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之專題研討作業

 

現代主義的一種潮流─有機建築

 

指導老師:楊裕富

研究生:  卓玲妃


 

一、前言

 

建築發展分為理性及感性的即二元性對立的設計觀,現今的機械論點支配時代的一切。迄今現代主義起肇已百年之久,台灣的建築學子對非幾何的設計方法尚為陌生,將非幾何指稱為非理性的藝術創作,事實不然,在非幾何的建築背後隱藏極度的理性思考,只是我們不熟知其操作模式及原由。以現代建築中的流派中的一個派別「有機建築」企圖尋找人類思考與情感上的交集,在建築領域上推演理性與有機和諧共存的關係。本論文中企圖釐清有機建築中的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關係,及和諧共存的可能性,探究現代建築流派之一的「有機建築」的觀念及操作方式,以美國有機建築師萊特及德國建築師夏龍的建築創作理念與現代建築倡導的國際式樣有何偏差作一論述。

 

二、有機建築的背景

 

「新建築」或稱「有機建築」,是本世紀現代主義運動的主要思潮之一。其理論觀念與胡塞爾〈Husserl〉的現象學,伯格森〈Bergson〉生命哲學以及中國人文思想有密切關係。主張可居品質在於構造物與居住者的互動關係。設計者本身的任務是不斷探究居住的無限可能性。「居住」的本質是生生不息的創造與脈動,而非靜止的形體組合。

在西方的主流建築論述中,「有機建築」常與「表現主義」、「機能主義」、「生物仿似」混為一說。事實上「有機建築」理論並不指涉自然界生物造型模仿,在於闡述尋找一種更精確的造型過程。「有機建築」的意思主要還是內容與形式合一,空間內部組織加各種外在因素所產生的形式。

有機建築考慮的要領,基本上是「天、地、人」,而人的行為在空間中感受的一切才是空間的目的。

十九世紀後半期世界同時流行著很多主義,如德國的唯物主義,法國實證主義,美國的實用主義,英國的功利主義…等。這些主義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有共同的態度,就是將人性降低到物性的層次,只有少數哲學家持不同看法。首先以生命哲學修正唯物主義的偏差,生命哲學生生不息的宇宙觀來代替科技主義平面式的物質世界。

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基本原理認為人從大自然吸收外在的物質世界,反映到內在的心靈世界;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不是二元劃分的,是靈魂的覺悟。後來又有謝勒〈Scheler〉提出「價值觀念」的學說,認為人不但生活在現實的世界裡,還要在現實世界裡建立一處理想世界,透過對價值的體認,才能肯定倫理道德與藝術,因為人能夠認識價值,因此可以把客觀的價值當作認知對象。由於這些看法的提出,使得德國流行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無法繼續發展下去。由於這些哲學家們的啟示,這種平衡科技與人文的思想就成了「有機建築」的重要背景。

 

二、有機建築

 

 

「有機」形式的慨念是從生物學領域借來的,在建築的實證上很難界定,統合來說,是部份與整體的和諧,與自然的過程聯繫在一起,出生、成長及死亡。

一開始建築學者對有機的定義是分析自然與建築的關聯性而來的,由「機能」出發。首先在19世紀中雕刻家H.Greenough提出機能與形之對照,以自然類比建築,強調建築應回歸自然法則以尋求「有機之美」延伸出「形隨機能」的理念,為機能主義思想源頭,影響蘇利文、萊特的有機理論。另一方面有機主義的機能觀則是建築歷史變證的進程,這應從主張以歌德復興式樣回歸建築本質談起,史論家提出對抗古典及文藝復興之以完美秩序挾制建築,此種爭辯蔓延各地,加上當時德國建築史學研究中對歌德建築新發現,奠定了中世紀在德國的主導性。於是文化的自明性在度被挖掘,歌德建築被視為北歐建築真正根源,有別於建築史中希臘、羅馬的正統,講求建築「真實性」的表達,這真實性一則強調建築本質的表達,一則強調地域性的觀點。在英國歌德風潮使得建築趨向形式的自由及機能主義的呈現,建築的先鋒們試圖詮釋科技的價值,批評工業的急速發展下已瓦解了歷史文脈及傳統模式,帶來價值觀的混亂。應從新定義建築,以精神及文化的角度出發改革工業革命帶來的弊病。形式對應到機能的明晰度,十九世紀的英國前衛建築理論就提出這樣的見解,促使影響各地有機概念形成,主要區域是在美國與德國。

