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與人文的斷裂

                                                                                                專題討論一   指導老師:楊裕富

                                                                                                                                                  研究生:陳阿善

 

一、前言

當我們邁入21世紀數位時代,資訊科技正悄悄地改變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模式。我們處在一個充滿無線通訊與數位資訊的時代,一個對空間、時間、與材質重新感知的替換時期,數位科技帶領建築走入另一個新領域。隨著資訊網路科技的發展,文化、社會、與工作各方面、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因著通訊技術與電腦的結合,產生急速的變化。

藉由快速通訊技術進行跨國對話,藉由網際網路跨越它校的進行遠距教學,人與人之間藉由網路聊天室建立起新的關係,這樣的影響與轉變,也逐漸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性,數位化也開始提供建築的想像空間。

在早期的社會,河邊的洗衣或汲取水,是最早的交換資訊的場所。等到自來水引進至每個家庭後,人們不再到河邊洗衣服或汲取溪水,資訊交換的場所產生變化,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茶的休閒餐廳;網際網路興起後,網路上的聊天室立刻形成新的資訊聊天。印刷術的發明,知識的傳遞借著書本的發行,形成知識爆炸的年代,圖書館成為知識的寶庫;網路時代來臨後,人們不必再到圖書館查詢資料,取而代之的是上網查詢等。這樣的演變告訴我們,科技進步的結果,使得傳統的空間場所逐漸消失,人們不必要到特定地點去完成一件特定的事情,資訊的流通逐漸取代人或物質本身的流動。資訊革命逐漸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數位化建築也將慢慢的控制主導建築設計趨向,雖然建築本身常隨著時代的變遷,呈現出一種新的風貌;但是建築的領域,卻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也到了重新加以定位的時候了?

 

  
   
    

二、數位建築的浮現

      1.數位發展

建築在數位時期的發展仍屬初期中的初期,因此數位的發展可能只能從電腦在建築設計發展的歷史開始。1963年電腦開始具備畫圖的能力,將電腦在繪圖的能力運用建築設計,便成了建築中常聽到的第一代CAD電腦輔助繪圖。另外也自1960年代起,將電腦在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到建築設計思考中,以及以電腦繪圖的能力來記錄大量「建築圖文資料」,也就是電腦中的建築知識,因此進一步的被稱呼電腦輔助設計,影響至今仍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1990年起,電腦在數位影像處理與合成技術日漸成熟,再加上電腦模擬與動畫能力也發展健全,此時電腦在許多設計科技不在被視為〝工具〞,而是進一步成為思考與呈現設計意念與施作方式的「媒體」,因此出現了電腦媒

材化設計甚至被直呼微電腦設計。Frank Gehry Peter Eisenman等人設計革命,便屬於這一類。而1993年網際網路的突然興起,也為建築帶來很大的衝擊。似乎將全球的距離完全拉近已即將全球的知識完全整合,形成所謂的網路輔助設計或網際設計。另一方面,網路所形成的網際空間,更顛覆了我們建築向來以點、線、面等幾何關係構成的空間概念。

1995年起,電腦在自由形體的塑造與施作上漸趨成熟,再加上能更逼真呈現建築的虛擬實境技術也更成熟,越來越多想像不到的空見被建構,甚至基地上被建造起來,形成所謂虛擬建築與虛擬空間。

而如今為了反映數位電子時代的變革,對於電腦在數位時代的發展,被稱為是數位性的建築─數位建築(digital  architecture)

 

  

            2.數位連結

1930~1970年間建築在歷史上,以粗具突破幾何量體與空間的例子,也成為往後發展數位建築的重要基礎。不管史學家是如何的看待數位建築,19902000並然是關鍵的萌芽期。在1990Frank Gehry 用電腦進行巴塞隆納那魚的設計時就代表了數位建築的開始,當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在1992年完工和Bilbao美術館1997年的完工,真正的看到數位建築的浮現,似乎代表著數位時代將開口說話了,看到這樣的作品出現,一則喜,歡喜的是替整個建築風格的轉變,另一項技術的突破;二則憂,隱憂於它是真的適合人的建築?

