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楊裕富->>|在台北在雲科大在研究室在建築師事務所在寫書房在設計教學網在數位設計學堂

楊裕富開課:專題研討之作業

研究生:羅彩雲
指導教授:楊裕富
論文設計評論制度的建立 

楊裕富、羅彩雲(1996. 6. 12) 
  
  
  
  
  

一、前言 

    自工業設計被引進台灣之後,在台灣也以經歷了約40個寒暑,然 
而在一般人的觀念之中,設計所講求的是一種實務的領域,一種技能 
的訓練,卻也一直無法提升到一個學術研究的領域。 
    就我個人而論,設計其實並不只是一項技能,在他已經成為一門 
學科之時,我們就可以將這樣的學科,發揚到一個學術研究領域的階 
段,果然,研究所的成立,已經使得設計研究往前踏出了一步新的領 
域。然而,對於目前研究風氣的缺乏,實在也令人深表遺憾!為什麼 
我們的研究,並不能受到企業界或學術界的認可? 
    深思其種種原因,筆者認為其最大的緣由,來自於批評制度的未 
建立,國內設計研究的領域,常常是由研究所的老師及學生的論文研 
究方向所領導,然而一件論文產生之後,由於設計評論的未開發,此 
本論文的貢獻,就僅僅變成政大論文中心的一本裝飾罷了,對於這樣 
發心思的作品,卻也未能得到其應有的效果。實在是國內評論制度的 
未建立,所造成的一種缺憾。 
    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國內設計評論制度的建立,實有其必要的 
需求。然而,要如何建立國內的設計評論制度?首先必當先對設計評 
論與設計評價作一番認識,而後我將探討國內其他領域的評論制度, 
藉由其他評論制度的優缺點,擬訂設計評論所追求的目的方法及範圍 
,進而對台灣的設計評論作建言。 
  

二、設計評論與產品評價 

    一般人之所謂的產品評價,主要是針對產品本身的「物」來做評 
價,評判的重點在於好與壞,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好」的設計與「不 
好」的設計,而去評斷設計的好壞,可以參照許多設計評選辦法,然 
而就這些評判的要點,亦往往在於對產品的機能性,創意性,造型性 
,人因操作......等等以課程所學相關領域的一種評判,這樣的評判 
,牽涉到個人對「好」的設計之認知程度,以下列舉一些人對「好」 
的設計的看法; 

    Wilkhahn(德國辦公家具廠商) 
    其認為好的設計應具備長久的堅持性,除了堅持設計文化與 
    傳統之外,更應該肩負重大的環保責任。 
  
    Ziba Design (美國產品設計公司), 
    其認為好的設計,要能解決問題,不能儘講求外型的優美。 
    除此之外,也必須在顧客的要求,製造流程及環保問題三者 
    ,找出妥善評成的解決之道。 

    Yellow Design (日本產品設計公司), 
    其認為好的設計要能為人類創造及實現夢想,且應該不帶設 
    計師本身的風格。要能讓消費者容易接受,進而改善生活品 
    質。 

    HOYO和鈺(台灣廠商), 
    其認為好的設計要能為企業獲得利潤。(王德華,1995) 

    由以上的種種論調來看,設計與實務結合的理念是非常的強烈, 
而產品評價的領域,正是在這樣的範疇之內,對設計的作品評定好壞 
。 
    而我所謂的設計評論,並不是在於這樣的範疇之內,評論並不一 
定是去評定好壞,好與壞亦不能代表評論的意義,因為評論是與評論 
者所切入的觀點,有者其大的關係。 
    評論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我能提出我的論題,你也可以提出你的 
論述,這樣的爭議,並不在於對與錯,而是在於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 
,進而激發出對事情多元化的論點,藉此提升研究的領域及水平。是 
故他所代表的並不是絕對的肯定與否定,贊揚實並不一定是擁護,批 
評也不代表全不支持,只不過是思考的切入意識相雷同罷了。 
  
  

  
三、國內其他領域的評論制度 

    在國內其他領域的評論制度中,文學評論可以說是發展的最為完 
善的一項評論制度,而在此我們將從藝術評論的領域來看設計評論。 
    在藝術史學裡,藝術史、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幾乎是三位一體的 
。一般而言,藝術批評對藝術作品的探討,可以分成三種:歷史的批 
評、再創的批評、及評價的批評。 

