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to朱曉芳

  楊裕富設計教學網之設計行業介紹

 作者:朱曉方

 

    空間設計研究所  朱曉芳 

 

 

英國舞台設計師---羅夫.可泰 的設計風格探討                                     

                                                                               

一、前言

舞台設計其實是西洋劇場(註1)中的一部份,它的發展在西方的文化與社會中以累積了長久的歷史,而且在歐美欣賞戲劇是一種生活化的藝術活動,所以也使得舞台設計能很活躍的發展著。雖然舞台設計在國內仍是一個比較新的設計活動,但並不表示它以前不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早期我們傳統的野台戲、歌仔戲….也有作舞台上的佈景,只是我們並不重視這個細節或過程,所以無法將它凝聚成一種設計或藝術,但是漸漸西方帶入舞台設計的觀念,國人也開始重視舞台設計師這個角色,加上台灣現代劇場的多元化,漸漸在國內不僅有舞台設計的課程,也有專業的技術訓練,讓整個社會更加重視此領域的藝術價值。

在此,除了簡單認識舞台設計的目的與功能,舞台設計所具備的涵養,並介紹英國的舞台設計師「羅夫.可泰」,來加以說明其獨特的設計風格,能更認識舞台設計的多變與豐富風貌。

 

二、舞台設計的目的與功能

(1)目的與功能

舞台設計的目與功能,簡單的來說,就是根據表演或劇本的內容,深入了解故事的時空背景、角色個性與人物之間的關係,在合理、安全的條件下,規劃出流暢的動線與表演區,設計一個有創意與獨特感受的空間佈景,能幫助傳達劇中的意念給觀眾。因為一齣戲中所有時空的變化,都要在舞台空間內展現中,所以舞台上的任和一樣東西,都代表或象徵著一種獨特的訊息,如同是劇本文字中「想像符號」或「概念象徵」的在現。舞台設計必須結合各種藝術或技術,不僅要充分了解劇本的精神,還要加上個人的空間藝術涵養,而整體的表現於外,這也是它有些不同於一般純藝術創作的地方,不過這也正是舞台設計設計的挑戰與樂趣之處。

(2)在現代劇場中的定位

舞台設計的重點其實就是一個提供表演者活動的空間,空間才是設計的焦點。過去舞台空間大多以鏡框式舞台的佈景為主體,但那並不包含舞台設計的全部。近年由於受空間藝術或裝置藝術的影響,一些戲劇的演出也趨於多元化,在表演空間上已不在侷限於所謂正式的舞台上了。有時表演空間的運用與設計已超越舞台,擴及觀眾席,讓觀眾身臨其境的去體會一場生活中的藝術。因為現代戲劇活動的即興、實驗與大眾化,表演空間的運用更加的自由,舞台的定義更加的廣泛,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演出的舞台,於是舞台設計在現代戲劇中也因此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舞台設計的涵養

一位舞台設計的專業者,在國內並沒有特殊與嚴格的背景限定,或有專業舞台設計執照的規定,才能去從事舞台設計。但是,一位舞台設計師仍須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人文涵養,才能將創意與時代精神反映在舞台空間的氛圍裡,筆者就舞台設計的養成過程,分成三點敘述如下:

(1)美學素養:線條、形狀與顏色的基本美學技巧,並從生活中累積自己對美的感受力與經驗。

(2)空間感知:劇場是一種三度空間下的優美視覺藝術,對於空間的深度與層次必須精確掌握。

(3)專業素養:除了劇場的了解,還必須有專業舞台繪圖、製圖與繪景的基礎訓練,因為透過圖面表現,才能讓作品的製作有依循的準則並呈現出最佳的效果。

 

、舞台設計師的介紹---「羅夫.可泰」回顧展展覽(註2)

羅夫.可泰是英國舞台設計界的耆老,就學於中央美術及工業學院舞台設計系,早期曾在平面設計領域裡的磨鍊過,這個訓練也影響到他往後的設計,讓他對於畫面的協調統一特別敏感細緻,後來成為該系系主任。

