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史學式樣分析作業】
後現代設計形式的轉換意義與模式---以SITE設計的Best
購物中心、Mendini的Re-design style家具與April
Greiman的Hybrid imagery為例
指導教授:楊裕富
研究生:邱宗成、馮永華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
後現代設計理論在作品中的呈現與反證是本文寫作的重心,筆者以1975-90年代間,美國設計團體SITE設計的Best 購物中心、義大利設計師Mendini對瓦西里鋼管椅的家具再設計與美國平面設計師April Greiman運用電子科技所呈現的合成影像等三個系列作品為例,說明後現代中對於教條、典範與意義的改變,並比對設計師學習與文化背景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後現代、設計文化、形式意義
在二十世紀最後幾十年間,所興起的歐美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至今的台灣設計發展,後現代主義在西方學者的定義下,代表者西方生活形式的變革,與對現代主義的延續[1]。在本文中,筆者選擇三批在1980年代前後出現的設計作品,包含建築空間設計、家具設計與平面設計領域,作為探討的對象。這些設計師和作品都在設計史的寫作上,佔有一定的地位,並分別在設計中應用某些現代主義時期少見的形式與方法。這些形式背後所隱含的脈絡,如大眾消費文化,反主流設計文化概念與電腦科技影像概念,相當程度地成為後現代設計形式的表述方式之一。
本文透過作品的脈絡分析與串聯,閱讀後現代設計領域的展現。而如何營造具有全面性設計視野的關照,後現代理論背景整合的觀點,並兼具後現代閱讀的愉悅性質,是筆者寫作這篇論文的主要角度。
1960年代的普普藝術精神與70年代的環境藝術風潮,在美國資本主義文化的消費環境下,帶動新設計思潮,以大眾商業文化結合設計概念,而Sculpture in the
Environment (簡稱SITE
)設計工作室,為Best家用產品購物中心,所重新設計re-design的系列建築外觀,最具有代表性。
SITE
是於1969年起由設計師James Wines所成立的設計團體,主要位於美國紐約,早期的關注焦點在發表有關公共藝術與建築趨勢的資訊,並以取得委託案設計為目標[2]。自1972年起,美國的大型產品公司Best
計劃與SITE簽約,在美國各地設計一系列有特色的展示中心,時間與特色分述如下:
1972年位於維吉尼亞州Richmond的立面剝落式設計展示空間
1975年第一棟位於美國德州休士頓Houston的Best展示空間以毀壞的空間意象開始。也是最常見於參考書目的作品。
1977年位於加州Sacramento的凹槽入口設計展示空間
1978年位於馬里蘭州Towson的傾斜脫離立面設計展示空間
1979年位於弗羅里達州Miami邁阿密的鋸齒分離狀入口設計展示空間
1979年位於弗羅里達州Hialeah的海里亞展示空間
1980年位於維吉尼亞州Richmond的森林設計展示空間
1984年位於威斯康辛州Milwaukee的內外部交錯設計展示空間
這批位於美國各地的銷售中心建築物,擺脫傳統的購物中心表現方式,以未完成、牆面傾毀、結構位移、面磚剝落、構造錯置、森林步道生態等非一般正規空間設計手法,所謂轉化建築的脈絡關係,以作為設計主題的彰顯。SITE設計師為提高大眾與購物中心的注意力與關係,透過這種De-architecture,解構建築的空間形式手法,作為取代準確完整的牆面構造,改造既有建築構造的意義準則。
閱讀SITE 在這批為Best設計的作品中,主要有二個時期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在1975年的休士頓案以傾頹式風格,受到使用者與建築界的矚目後,開始以對建築形式架構的拆解為主軸,所延伸的一系列作品,透過建築物標準工程的解構,呈現出宛如災難後(地震、戰火、颶風或時間荒廢)的現象。