    所謂歷史的批評其目的在於重建一件或一群藝術作品的特有審美 
上之特質,來分析其有關的史料、社會、思想等方面之因素。 

    而再創的批評,主要是反應批評家個人對藝術作品的印象。 

    致於評價的批評:係對一件作品的價值及其與其他人類價值的關 
係提出評判。 

    而就設計評論而言,他的範圍可以歸納為對「人、事、物」三個 
領域來做評斷,對於「人」的評論,就像是談「吉岡道隆對早期台灣 
設計的影響」這樣的論題,就是在「人」的一種評論;而對於「事」 
的評論,比如像是「工業局五年計劃對設計教育界的影響」,就是對 
「五年計劃」所下的評斷。至於「物」則是對產品所下的評斷,特別 
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物的評論與產品評價,所不同之處是產品評價是對 
於產品的物理性價值做評估,其評價值是「好」與「壞」,而筆者所 
謂之評論,其著重於此物品背後的意義,產生的背景,及此作品對當 
時或後世所造成之影響。 
    而筆者在此提出另一個評論的範圍,是對於設計出版品的一項評 
論,書評將有助於設計理論及教學的提升,鼓勵出版,將會是對整個 
設計學術的一項貢獻,所以,玆將其從物的評斷中獨立出來。 
    而什麼樣的人才能去做評論,基本上筆者認為任何人都可以去做 
評論,所必須要求的是,其評論者所應具備的能力資格,來做評斷,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要求: 

    對設計的廣泛認知,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設計的認知都不 
清楚,那如何來談設計評論,這樣的認知包括對設計作品,設計史, 
設計管理,文化研究......等等的各種養成,而對設計所下的定義, 
此定義將會影響設計時所切入的角度。 

    對設計家的認識,在設計的人與物的評論中,往往必須牽涉到人 
的因素,因此對設計家的廣泛認識,亦是重要的一項資格。 

    對生產技術的了解,設計是一種多元化的科目,設計與生產往往 
亦是無法分割,如此具備生產加工的知識,亦有助於對設計的評論。 

    強烈的作品感受力,對生產技術的了解,我們可以說他是一種物 
理性的判斷,而感受力則是此作品的一種心理性的判斷。 

    明智的判斷力,判斷力的邏輯思考,主要是針對評論寫作時,如 
何讓自己的論點予以明晰化,要能站的住腳,亦要做評斷。 

    以上是個人對設計評論所應具備能力的一項簡單論述。是最基本 
的評斷能力,然而,評論者的視野當然是越廣越好,所接觸的範圍及 
能力,將有助於評斷時的依據。 

四、結論與建議 

    對於設計評論,基本上筆者是站在一個學術研究的基礎上,評論 
的越熱烈,則設計的學術基礎則越趨近於明朗化,亦能相對的提升學 
術的水平,然而,在中國人人情的包袱及傳統思想之下,「批評別人 
」往往是被歸類於一種缺點,殊不知評論亦是一種動力,能導引學術 
研究到一個更好的環境。台語有句俗諺;「互相漏氣求進步」,評論 
者的心態與受評者的心態,是整個評論制度建立的一項重要契機。 
    待眾人皆有「對事不對人」如此的認識之時,相信國內設計評論 
將能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一期待這樣一個「百家爭鳴」批評時代 
的來臨。 
  

參考文獻 

楊裕富,1994,『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二):設 
  計史學基礎』,雲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郭繼生,198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張廣智;張廣勇,1992,『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學』,台北:淑馨出版社。 
褚柏思,1982,『史學史書史論』,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爾敏,1988,『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杜維運,1982,『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簡後聰;林君成,1993,『歷史編纂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布洛克著、周婉窈譯,1990二版,『史家的技藝』,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倪再沁,1993,「藝術評論之理論與實際(上)」,『藝術家』222期,P.363∼372 
倪再沁,1993,「藝術評論之理論與實際(中)」,『藝術家』223期,P.279∼289 
倪再沁,1993,「藝術評論之理論與實際(下)」,『藝術家』224期,P.293∼303 
王德華,1995,「什麼是好的設計」,『設計』60期,P.112 
Jonathan Woodham, 1995,「Resisting Colonization: Design History Its Own 
  Identity」,『Design Issues』,Vol.11 
John A. Walker,1890, 『Design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Design』, U.S.A, 
  Unwin Hyman Inc. 

 

回首頁 回研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