 

     
 

            3.數位形塑

世紀交替的今天,電腦輔助建築設計(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CAD)已經不再是甚麼新鮮的名詞,隨著電腦軟硬體科技的不斷演進,電腦早已融入建築空間設計生產的流程,並且正逐步汰換傳統的設計繪圖工具。透過數位模型的建構、模擬,空間形式的生產過程得以在視覺化的狀態下討論、催生。加上引自動畫工業軟體的功能:NURBSNon-Uniform Rational Bezier Spline)曲面、Meta-Ball、關節動畫以及物理特性的模擬…等工具的輔助,再加上沒有重力與物質性的限制,數位設計媒體所提供的空間形式創作環境的親和力與效率,早已凌駕傳統的工具媒體。

透過電腦的幫助,設計者可以突破數千年來以直線為主的空間形式,代之以自由曲線為主體的有機形體。而在電腦螢幕上直接對形體即時(real time)的拉扯、修改、組構,則有效的縮短形體塑造的思考決策過程。形體的「柔軟、複雜」與「自由、不定」成為這些作品予人最明顯的印象。空間形體不再是凝固的巨大積木體塊,柯比意所提倡「純粹幾何」的美感早已被「扭曲」、「溶解」與「動態」的空間量塊所取代,新的空間形式美學儼然呼之欲出。數位建築電腦已經無法從建築空間設計的生產線中移除,而且越來越多的設計者仰賴電腦計算的形式與彩現(rendering)來檢驗設計的結果。

對於「數位建築」這個尚在發展中的建築美學、建築形式或建築操作方式而言,仍然需要更多的作品案例來加以定義。正如另一位佳作得主Birger SevaldsonPhu Dung在「Ambient Amplifiers」案中闡述的設計目的:「在數位工具上測試建築的想法……應用具時間特質的模型工具來生產都市尺度的建築」,極度大膽的數位創作嘗試是令人期待的,可惜的是目前出現的作品多少都會被套用舊有的空間美學觀來加以檢視。加上這些年輕的設計者在空間操作與設計表現的成熟度尚待培養,以及設計典範的缺乏,設計過程勢必摸索前進,探尋屬於數位時代的空間美學。因此許多作品勢必會呈現工具特質與設計意圖之間互相角力的結果,尤其是面對電腦這個性強烈的設計媒體。


三、數位鴻溝與數位皮層

        數位建築與文化間探討

 

1. 當我們已經進入高科技的時代,數位媒材對於建築竟有什麼影響?

我想首先是改變了建築事務所作業的方式。早期代表建築這一行業的符號是平行三角板,如今將慢慢消失了。大家都用電腦繪圖,特別是用電腦繪製透視圖與動畫,目前台灣利用電腦對業務的爭取較大幫助。在台灣似乎也漸形成一種風氣,誰用的電腦功能強,誰就可以爭取到較多的業務。可是在建築的創造過程中有沒有用到電腦呢?就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2.「數位建築」其內涵的真義是什麼?

    隨著電腦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數位建築」這名詞漸漸流行起來了。大家只知道這是一種應用高科技產生的建築,卻參不透它的真義是什麼?對一般大眾的意義是有限的,相同的大多數的建築專業者也是一之半解吧!電腦科技進步得太快了。過去的半個世紀在一般的科技上,我們好不容易的追上西方尾巴,沒想到高科技出現不到十年,美國的科技像火箭一樣飛奔,把我們遠遠的拋到後面了。不只是我們,其他國家恐怕也有同樣的問題。

                            3.「數位建築」會是一般大眾對建築真正的需求?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高科技就是要生產便利大家生活的產品,使日子過得更豐富、舒服更美好。至於建築,他們只需要的還是大的空間,比較好的窗外景觀,好的環境、悅目的外形是他們所認得、所能回憶的,也許是上一代建築。

                            4.「數位建築」它是否屬於造型藝術而非建築設計?

高科技用在建築上,除了工具性的便利之外,就是用電腦的能力產生新的造型,新的空間;是一種經由電腦設計與製作出的新形式。過去我們用平行尺、三角板只能畫直角、直線;用圓規,可以畫圓形。偶然用曲線板,畫幾條自由曲線,已經很困難了。今天的電腦,不但可以輕鬆的畫出你所要的曲線,而且可以呈現主體的造型。電腦可以分析自由曲線造型,使它在工程上可以施工。所以在建築界,要把它分類,應該分到造形藝術的範疇,是代表新時代的科技型的藝術。

                             5.  位建築是高遊戲性?低生活性?

