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楊裕富->>|在台北在雲科大在研究室在建築師事務所在寫書房在設計教學網在數位設計學堂

楊裕富開課:專題研討之作業

研究生:黃瑞崧
指導教授:楊裕富
論文評析
積木在建築立體形體運用上之探索
以M.B.H與T.A.H系統機目的組構操做為例
The Criticize to 
An Exploration of “Building Blocks”in Architectural Form-Marking
Using M.B.H and T.A.H System Blocks as examples

一、 論文摘要

本篇研究論文以積木為主題,先從積木基礎性概念的整理和理解,在結合積木與建築設計相關課題之探索,發展出積木之建築立體形構的操作架構,而後運用建築師(Mario Botta,Tadao Ando)住宅(Houses)實際案例之組構。

研究內容分為文獻回顧與理論架構的確立,積木操作應用的探討、積木與建築設計的對應、案例操作、研究結論提出五個部分。

1. 文獻回顧與理論架構的確立:透過「建築構成」和「積木的方法」相關議題之整理,確立本論文的研究架構。

2. 積木操作應用的探討:內容在於整理和瞭解積木的基礎概念、建立積木操作架構,以及討論積木遊戲學習的特性與教育應用。

3. 積木與建築設計的對應:從建築的觀點與建築師設計操作,探討積木操作與建築設計相關性。在結合建築描述之相關論述,發展建築積木基礎的操作類型。

4. 案例操作:選擇Mario Botta與 Tadao Ando的住宅(Houses)為積木操作的案例(分別命名為.B.H與T.A.H系統積木),解說如何透過積木的概念,以元件與組構規則,完成建築組合體的組構過程。並且經過整理和分析,嘗試發掘Botta與Ando兩位建築師住宅案例的空間組織與型態特質。

5. 研究結論提出:綜合本篇研究中的討論與案例操作,說明研究之成果,並提出後續研究之方向。

二、 主要論點

1.「建築構成」的探索

將建築經由歸類,解析出該類型基本的組構單元(elements)與構成秩序(rules),提供同類型建築型態構成操作的運用。

2.建築「立體」的思考與操作

「點、線、面、體」各自象徵著位置,一度(D)空間、二度(2D)空間、三度(D)空間的空間概念,而其訓練則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限於獨立且單一的空間向度」的設計訓練,另一種則是「空間向度的轉換」。

3.積木操作的基礎性概念

由皮亞傑認識發展論從感知道認知的「認知過程」和認知心理學從象徵到認知的「知覺過程」,配合積木操作「抽象與概化」的特性,構成積木操作之之勢與知覺相互的對應關係。

4.「元件、組合體、組構規則」

結合元件、組構規則及其組構完成的組合體,發展為「元件、組合體、組構規則」的操作架構,提供建築主體之建築物系統化的生成與分析。

三、 研究方法、步驟

對於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可以說是和傳統論文的寫作方式並無異樣,基本上論文的論點的提出約可分為兩點:一是透過基本資料的收集,史料的彙整,或現況的調查整理歸結出一論點或理出一脈絡,做為往後研究者的依歸,或提出一新的方向、方法,藉由資了的判讀推論,此乃屬於鄉野調查或基礎資料的建立工作,另一是,藉由本身所學的認識,或新的啟發,而提出一看法藉由實驗設計或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而成為一理論或遵循的依歸。前者大抵屬文學、社會學方面,後者多半為科學方面。本文的方法,大抵是綜合兩者而較偏向於前者,屬於設計資料的建立,其研究的流程如下:

1. 研究主題的確立

資料收集分析-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積木、建築構成、心理學、遊戲理論

研究主體建立

2. 理論架構

積木基本概念的瞭解、知覺和知識架構的建構、積木操作架構的建立、積木教育應用、積木對建築設計的概念對應、建築積木的建立

3. 案例模擬

案例操作



四、 設計專業的關係

以積木的概化理論對建築的設計思考過程,做重新一次的檢驗,在以往的理論架構中,有形狀文法的研究,但是在形狀文法的發展至今,大多在探討屬與2D的平面架構,很少有從立面的實體和虛體空間來做思考的根基,在建築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多從空間的角度開始思考,其思考的過程是多面象的,積木的概化作用對於建築設計者的關係,猶如我們在設計初期的量體模型。在空間設計方法論述(楊裕富,1998,P175)中,典範設計的第三階段,分析出形式上的特點,找出規則性。這些規則性只是初步的一夠釐清,在後續可以把規則轉換成電腦語言,進一步把設計進入電腦化的時代,本論文也是在替設計做一次的資料累積。

五、 寫作策略

本文的在這一部份,本文就余文中論文的寫作策略為何?即所謂(problematic)及論述的分析。

1.諸論

利用「語言」達到傳達訊息傳遞與溝通的目的,接著經由壁畫與結繩既是的過程,逐漸變到文字的階段。「文字」的發明象徵文明跨越的里程碑,「結繩記事」則開創人類最初採用「一組」具有意義而有效的符號化系統,來闡述和紀錄事件。語言、文字甚至壁畫結繩等,所代表的是為了達到描述與溝通所運用的「媒介」,不同的類型的媒介各有基本的邏輯架構,並藉由所屬的元件與規則的組構,達到描述的目的。

2.文獻回顧

依「建築元素、建築語彙與邏輯程序、方法」的觀點,關於建築構成之相關研究,有「模組化系統」、「支架體與填充體系統」與「形狀文法系統」三種類。這三種類型的研究,主要在於架構建築構成之元素與規則的概念,提供為系統化組構操作之參考。

