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零壹試點林揖世XU林揖世BM林揖世豆林揖世金國圖下載

建築評論的理論架構研究

BY研究生: 林羿靜發表於2004年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The Constructive 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Theory
關鍵詞: 文脈 ; 理論詮釋模型 ; 關鍵性權力 ; 意識形態 ; 建築評論 ; 解神話 
英文關鍵詞: Ideology ; De-mythology ;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 
Context ; Authority power ; Idea model imitation 
[ 論[ 摘要 ] 
建築是大眾所使用的對象,建築對於大眾的影響有相當直接的關係,因此建築必須更被嚴格的檢視。義大利建築理論家曼夫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指出:”任何建築都擁有自身的批判性內涵”。而故嚴謹的評論體系可透晰建築的本質與思想發展,即便是最佳檢視建築客體的方法體制。經由對評論的發展史學與源流進行彙整,再佐以藝術史、建築史及設計史之立場與發展背景,可推衍將評論理論分為:意識形態批評、操作性批評、歷史性批評、一般性批評四個向度。

一般性批評針對實際建築本體的基本任務以及其形式實踐整理,並將建築競獎環境中所重視項目進行歸納與搜證;歷史性批評分述三種類型:社會批評、文化批評與歷時性批評,其共同關注對於建築「意義」的解讀以及傳達評論,並且主張文脈分析以及歷時主義的概念,將靜態的建築本體加諸二向文脈的評論概念,進而完整建築的所有關聯域;操作性批評,除了對形象的批評,最重要是提出對意識形態再生產的能力,重視在建築生產中出現的關鍵性權力事件,並將此做為形象與意義的交會;最終的意識形態批評,關注建築生產的意識形態、權力作用等,對於建築體追溯出生產的動機與過程,推論出在形成生產時所加諸的意識影響與操控的部分,最後需剝除掉加諸與指涉在建築事件以及建築本體上的意識形態,進行解神話的批判,這便是是建築評論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本研究擬將推衍出建築評論的理論詮釋模型,並審視歷史進行批判、繼承,以建立完整檢討與計畫的憑藉,佐以台灣當代的建築案例以熟成理論操作的適應性,冀望於理論模擬下有助於建築產業的發展,而在未來得以建全建築評論體系運用。 
[ 英文摘要 ] 
Architecture is the object to the public usage. And it has direct affec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public. So the architecture needs to be inspected stricter. Manfredo Tafuri, the Italian architecture criticizer, indicates, “Every architecture has it own meaning of criticism.” A criticism system, which is conscientious and careful, can clarify the origi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criticism, and with the art history,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design history, we can divide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in to four parts: General criticism, Historical criticism, Operative criticism, 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General criticism is to coordinate the basic mission and the form practice of an architecture object. Then make the conclusion for the events that place importance from the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s.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 represents three different subjects: Social criticism, Cultural criticism, and criticism for Timeline. These three subjects have the same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architecture and to transmit that. It stands for the context analysis and the idea of Historicism. And then it provides binary context of critical ideas to the architecture objects. Operative criticism, despites the criticism to the forms, it suggests the ability of the re-production for the ideology. As an intersection of form and construction, it focuses on the authority events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Criticism of Ideology. W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deology and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o infer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consciousness, we have to trace back to the production reason and process of the architecture objects. In the end we need to rid the ideologies those add on or refer to the architecture event or architecture object. This procedure so called de-mythology is the final goal of the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This research imitates the idea model of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We examine the history, we make critique, and we inherited the history. Finally we get with the cases of Taiwan Modern Architecture. We hope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ndustry and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system in the future.

[ 論文目次 ] 
■ 中文摘要………………………………………………………………………………i
■ 英文摘要………………………………………………………………………………ii
■ 誌謝…………………………………………………………………………………iii
■ 目錄……………………………………………………………………………………iv
■ 圖目錄………………………………………………………………………………vii
■ 表目錄………………………………………………………………………………xi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2
1-2研究問題與目的……………………………………….. ……………...3
1-3名詞界說與釋義……………………………………….. ……………...4
1-4研究範圍內容與對象…………………………………………………..6
1-5研究方法與步驟流程…………………………………………………..8
1-6文獻回顧……………………………………………..………………...11
1-7研究進程……………………………………………..………………...19

