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楊裕富->>|在台北在雲科大在研究室在建築師事務所在寫書房在設計教學網在數位設計學堂

楊裕富開課:專題研討之作業

研究生:林琨閎  

題目:設計史-後現代設計之風範主義建築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前言 

風範主義建築起源與定義

  後現代主義是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繼現代主義之後,前衛藝術思潮的總稱,又稱為後現代派。後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築領域,後來逐漸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藝評家對後現代主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現代主義的藝術中心在巴黎,後現代主義的中心在紐約。風範主義這名詞的觀念大約在20年代德國的藝術家們開始提出,而逐漸受重視,到第二次大戰後的1955年首次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所舉辦的16世紀藝術之展覽,稱為「風範主義之勝利」,引起藝術界的重視與轟動,而後現代主義的風範主義是20世紀中的產物。這裡所指的風範主義是指大約1520年至1590年之間,當文藝復興運動進入巴洛克時代之前的過渡時期,在設計史上所呈現的特殊風格而言。這個時期設計上的特徵,顯出畸形、矛盾、怪異、逃避現實、不合理、反古典及變態等特性。這個時期也正值反宗教改革及宗教改革的動亂與戰爭。歐洲正分裂成舊教徒與新舊徒、教皇與皇帝之間戰爭頻仍,到處殺人放火,教皇的權威不復存在,人們正處於恐懼、失望、徬徨,而對一切道德觀及價值觀表示懷疑的時代。


范求利與風範主義之掘起

范求利在他的「複雜與矛盾」一書中提出,除了鼓吹革命性的包容正反因素的「Both-and」觀念之外,同時也建立了風範主義建築路線的理論基礎。范求利所指的矛盾性,實際上就是風範主義建築空間與形式中對比的驚人效果,以及打破和諧與統一原則的反古典路線。范求利認為:恰恰相反的,建築美感的產生,往往起於建築師克服了建築內外空間上的矛盾、克服或調整了建築計畫與建築外形之間的矛盾、保留或調整了尺度與尺度立面美感之間的比例,進而產生一種耐人尋味的「美感」,以范求利的用語來說,這樣的建築與空間,才具有「詩意」,才是好建築。范求利在1962年所設計的住宅,可以說是現代風範主義建築的先例。該住宅的正面基本上是極為對稱的處理。入口開在正中央,但在左右牆面上窗子的開法,卻故意打破了正面上的對稱原則,使其立面上對稱與不對稱成為明顯的對立。入口的大門 又急轉彎的做在右側,完全違背了一般人的期待,造成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在室內通往二樓的樓梯,又故意隱藏在壁爐後面,達成極狹窄而不規則的彎道與周圍寬敞的起居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有意造成內部與外部之對比,以及內部各種傢俱擺設之間的不和諧,以及暗示性的效果,皆表示一種對現代建築中,過度簡單、貧乏的嘲諷,是典型的風範主義建築手法。



風範主義建築之特徵
  風範主義建築在第二次大戰後逐漸被人重視,不是沒有道理的。風範主義是在藝術風格上表現一種對既成律表示懷疑及反抗的反古典風格。就如同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代的人們,二十世紀初飽受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韓戰等戰亂摧殘,尤其歐美人的心理皆存在著對文明及道德之懷疑及內在的不安情緒。如米開朗基羅在西元1524年至1526年間完成的Lorenz Ian 圖書室及其門廳中也顯示同樣的特性。他為了使空間上達到對比的效果,使門廳空間處理得又高又窄,使人在此處感到不安。並使閱覽室在空間比例上處得又矮又狹長,與又高又窄的門廳形成強烈的對比。米開朗基羅在此表現的手法並非是對稱與和諧,而是故意表現動盪與不安,以創造一個戲劇性的氣氛。
  另一風範主義代表人物Giulio Romano 在義大利Mantua所設計的Palazzo del Te 裡的風範主義手法更是令人震驚。這種有意的對古典建築傳統加以諷刺與歪曲,以及一種近似畸型的處理手法,使Giulio Romano 變成風範主義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同時也是最受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熱愛與模仿的對象。


風範主義建築與折衷主義之探索
  在後現代建築中,第一個風範主義特質在於其極端的折衷主義態度。Jencks在“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一書中,所闡述後現代建築幾項原則中,第一個原則就是折衷主義的路線。同時在該書的結論主張採取極端的折衷主義的態度事實上十六世紀風範主義的原意,就有折衷主義的含意。後現代建築之趨向於風範主義式的折衷路線,是一種堆集各種形式要素的Collage 式的折衷主義。也就是在建築平面及立面上,將各種從古老建築或其他地方選取的建築要素戲劇性地堆積在一。折衷主義雖然選取各種形式要素,但其中仍有精練之過程。Collage 式的折衷主義則多少含有諷刺性,與玩弄式之嫌。