第二個階段則是在1979年海里亞展示空間,所形成的地方意象與空間效果的融合,並帶有生態環境的觀點,延續在1980年的森林步道空間設計中,表達環境與自然的意念。
和建築物間的形式隱喻互動的關係,這種美國式大眾文化的表現相當微妙。消費者在不以為真的心態,在高速公路上享受幽默的辨識性,這種宛如災難博物館的親身娛樂感,讓消費行為增添趣味。
而這批建築的共同特徵是,以傳統構造形式如空心磚牆的疊砌特色表現相當明顯,而色彩學的要素在這裡呈現兩種極端,一種是灰色調的呈現,另外則是單色的呈現,跳脫普普藝術風格的俗豔表現,讓使用者更關注在設計形式上。
顯然的設計師的思考模式類似於藝術品的創作,中心概念是對此商業建築的創新改造,改造的概念依造地區的及理念的發想,概念複製式的分布於各購物中心,將設計如同藝術創作般地,追求每一個地區的表現,但是不同於地方主義,這種設計仍有其創意的脈絡性可供追尋。
業主能將建築內所販賣的物品和建築物的表面形象作一分割,或者說是讓表面形象停留在其應有的隱喻中,而不干擾內部的購物行為,這種場景在南台灣都會區的舞廳、酒家經常可見,古典柱式和凱旋門的形象,背後都是一大棟的違章鐵架,和不能對比的交易行為。
有趣的是best建築構造上的這些表現,並不會帶給消費者恐懼與不安,因為稍具常識的現代消費者都知道,如此的建築構造所花費的成本,與其安全性都是值得信賴的。因此剩下的只有有別於一般傳統購物中心的單調與無趣,反映的是幽默和趣味。
不管空間型是如何,代表公司的Best四個大字永遠以清晰可見的排列順序,呈現在大門入口上方。配合寬廣的停車空間,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重要識別。
左腦與右腦的合併應用,展現設計師在處理機能的穩定,並將外觀與意境引入設計中。
外觀概念來自對基本物的增添裝修,交融式的情節來自兩個本質上相對的場境並存,
將空間意象的設計,加入消費的內容中,是商業空間構成的準則之一,消費對象是一般普羅大眾時,消費空間必須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出現,介紹或表現一眼可理解的趣味。這個作品中空間設計的藝術創意,被轉化為商業消費主題的過程,也是資本主義中將設計作為服務工具的精髓所在。
這種設計模式涉及建築的本質特性和偶然特性[3],本質特性是來自於該建築型態的初現狀態,藉著重複的認知而形成的基模印象,偶然特性來自於設計師後設的狀態,藉由改變本質特性的部分結構、比例、色彩等要素特質,而形成的一種接近初始狀態,卻又呈現新意義的設計表現。70年代中期的美國,正值越戰與反文化運動風潮,新消費者追求差異與包裝文化的時代,也是後現代建築風與解構主義建築的萌芽期,這批公共消費性建築,呈現美國民眾的時空價值觀。在建築史介紹作品中,經常會和同一時期的解構建築作比較,與Best同期約在1977年完成的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在打破建築既成脈絡上,有著相近的發展概念。Frank Gehry於1979年在加州Monica的自宅設計,也呈現解構建築的意味,但是Gehry的建築大都是住宅或博物館設計,少見以建築大師所鄙視的量販店購物中心主題,更少見一系列的同一業主作品。而Chareles
More以羅馬歷史風格,裝飾義大利社區市民公園的意念。都逐漸顯露出後現代中,在建築形式中植入歷史、藝術與敘事風潮的表現。
SITE將藝術融入商業建築的努力,讓藝術成為商業空間的符號,也承接美國普普文化的意義,呈現後現代裝飾形式的可用方向。
義大利著名設計師亞歷山大羅、門蒂尼Alessandro
Mendini,生於1931年,畢業於米蘭工藝學院建築系,在加入孟菲斯設計集團前,曾經擔任Casabella,Modo和Domus等設計雜誌的編輯工作,這種見多視廣的背景,讓他對著名設計作品的認識與定位非常清楚。
