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之設計史學作業

課程:設計文化研究 

開課教師:楊裕富博士

博士班研究生:李如菁

平面設計師林宏澤先生訪談錄

 

 

 

 

 

 

 

 

 

 

 

 

 

 

 

 

 

 

 

 

 

 

 

 

 

 

 

 

 

 

 

 

 

 

 

 

 

 

 

 

 

 

 

 

 

 

 

 

 

 

 

 

 

 

 

 

 

 

 

 

 

 

 

 

 

 

 

 

 

 

 

 

 

 

 

 

 

 

 

 

 

 

 

一、前言

在國內平面設計界中,林宏澤先生暨其所創立的翰堂廣告事業有限公司,以深具本土色彩的設計風格而聞名,除了屢獲國內各獎項的肯定之外,近年來在國際重要的設計競賽中也連得大獎,故本研究以其為訪談對象,期望能從設計師個人在操作本土設計符碼的經驗與心得中,得到一些對於設計的啟發。

二、個人簡介

已從事設計實務十八年的林宏澤先生,畢業於東方工專美工科,現正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進修中,現任翰堂廣告事業有限公司創意總監,豐富的履歷包括有: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第四、五屆理事長,中國民國美術設計協會常務理事,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監事,高雄縣政府新形象設計顧問,行政院勞委會廣告設計技能檢定命題委員等,輝煌的獲獎紀錄包括了:1995年的中華民國視覺設計CG創作金獎與IDN DESIGN AWARDS創作獎,1996年的首屆華人設計大賽優秀獎三項,1997年的中華民國視覺設計VI創作金獎和書籍創作金獎,以及華人設計名家百人展,中國優秀標誌設計獎,1998年獲華人CI設計名家百傑,1999年國家優良設計平面獎,2000年華人設計名家月曆創作邀請展,中國之星優秀標誌設計獎六項,台北國際海報雙年展,中華民國視覺設計VI創作金獎和書籍創作金獎,HKDA亞洲設計獎優異獎五項,第四屆漢城亞洲平面設計獎,東亞國際海報設計展,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等。

除此之外,林先生的設計作品尚為國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與北京設計博物館永久典藏。

三、作品介紹

林宏澤先生的設計作品包括有:標誌、CIVI系統、海報、書籍、廣告、明信片、宣傳手冊、包裝等,近年來較具代表性之作品如左。

四、設計作業流程

 

 

五、訪談內容

筆者於九十一年四月上旬來到位於高雄市的翰堂廣告事業有限公司,在濃郁中國風味的室內中,富藝術家氣質的林先生接受了筆者的訪談,娓娓道出他在設計界工作多年來的感想與心得。

貴公司發展的歷程為何?

:我在1984年退伍之後即投入設計實務界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房地產公司任職,由於不到三個月後這家公司即倒閉,因此進入一家設計公司工作。任職五年 後,在外界的肯定與支持之下,於1988年創立了林宏澤設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之初,可說是家徒四壁,三個月後才有錢買傳真機,又過了數月才買了影印機,一切皆是從無到有、辛苦走來。

成立個人工作室之後,由於外界多方的肯定,也帶來盛名之累,致使工作量過多,雖聘有助理數位,但個人仍覺勞累不堪,因此萌生創立一個工作團隊的想法,而於1995年將工作室轉型成為翰堂廣告事業有限公司。其實我具有半個藝術家的性格,也無做生意的長才,但個人創業迄今,從未主動去爭取過任何業務,所承接之所有設計案皆是別人主動上門。

問:可否與大家分享一下您個人學習設計的歷程與感想・・・・・

:在我求學時期設計尚處於「手工」時代,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各項設計技術,如:平塗、鴨嘴筆繪圖、手工完稿、手工繪圖等,在漫長的技術學習與養成中,個人的眼界與能力也由此漸漸培養而起。而今日的設計科系學生,藉助發達、好用的電腦軟硬體等工具,學習設計技術所需的時間受到大幅的壓縮,但也因此,個人的眼界與能力更需要善加培養,以免設計作品徒有技術卻欠缺內涵。

問:可否談談您個人設計風格形成的過程・・・・・

:個人風格的形成是在成立個人工作室之後。當時秉持著對一些「中國」與「台灣」設計元素的莫名喜愛,因此在做設計時會經常採用此類的元素與意象,不過現在再檢視當時的心態與作品時,覺得當年是處於一種「為賦新詩強說愁」的不成熟階段,對於素材的擇取也僅是基於視覺效果的考量。經過多年來的深入接觸與了解,現今開始對何謂「中國」、何謂「台灣」之設計風格有分辨的能力;如,「台灣」之設計風格具有「拙」的感覺,而「中國」風格則較具華麗感,且因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又具有各自的特色。

現今在擇取此類素材時,皆會經過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如:選取原住民的紡織品圖案時,會先就各族的紡織品特色、該紡織品的用途、文化意義等進行了解之後,再行採用於設計中。

問:您覺得設計風格的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為何?