數位建築已經突破往日的〝直線〞思考,自由曲線的空間穿梭空間形式,或許可以稱呼是說是一種時髦的裝飾。用圖象來表示近幾十年建築的形象,現代主義時代是方塊與圓圈,後現代時期為橢圓與弧線,數位時代則為自由曲線。但令人好奇的是這些自由曲線與生活性的根據,是如何的被決定這些元件的產生,之中的趣味性與生活性是值得思維的。

                             6.「數位建築」該只是空間皮層的操作?

數位工具的能量確實為空間形式創作開闢了另一個嶄新的舞台。然而,就部份作品而言,這些能量僅只燃燒到空間的皮層而已。設計者運用了大量的數位能量來描繪、兜合建築量體的外觀形式,充分展現數位工具在雕塑量體的能力,以及設計者的工具熟練度,但是卻沒能將這股能量導到內部空間與外部皮層的整合工作上。

在稍早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數位形式創作最大的危機來自於工具本身所有優勢(張國欽,00')。數位創作環境所提供的「高效率」、「無重力」、「去物質」,以及許多方便的指令工具,讓設計者完全浸淫在形式量體之間的生產與操作裡。透過曲線的操作,空間量體可以完全自垂直水平系統的限制之中解放,以展現數位作品液態與自由的特質。但是設計一旦落實到內部空間、使用機能的考量時,解放的慾火卻沒有延燒,剖面的垂直分割與流動的表皮顯得格格不入,許多作品空有絢麗的外部皮層,卻無法和注入的空間、機能甚至設計理念對話,成為僅具圖像魅力的「數位皮層」。

 

 

 
 
 
 
 
 
 
 
 
 
 

四、  結論.

大多數的人生活在數位科技的便利當中,頻繁的使用電子郵件、電腦網路、通訊科技挾帶著數位時代來臨,而下一波即將面對無線通訊和數位家電的潮流;但是我們對今日的數位世界其實仍然在摸索的階段,並沒有找到正確的應對之道,我不否認電腦資訊所帶給我們的方便,但相對的它是一體兩面兩極化的發展,資訊與冷漠,當習慣於使用到處林立的無人機械設備,卻對樓下的鄰居不太熟悉,這該是生活的環境?數位建築是否能會產生此問題,這是一項隱憂。

我們享受著數位化的便利卻忘懷其背後所衍生的問題(:自然生態、環保) 等。土地上的建築就像是台灣上的一塊綠點,等著專業建築設計人員如何的栽種培育,夠用心它可能就是一棵百年老樹,不然它則是土地上的一塊水泥叢林。

其實數位建築還需要很多哲學層面的思考,思想上超出科技遊戲的水平,上升到生活的本質與生命的層次。數位建築家必須向大家說明它所存在的意義,所解決的問題,所預見的未來。人對建物反覆思索,才能為未來的世界指出新方向。有心的建築家除了努力掌握高科技術之外,應該開始問〝數位設計〞一些比較深刻的問題了,回頭看看真實世界吧!

數位建築真的來臨,是真的能代替建築的生產方式嗎?還是它只與現代主義建築的大師們一樣所提出了功能主義的理論,用新科技解決大眾的居住問題,給予新的生活方式。感覺上數位建築與現代主義互接衣缽,事實上數位建築宛如有別於現代主義的方盒子,而改用曲線的量體,相同手法的把人罩住,就算解決一切問題了嗎?這是很值得思考的。

不管如何,所有的一切關鍵在於建築必須回歸到面對大眾的真實生活。

 

       

 

 

 

 

參考書目

1. 數位建築的浮現     劉育東     胡氏圖書出版

        2. 數位設計媒體對初學者形式創作的影響,.張國欽,東海大學建

            築系碩士論文

3. 從數位建築談數位性    劉育東   20013月建築雜誌

               BACK..BACK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到高科技後現代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