3.積木的操作應用

從積木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以及積木的類型、組構、特性的探討,建構積木操作的基礎概念。接著結合「知識架構與知覺架構」的論述,建立積木「元件、組合體、組構規則」的操作架構。最後透過遊戲理論,探討積木遊戲學習的使用特性,再以福路貝爾的恩物為例,解說積木操作在教育上之應用。

4.積木與建築設計

以積木的元件單元對應建築的組構元件,經由排列、堆砌等方式,能夠完成建築組合體的組構,還可做為建築設計的思考與教育訓練的應用。本章從建築的觀點與建築師的設計操作出發,探討積木操作與建築設計的相關性,在結合「感應認知與描述系統建立」和「基礎性與特殊性」的概念,提出「原型」和「主題」兩種建築積木的操作類型,成為積木之建築設計形式組構的基本型態。

6. 案例操作

綜合前述「積木的操作應用」與「積木與建築設計」的討論,瞭解積木的發展、類型、組構等相關概念,以及建築設計的關聯性,皆下來引用Mario Botta與Tadao Ando兩位建築師的住宅為案例,實際以「積木」做為建築設計思考與操作的媒介,分別進行各個住宅案例的組構,並且經由整理和分析,嘗試發掘兩位建築師住宅案例空間組織與型態特質。

六、 與自己研究方向的關係

本論文可以區分為兩大方向來談,建築的構成及積木的方法就這兩項分開敘述

建築的構成

本論文提及的三種建築類型構成

「模組化系統」「支架體與填充體系統」「形狀文法」這三點,對於筆者的未來要研究的斗栱的形構法則來說,模組化的研究「模組化系統」可以運用的層面,可以增進對於筆者對於斗栱的系統化建立斗栱的元素的層級關係,並建立資料庫系統。「支架體與填充體系統」則和斗栱只是單元的元素架構就無相關的對照,「形狀文法」則對於斗栱的生成過程有明顯的規則及相關方法論述。

積木的方法

積木法則的理論則對於斗栱初期的研究生成過程中的象徵替換作用,先將斗栱複雜的形式,轉換成積木最簡潔的原形在進行所謂的生成探討,可以減少對複雜性高的斗栱結構減少影響的因素干擾。

七、 優點與侷限

本論文優點:

在建築的構成方面

在建築的構成方面,本論文所提的積木生成法則,對於將以前的案例分析的過程,可以再做進一步的推向前,在之前的研究報告中,大多分析建築的思考過程中的圖是分解,不然就只有設計者本身對於設計詮釋,然這樣的法則對於解析建築構成可以運用較科學性的論證。

在電腦輔助方面

積木的設計在最初的想法是以原形的形體,讓小朋友接受立體的概念,現今的電腦立體運用模型大多都以這樣的原形,進行組織及價購複雜的立體世界。建立一套法則對於在電腦輔助設計上就猶如,是一個超做的過程,這樣的法則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是其貢獻,可以共下一次的研究者有所依據,在跟具這樣的依據,進一步的作修正或檢討,以利電腦輔助設計方面的精進。

在設計方法方面

在設計方法方面,積木好比我們在做設計的量體模型,積木的設計思考對於我們在操作設計時能有效的建立設計者本身的立體思考的激發。

本論文的侷限:

現今在建築設計界,所探討的建築形構,大多是屬於平面的探討也就是所謂的空間的探討生成的過程,對於立體世界得探討多數沒有方法可循,況且理體世界得探討涉及空間感覺、空間尺度、立面材質等等相當複雜的因素影響,但就以形構來解決設計思考問題可能有點單薄,這會使研究者陷入一種數據化、規則化的一種迷失,以為這樣的研究就會達到所謂的解析建築設計思維,但是有很多的因素都已去除掉了,所以才會達到建築形構推論的完美性,但事實不然,應以這樣的推論為主軸,在陸續加路可變的因素,使的最後可以達到,建築形構的完全推測。

八、 結論

撰寫一篇水準之上的論文確實不易。從研究動機、背景、目的、範圍、程序、方法、名詞解釋、各種限制及文獻的探討等等工作必須有十全的瞭解。掌握了以上的資料之後便要棄而不捨得去做實證研究工作,以其實驗結果映證先前之假設或推翻假設,得到具有價值性的結論,並做成建議案,如此才能確實發揮了學術論文的價值性。從蔡仁宏的論文裡,可以發現他極欲從以前的資料中整理出自己所創見的想法及見解,運用了實驗性的手法來對這些映證,做一番的詮釋,但在實證的論序中,過程有些繁雜不清楚性,對於讀者想深入的研究,可能會產生疑惑。目前國內各界有關學術研究機構正在快速的發展中,這對未來提升設計思潮及建築空間設計的水平有重要的助力。尤其大量引進各種科學性設計思考研究方法之下,在研究質與量皆能同時成長,這是可以預期並值得努力之處。



參考資料:

研究報告

蔡仁宏,2000,積木在建築立體形構運用上之探索,東海大學

Stiny,G.,1980,

”Introduction to shape Gramma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3.No.4:pp.187-210.

Stiny,G.,1980,

”Kindergarten Grammars:Designing with Froebel’sBuilding Gif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7.No.4:pp.409-462.

楊裕富,1998,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田園城市,台北

楊裕富,1998,設計論文寫作,雲林

朱有為、劉舜仁,1994,《積木在建築設計過程中的運用》,《第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華名國建築學會

劉舜仁,1995,The composition of Space in Architecture,東海大學

林貴榮,1996,歐洲建築語彙 :以法國建築圖釋建築元素與類型,驚生文物。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