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富設計教學網
|創意思境|創意活力|空間設計概論|後現代設計藝術|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文化基礎|三羊開泰|
課程研習:專題研討(一)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學生:陳乃菁
藝術史與藝術批評
一、前言
郭繼生先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一書中提到:
不可否認,台灣美術界的一大問題是藝術批評。正如筆者在〈當代藝術發展與藝術批評的實踐〉一文中所指出,目前台灣的文學批評似乎比藝術批評成績較好,許多報刊、雜誌上談論美術的文字,不是新聞報導,就是公共關係的宣傳看板。批評精神的喪失與批評氣候的惡劣,導致文化創造力的衰落。如果我們把藝術批評定義為對藝術作品的描述、詮釋與評價,那麼很明顯的,藝術批評與藝術史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我們要對現代及當代的台灣繪畫加以批評性的整理,那麼對於藝術史學的重視是不可或缺。..... P156
台灣文化的急速成長及生活方式的急速變化,大眾文化的性格似已形成,則有多元化的趨向。藝術文化在現代的環境既有多元化的發展,傳統的觀念也正被新一波的改變而逐漸走向以商業、消費目的為取向。從好的方面來說,是顯現了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從不好的方面來說,是顯現台灣的價值混淆。
所以,目前的台灣正是需要藝術批評的制度,正因如此,如郭繼生先生上述所言,接著於藝術史學的了解和探究才是能夠建構藝術批評制度的法門。了解藝術史的淵流脈落,以及思想模型的規範體制,再者,有這樣的基礎才能夠再去建構一套屬於台灣本身藝術史源流下,完整的評論模型與制度。
二、藝術史學論述
我們一直所學習的是西方的藝術觀點,認知的是西方美的元素與歷史淵源。我們直覺的會以西方美學的角度去評判藝術作品,觀念裡其實是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強大影響。
西方論述之所以如此強勢,我們又如此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西方主流論述又是如何形成的?
以下如”人性精神”及”理性模型”的建構:
先提點關於西方的啟蒙運動對於設計的影響模型:
引述楊裕富先生「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一書中摘要:
從藝術與設計的角度,來看西方的啟蒙運動。那麼啟蒙運動正是西方藝術家與設計家”學院化”的年代。形成的”理性”詮釋,特點以下:
1. 人類的知識是人、事、物”一維統合觀”。
所以人的模型、事的模型、物的模型,基本上是共一結構,人就是”物(自然)”這個大宇宙的小宇宙。藝術家與設計家就是要透過這”宇宙”的了解來表達出”超越自然”的美感與優雅。
2. ”王權說”與”官能說”。
啟蒙運動雖然企圖以天賦人權來推翻君權神受,不過從巴洛克、洛可可乃至新古典主義,基本上歐洲是處於王權高漲與民族國家意識強烈的時代,藝術品作為王權貴族國家的象徵遠勝於作為實用的工具,另一方面,美感則更注重視覺可見與俗世肉欲奢華,可稱得上,以感官功能評判美感。
3. ”地動說”與”理性模型說”。
雖然地動說早在中世紀末提出,但是直到巴洛克以後神權退位,地動說逐漸深入人心,藝術家反應神權退位倒不只表現在創作題材上,更因此而追求造形、光線與空間上的”動勢”,這是宇宙模型轉變所致,另一方面,前現代的新古典時期”宇宙模型”又有回復幾何(理性)曲線的傾向,可視為藝術家的新的理性模型說。.....P125
再者,影響西方設計史與藝術史的重要論述:
黑格爾美學與溫克爾曼藝術學:
當今西方設計史與藝術史深受德意志民族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日爾曼民族的黑格爾與溫克爾曼。.....P109
黑格爾及溫克爾曼所提出的”現代精神”:
黑格爾的美學與歷史哲學所建構的”人性模型或理性模型”一方面將人性化約成條頓民族特性(亦將條頓民族的”理性”普同化為全人類的”理念”);另一方面,將藝術的評價以理念或精神為唯一依靠。黑格爾並加速促成近現代的藝術與設計,改變了由目眼可感出發的順序取向,提供的是”心眼可感”然後才是目眼可辨。
而溫克爾曼對”藝術學”或”式樣學”的定位提供了目眼可見的”分析方法”與”式樣是精神的反映”的理論基礎。.....P130
另外,在「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文獻分析中引述郭繼生的觀點:
郭繼生先生「藝術史研究方法之回顧與前瞻」:
西方藝術史學(的規範)在於:
1.史實的搜集與整理。
2.藝術生產時,相關的文化、社會、經濟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3.對史實的闡釋與可信的程度(史實合理性的程度高低)。
西方藝術史學的發展:
1.16世紀前的考古與博古主義(史料保存紀錄)。
2.16世紀後的藝術家傳記與藝術品紀錄史。
3.18世紀前後文化史與風格史興起(溫克爾曼與沃福林)。
4.19世紀後進一步的發展。
a.圖像學
b.結合心理學、精神分析
c. 結合社會史
d. 結合精神史、文化史
e.結合觀念史
5.現代藝術對藝術史寫作的影響。.....P73
「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文獻分析中引述費寧的觀點:
費寧先生「藝術史與藝術史方法:一個批判的文選集」:
1.藝術史是指具有視覺內涵的藝術品歷史性探討。
2.建築史與藝術史的關係密切。
3.設計史與工業產品的特殊性。
4.藝術史與藝術理論。