美國由芝加哥學派蘇利文提出「形隨機能」主張;萊特早期的草原式有機建築的實現。德國由賀臨〈Haring〉建立有機理論,夏隆〈Hans Scharoun〉以作品完成賀臨理論之實踐。現代主義比較強調工業化對建築的廣泛影響,賴特則強調建築應當像植物一樣成為大地的一個基本的和諧的要素,從屬於自然。他認為每一座建築都應當是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質條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產物。賴特創作的落水山莊是有機建築的卓越的代表作品。在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派的傳播較為迅速廣泛,但有機建築的理論對建築師創作思想的影響也很深遠,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有機建築的追隨者。賴特的落水山莊、西塔里埃辛冬季營地以及德國建築師夏隆的柏林愛樂音樂廳(1963年建成)是有機建築的實例。

 

三、萊特的有機理論

 

A.     有機的觀念

 

一般認為有機有下列的觀念

自然的外形─像自然界的樹木一般,具有生生不息生長的意思。

順著自然的原則─自然中簡易和變異法則,所表達出來的為一種活力和動態。

本性的自然─本身完全依照本性發展變易,不加進人為的力量,沒有人為的思想灌輸完全以自由是力量驅動。

 

B.     萊特的有機空間想法的形成

 

在西方古典傳統裡中,柏拉圖給世人留下了沉思的理性精神,亞里斯多德留下邏輯的思考方式,使得他們以科學客觀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由分析、解剖而將之概念化,因而,人與自然被截然分開,被置於極端的相對位置,自然被視為外在現象,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利用。現代科學之始祖培根,理性主義哲學的笛卡兒,融合了古典的權威性以及可敬的原理,並深深地左右著西方的世界。但萊特卻持著不同的觀點去解釋人,建築與自然。萊特在有生之年大部份作品,與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因為他思想與作品中,充滿了異於西方古典傳統精神。

萊特鼓吹「有機思想」倡導「有機建築」,而否定了西方古典傳統,並對人文主義傳統,文藝復興所代表觀念,表示深切的痛恨,發自內心的厭惡。他強調土地對生活環境的重要性,並重視人類情感的問題,因而主張建築在內討論它的本質,在外講求與環境密切的結合。

萊特的有機思想與西方古典傳統以及理性、科學之精神間,所存有之明顯的差異,歸納以下幾點:

1.              萊特在觀念上是「順從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2.              信賴「自然法則」而非「人為的規律」。

3.              重視個人情感的問題,即「人性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為萬物之標準」。

4.              融合實質的與心理的種種問題,不斷尋求新的解答,取代了既存的古典          

規律。

5.              以「體悟方式」獲取真理,而非客觀邏輯之推理。

6.              確立合理美的觀念,而不是追求完美的比例關係以及絕對的美。

7.              萊特相信「部分於全體關係,猶如全體於部份的關係」,它們相容合為整體,而非截然的對立。

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築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賴特十分欣賞中國的老子哲學),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賴特主張設計每一個建築,都應該根據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一個理念,把這個理念由內到外,貫穿於建築的每一個局部,使每一個局部都互相關聯,成為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認為建築之所以為建築,其實質在於它的內部空間。他倡導著眼於內部空間效果來進行設計,“有生於無”,屋頂、牆和門窗等實體都處於從屬的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這就打破了過去著眼於屋頂、牆和門窗等實體進行設計的觀念,為建築學開闢了新的境界。

