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之傳統建築認識

 作者:朱曉方

 

    空間設計研究所  朱曉芳 

 

 

傳統建築材料的探尋----訪台南縣六甲鄉之[ 興華窯廠 ]              

 

一、前言

         蛇窯是台灣現有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以木柴為燃料,柴灰落在坯體上,會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和僕拙的質感,此為現代窯所無法取代。蛇窯乃源自大陸福州,此窯係順著山坡地形以土磚砌成,窯身甚長,遙遠望之似蛇之形,因而得名。明朝末年,鄭成功率兵駐紮台灣,從事反清復明運動,惟功敗垂成,遂解散士兵.其中有熟習此窯之人在台灣落地生根,上乃台灣蛇窯之始。早期台灣的蛇窯散居各地,集中於南投縣境為主,如今多已沒落。

        明鄭時期,陳永華將軍屯兵於今六甲鄰近地區,「教匠取土燒瓦」。據史學家推測,六甲的紅瓦生產可追溯於此時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明永曆十九年(1665)∼至今]。六甲的紅瓦是全台有名的建築材料,全盛時期有近百座窯體在同時運作,其盛況可見一般。而現今六甲尚餘幾座窯仍在生產,來到此處,可見到一磚一瓦得之不易。

         興華窯廠主人陳榮泉先生是六甲地區首位將南投蛇窯引進六甲之第一人。更難能可貴的是現在的興華窯廠還依舊有建築材料的量產營運,因此可稱為『活的蛇窯』。興華窯廠經營的歷史已有五代,從第一代陳鱟於民國前10年由『赤山製磚會社』購入目仔窯而開始陳家的磚瓦事業。期間歷經陳分、陳天賜。民國66年7月25日賽洛瑪颱風來襲,使得六甲瓦業從盛而衰,因此陳榮泉與其妻劉月金女士由南投引進第一座蛇窯,首開六甲地區琉璃商品的生產。

         目前興華窯廠由第五代陳世紘與阮潔雯夫婦接手,以傳統磚瓦為本,融入現代的經營理念,燒製各式各樣的琉璃瓦,試圖為六甲的瓦業注入新的生命。

 

二、訪談內容與紀錄

         台南縣六甲鄉是閩南建築材料的出產重鎮,已發展了幾百年的歷史。然經物換星移,這個提供台灣千萬人民溫暖堅實住宅的產業,已日漸沒落在現今都市的水泥叢林當中。本訪談旨在介紹六甲之紅瓦文化,希望經由對傳統磚瓦的認識,能激起更多人對紅瓦白牆四合院之情趣、樸質與美感,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會。

 

訪談地點:台南縣六甲鄉[ 興華窯廠 ]

訪談對象:陳世紘、阮潔雯 [ 興華窯廠主人 ]

時 間:2000/6/2

訪談紀錄:朱曉芳

 

問:請問蛇窯的特色?

答:1.外觀呈長條圓管形,長者可達百餘公尺,遠望有如一條巨龍。

         2.可以一次燒製大量的東西,節省許多燃料。

         3.容積大、適合一次燒製大量的磚瓦及大型的日用陶器,如水缸、缽、甕、罐。

問:請問蛇窯燒瓦的生產過程?

答:一般瓦窯的生產流程如下:[取土→養土→] 練土→成形→陰乾→上釉→入窯→封窯→窯燒→側 燒→冷卻→出窯 。

問:可不可以請再詳細說明生產過程的細節?

答:首先黏土礦取回工廠之後,為了將黏土變成可以捏塑之黏土,必須加水浸泡並加踩踏,將土中空氣擠出,早期為了節省人力,會用牛隻在泥地中踩踏,現代一般改採機器練土。

                              練土 窯1.jpg (3067 個位元組)      窯2.jpg (2932 個位元組)成形

1.練土:淋水於土,掘土置入攪拌器,轉入輸送帶,滾入練土機,練得土料勻稱,水份適中,軟硬合度,宜於擠壓成形之泥團。

2.成形:練土機中的泥團,經抽風機吸盡泥團中的空氣,通過擠壓器形成板狀長片泥板,經過切條器或壓模器,得磚瓦泥坏,或各種造形。

3.陰乾:[勾頭陰乾、滴水陰乾、筒瓦陰乾、板瓦陰乾]

陶製品的乾燥受風及日照的影響,太強易使胚體產生龜裂,所以作品的厚度越大,乾燥的速度必須越慢。另外,造形複雜的成品亦同,因土粒間的扭力變化大,乾燥太快,其應力變大,容易失敗。

窯3-1.jpg (2057 個位元組)窯3-2.jpg (2467 個位元組)窯3-3.jpg (2994 個位元組)窯3-4.jpg (3433 個位元組)

勾頭陰乾                                 滴水陰乾                                板瓦陰乾                                  筒瓦陰乾

 

4.上釉:釉藥是陶瓷製品美麗的外衣,經由它的化妝,可使陶瓷製品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釉藥由許多不同的礦物與化學物質組成,經高溫燒製時產生新的化合物,而呈現光亮的表層並具防水的功能。施釉是一大學問,如何將釉藥均勻地鋪灑於作品表面,亦需一段時間的學習。