第二章 評論背景與理論回顧
2-1史論的梳理………………………………………..……………….…..20
2-1-1 設計史的目的與規範…………………..……………….…...20
2-1-2 藝術史、建築史論、設計史之敘明…..……………….…...23
2-1-3 藝術史與藝術批評…………………..……………….….…..26
2-2評論理論………………………………………..……………….……..28
2-2-1 評論與批評的敘明…………………..…….………….……..28
2-2-2 20世紀的評論理論原理原則………..…….………….……..32
2-2-3 評論理論之為用……………………..…….………….……..39
2-3藝術評論……………………..…….………….…………………….....42
2-3-1藝術評論源流說明..…….………….……..……………….....42
2-3-2藝術評論的目的..…….………….……..………………….....43
2-3-3藝術評論特性..…….………….……..…………………….....45
2-3-4藝術評論中心議題.………….……..………………………...55
2-4建築評論.………….……..…………………………………..………...60
2-4-1 何謂建築評論…..……………………..…………..…….…...60
2-4-2建築評論的類型..……………………..…………..….……....62
2-4-3建築評論的模式..……………………..…………..….……....67
2-5總結..……….……………..…………..……………………….……......72
2-6 論文寫作架構說明……..…………..………………………..…….......77



第三章 理論回顧與評論架構初擬
3-1 一般性批評.………….……..…………………………………..………...81
3-1-1建築形式的實踐…..………………………...………..…….…...83
3-1-2評價的批評….……..………...………………………..………...94
3-2 歷史性批評……..…………………………………..…………………...101
3-2-1 社會的批評………………………………..………...…….…...103
3-2-2 文化的批評………………………………..…………...….…...109
3-2-3 歷時性批評………………………………..…………...….…...117
3-3 操作性批評………………………..…….…………………….....….…...124
3-4 意識形態批評……………………..…….…………………….....….…...134
3-4-1意識形態的敘明……….....………………………….....….…...134
3-4-2建築的意識形態批評………….....……………….....….….......137
3-5小結─評論架構初擬……….....……….………………….......….….......142

第四章 歷史案例檢驗與評論理論開展 
4-1 建築評論理論操作……….....………………………….......….…...….151
4-2 建築史的評論準則檢證….....………………………….......….…........153
4-2-1建築書系統….....………………………….......….….....……...153
4-2-2前現代建築─布雜設計建築教育….....………………………160
4-2-3現代建築─包浩斯…………………………………………….165
4-2-3-1柯布(Le Corbusier)及其影響:《邁向建築》…………………....170
4-2-4後現代建築……………………………………………….…....172
4-2-4-1范裘利(Robert Venturi)及其影響:《建築中的複雜和矛盾》……...175
4-2-4-2詹克斯(Charles Jencks)及其影響:《後現代建築語言》…..…...180
4-2-4-3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及其影響:作者己死理論…….……183
4-2-4-4 塔夫里(Manfredo Tafuri)及其影響:《建築學的理論與歷史》…186
4-2-5小結…………………………………………………...….…….190
4-3 台灣當代案例驗證之理論運用……………………………………….194
4-3-1建築競圖──二二八紀念碑…………………………………..195
4-3-2建築案例──十三行博物館…………………………………..204
4-3-3建築獎──木雕博物館擴建工程………………………….…216
4-3-4小結………………………………………………………….…224
4-4 理論後設檢討批評…………………………………………………...226

第五章 結論
5-1 研究成果……………………………………………………………...233
5-1-1理論建構的起身………………………………….…………...233
5-1-2理論建構的最終………………………………….…………...234
5-1-3理論建構的成果…………………………………….………...236
5-2 理論檢討與研究限制…………….……….……………….………....238
5-3 後續研究與建議………………………..………………….….……...238

參考文獻……………………………………………..……………….………….240

附錄 
附錄一  台灣建築獎優良設計作品評估準則(一九九四)
附錄二  現代、後現代、晚期現代、與新現代之物象表徵整理
附錄三  完整建築評論表格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英文: 
1. Demetri Porphyrios (edited),1981,《On the methodology Architectural History》,Architectural Design 
2. John E. Hancock (edited) ,1981,《History In,of,and for Architecture》,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Hassan 
3. Manfredo Tafuri,1976,《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New York:Harpre&Row 
4. Phaidon Foucault,Miche,l996,《Art history and its methods》 