風範主義一辭來自於義大利文Maniera。在16世紀風範主義藝術家們常用Maniera 。在16世紀風範主義藝術家們常用Maniera一字,以表示他們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風格。當時對Maniera的定義為:當藝術家們不只模仿自然,而從古代或從偉大的大師作品中,將最美的部份挑選出來,重新加以組合,則產生偉大的風範。因此這種折衷主義式的風範主義,本有創新的意圖在內。19世紀建築師們走完純模仿的復古主義,為了進一步創造新的風格,不得不走折衷主義路線。折衷主義路線如同在練武術一樣。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必先模仿歷史上各有名氣的派別。等到有一天吸取了各家之長處之後,將融合各家之長而創立一個新的個人風格一樣。因此後現代建築之恢復折衷主義路線,本來應該多少讚許的,但是Jencks卻以記號學中的語意理論,大談折衷主義之必然性及優越性。因此折衷主義態度變成如脫韁之馬,任意選取各種歷史性建築要性,胡亂堆在一起,使折衷主義創新的原意,演變成玩弄記號理論的怪物。

其實後現代建築的大將菲力普早在1955年所發表的「現代建築之7 項支柱」文章中,明確地表示他的建築將走向折衷主義路線,並提到說:『密斯是一個天才,但我逐漸變老了,而且開始厭惡他的東西。我將來的方向是確定的,是走折衷主義傳統,但不是學院派式的復古主義,不用古典的柱式,也不用哥特式的尖塔,我將選取一切歷史中我所喜愛的東西。』
  後現代建築另一風範主義特質是在強調形式上極端對比與矛盾。對比原則本是各種藝術創作中普遍被使用的原則。但製造對比與矛盾。目的是製造令人驚訝的效果,並與人強烈的印象。後現代建築之代表人物,如奧地利Hans Hollein說設計的維也納一家珠寶店門面處理,屬於典型的後現代建築之風範主義手法。Hollein 在立面組織上採用了簡單的幾何方塊。但採用這種幾何型,卻避免早期現代建築之純淨白色而採用富於色彩的大理石塊。同時在這由簡單幾何方塊組成的立面上,故意做出線條極為復雜的流線型開口,並做出內部冷氣管道之出口。在這幾何形與流線形之間,簡單與複雜之線條之間,天然大理石與金屬之間的對比與矛盾,都是建築師故意製造令人震驚的、非理性的風範主義手法。這種對比與矛形手法也出現在Robert Stern所設計的住宅Westchester Residence 中。在平面上無數複雜而不規則的析線與規則的直角形對比,在外部形式上,粗糙而厚重的天然石材平台與其上面所蓋的輕巧而細薄的住宅牆面,形成極不和諧的對比關係。
  後現代建築最後一項風範主義特質在於追求個人英雄式的驚人效果。追求驚人效果的手法是風範主義建築中追求極端對比與矛盾之進一步表現。通常以奇異而古怪的形式以求達到其目的。記號學中的語意理論,更助長了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們對於象徵手法之大膽與任意嘗試。



結語

後現代主義之趨向於風範主義建築路線,也有其正面與負面的意義。正面的意義是在於其建築語言之多元化,並在建築設計中注入了個人的創意與活力,使建築形式表現上恢復了一些感性的成份。從創意的觀點來說,風範主義態度並不只是在16世紀才發生。任何富於創意的藝術家,皆多少有打破傳統而標新立異的內在衝動。後現代主義之趨向風範主義建築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在於其走向形式主義路線,表現社會內在的不安與危機。這種表現常以極端的手法或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另外過份盛行的商業主義風氣等,皆表現西方世界在精神上的不安與恐懼所帶來的危機。古今中外的建築,始終不能脫離實用性的領域,如工程技術、材料及使用方面以及符號性領域,如審美效果、形式等兩者的結合。後現代建築幾乎完全偏向於審美效果等符號性領域,使建築的形式問題佔了絕對優先的地位。尤其早期現代建築大師們非常重視的,建築之社會性意義及建築師對社會之責任等完全被忽略。透過現象學及存在哲學的傳播,部份西方建築師的想法逐漸接近東方的想法,若試圖想研究了解或跟隨後現代建築路線,必須先去了解後現代建築之本質。





參考文獻 

體驗建築。漢寶德譯,拉斯穆生著。台隆書局。民69年。

建築模式語言。王聽度、周序鴻譯,亞歷山大著。六合牛津。民83年。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楊裕富著。田園城市。民86年

設計的文化基礎。楊裕富著。亞太。民87年。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