1.違反一般人對於椅子的固有看法,可能令使用者不知如何使用。

2.使用者坐上時可能需要維持某種坐的姿勢,以免翻倒或傾覆。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變形

以下將該件作品拆解成「底座」與「椅背」二種組件,並針對上一層次分析中,不好的部分進行個人的變形與修改。

經過將底座變形得較為穩固、以及將椅背定型的修改後,發現整件作品的外貌變得「普通」,而變成一把息見的椅子。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設計技法:從上一層次的變形練習中發現,本件作品顛覆了傳統上對於椅子的定義與認知,設計出一件「可以坐的東西」,而不是具有固有部件如:座面、椅背、椅腳的座具。

象徵意義:整體造型看似一個柔軟的麵團,可以令使用者隨心所欲的塑造。

 

作品四

名稱:‘AeoChair

設計者: Archizoom Associati

年代:1973

說明:‘Aeo’的命名來自於‘alfa e omega’希臘字母的最初與最末的字母而成,此件作品係在圓形管狀架構上覆以紡織品或皮革而成。

 

◎式樣分析

第一層次:直覺的體驗

好的特色:

1.柔軟、舒適的椅背與座面質感。

2.單純而醒目的色彩。

3.具穩定感的底座,以及左右對稱的比例,給予整體造型濃厚的安定感。

不好的特色:

1.看起來像件ㄒ恤掛在椅背上,違反一般人對於椅子的固有看法。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變形

以下將該件作品拆解成「底座」、「座面」、「扶手」與「椅背」四種組件,並針對上一層次分析中,不好的部分進行個人的變形與修改。

經過將椅背定型的修改後,發現整件作品的外貌變得「普通」,而變成一把常見的椅子。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設計技法:從上一層次的變形練習中發現,本件作品利用局部組件的更新設計,賦予常見的椅子新鮮的風貌。

象徵意義:整體造型看似一件ㄒ恤掛在椅背上,為本件作品帶來一股隨性、自由的感覺。

 

3-3分析結果與探討

從上述對兩件“反設計”運動設計作品的個人分析中,可以歸結出“反設計”的設計特點:

1.對傳統設計規則提出質疑,並創造出新奇、獨特的設計手法。

2.單純的色彩搭配。

3.設計上取用的象徵意義超乎傳統的範疇,而有創新之舉。

    將前述對“反設計”分析的結果,與上一段落對曼菲斯設計作品的分析結果相較,可以發現:兩者的設計理念基本上都是對於現代主義的一種反叛,而採用一些異於傳統的、創新的設計手法,但兩者作品特色中所顯現的創新成分並不相同;“反設計”是一種較為溫和、內斂的手法,不論在造型、色彩或質感上,都可見到傳統設計規則的影子,但曼菲斯則是大膽而誇張的,且帶著戲謔的成分,質感的部分則被「抹平」,整體外觀以光滑的塑膠材質出現。此種差異,或許可說是因兩者在時間軸上的差異,初期的反叛可能只是較為生澀的嘗試,到了後期則因經驗與知識的累積,而使設計師有更大膽、更創新的表現。

 

肆、共時性分析與比較

 

4-1作品簡介

在共時性分析部分,本文選擇西德於一九八○年代新設計運動的二件作品,作為比較的對象。

從包浩斯以來,數十年來,德國的工業設計一直受到機能主義信條「形隨機能」的影響,特別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機能主義在德國達到巔峰,找到了一套生產標準化與合理化的工具,不過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歐洲幾個工業國家發生學生運動,新左派理念下的社會批判抬頭,因此,對於機能主義的批判開始引燃,除了建築與都市計畫界之外,設計界也開始出現克制、反對與遠離現代主義的聲音(胡佑宗譯,1996),並出現了一場‘新而年輕’(New, Young Design)的設計運動(Erlhoff, 1990)。許多建築師、雕塑家與設計師開始推出在新的理念下所設計的作品,並舉辦展覽(胡佑宗譯,1996),如:1982年的‘MÖbel Perdu 1986年的‘Wohnen von Sinnen’,1987年的 Document 8’,一些設計團體也紛紛出現,如:BellefastPentagonGinbandeStilettoMÖbel Perdu等等(Erlhoff, 1990)。與義大利不同的是,這些有著獨特性與風格化的藝術性設計作品,被轉變成一種範例,設計師據此實驗新的觀念、新的觀察事物的方法,同時重新分析物件,以及修正傳統上看待功能的看法,並挑戰對於「好的造型」(Good Form)的看法(Erlhoff, 1990)。