舞台設計(意指包括演員調度的整體創作)這個術語沒有傳開之前,可泰已經是英國身體力行的舞台設計師。他觀察事物的眼光獨到,設計上力求直白淺顯,並喜用出人意表、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他和一些同道很早就提出舞台設計師的職責:「並非將導演構思訴諸筆端,而是參與演出的整理構思,營造視象世界,讓上演的話劇或歌劇作品頓改其觀」,可泰重新界定了現代戲創作中舞台設計師的角色,他認為舞台設計師應尋覓如何通過舞台空間,展示劇作的神韻及視覺靈感。

可泰特殊的作品不僅令人感動佩服,透過作品也可以看出可泰如何將氣勢磅礡、動人心魄的題材點化為意簡而傳神的形象,更激發觀眾以不同的角度欣賞經典劇目。在他的設計生涯裡,通過與諾曼.莫里斯創立的愛伯特芭蕾舞團的合作,和後來與倫敦國立劇院合作的話劇、芭蕾、歌劇及音樂劇製作,可泰已成為享譽許多國家的舞台設計師和舞台導演,迄今為止,他已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國家劇院、斯德哥爾摩歌劇院、東京文化村等世界一流的戲劇院,設計了兩百多部作品。所有這些作品都遵從設計上千變萬化的特殊要求,同時又保持羅夫.可泰自身獨一無二的風格,這正是羅夫.可泰難能可貴之處。此外,還有許多的作品反映可泰的設計結構,嘗試了工程技術和不同種類的材料,這也成為可泰的鮮明標誌。

可泰在任職系主任時,並提拔了約彌.奈皮爾、瑪利亞.比昂遜、愛利森.契狄等一代設計師,至今仍被他們奉為師表。並創建了後來演變為英國舞台設計師協會的第一個舞台設計專業協會。他憑藉直覺的創作方法為他贏得了許多獎頂,其中包括倫敦西區戲劇院協會年度舞台設計大師獎、希拉格四年展金馬車獎、及大英帝國爵土勳章。

可泰舞台設計的特色與風格:

(1)視覺效果對比強烈

他的思想獨到,設計上有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如利用燈光的強烈對比去塑造整體舞台氛圍的空間感。

(2)力求直白淺顯

舞台的設計大多是以簡潔的元素構成,但整體設計出人意表,在單純的設計中,卻能延伸人的另一種想像空間。

(3)畫面和諧統一

可泰設計的舞台空間裡物體放置各得其所,形態顏色與材質間畫面和諧統一,這歸功於可泰早年在平面設計領域裡的磨鍊。

(4)多媒材的運用

嘗試了工程技術和不同種類的材料,如有機玻璃、聚碳酸酯等,將工業材料引入戲劇殿堂,這也成為可泰的鮮明標誌。

(5)三度空間的平面特色

描繪出光水色之處,能在三度空間裡玩弄兩度空間繪畫的色彩技巧,頗多意趣。

                         

            圖2「大都會」舞台設計運用多媒材                      3 將工業材料與技術引入舞台設計

 

五、結論

介紹了英國舞台設計師羅夫.可泰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一位舞台設計師如何在舞台上,去發揮創作者獨特的想法與對戲劇詮釋的觀點。在解讀過程中,可泰舞台設計的巧妙之處,不在於把每件事情都想清楚,而是去發掘、想像、發展出一齣戲的方法,盡量不去控制創作的素材,試著讓自我、直覺、感情,與戲相連,然後讓戲劇本身的劇情來襯托出創作,引導出觀眾自己去看真正想看到的畫面。

舞台設計是一個綜合的藝術,除了具備一位空間設計者的專業知識,更需對劇本、表演、服裝、燈光…….的各門技術的理解與運用,才能藉設計傳達出表演劇情,又能自由表現屬於自己的創作。羅夫.可泰舞台設計很多時候它未必是具象化的景物,可能是意念與意境,巧妙結合舞台空間與戲劇表現,用以傳達它的視覺效果。除了舞台佈景設計,他也做舞台角色的服裝設計如:蝴蝶夫人的劇服,除了這些基本的知識,他更是結合工業設計的技巧,這也是他對後世舞台設計頗深之處。

 

 

附錄:劇情簡介

《第十二夜》  4「第十二夜」舞台設計

 莎士比亞名喜劇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中譯:第十二夜)。第十二夜在莎氏當時原指新年假期中的最後一夜,這十二天裡人們盡情享樂,在最後一夜中歡樂氣氛更是達到高潮。第十二夜這樣一個喜劇即便經常在如此歡慶的場合搬演。

