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研究作業

楊裕富MSA事務所建築設計後現代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形狀文法之操作 

研究生:林琨閎 課程名稱:專題研討一二,開課教師:楊裕富

從程序導向到行為主義導向而後所延伸的空間模式語言、形狀文法、設計的表達理論、參與式的設計及開放建築的設計,這是設計方法的發展過程,每個理論之概念操作都不一樣,但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建築更能快速、順其自然與符合需求,而去做研究建築部分,分為本體論與方法論

本體論是為何如此做(why)、思想,是哲學部分

方法論是如何做(how)、方法設計方法就是方法論這一部份,從做法到觀念是有一定的差異,而設計方法就是要縮短這樣的距離。

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形狀文法這一部分

形狀文法(Shape Grammar)它是規則、清楚、程式化及電腦化且還在實驗階段

先舉例兩個所操作的形狀文法(Shape Grammar)的方式

一個是製作玫瑰花,由一正多邊形去定基準點然後放大或縮小旋轉到平移先設定參數然後產生一個新的多邊形最後重複上一步的做法到形成玫瑰花第一次設定的參數太大造成正多邊形越分越開並且離開原本正多邊形行成螺旋狀第二次經過修改並重新設定參數就行成玫瑰花的模樣(如圖一)

圖一

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如此這樣因為形狀文法需要清楚、規則的模式去進行若改變了它所設定的模式將會打亂它的造形及形狀,後來發現形狀文法可以用電腦輔助設計使用CAD設定好參數去行成圖片在看過其他形狀文法的書籍與論文後形狀文法為了程式化與電腦化同時為求該系統之有效性,初步發展一套立面分析與生產的電腦程式,以輔助建築語彙後續發展之進行。由於國內設計界普遍使用 AutoCAD,考慮未來的應用性以及後續研究的發展性,的電腦輔助系統選擇由 AutoCAD所提供的AutoLISP語言撰寫而成。



一個是以幾種元素來製作一顆樹立面結構分成I++、I+、I、I-、I--、II、II-、III+、III及其它,表現樹的層級演化,不同的元素所行成的樹型也就不一樣,這也可用於基因學與生物學對實際植物形狀的改變

在這操作後發現各形狀文法的自主性強,兩種文法之間的進行方式很難相互配合使用因為開始使用的元素與符號不同等因素造成無法去混合使用或混合以後變的很奇怪。

操作兩個形狀文法過後最先的玫瑰花是以平面為主的描述像傳統建築的平面第二個樹的演化是立面為主的描述像是老街立面或窗戶形式

作為一個分析、歸納形式的工具而言,形狀文法確實發揮了相當大的長處。在合乎邏輯且嚴謹的條件下,將既有的形式案例以一條條的生成規則表示,經由這樣的規則所生產的形式,不僅可包含既存的形式案例,甚至可以產生一些符合規則但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例子,此意味著有些案例可能是曾經存在於世上而現在已消失,或有些案例可能存在世上某處而未被發現。但無論如何形狀文法所生產的結果有一定的範圍,結果的數目是一定的。而目前對形狀文法的探討只適用於過去存在的例子,對於未來下一個形式的產生過程並不一定適用,也就是因為這一原因,使得形狀文法的功用多半僅止於分析的工具,對於生產設計的幫助並不大。 

形狀文法的理性分析能力,已經有實際而明顯的例子足以證明。但是形 狀文法用來做為一個設計的工具,目前仍是個爭議的話題 

「假如是用文法來作設計,將不能避免地是從一個起始形到最後結果的線性過程。這個過程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有關形與設計的訊息。....形狀文法並非設計文法,而是統合一組相同風格的設計之方法。」(王明蘅,1991:148) 

形狀文法(Shape Grammar)一直被視為是完整、連續、不可截斷的設計分析歸納法則,學界一直無法將這種獨立、封閉的法則混成使用,導致雖然有許多建築大師或偉大建築作品的形狀文法被推導出來,卻只能反覆的進行分析推演,或只是用來生產同樣性格的產品,而無法生產出新的產品出來,因此形狀文法長久以來一直無法應用到設計生產上的操作。 

參考文獻

建築的涵意。劉育東著。胡式圖書出版社。民85年。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楊裕富著。田園城市。民86年

設計的文化基礎。楊裕富著。亞太。民87年

論文摘要

金門傳統民宅平面形狀文法構成之初探 李楊勝、劉舜仁

形狀文法的混成實驗 高鼎翔、張國欽、陳煒任

城鄉空間邏輯 林峰田 
 

回研究作業  到高科技後現代研究室

回首頁

回設計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