 

4-2作品分析

 

作品五

名稱:Comsumer’s rest No. 11 Lounge Chair

設計者:Stiletto Studio

年代:1986

說明:本作品乃是將超市的購物車重新改裝,並塗上金色。

 

◎式樣分析

第一層次:直覺的體驗

好的特色:

1.格狀的表面為整件作品帶來韻律感。

2.左右扶手與座面前端的弧狀變化,為整體帶來優雅的感覺。

3.類似購物車而帶著諧趣的造型。

4.單一而醒目的色彩,以及冷冽的金屬質感。

不好的特色:

1.看起來堅硬而不好坐。

2.底座的結構看起來不甚堅固牢靠。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變形

以下將該件作品拆解成「底座」、「座面」、「扶手」與「椅背」四種組件,並針對上一層次分析中,不好的部分進行個人的變形與修改。 

經過將底座變形得較為穩固、以及將堅硬的椅背與座面修改得較為柔軟之後,發現整件作品的外貌變得不再帶有購物車的意味,而變成一把奇怪的椅子。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設計技法:從上一層次的變形練習中發現,本件作品是取用購物車的意象,再以符合坐具功能的出發點進行修改與變形,而設計出一把既像購物車、也像椅子的座椅。

象徵意義:整體造型看似一台購物車,可以供使用者坐下,也可以推著椅子去購物。

 

作品六

名稱:Sauvage

           Chaise-Longue

設計者:Schmid & Stemmann

年代:1985

說明:使用二種來自於非洲的材料,黃銅與斑馬皮。

◎式樣分析

第一層次:直覺的體驗

好的特色:

1.柔軟、質感毛絨的表面質感。

2.作品造型之線條優雅且俐落。

3.舒適的椅背與座面設計,提供使用者一個良好的休憩用椅。

4.耀眼而具野性意味的色彩搭配。

5.整件作品看起來像一隻斑馬的側影。

不好的特色:

1.左側座面旁的獸毛看來有點多餘。

2.右側造型不規則的椅腳,似乎與其他部分的優雅俐落不甚搭配。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變形

以下將該件作品拆解成「椅腳」、「座面」、「扶手」與「椅背」四種組件,並針對上一層次分析中,不好的部分進行個人的變形與修改。 

經過將左側座面旁的獸毛去除,以及將右側椅腳的造型修改得較為規則之後,發現整件作品的外貌變得較為普通,喪失了一些獨特性,以及斑馬意象的意味。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設計技法:從上一層次的變形練習中發現,本件作品是取用斑馬的意象,再以符合坐具功能的出發點進行修改與變形;左側扶手上鑲嵌的金色圓扣,畫龍點睛的強調出斑馬的眼睛,左側的獸毛則使斑馬意象更形生動,右側的椅腳旁還有類似尾巴的裝飾物。

象徵意義:整體造型看似一隻斑馬的側影,正在垂首沉思。

 

4-3分析結果與探討

從上述對兩件德國新設計運動作品的個人分析中,可以歸結出“新設計”的設計特點:

1.雖對傳統設計規則提出質疑,但設計作品的功能性與實用性仍相當高。

2.簡約的造型與色彩搭配。

3.設計上取用的象徵意義超乎傳統的範疇,而有創新之舉。

德國新設計運動與曼菲斯同樣發生於八十年代,都是在反設計運動潮流的影響下的產物,不過,由於地域、民族之別以及設計傳統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在德國新設計運動的作品中,仍可看到德國固有功能主義的餘威及影響,因此作品具有相當高的實用性,但發源於義大利的曼菲斯,相較之下則是「遊戲之作」,實用性並非重要的考量。此外,曼菲斯設計作品的創新顯得誇張而外放,且有明顯的純裝飾功能的部件,而德國新設計的作品則較為含蓄而內斂,即使是裝飾的部分,也顯得較為次要而不那麼明顯。在質感的表現上,後者仍選用了許多傳統常見的材質,如金屬、毛皮等,使設計作品之質感顯得豐富,而不若前者般平板、均一。