在80年代門蒂尼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將包浩斯教師,馬歇布魯爾1927年設計的第一張鋼管坐椅,改成具有裝飾、娛樂意味的後現代設計。這種將經典設計作品再設計的方法,曾見於許多不同時期,畫家馬內將古典名作,改畫成草地上的午餐,激起觀賞者的新認知。現代藝術之父杜象,對於蒙娜麗莎經典形象的嘲諷手法,但是孟菲斯集團應用此方法,在後現代的潮流下,顯得相當普遍。家具再設計行為在80年代也成為一種潮流,包括歐洲新藝術時期Mackintosh的梯椅,李特維德的紅藍椅,都受到設計師的青睞。
熟讀家具設計史的讀者,都會認知到部分指標性設計作品,在設計史上所具有的意義和關鍵。這些作品和藝術作品的差異是,再造它們成為原作是隨時可能的,而其經濟價值並沒有提昇多少。
為設計史名作進行re-design所使用的式樣手法,通常都相當明快,在本作品的式樣拆解中,可將原作和新作品中所添加的雲彩效果圖形,拆解移動,更重要的是重繪雲彩效果圖形。
因此拆解分析步驟應該重新以原作為基本形。
就設計師所感興趣主題獲表現方式進行發展。
工業設計產品不似藝術品有原作的價值觀,但是產品卻可繼承來自名作的價值感,Re-Design的設計行為,一方面加強原被仿作品的經典地位,一方面也讓現有的作品,透過經典作品的符號意義,在行銷上立於不敗之地。而設計師面對經典採取的態度,相當程度地表現當代思潮及設計師的觀點。
這種態度最後都被歸類為後現代文化的特性。設計在形象轉換過程中獲利,成為商業市場的寵兒。延伸原作的銷售意義。
美國西岸新世代平面設計師April
Greiman,生於1948年,自1970年代末期起,便在西岸發展所謂的混植意象設計手法,成為所謂實驗性新潮流(new
wave)設計師。
格立曼的學習過程,受到瑞士任教於巴塞爾的印刷設計師韋格特Weingart的影響極大[4],從瑞士國際平面風格,到成為80年代新影像風格的重要推手,其作品大約可粗分為兩大類型,在初期的作品仍具有構成與基本型態的特質,在和攝影師Jayme
Odgers合作後,開始應用廣角照片,組合出動態感的真實空間,創造另一種型態的海報特色。
早期的平面設計作品中,常運用幾何原形型態、豐富的色彩、製造傾斜不平衡、重疊的平面線條和影像,表達出具有深度的平面空間感受,這種獨創性的畫面構成,有時海報平面如同萬花筒中的景象,顯現出深邃的空間感與變化色彩。
格立曼曾經在1990年著作的合成影像Hybrid
imagery一書中,強調將現有的影像存放在磁片和影帶中,以供重複使用,另一個概念是透過電子科技,享受美感境界。其次加州文化的影響與電腦科技動畫的應用,都是塑造出新平面設計的背景。
本文以格立曼在1986年為加州藝術中心設計的簡介海報,與為當年四月份設計季刊所設計的海報為例,格立曼經常為建築及藝術設計學校,設計簡介與海報作品,對於設計學校所要的美感意象與科技知識效果,頗能掌握特色。這兩件作品的尺寸都是以橫幅方式展現,配合空間與人體的尺度,透過攝影的影像、線條、文字重疊效果,並以陰影的配合,創造出平面的空間感,物件彼此穿透的方式,產生虛擬與前後的對比,隱約可發現畫面的比例分割效果。
第一件作品以藝術學院挑高空間為底圖,將藝術學習者的形象與動作,配合鋼琴、圖釘、文件作品的自由散置,產生藝術意象的場景效果。
第二件作品作者以自身經過影像處理的裸體圖片為底圖,加上手勢與尺度、男女、文字,及恐龍、星球、爆炸、太空探險等符號,合成一幅主題為Does it make
sense?的作品,現代女性設計師的敏銳與膽識,色彩影像的豐富性所帶來的視覺焦點跳動狀態,都成為其重要特色。
格立曼在這兩件作品形式上,以電子科技影像合成的工作中,基本上有著底圖的配置概念,其次是這類合成影像作品即使作品完成仍可隨時作修改與移動,因此其認知是經常處於變動狀態中,觀者的重心不在每件元素的意義,而是整體意象的把握與感覺。