莎氏此劇以雙胞兄妹遭遇船難之後,分別來到伊里萊亞,其中妹妹薇爾拉化身為男人服侍於公爵奧西諾並愛上他,而此地公爵奧西諾追求女伯爵奧里薇亞不成,反鬧出奧里薇亞愛上女扮男裝的奧西諾信使薇爾拉;哥哥瑟巴斯顯則被船長救起後無意中來到伊里萊亞,因其與薇爾拉極為相似的面貌而衍生出種種誤會。副線情節則是喜劇意味更為濃厚的故事,女伯爵奧里薇亞家中管家馬伏里奧因過於傲慢及自戀而被女侍瑪莉亞聯合家中食客托比爵士、安德魯爵士與小丑費斯迪共同捉弄,馬伏里奧誤以為主人奧里薇亞對他有意思而做出種種可笑舉行及隨便的談話,因而慘遭幽禁,幽禁時還被小丑費斯迪假扮神父托巴斯大大嘲弄一番。最後則是愛人們各有歸屬,馬伏里奧無罪釋放,是一齣皆大歡樂的浪漫喜劇。

PS: 電影《莎翁情史》的結尾,女主角薇歐拉(Viola)在編劇的情節安排下,礙於女王之懿旨難違,必須遠嫁他鄉,以致與莎士比亞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行前,薇歐拉與莎翁回首前塵往事,在近乎訣別的感傷氣氛中,莎翁於焉而有著名喜劇《第十二夜》劇作的創作靈感。

 

《奧賽羅》     5「奧賽羅」舞台設計

《奧賽羅》一劇約寫成於1604至1605年間、故事原取材於當時流行於英國的義大利短篇小說。這些短篇小說常為莎翁喜劇創作的故事來源,寫成悲劇的《奧賽羅》則為例外。《奧》劇以1570年土耳其攻陷塞浦路斯(Cypress)為背景,全劇以伊阿戈的陰謀為推動劇情的主要力量,以為奧賽羅的忌妒與黛絲狄蒙娜的無辜受害為中心。《奧》劇的結構較莎翁其他作品完整緊湊,且所寫題材與作者本身所處時代較為接近,因此在當時頗受宮廷與一般人眾歡迎。

 在《奧賽羅》中,伊阿戈的凶險固是可怖,而原本高貴的奧賽羅,只因輕信與忌妒而造成的毀滅,也是令人駭然的。莎劇的詮釋者西格.柏克哈特(Sigurd Burckhardt)認為本劇探討的主題是絕對主義者的悲慘下場,奧賽羅的悲劇之發生,乃由於他「僭取牧師兼君王之尊於己身,僭取最終裁判與獻祭者於己身」。

 

《蝴蝶夫人》  6「蝴蝶夫人」舞台設計

二十世紀初,日本長崎港邊的小山丘發生的淒美異國戀故事,蝴蝶夫人原本是長崎當地世家之後,後來父親逝世,家道中落,為了討生活,不得以從事藝妓,並與母親相依為命。十五歲時嫁給美國海軍軍官平克頓,後來平克頓隨艦隊返美。蝴蝶夫人日夜守候,只為等待丈夫的歸來,三年後丈夫又再度來日本,且隨行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合法」妻子,蝴蝶夫人非常傷心,最後,依依不捨地向孩子訣別,拿起父親生前遺留給她的短劍自盡,結束短短十八年的青春

 

注釋:

1:西洋劇場的演變可分為:(1)古希臘劇場;(2)羅馬劇場;(3)中世紀劇場;(4)莎士比亞時期的英國劇場;(5)文藝復興以後的劇場;(6)現代劇場的多樣形式。

2:展出的二十多件作品是傑出的舞台設計師潘蜜拉.霍爾教授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

參考資料:

1.邱坤良,1998,《「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舞台設計手冊(七)》,台北市:文建會出版。

2.聶光炎, ? ,《舞台技術》,黎明文化。

3.詹竹莘,1997,《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書林出版。

4.蘇桂枝,1997,《繽紛青春舞台-製作觀念與技巧》,台北市:藝術館。

5. 潘蜜拉.霍爾《羅夫.可泰-英國舞台設計大師回顧展》。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回大學作業

回設計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