 

伍、書籍與個人分析結果之比較

從上述個人在共時性部分的比較中,發現了曼菲斯對於傳統功能主義的輕視(或可說是不重視),以及對裝飾的重視,此部分與《工業設計史》書中的論點相同:

「關於產品的功能,蘇特薩斯提出了這樣一個全新的解釋:它是產品與生活之間的一種可能的關係。

「曼菲斯宣稱沒有固定的宗旨,並反對一切固有概念,它認為……設計活動的過程就是設計一種生活方式……」

「曼菲斯因此也十分注重裝飾,認為裝飾並不是什麼附加之物,而是設計中與結構同等重要的因素,是產品本質的表現……在他們看來,裝飾屬於電子世界,正如功能主義屬於機械世界一樣。」

而從歷時性的分析中,則發現曼菲斯設計作品的表達方式,不論是造型或是色彩,都是大膽而誇張的,且帶著戲謔的成分,這個發現也與《工業設計史》書中的論點相近:

「曼菲斯設計的最大特徵,就是盡力去表現各種富有個性的文化意義,表達從天真、滑稽直到怪誕、離奇等各不相同的情趣。」

「曼菲斯不遵守傳統的色彩配置規律,不分主調色和背景色,而且常常用鮮亮、單純、不同色調的色塊並置,使它們相互干擾產生顫動,造成一種愉快、詼諧的效果。」

此外,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分析中,皆觀察到曼菲斯對於作品質感的平板化、均一化的手法,以及對塑膠材料的偏愛,在書中對於此部分則有更深入的評論:

「曼菲斯不太關心材料本身的物質作用,而是將其作為一種交流情感的媒介和自我表現的細胞。所以它對材料的態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它並不關心材料使用的真實感、時代感和有關的製造技術,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肌理、花紋、色彩、濃度、透明感等其本身所具有的表現力。」

「曼菲斯喜用夾板、塑料以及模仿性的廉價材料……這對於正統的現代設計師來說,是大逆不道的。」

承上之探討與比較,個人對於曼菲斯設計作品進行式樣分析所得之結果,基本上與《工業設計史》書中的論點相近,只是個人探討所得較為粗略,而書中的分析則更為細膩與深入;因為個人僅針對作品進行式樣分析,而這是屬於視覺上的探討,雖然主要的設計理念能夠透過設計作品而呈現與傳達出來,但設計師的所有理念很難皆以視覺的方式表達出來,其中細微與轉折之處往往需仰賴「說明」、「宣言」、「解釋」等文字或語言,來闡述一些甚為抽象或形而上的概念。

 

陸、結語

從上述的分析與探討中,可以發現式樣分析適合作為設計師鍛鍊觀察力與洞察力的方法,也是可「格物致知」--從設計作品中看出與知曉設計師的理念--的一種工具,此外,若從另一個的端點來看,式樣分析更可作為檢證設計作品與設計理念的一種有效工具;放眼設計界,實在存有不少用「說」的設計,可能只是寥寥數筆,簡單粗略的幾件設計作品,卻伴隨著一大串的「宣言」、「闡述」,在式樣分析的檢證下,可以考察出設計理念落實於實際作品的程度為何,使設計者與旁觀者皆能自其中,有所獲得,同時更有所反省。

 

參考文獻

楊裕富編(1996):設計史文選:設計、本土與設計史,斗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盧永毅、羅小未(1997):工業設計史,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胡佑宗譯,BÜrdek, Bernhard E.著(1996):工業設計:產品造型的歷史、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圖書。

Burney, Jan (1994) : Design Heroes: Ettore Sottsass, Great Britai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Branzi, Andrea1984):The Hot HouseItalian New Wave Design,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Erlhoff, Michael1990):Designed in Germany Since 1949, Munich, Prestel-Verlag.

Fischer, Volker1989):Design Now, Munich, Prestel-Verlag.

Julier, Guy1993):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Sparke, Penny1988):Italian Design1870 to the Presen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回式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