5.入窯:[先從左右兩邊開使向中間堆砌磚瓦,一排隔一個走道,以利火燒均勻]

將磚瓦生坏堆滿窯內,堆積最主要原則有二:力求坏體排列、堆積的形式能夠引導火焰,燒透坏體;坏體堆積穩固,窯燒與冷卻所產生熱脹冷縮或地震,不致頃倒。其次,盡量放得多,堆得快。至於排坏的形式或方法並無固定。

6.窯燒:入窯完成,於砌築窯門上半,便可燒火。

7.封窯:持續燃燒,並且控制溫度。

8.側燒:(燒筒仔孔),將木柴由側邊燒筒仔孔投入燃燒。

9.以窯溫烘乾材薪

窯5.JPG (2295 個位元組)窯6.JPG (2015 個位元組)窯8.JPG (1920 個位元組)窯9.JPG (2089 個位元組)

入窯                                          窯燒                                     側燒                                      以窯溫烘乾材薪

10.出窯:自窯內搬出磚瓦,不太需要特別技術,一般窯工可以為之。經常為了趕工,在窯溫未退之時,入窯強搬。此時酷熱,需長衣或大衣以隔熱。常見斗笠之細線在窯室遇熱而碳化變成黑色。甚熱如此。

[註:參考林敬雄、陳信雄《磚瓦之美》六甲鄉公所,頁68-76。]

問:請問黏土原料如何取得?

答:黏土為磚瓦的原料,而六甲的黏土緻密而結實,乃造瓦燒磚的上好材料,使其有自然條件存在。最近出土之烏山頭文化遺址中的紅黑陶器,更加說明六甲陶土卓越之處。黏土是由花崗岩或石英岩經風化分解後形成的,可塑性高,加水於黏土中充當潤滑劑會使粒子間更容易滑動,黏土容易捏塑也就是這個原因。早期由於交通不便,窯廠多設立在黏土礦區旁,就近取土,像本廠的魚池就是早期取土挖空的。不過現在工廠週遭原料用盡,就改向鄰近黏土廠買原料。

問:請問蛇窯與其他種類的窯有何不同?

答:窯體分類有七種:

1.蛇窯:因其窯體狹長似蛇故名之,可燒製之產品相當多,像水缸、一般陶瓷器、花器,以至近期建築用之琉璃瓦片等。其燃料以木材為主,有相思木、檜木等。

2.改良式台車型蛇窯:家父[六甲陳榮泉先生]為改進傳統蛇窯出入窯之不便,設計了新式蛇窯,人員可在窯體外完成產品裝卸工作。

3.傳統紅瓦窯:早期由大陸引進,窯體較小,經不斷改良,窯體容積變大。主要產品以紅瓦、尺磚等建築材料為主,其燃料因地而異,中北部以木材為主,南部地區則為稻殼。

4.目仔窯:據說由日本人傳入台灣,燒製建築用磚,燃料亦以木材為主。

5.八卦窯:窯體成橢圓似八卦,與目仔窯相較,八卦窯為更早期之窯體,主要燒製建築用磚,以木炭為燃料。

6.瓦斯窯:以瓦斯為燃料,可作還原及氧化燒,變化性高,深受陶藝家喜愛。 

7.電窯:以電熱體發熱,可控性相當高,燒製過程幾乎完全不需人員監控,且成品穩定度最高,但因受限於電熱體之加熱範圍,此類窯體容積皆不大。

蛇窯是用木材去燒而利用溫差的特點,可燒出不同溫度的柴燒質感的作品。是現代的電窯所不能呈現的特有風格,而且也是為了保存此項傳統工法與技術。

問:請問陶器成形方法有哪些?磚瓦是用哪些成形?

答:陶器之形成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種:

1.手捏成形:這是最方便的成形方式,藉由雙手與簡單之工具即可。

2.轆轤成形:藉由轆轤轉動,一些以圓為中心的器皿像花瓶和盤子等就可以快速成形。

3.模具成形:為了製造相同物品,就需要模具使用(壓模成形)。

4.機器射出成形:這是接由真空練土機械擠壓出土時,在射出口加上模具在依長度切斷。

5.機器衝床成形:靠著機器衝壓力讓物品成形之方法,讓產品生產更快速。

目前工廠的磚、瓦是用機器射出成形,以便大量生產;而一些較複雜的傳統建築式樣則用壓模成形[如:勾頭、滴水、龍頭裝飾物…]。

問:請問為什麼陰乾區的廠房似乎都很低矮?

答:陶瓷的乾燥有特殊的技術,必須慢慢陰乾,因為在乾燥過程中坏體的水分會散失,土粒子和土粒子間的間隙會減小,坏體會收縮黏土粒子會重新排列,所以乾燥太快容易造成裂痕,所以窯廠的瓦坏陰乾事建造時都會考慮到風與陽光的因素,通常都比較矮以減低入風量,而且為了避免瓦片乾燥時變形,通常會堆置到一固定高度,並且固定行距,以達到乾燥均勻。

問:目前生產哪些種類的磚瓦?有外銷嗎?

