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建築諾貝爾--菁寮教會

指導教授/楊裕富

研究生/李佳霖

        在台南縣菁寮鄉,一個樸實的小村莊,隱藏著一座國際級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所設計的教會,方錐狀的鋁皮屋頂,直入雲霄,與相鄰的磚瓦屋頂比起來,菁寮教會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早在清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就有西洋人士在台灣傳教,西班牙的道明會郭德剛傳教士(Fernando Sainz, O.P.)再度將台灣的近代傳教事業開啟。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都可見到天主教會佈道的痕跡,尤其在偏遠地區,原住民部落,都可見到教會的存在。早期教會勢力開始擴張時,命臨著與本土宗教相衝突的情形,然而,一群傳教士修女秉持著悲天憫人的心,在各個角落散佈天主愛的種子。台灣的傳教事業歷經日治時期的禁教、戰後台灣經濟的蕭條而不斷發展,教會規模與教徒人數不斷的增加,至今已達十萬人之多。伴隨而來的是教會建築的興起,尖聳的屋頂,十字形的符號,不一樣的天際現,相較於當地的傳統聚落顯的獨樹一格。

             

        台灣的教會建築中,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教會算是最特別的一座了。除了建築本體特殊的造型之外,最令人詫異的是,它是一個可以上香祭拜的天主教會。從門口走入,就有著和中國寺廟相似的鐘塔,人可在鐘的下方拉動繩索擊鐘鳴響,走入一段庭園的走廊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中國宮殿式的方格窗,平面的天花,延伸到祭壇時突然的挑高,在壁面兩側的是紅色格子的窗戶,與落地窗;地面則是鋪上石材,較具宗教莊嚴神聖的意涵。

        教會建築本體分為四個部分:鐘樓、洗禮堂、聖殿、聖體宮。這四個部分都是以陡峭角錐尖頂造型,每一個尖端處都有一 個吉祥物代表吉祥,分別是雞、鴿子、十字架、皇冠。教堂主要建材以清水混凝土為主,配上洗石字的台面與地毯的鋪設,雖然沒有雕樑畫棟、巧奪天工的建築樣貌,所呈現的是樸實無華的一面。與西方的教堂相較,其龐大的建築量體與繁複的雕刻壁畫裝飾,菁寮來得簡潔了許多,它運用的幾個簡單的語彙,表現出西方宗教建築的意圖,。菁寮教會主堂為一個長方形的空間,平面底端為八角型抬高的聖堂,兩側為比例細長的落地窗與紅色格子的天窗,一大一小的錐體是來自於西方宗教建築的語彙,代表西方宗教的十字架與東方信仰中心的爐就在此邂逅,兩個元素在此同時存在,形成一特殊的情景。打開兩側的窗戶,自然風可徐徐吹入,建築在此可與自然環境充分的結合,教堂透露出的是一番德國教堂風味。

        在西方,天主教堂是一個精神、宗教、藝術極致表現的所在。尖拱式的造型與四葉飾的花樣、彩繪玻璃等歌德樣式的建築,都為西方現代教堂所廣泛用運用的。但當原始的西方天主教散佈到台灣時,為了適應台灣當地的既有宗教模式,而破除了教義中不膜拜偶像的禁忌,在十字架前擺上了香爐,大方的燒香拜拜起來了。相信每一位進入菁寮教會的參觀者,都很容易被這番景象吸引,這可不是哪為後現代大師故意造成這種有趣的對立關係,而是一個宗教預見異軍突起的順應過程。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宗教,宗教的力量無限無窮。為何西方人會選擇寧靜的菁寮村作為本建築物的建造地,而且在一九八六年贏得了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講--普立茲獎,建築界最高榮譽的典範,而且,菁寮教會為波姆第一件在國外的建築作品,就座落於台南縣一個純樸的小鎮--後壁鄉菁寮村。

                       

    在時下社會變遷快速,文化多元性的現代社會,許多傳統文化面臨著一個強迫轉型的狀況,以菁寮教會為例,就是一個傳統文化受到異質文化的因素,形成另一個兩者兼具的綜合體。文化的演進可以是單線的,可以是多線的,就像生物一般受到外在因子的影響,產生新的個體一樣;唯生物為單一因子進行演進,而文化可以多線進行演進,並可不同時、不同地的生長變遷,也因此增加了文化變異的多種可能性;又如同設計的本質進入台灣之後,國人容易因不瞭解其文化內涵,而加以引用,產生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也許,這並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是,這樣的議題,引發筆者此類的思維。

參考資料

傅朝卿,2000/12,〈菁寮天主教堂〉,大地地理雜誌第153期 。

參考網站

後壁菁寮十字聖架堂  http://www.catholic.org.tw/tainan/c1/

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http://www.stone.idv.tw/book/book(3)/b3-45.htm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

回李佳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