中譯: 
1. Alan Colquhoun著,施植明 譯,1998,《建築評論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 
2. Aldrich Virgil C.著,周浩中譯,1991,《藝術哲學》,台北:水牛出版 
3. Bell,Lone,Hess,Kare M.,Matison Jim R.著,曾雅雲譯,1993,《藝術鑑賞入門》,台北:雄獅出版 
4. Baudrillard Jean著,路況譯,1996,《藝術與哲學》,台北:遠流出版 
5. Barthes Roland著,耀進,武佩榮譯,1991,《戀人絮語:一本解構主義的文本》,台北:桂冠出版 
6. Bell,Lone、Hess,Kare M、Matison Jim R.著,曾雅雲譯,1993,《藝術鑑賞入門》,台北巿:雄獅 
7. Chalumeau Jean-Luc著,王玉齡 譯,1996,《藝術解讀》,台北:遠流出版 
8. Chalumeau, Jean-Luc著,陳英德,張彌彌譯,2002,《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台北:藝術家 
9. Christian Noberg-Schulz著,曾旭正譯,1990,《建築意向》,台北巿,詹氏 
10. Charles Jencks著,吳介禎譯,2000, 《後現代建築語言》,臺北:田園城市 
11. Clark, Roger H./Pause, Michael著,林明毅/陳逸杰/譯,1985,《建築典例:構形意念之分析與運用》,臺北巿:六合 
12. Duncan,Alastair 著,翁德明譯,1992,《裝飾派藝術》 
13. Foucault, Michel 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 
14.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i著,曾堉.葉劉天增 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滄海美術 
15. Grout, Catherine著,姚孟吟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臺北市:遠流 
16. Jimenez Marc著,欒棟,關寶艷譯,1990,《阿多諾:藝術、意識形態與美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 
17. Kenneth frampton著,原山 譯,1991,《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台北:六合出版 
18. Ludwig Hilberseimer Kurt Rowland原著,劉其偉 編譯,1999,《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台北:六合出版 
19. Lawson, Bryan著,楊青娟譯,2003,《空間的語言》,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20. Lyons, John著,張月珍譯,1992,《杭士基》,台北:書林 
21. Le Corbusier(1923/1997)施植明譯,《邁向新建築》,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22. Mclellan David著,施忠連譯,1990,《意識形態》,台北:桂冠出版 
23. Manfredo Tafuri著,劉先覺 等譯,,《現代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4. Miles Malcolm著,簡逸姍譯,2000,《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臺北市:創興 
25. Shafer Robert Jones著,趙干城,鮑世奮譯,1990,《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出版 
26. Susan Sontag 著,艾紅華,毛建雄譯,1999,《論攝影》,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7. Simonds, John Ormsbee著,陳逸杰譯,2000,《21世紀的花園城市:創造一個可居住的都市環境》,臺北市:六合 
28. Senie Harriet F./Webster Sally著,慕心/戴育賢譯,1999,《美國公共藝術評論》,臺北市:遠流 
29. Therborn Goran著,陳墇津譯,1990,《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桂冠出版 
30. Rob Krier 著,吳玉成中譯,1990,《建築元素》,台北巿,詹氏 
31. Venturi Rober(1965/1989),葉庭芬譯, 《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台北:尚林出版社 
32.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木浣原著,潘譯,1996,《藝術學手冊》,台北:藝社術家出版 


