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題研討作業 任課教師:楊裕富博士 研究生:羅景華
題目:中國民居<一>  
 


專題研討課程網站

鄉土設計資源研究室

四合院

四合院以正房倒座,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佈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 <主要特徵> 對稱式的平面和封閉式的外觀。
南北區別<北>

北<配置> ◎南北軸線對稱,宅第置房屋和院落。 ◎大門多位於東南角上。 ◎採五室式配置較鬆散。 <構造> ◎房屋在抬樑式木架構外圍砌磚牆。 ◎屋頂以硬山式居多,平頂次之。 ◎因氣候嚴寒所以磚牆屋頂厚重。地面內外均鋪方磚。
南北區別<南>

南 <配置> ◎以封閉式院落為單位。 ◎沿縱軸線佈置,但方向不限於正南正北。 ◎採九室式配置較緊密。 <構造> ◎穿斗式或穿斗式跟抬梁式混合,外牆砌較薄之空心磚。 ◎牆屋頂較北方薄
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 古徽州地區的民宅,坐落在皖南、贛東北的山區丘陵之中。 <主要特徵> ◎以三合院或四合院大宅為主 ◎富有明代疏離淡雅韻味或具有清代的精美  繁複特色。 <配置> ◎沿著地面的等高線靈活的排列在山腰、山腳或山麓村鎮,隨著地形和道路方向逐步發展,形狀並不規則。 ◎因風水關係,房子坐西朝東或者是坐南朝北。 <構造> ◎多為二層偶而有三層磚木結構 ◎四周均有高墻圍起並加築防火牆
江南水鄉民居

<江南水鄉民居> 長江下游蘇南和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民居。 <主要特徵> ◎結合店面跟住宅,前門鄰街,後門沿河。 ◎採借街用河,前後披屋,建擱樓或吊腳樓。 <配置> ◎房屋多朝向南或東南。 ◎住房一般為三間。 <構造> ◎以木架承重,一般用穿斗式木架構或穿斗式  跟抬樑式混合。 ◎屋脊高,進深大,牆身薄,出簷深。

   


 中國民居<二>  
 






土樓

<土樓> 閩西南粵東北的民居,通稱為客家土樓。 <主要特徵> ◎高大土牆,深深的出檐,疊層的青瓦,屋頂高低參差。 ◎大體分成三類 三堂屋/方樓/圓樓 ◎樓層至少三層樓以上
<配置/構造>

<三堂屋> ◎中心軸線,沿縱深佈置上、中、下三堂,且設兩廂形成院落。 ◎前設門樓兩側加橫屋。 ◎後不加圍屋,僅設涼院或花臺,前有方坪及◎半圓形魚池。 ◎屋頂形式前後兩坡的懸山式,不得飛簷起翹。 <方樓> ◎夯築一圈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圍牆,沿屋牆設置房間,中間是敞開天井,周圍是迴廊。 <圓樓> ◎為一圓寨,一個 點、一個半徑既 成圓。
閩粵僑鄉民居

<主要特徵> ◎庭院比較狹小,但廳堂卻高大寬敞。 ◎房屋組合主次分明,庭院曲折多變。
台灣民居

<主要特徵> ◎平民建築反映出高山族的傳統。 ◎豪族士紳全模仿閩粵漢族士府第。 <配置/構造> ◎以木構架系統為基本方式,用間架制度,橫向以開間,縱向以進深,以磚牆承重為主。 ◎民居定向沿習中國傳統坐北朝南。 ◎用半米不到之基台,以磚石鋪地用石柱珠做基礎。
三坊一照璧與一顆印

我國西南地區三合院民居的一種形式 <主要特徵> 三坊一照璧/ ◎正房加兩側廂房組成的三合院,再加上正房 對面照璧,成中軸對稱的封閉式民宅。 <一顆印> ◎由正房與廂房組成,瓦頂、土牆、平面外觀均方正,如印故名。 <配置/構造> /三坊一照璧 ◎座向皆為座西朝東,以木樑柱構架承重,屋架常用五架或七架的穿斗式或抬樑式。 /一顆印 ◎正房明間中柱落地,是木構架形式。

   


 中國民居<三>  
 






吊腳樓

我國西南地區傍山依水地區,用木柱支撐建,樓下層懸空,樓層前為樓,後面落地或層層凌高的民居,亦稱「高樓式干欄建」。
干欄式民居

由原始巢居發展而來,在中國崎嶇的山林中、大小霸子上,有一種傍山臨溪,用木材建造的住宅,下部架空,隨地勢自然錯落,通稱干欄。
石構民居

<石構民居> 用石構件來砌築的民居,是一種碉堡。
土坯平頂民居

居住在炎熱少雨的吐魯番、喀什等地的維爾族同胞,一般都就地取材,用土坯修建住宅。
窯洞

◎集中分布在少雨的黃土高原地區、黃河中游一帶。 ◎窯洞式穴居與大地連成一體,分成土坯或磚石的拱式覆土窯洞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窯洞三種。 ◎一般寬三米,深五至二十米,分前堂屋和廚房,後臥 室兩室。 ◎以土披拱結構為主。

   


 中國民居<四>  
 





氈包

◎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 ◎地處高地,所以特別注意防寒保暖。 <氈包> 圓統形帶尖頂的帳棚,平面屋頂都成圓形,直徑四到六米不等,在圓周上設立許多一米多高的柱子,縱橫搭接形,成網狀璧體木骨架。
暖居

暖居 ◎我國東北住宅必須有效的保暖,即成暖居建築。 ◎暖居一般都向陽,以木構建築為主,基本形式三開 間。 ◎中間為堂屋,兩側為臥室,牆壁與屋面較厚,屋高較 低,平屋頂或坡度較小的屋頂。
結語

真正深入了解中國民居,才知道原來民居包含的範疇是如此的廣大,它的形式也會因為很多因素而有所變動和不同.或許當我們在看民居的當時.可能只針對它的形式架構在看,卻往往忽略了其民居構築而成的原因,我想依各民居的構成一定包含了以下兩各方向:
影響因素

<社會因素>1.生產力2.社會意識3.民族差異4.宗教信仰5.風俗習慣<自然因素>1.地理位置2.地形地貌3.氣候條件4.材料資源/因此我想民居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累積所產生的建物.
參考書目

1.<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做法篇>林會承 藝術家出版社 

2.<古蹟入門>李乾朗 遠流出版社

3.<中國藝術全集20~宅第建築>侯幼彬/田健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中國藝術全集21~宅第建築>陸元鼎/陸琦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中國民居>陳從周/潘洪萱/路秉傑 南天書局

6.<台灣傳統建築導讀>楊裕富教授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開課/

http://home.pchome.com.tw/art/lingyf/la/ctop1.html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