藝術理論指:一種企圖將表面上看起來無關的因素解釋出其間關係的企圖,許多理論工作將其”探討方法”視為理所當然,而理論中不必奉告。事實上,對理論的了解,則一定要先了解這理論所用的”探討方法”。.....(藝術)理論是基於兩個市場而出現的:其一,透過對藝術實務的了解,進而建構出對藝術創作實務更容易瞭解且更精確的說法。其二,大學裡分科教學的需要,實務的學習透過分科的主題,學術規範的累積,而形成更有效的教學材料也稱為理論。
當今西方藝術史理論的發展,通常有以下的發展分期:
1.遠古至文藝復興期﹔初發期
2.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期﹔傳記描述期
3.十八世紀期﹔文化史時期﹔文化發展循環期
4.十九世紀期﹔文化史時期﹔經驗主義期
5.二十世紀初期:現代主義反應期
6.二十世紀中期:多樣化時期
7.二十世紀後期:新藝術時期.....P78
藝術史是一門知識和學問,它主要是對於特定的藝術作品去作分析及詮釋模型的學術性研究。而藝術史的目的同是想了解一件藝術品是產生在怎樣的文脈環境,進而還其面目,了解當時的表現方式、規範、文化等。由設計與藝術史學論述的理論,理解、分析再建構,產生本身知識的自主性及主導權,建立台灣藝術文化的批評論述模型。
三、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乃是對於藝術作品,主要從審美的立場,加以描述與評價。關於描述與評價,理論上,必須先將藝術批評的方式分成”描述”作品與”詮釋”作品。對於一件藝術品的描述,一般批評家都可以做到,但是在作詮釋的時候,批評家而是常常會加入由本身觀點出發的詮釋。
如果將藝術批評的定義為對藝術作品的描述、詮釋與評價,那麼藝術批評就會和藝術史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藝術批評家在批評藝術作品時,是應該先提出所依據的一套先行假設及規範出來。這個就是藝術批評家應該要探討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史的流派時代及文化背景,更要注意的是對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同時也不忘藝術作品上所具有的審美上的特質,同樣的,這也是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相同的地方(藝術史的目標也在於分析及詮釋藝術作品)。
藝術史和藝術批評同樣的都是主要從審美的角度來對藝術作品加以評價。藝術史家對任何一件藝術作品審美的品質予以判定,在這一點上他即是從事一向批評。而藝術史相對於藝術批評的討論,有何不同?
郭繼生先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一書中摘要:
藝術批評對於藝術品的探討可以分成三種:歷史的批評、再創的批評及評價的批評。歷史的批評可以說是比較接近藝術史,也比較客觀。它的目的是重建一件或一群藝術作品特有的審美特質,分析有關的史料及社會文化思想方面的因素,以求對藝術作品儘量充分的了解。但藝術史家通常避免成為只是史料的編排者。
其他兩種批評,在傳統上都不是藝術史的範圍。再創的批評主要決定在藝術作品在欣賞者身上所引起的反應,通常不注意到歷史的背景。再創的批評主要也反應批評家個人對藝術作品的印象,因為是個人的,所以容易流於主觀。
至於評價的批評,通常對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及其他人類價值之關係提出判斷。因此這種批評並不太注意到作品的材料手法功用表現,而是以預先準備好的一套標準來評價一件或一群藝術作品是否合乎傳統或道德的標準,而這些標準通常祇是理想而已,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成見。.....P13
三、結論
藝術作品為什麼需要藝術評論。一個藝術作品如何去評斷優劣好壞,是並不能全然依靠主觀的評判,更需要專業、客觀的去分析評論藝術作品,並不是隨地撿來的垃圾就能稱作藝術品,背後所必須囊括的複雜性,更是需要藝術批評者審慎地去評斷。而評斷的基本,就必須依靠著專業知識,與熟悉藝術品的文脈環境,去作合理的批評。而在現代主義的美學觀點,已被後現代所改變的環境逐漸動搖了之後,我們目前更是急需明示,關於建構一套藝術評論制度的模型。
再引述楊裕富先生「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中的一段:
建構我族設計史與設計技術發展史的差異:
我族的設計史應是,透過對自己民族設計資源的深刻理解後,所形成反映豐富的、自己的民族設計資源的設計史學視野與設計史。因為深刻理解,所以能夠運用自如。.....P226
我國人已深受西方思想影響,在這個後現代社會,文化已經是個大融合的現象,也許,清楚地去分別中西文化已然不是重點。現今不但要建構我們的設計史與理論資源之外,還需要的是深刻理解後產生的評論模型,就是筆者所在強調的藝評制度,這是一個將必須存在的制度和觀念,現在的藝評制度尚未成熟化,卻經過一些媒體、雜誌的曲解,使得台灣的藝評變得有些混淆,究竟是看些熱鬧,還是真正的藝術評論。所以是必要釐清與整理的是已存在的文化差異,去定位本身的藝術文化模型,好為未來建構一個屬於台灣評論藝術的制度標準。
四、參考書目
1.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 楊裕富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六年出版
2.藝術史與藝術批評 郭繼生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出版
3.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 郭繼生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民國八十五年出版
4.藝術史的軌跡(上冊) 呂清夫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民國九十年出版
回研究作業 | 回設計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