中文書籍: 
1. 二二八建碑委員會籌備處,1993,〔二二八紀念碑工程籌建經過簡介〕,《建築師》,6月號 
2. 王爾敏著,1998,《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3. 王瑗/朱易著,2002,《全彩西方建築藝術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4. 王銘鴻著,1989,《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巿,建築史與理論研究室:明文 
5. 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 
6. 朱文一著,1995,《空間、符號、城巿:一種城巿設計理論》,台北巿:淑馨 
7. 老硪著,1998,《後現代建築》,台北:揚智文化 
8. 呂清夫著,1997,《藝評家群像》,台北:史博館出版 
9. 呂清夫著,1997,《藝術批評與藝壇生態》,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0. 李明明著,1992,《形象與言語─西方現代藝術評論文集》,台北:三民叢刋 
11. 李玉龍 張建成 譯 ,1992,《新設計史》,台北,六合 
12. 李淑楨著,1993,《藝術整體性與社會歷史的反映》,台北,《雄獅美術》二六八期 
13. 李乾朗著,2003,《臺灣建築之美》,台北市:文建會 
14. 余東升著,1995,《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臺北巿:洪葉文化 
15. 汪坦主編,1994,《建築美學》,台北,洪葉 
16. 汪坦/陳志華著,1994,《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建築美學卷》,台北:洪葉文化 
17. 何秀煌著,1991,《記號學導論》,台北巿:水牛 
18. 沈起予主編,1990,《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 
19. 沐小虎著,1999,《建築創作中的藝術》,臺北市:洪葉文化 
20. 林柏年主編,1994,《二二八紀念碑設計作品專輯》,台北:二二八建碑委員會 
21. 林保堯著,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臺北巿:藝術家 
22. 林季芸著,2001,《建築設計方法》,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23. 林國芳,1999,《藝術創作過程之藝術理論研究》,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24. 林惺嶽著,1987,《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自立晚報 
25. 林宗義,1993,〔為何建二二八紀念碑?其政治、社會與歷史意義〕,《建築師》,6月號 
26. 吳良鏞著,1994,《廣義建築學》,台北:地景企業 
27. 吳煥加著,1998,《20th 世紀西方建築史》,臺北巿:田園城巿文化 
28. 吳威廉、高履泰譯,1998,《維楚維斯:建築十書》,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29. 胡湘君主編,2000,《遠東傑出建築設計獎專輯》,台北市:徐旭東 
30. 俞吾金著,1993,《意識形態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31. 姚一葦著,1996,《藝術批評》,台北:三民書局 
32. 姚一葦著,1878,《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出版 
33. 胡湘君/陳明儀/林芳怡執行編輯,2000,《第...屆遠東傑出建築設計獎專輯》,台北:徐旭東出版 
34. 陳木子著,,《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台北:環宇出版 
35. 陳伯沖著,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臺北:田園城巿文化 
36. 陳錦芳,1993,〔論二二八紀念碑第一設計案〕,《建築師》,6月號 
37.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38. 夏鑄九著,1992,《理論建築》,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刋 