:其實若從過去近百年來藝術史與設計史的發展來看,設計一直受到藝術界中各個流派、主義的影響,到目前為止,我覺得並無一種設計風格是純然由設計領域中發展出來的。此外,個人覺得設計風格的形成,會不知不覺受到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環境之影響,如,個人在成立工作室時,適逢台灣解嚴初期,當時覺得有一種「渾沌」之感,且覺得悲哀,因為用了中國風味的設計元素,就被評為是統派,使用台灣風味的設計元素,又被指為是台獨。幸而發展到現今,大家已可包容多元化的設計風格。 

問:您個人較為偏好或推崇的設計為何?

:我在1989年初次接觸到香港的設計界,即為其「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特色所吸引,香港的設計作品可說是具有西方的形式,中國的內涵,也有人用「中國的心,西洋的眼」來形容。香港的設計成功地將中國與西方兩個原本互不相干且各據一方的元素,融合成為和諧的一體,此種做法給予個人極大的啟發。

問:您覺得台灣的平面設計界是否已發展出自有的獨特性?

:我覺得台灣的設計尚未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仍缺乏主體性,僅是追隨外來的潮流,香港設計成功的模式足為我們所借鏡。

問:您的獲獎紀錄十分輝煌,可否談談您參加此類設計競賽的心得,此外,您覺得設計競賽對一個國家的設計水準之提昇是否有正面的助益?

:這個問題恰好與個人近來的工作有關;亦即我所參與的《台灣設計事典》中「社團」與「比賽」兩章節的編撰。就個人的經驗來看,設計師各有獨特的個性,因此要成立並運作一個設計社團有其困難處,但成立社團後方能凝聚個人分散的力量,進而為設計界作一些事情,例如,當年若非憑藉著社團的力量,是無法與香港的著名設計師有所接觸的。

而說到設計競賽,此舉對一個國家的設計水準之提昇是有正面助益的,就以大陸為例,近年來大陸籍的設計師頻獲國際大獎,因此,大陸設計的形象也迅速在國際間提昇,甚至有人認為大陸的設計水準較台灣為佳,雖然事實並不盡然。台灣的設計界應該多參與國際間的設計競賽,除了藉此磨練設計能力之外,更是提升台灣設計知名度與形象的最好方式。而從這一點又會回到先前的話題:台灣的設計是否具獨有特色,如果設計缺乏主體性與特色,是不會得獎的

問:今後個人努力的方向為何?

:曾有香港的設計師批評我的設計所使用的語彙與符號太過本土,台灣味太濃,外國人無法看懂與欣賞,因此,近年來我開始嘗試發展出具本土意味、但又是國際共通的視覺語言,這也是我未來發展的方向。

六、作品解析

在林先生眾多的作品中,筆者選擇了海報作品「消除e害◎網路和平」為分析的對象,該作品為去年的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入選作品。

*媒材層次

本作品使用金色為底,黑色為輔,重點則為紅色,如此搭配流露出濃郁的中國風味。而在鍾馗圖像的細節處理上,則使用了帶有拓印意味的線條,使海報畫面洋溢著古味。

*美感形式層次

「留白」:將鍾馗圖像置於畫面的右方,而使左方小小的標題字被留白強調出來。

「韻律」:鍾馗口吐之氣形成一個具有韻律感的螺旋圖案,並於末端形成「e」字。

*語意層次

本作品使用了中國古代歷史人物鍾馗的圖像;在流傳的民間故事與民俗戲劇中,鍾馗是抓妖孽、除鬼怪的正派人物,而作品中的鍾馗手舉寶劍,神情嚴肅且具肅煞之氣,並具蓄勢待發之態,正傳達「消除e害」中「除害」之意。此外,鍾馗口吐之氣形成一個「e」字,點出網路與「e害」之寓意。

*敘述層次

本作品使用了中國人所熟悉的、斬妖除孽的鍾馗作為主要的意象符號,配合其姿態、所握之武器,以及口吐的「e」氣,敘說出海報的主題「消除e害◎網路和平」。

*作者自評

對於本件具濃郁中國味的作品,且在外國人可能也不知鍾馗為誰的情況之下,仍會得到國際的肯定之原因,林宏澤先生認為:「或許鍾馗圖像的本身,在視覺上就已經傳達出足夠的寓意了吧。」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回設計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