 

C.有機建築對待建築的其他問題,萊特的見解

對待環境,主張建築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從大自然裡生長出來似的:企圖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相反,城市裡的建築,則採取對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囂雜亂的外部環境,力圖在內部創造生動愉快的環境。對待材料,主張既要從工程角度,又要從藝術角度理解各種材料不同的天性,發揮每種材料的長處,避開它的短處。它認為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於建築的東西,而應該是建築上生長出來的,要像花從樹上生長出來一樣自然。它主張力求簡潔,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樣,認為裝飾是罪惡。它對待傳統建築形式的態度是,認為應當了解在過去時代條件下所以能形成傳統的原因,從中明白在當前條件下應該如何去做,才是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而不是照搬現成的形式。它認為機器是人的工具,建築形式應表現所用工具的特點,有機建築接受了浪漫主義建築的某些積極面,而拋棄了它的某些消極面。

三、德國的有機理論

 

德國的有機思潮除了延續著19世紀所著重的歌德本質的探求,以控訴古典幾何的觀點之外,另一方面為德國現代主義內部偏執所浮現的「新建築」。

「新建築」的起源一開始並不是發起於現今熟隻的機械觀,而是由表現主義併發的,有機主義從生物性機能著手以曲線改變空間的型態,以機能及空間的本質出發;而表現主義以曲線表達建築師意志及動態的時代。兩者有相同的歷史進程卻以不同因子延伸,但都是延續著德國浪漫主義的遺風。機械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承受重建的壓力,使真實與現實繼起超越烏托邦的風潮,建築由表現轉向理性詮釋。而有機主義屬於「新建築」中「機能」與「理性」爭論核心。本質上是極端的機能論,提出文化與生命哲學的觀點,以對抗新建築中幾何之主張;有機主義者〈對象是夏隆及賀臨〉主張納入「哲學」、「生物」領域的觀點,走向極度專業化的知識領域從新統合來思考,使建築擺脫形式主義的牢柩,以「人」出發,回到建築本質的探索。

 

A.    賀臨〈Hugo Haering〉的有機論

 

賀臨〈Haring〉是20年代德國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所建立的哲學中心思想為「本質哲學」,主張有機的本質是觀察自然發現的,認為自然界中存有自身的結構、秩序隱藏於事物之內,應排除人為幾何及數學的規則,主張以自然科學的知識,從觀察生物體的機能與型態,分析組構法和秩序的關聯,以類比建築。建築可被觀察的實體型態只是包含內涵的外殼,與建築本質無關。建築的本質在於建築的目的,即是生活原理的呈現,反應於機能的組織,而生活型態的層次不窮變化,顯現於外部造型的豐富性。賀臨重視的是生活的內涵表明提出「五官建築」「住宅是生活的器官」,指的是建築的本質是滿足居住者的需求,生活的需求更包含了不同的心靈活動及精神思想,建築為了表現生活的型態,它的本質是有機的,但基本的條件因人、時、地而有所不同。這主張與柯布〈Le Corbusier〉講的「住宅是生活的機器」是相通的。賀臨所建立的造型理論體系,超脫形式,建築實體是由機能為特殊目的而設計的,在兼顧目的與效用性,再尋求符合機能本質的空間形式「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地是由基地條件、機能組織、陽光、氣候、材料等環境因素,以一種近乎直觀的自然方式產生,建築師只在建築形成過程中扮演催化的角色,必須「拋棄成見,無為而治」。此觀念與中國老莊的自然主義哲學,可以稱為「有機的機能主義」,而與梅耶〈Hannes Meyer〉「科技的機能主義」有所分別。他強調:「我們只要忠實表現事物的本性就好,不要勉強加入個人喜好………讓事物表現出它們原本應該呈現的樣子。」「我們要詳察事物,允許事物呈現它自己的意象,從外面給予一個不相干的造型是違反本質的……意象是眾多部份和諧的結果,而以全貌的姿態出現……我們必須遵循這個本性。