39.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集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刋 
40.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9,《台灣藝評研究》,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41.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7,《台灣藝評檔案》,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42. 張效通等編著,1994,《建築計畫理論與應用》,台北巿,實力建築及都巿文化 
43. 張廣智著,2002,《西方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 
44. 張晴文著,2000,《台灣當代藝術家評論》,台北: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45. 張廣智•張廣勇 著,1992,《史學:文化中的文化》,台北:世界文化叢書 
46. 黃衍明著,1999,《住屋類型隻分類學研究初探-以雲林地區之住屋為例》,斗六,第三屆建築生產及管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 
47. 黃衍明著,1995,《都巿空間筆記》,臺北巿:探索文化出版 
48. 黃健敏主編,2003,《台灣建築獎專輯2003》,臺北市:建築師全聯會雜誌 
49. 黃健敏主編,2003,《台灣建築獎專輯2001》,臺北市:建築師全聯會雜誌 
50. 黃健敏主編,2003,《台灣建築獎專輯2002》,臺北市:建築師全聯會雜誌 
51. 黃才郎著,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巿:文建會 
52. 鄒德儂著,1992,《建築造型美學設計》,台北巿:臺佩斯坦 
53. 楊裕富著,1993,《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斗六:雲林科技大學 
54. 楊裕富,1994,《設計運動的批判: 現代主義、後現代與新現代》,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 
55. 楊裕富著,1994,《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國立雲林技術學院空間設計技術系 
56. 楊裕富著,1995,《1994設計寫作與碩士論文評析》,國立雲林技術學院空間設計技術系 
57. 楊裕富,1996,〔設計教育的演變:以西方設計教育對我國的影響為例〕,《大學校院建築相關系所教育規畫產官學研綜合研討會》 
58. 楊裕富,1997,〔建築的教育模式初探〕 
59. 楊裕富著,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田園城市 
60. 楊裕富著,1998,《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61. 楊裕富著,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亞太圖書 
62. 楊裕富著,2001,《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臺北:田園城市出版 
63. 楊裕富 林萬福著,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臺北:田園城市出版 
64. 楊裕富著,2002,《建築,設計,後現代論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65. 楊裕富著,2004,《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66. 楊永生編,2000,《建築百家評論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7. 郭繼生著,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68. 郭繼生著,1996,《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69. 郭文亮著,1988,《華岡建築》:〈建築專業雜誌的「論述的實踐」〉,台北:文化大學都市暨建築系學會 
70. 郭肇立,1993,〔一個現代紀念碑的批判性思考─從巴別塔到二二八紀念碑〕,《建築師》,6月號 
71. 郭文亮,1997,〔本土性的置移〕,《Dialogue》,10月號 
72. 陸蓉之著,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 
73. 陸蓉之著,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台北巿,文建會:藝術家雜誌社 
74. 孫全文 主持,1986,《近代建築理論專輯》,台北:詹氏書局 
75. 孫全文/陳其澎著,1989,《建築與記號》,台北市:明文 
76. 孫全文/曾梓峰著,1985,《柯比意建築中之矛盾與複雜》,台北:胡氏 
77. 孫全文/王振源著,1987,《結構主義與集體形式》,台北巿,建築史與理論研究室:明文 
78. 彭鈞義 楊裕富著,2004,《文化地景的保存:以竹圍類型為例》,中華大學,2004生態暨文化地景研討會 
79. 褚瑞基著,1999,《人與自然:有關建築,花園,城巿,景觀,評論,哲學,電影及文學》,臺北市:田園城巿文化 
80. 趙鑫珊著,1998,《建築是首哲理詩:對世界建築藝術的哲學思考》,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81. 鄒德儂編譯,1992,《建築造型美學設計》,台北巿,臺佩斯坦 
82. 漢寶德著,1988,《建築.社會與文化》,台北:境與象 
83. 漢寶德著,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84. 褚瑞基著,1999,《人與自然:有關建築,花園,城巿,景觀,評論,哲學,電影及文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85. 謝東山著,2002,《臺灣當代藝術1980-2000》,台北:藝術家 
86. 謝東山著,2000,《藝術概論》,台北:華杏機構叢書 
87. 謝東山著,1996,《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臺灣美術:art of Taiwan in the end of century》,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88. 謝康基著,1991,《語意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巿:臺灣商務 
89. 劉先覺 主編,,《現代建築理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90. 劉先覺 主編,,《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91. 劉育東著,1996,《建築的涵意》,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92. 劉其偉編譯,1989,《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台北:六合 
93. 滕守堯著,1999,《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出版 
94. 廖炳惠著,1990,《形式與意識型態》,台北:聯經出版 
95. 鄭時齡著,2001,《建築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96. 爆房子,1993,〔二二八紀念碑的空間政治─行於「無處」的變形蟲〕,《自立早報》,5月24日第10版 
97. 蕭默著,2002,《建築藝術欣賞》,台北:五南出版 
98. 蕭瓊瑞/林伯欣著,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卷》,台北:藝術家 
99. 蕭瓊瑞主編,,《一九九一台灣藝評選》,台北:炎黃藝術文教基金會 

論文: 
1. 朱曉芳著,2001,《以創作生成與大眾解讀來看當代的公共藝術》,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2. 邱明德著,1999,《塔夫利之現代建築評論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3. 林銘毅著,2003,《高工建築科學生建築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吳金鏞著,1994,《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構》,台北: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5. 邱琬琦,2000,《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制度改善之芻議》,台南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6. 曾翔姿著,2003,《台灣建築思潮於戰後現代化過程發展研究(1945年-2000年)》,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7. 施長安著,1989,《建築史方法論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8. 張亦財著,2000,《現代美術及台灣美術期刋之藝評論述》,台北: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9. 楊裕富,2001,後現代建築一、范裘利及其影響,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10. 董皇志,2003,越界的建築師暨作品----由C.Jencks的「後現代、晚期現代、與新現代」談起,雲林 
11. 蘇廉能著,1991,《台灣當代建築評論論述之初探》,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12. 蕭瑞綺著,,《1954-76台灣建築刊物論述意義之探討》,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3. 潘鑫宏著,2003,《台灣後現代建築研究-1972-2003年公共建築》,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
yco..。pco..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