因此對於這類作品的拆解,是可以選擇意象相近的元素,以替換和改變位置、色彩比例等各種方式進行。
格立曼的早期作品受到俄國繪畫大師Lissitzky的指導原則[5],和瑞士設計師韋格特的構成方式影響,但在後期西岸風格的發展,透過電子科技影像的運用,發展出雞尾酒cocktail
graphic平面設計風格,象徵著從構成抽象主義與蒙太期拼貼,邁向電子合成影像風格的變化,也代表平面設計接軌至多媒體數位動態影像前的階段。
今日以平面空間表達三度空間甚至時空動態的作品已屢見不鮮,開拓平面設計的多元性。特別是在許多平面設計史書籍中,格立曼經常被喻為二十世紀晚期,西方平面設計師的代表人物[6]。原因在於掌握科技的發源地,適時地運用電子科技結合出新的可能性。
後現代的設計在閱讀上,已逐漸從機能分析走向感覺分析,在設計方法架構上,已從形式結構邁向敘事狀態,台灣設計教育下的莘莘學子,在這股浪潮下應如何自處。
在這些作品中,設計師必須探討的基本理論是:什麼是建築教條?什麼是設計經典名作?什麼是電子科技影像技術?等基本問題,這也是成為前衛者的必須條件。當這些問題都有定案時,設計者所立足的反抗或改變才有基礎,後現代的感覺意味才能呈現。
設計師在多元的後現代領域中,面對各式各樣的消費使用者,從藝術、生態、歷史、文學、電腦科技中,借取觀念與技術,創造自己的展現內容,來應對求新求變的商業市場機制,形成流行與風潮,也說明了後現代設計師與文化生態的互動更形緊密。
更重要的是設計師有著師承與文化背景的影響,SITE來自美國大眾文化、反文化對建築定義的省思,兼具普普文化與地景藝術的影響,Mendini
繼承義大利的反設計傳統,Greiman受到瑞士國際風格與電子影像科技的影響,我們的設計師培養受到哪些影響呢?當文化的發源地和指導原則都來自歐美日地區,我們的學習者所講的語言,怎樣才能具有反映生活的能力。
參考書目
1.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藝術家
2.Wines, J. 1989, SITE. New York.
3.Abel, C. 2000, 2nd ed. Architecture &
Identity, Responses to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4.Russell, B.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1970-1990, New
ideas in America.
5.Hiesinger,
K. B. & Marcus, G. H. 1993, Landmarks of Twentieth-Century Design . an
illustrated handbook .
6.Meggs, P. B. 1992,2nd.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
[2] SITE的主要人物James Wines在早期曾經在羅馬擔任雕刻師,對於義大利的藝術與文化留下深刻印象。
[3] 參見William J. M. 著,劉育東譯 建築的設計思考一書,p87,有關建築類型的本質與偶然特性。
[4] 格立曼1970年畢業於Kanans藝術學院,曾在1970-71年間至瑞士巴塞爾工藝學校,跟隨韋格特和霍夫曼學習設計工作,隨後回紐約擔任設計師,後來則般至西岸洛杉磯。
[5] 參見Meggs, P. B.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 p452-453 ,
[6] 包括Peter Dormer所寫的Design since 1945, Richard Hollis所寫的Graphic Design, A concise history, 和Meggs, P. B. 所編的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