1925年發表的短文中「形式的處理」:我們必須探求事理,讓它們展現自身形式,反對人的本性加諸於形式上,或由外部決定挾制於任一種法則。

由此點出賀林兩個重要的理論:

1.              建築及人造物必須根據自身所展現的生命和紋理法則而創造形式。

2.              幾何的偏見必須避免。

形式反應機能的原則最著名的例證1923-1925年Garkau農舍,被宣稱機能主義範本。

 

B. 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

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1893─19621915年大學畢業,從事建築與城市規劃工作,曾任大學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夏隆參加德國的建築革新運動,是1919年成立的德國藝術工作委員會的成員,1926年參加環社Der Ring)的活動。在1927年由密斯主持的斯圖加特住宅展覽中有夏隆設計的一座住宅。他的作品是現代主義與表現主義的混合,二次大戰期間他留在德國,作品風格不受納粹當局的歡迎,只從事一些小的建築設計。

賀臨的建築思想是反西方傳統美學的,它抨擊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的建築師們以審美上的和諧為理由,替建築硬加上幾何的緊身衣,恰恰違反了建築本質〈Essence〉,而且壓抑了它自然特性。夏隆深受賀臨的影響,終其一生追尋機能與空間兩者之間的可能性。夏隆早期著重建築外觀形式的視覺效果,抽象美學,轉向著重內部的空間經驗,塑造空間的氣氛與個性,思考建築與生活的本質,以及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和更多樣化的材料變化、構造方式。30年代開始關心住宅形式的問題,超越建築與自然的單一層面,進入更細微的內部生活型態探求,有機理論一開始就與實務分家,而「有機」的想法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後才具體作品實踐,如1950年賀林在Biberich的兩棟住宅,1954年夏隆在斯圖加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住宅。

50年代中期柏林出現大量的有機住宅形式出現,由於有機建築的業主大部分是中產階級。1930理性的時代及優良的工業傳統給優良有機建築主義者深遠的影響是結構與材料的真實性與經濟性。經濟的考量給予國際式樣建築師獲得時代之便,獲得大量的業務,但有機主義以人為本的思考一直遭人批評造價問題。

而夏隆在50年代公共性建築的有機形象,卻再度創造形而上的神話,強化有機的空間性格,建築形象不再回應自然,而演變成空間操作的形式特質。夏隆的態度,是將機能與構造成為附屬,為支應形式的策略,形式反客為主,又回歸形式的神話以柏林愛樂音樂廳(1963年建成)最為顯現。

 

四、美國與德國有機理論的不同點

 

近代建築有機理論最早發跡於美國,而德國在不同疆界以同質思維,在不同的文化脈絡影響下展開不同進程。很重要的的一件事串連了美國與德國的有機思潮思潮──1910年萊特在德國柏林舉辦作品展。它的造訪對歐洲建築的發展產生莫大影響,適時給予即將陳述重要建築運動播下種子,使歐洲新一代建築師擺脫古典形式束縛,展開另一個新的空間概念與造型表現。

萊特的有機思想,是指空間的關聯性,形式的目的在於建構空間的交流並與自然環境的整合;而德國賀臨的有機理論意指機能的有機體。

 

五、有機理論與國際式樣的差異性

 

A.國際式樣形成過程

國際是樣的現代建築乃指1920年中期,當時國際間所追尋的新建築,大致上是指當時的機能主義、純粹主義和包浩斯所提倡的作品,這些作品多是希望在新的工業時代裡,創造出象徵這個時代和這個世界的造型,改變抄襲、模仿以往歷史的造型和是樣的習性,表現出新時代的精神。

其主要特點為:

1.              國際式樣建築追求環宇性,重視自由平面的彈性,為了達此目的,常視輕骨架構造優於磚構造,在處理方式選擇輕構造技術,使用現代合成材料,以標準模矩促進預鑄,藉此達到寰宇性。

2.              科比義則是現代建築運動中最為鼓吹恢復幾何美的大師,因此國際式樣建築亦受他的幾何美學觀影響很大,從折衷式的裝飾風格中脫離出來,走向以純粹的矩形幾何美為形式準則的國際建築。

3.              科比意、未來主義、De Stijl,以其機械美學發展出來的抽象幾何型體,作為建築造型上之主要表現語彙,加上古典主義要求的純粹美,以機械為最純粹的形式,因此提高機械的審美價值。

國際式樣的建築,基本上是利基於現代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堅實成就上,這也是當時歐洲、美國等地建築想追求的新建築。

國際式樣的建築師,多為機能主義者,他們反對太多的東西,以致形成兩端對立,不夠人性化;講求以機能為主,實際作品無法完善的機能;追求現代科學和工程技術合乎機能要求,不需任何形式,但建築是廣義的藝術,超越機能主義者所持論調;寰宇性重視自由平面發展的彈性,常視輕骨架構造優於磚造,但當氣候、文化、經濟等條件不能應用此進步的技術時,這種選擇就徒具形式也限制是用性,以上皆為國際式樣的弊病。

 

而賀臨提出的「機能」為建築的目的抗衡科比意所談的「幾何」,他認為物體型態本身有自己的美感,應屏除任何裝飾及外加〈古典或幾何〉的形式教條,賀臨意識到形式之前的組構原理,而科比意直接運用元素組合操作直接引導形式主義的國際風格,這種無意識的誤用形式,將與機能衝突。現代建築刻意塑造典型是錯誤的,同樣回到幾何與晶狀的呈現,意味著獨裁的結果而非建築本質原始的形式,建物若仰賴幾何操作所獲得的整體只是形式的統合而非生活的統合。意志與實質生活方面構成建築內在本質,這與「機能主義」完全以功能決定形式的機械觀點是不太相同。應回歸到中世紀物質與人的行動合一的建造有別於文藝復興偏重物質形式的概念。

有機建築不僅尊重個體思為之主張,要求建物依內部機能及使用者需求而發展,且兼具有「地域性」的特質,應結合國家傳統,以抗衡國際式樣寰宇性特質,每個環境都有區域特質,故建築師應研究基地特質,整合環境因子,尋求環境的秩序,反映當地的建築形式、風土文化、地景、城市、景觀的整合,存在整體涵構中。

 

六、結論

 

有機建築的詮釋是因應時代相對性成果,觀念在建築技術支應下應有相對性的詮釋,空間不再是形式的問題,而是回到建築物本質思考,機能與空間,構造與空間,時代與空間。「機能觀」給予時代很大的衝擊,改變人處於天地之間被界定的位置 ,從一文化人的角色,變成自然人,生物性的本能大大被提伸,這樣的改變使建築物興造的規制徹底瓦解,人不再是建築完成後最後被置入的,建築思考是由人出發的。20世紀初,一切事物回到本質來思考,並以自然性格來詮釋建築的特徵,思考人在天地間的位置。建築成為界定人與自然關係的介質,必反映人的生活的原則,及自然的原則,這樣的觀點即是──有機建築。

 

七、參考書目

    1.近代建築理論專輯      孫全文      詹氏

    2.近代建築史            賀陳詞  

    3.萊特建築中之東方要素  主持人:孫全文

                            研究員:王志浩

    4.新建築之演進          李承寬作品集1965-1982

    5.李承寬有機建築之研究  邱珮君論文

    6.新建築之意義          李承寬

    7.建築師雜誌            200110  李承寬與台灣的有機建築

    8.建築師雜誌            199309  超越時代的建築師─

                                     漢斯•夏隆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backto卓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