答:我們磚瓦生產的種類有 [單位:公分]

1.筒瓦:用於屋頂,使用於有身分之官宦之家或官廟。

2.柳條磚:15*15*2.2 內中空置於屋頂中脊,為減輕重量。

3.清水磚:6*12*24 牆身建構,早期2*4*8尺寸為主,故又稱248磚。

4.地瓦[版瓦]:較大尺寸,用於鋪地或屋頂。

5.花窗:15*15*2.2 用於牆面裝飾或通風。

6.大腳磚:為維持窯內之火焰通路,入窯時用大腳磚墊高排列。

7.土角仔:窯體建構與民居牆壁,主要原料是黏土與稻穀,有良好的隔熱與保溫效果。

8.尺二專:30*30*3 地板鋪面,舊時因為以一尺二平方之尺寸為主故稱之。

9.燕尾磚:牆身裝飾用,因其有疊置之紋路狀似燕尾故稱之。

10.壁磚:牆身建構。

11.薄紅瓦:24*25*0.5 瓦片成拱形並分為哭瓦與笑瓦。

12.養仔[望磚]:24.2*15.9*0.5 屋頂用,於薄紅瓦下方,因從屋頂內抬頭可見,故稱望磚。

13.六角磚:30*30*3 邊對邊排列,多用於鋪地或牆壁用。

14.勾頭:用於筒瓦之最前端,裝飾之功能。

15.滴水:位於板瓦之最前端,有保護屋簷及裝飾用。

雖然做的種類很多不過因產業沒落,我們是依熟客訂單來生產數量,因為目前建築物是比較少運用傳統之磚瓦,大多都是用於台灣當地傳統房子或廟宇,並不做外銷。

 

問:現代建築已改用混泥土,致使此行業沒落,陳世紘先生繼承此窯廠的用意?

答:對於紅瓦的感受,來自於老家 [六甲陳家古厝,建於大正 5 ~ 10 年 (民國 5 ~ 10 年 ),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一棟閩南式的三合院建築,雕花的窗櫺,彩繪的粉牆,精美的雀替 [皆出自興華瓦窯],那裡匯集了幼年時的光榮、喜悅、與溫馨。終日沉浸在這紅磚、白牆之中亦孕育出對一種對文物的歷史情愫。

         家族從事建築材料的工作流傳至今,已經是第五代了,在這百餘年光景的記憶中,為了能及時出貨,總是在高溫的情況下出窯,空氣中除了高熱的嗆鼻氣流外,總還夾雜著窯工們濃濃的汗水味以及燒焦的髮絲味,無論如何艱險的窯況,他們總是如此無畏地前進。在瓦窯的行業中,人們用最樸實的氣息,孕育出每一塊磚每一塊瓦,也構建出臺灣閩式建築之根基,而窯工們的辛勞,也唯有從那一幢幢挺立的建築物中獲得回饋。

         幾經回首,臺灣的近代建築沉溺於西式建築型式已有許多時日,直到近年來復古風潮再起,建築師及設計師們,才再將紅瓦系統之建築材料,重新納入他們的設計體系之中。而今物換星移,瓦窯的窯工們老成凋謝,新一代從事此業者又屈指可數,傳統磚瓦的製造技巧也正逐漸流失當中,在我們重視古蹟保護的同時,我們對於閩式建築的基礎用料~磚瓦又有多少的認知呢?

問:未來展望?

答:我們是一群對閩南建築有濃烈情感的人,希望能對紅瓦文化重新做一份反思,並期待在未來能有一座閩南建築系統的陳列室,甚至是博物館。期待著在這一連串尋找台灣根源的自省中,我們能夠繼續留存『我們的老家』!

 

[註解]:

         (第一代) 生於清道光 12 年,經營宰豬業。在經營瓦窯,日人來到 之年,年已六三,在日據時期又燒了十年瓦。

        (第二代)民國前41年 ∼ 民國14年,日據之初,以新式的目仔窯燒磚,供曾文水庫宿舍建築。水庫工程完成之後,磚廠停燒,回復瓦窯燒製傳統磚瓦。

陳天賜     (第三代) 民國3年 ∼ 民國63年,一生從事教育,為六甲國小校長,瓦窯產業租與鄉人。

陳榮泉    (第四代)民國19年 ∼ 民國86年 ,原執教於嘉南國小、六甲國小,課餘參與瓦窯經營, 退休後則全心投入。

劉月金    女士 民國20年 ∼ 民國82年,原為教師,後離教職,專務窯業。

陳世紘     畢業於成功大學。

阮潔雯     畢業於成功大學。

 

參考資料:

1.林敬雄、陳信雄《磚瓦之美》,六甲鄉公所,頁68-76。

2.吳成偉1999《磚窯故鄉》,彰化市:彰縣文化。

3.佐藤雅彥著/陶青山編譯1990《陶藝燒繪入門》,台北巿:武陵。

感謝六甲 興華窯廠   主人 [ 陳世紘、阮潔雯 ] 的訪談及提供拍照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回設計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