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零壹試點林揖世XU林揖世BM林揖世豆論文評析國圖下載

台灣建築思潮於戰後現代化過程發展研究(1945年-2000年)

BY研究生: 曾翔姿發表於2003年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thoughts in postward Taiwan According to Modernization(1945-2000)
關鍵詞: 建築思潮、現代化、傳統、本土化、主體性、文化認同 
英文關鍵詞: Architecture thinking、modernization 、tradition
[ 摘要 ] 
台灣戰後至今五十年的發展過程,可謂從「傳統到現代」的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最佳典範。但此現代化並非基於自覺的價值引導產生的內發力量,而是隨著依賴關係而橫植於第三世界國家的變相殖民展現,亦是文化衝突與順應的結果。由於現代化展現於非西方國家的反歷史傾向,使社會發展時常面臨著橫的移植與縱的自我傳統繼承之對立,此傳統與現代化的對立、取捨抑或融合的過程,亦為該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一部份。 

建築的表達可看成是在特定歷史涵構中,社群集體的思想觀念與社會文化之總體反映,在台灣建築文化的發展過程,社群集體的思想觀念不只是地方集體的傳統意識,還蘊含大量轉譯的西方思潮與價值,共同實踐於台灣現實條件的環境當中。自歷史的主流來看,台灣建築思潮除了在「現代化」中朝著西方論述看齊,另一方面,作為建立自身以區別西方勢力與「共產中國」的形象,以及台灣本土的覺醒意識,也一同反應於「傳統」如何現代化的思考與形式表現上。

因此本研究主要關心建築在台灣現代化過程中同樣需面臨「傳統-現代」間的思潮發展,探究「傳統」是如何滲入現代化過程並持續佔有一席之地,自建築的思潮檢視,揭露發展過程中觀點的謬誤與態度。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為主,寫作架構將自歷史脈絡、權力論述、空間實踐三大向度檢視台灣光復後自1945年至2000年間建築思潮的發展,並依社會脈絡與建築價值立場的轉向,劃分為三大階段,自「1945年至1965年擬似的現代性成長」、「1960年-1980年本土覺醒與都市化」、「1978年-2000年建築的多元價值與消費認同」,在建築思潮的歷史發展中,揭櫫過程中隱涵的異化危機,以思考突破建築主體性與文化認同的困境。 
[ 英文摘要 ] 
In the past fifty Taiwan postwar develop process until now , it may be said that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of the best paradigm of the Third World country modernization.This modernization ,however, is not based on conscious value to lead this inner-power. It follows to dependent relationship and across plants to The Third Word in the different form of colonization show.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culture confliction and adjustability. Owing to modernization unroll anti-history tendency of western country.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frequently faces opposite that is between horizontal transplant and vertical self-tradition inherit. This opposit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y or reject and integration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part process of the society modernization. 

The architecture express can be regarded as in particular history context. That is whole reflect of the thinking of the society group and the society culture.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rchitect culture , the thinking of the society group is not only local group traditional conscious but also contain a lot of translation of western thinking and value. These are all practiced in environment of real Taiwan condition. Form the view of historical main stream, the architect thinking of Taiwan except for keeping abreast of western discourse in moder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ry to set up self-conscious to distinguish from western influence and the image of Communism china. Moreover, awake conscious of local Taiwan also reflect tradition how to express on modernization thinking and form.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ocess of Taiwan architecture of modernization that face the problem, Tradition – modern ,which is the thinking development. To investigate Tradition which is how to permeate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continued to have it position. Besides, from architecture thinking point of view , the study try to check and expose the falsity and attitud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viewpoint. The main methodology is document analysis. The writing structure contain three dimensions : historical context、discourse of power、space practice. This three dimension are used to be checked Taiwan architecture thinking, after Taiwan restoration , from 1945~2000. Furthermore,The research is divided by three step, 1945~1965 simulant modernity growth 、1960∼1980 local awaking and urbanization、1978~2000 architectural multi-value and consumption identification, which depend on the change direction of the society context and the position of architecture valu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thinking, the research try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concealment of alienation risk and also try to think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cult position of architecture identity and culture identification.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說…………………………………………………………………….2
1-2-1 研究範圍……………………………………………………………………………2
1-2-2 名詞界說……………………………………………………………………………3
1-3 研究方法與步驟流程…………………………………………………………………….5
1-4 文獻回顧分析…………………………………………………………………………….7
1-4-1 文獻回顧……………………………………………………………………………7
1-4-2 寫作分析架構 ……………………………………………………………………10

第二章 理論回顧 
2-1 現代化的意含 ………………………………………………………………………….13
2-1-1 立基於現代性與理性 ………………………………………………………………13
2-1-2 現代化的意涵與類型 ………………………………………………………………14
2-1-3 現代化理論的觀點 …………………………………………………………………16
2-1-4 小結:建築的現代化發展………………………………………………………….13
2-2 現代化與傳統 ………………………………………………………………………….19
2-2-1 「傳統」的「現代化」…………………………………………………………….19
2-2-2 台灣現代化過程的大傳統與小傳統……………………………………………….20
2-2-3 小結:建築的傳統與現代………………………………………………………….21
2-3 後現代情境 …………………………………………………………………………….22
2-3-1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 …………………………………………………………………22
2-3-2 現代主義建築至後現代主義建築………………………………………………….23
2-4 總結:現代化與傳統的並存 ………………………………………………………….25

第三章 光復前中國與台灣建築發展 (1895-1945) 
3-1 光復前中國建築發展 ………………………………………………………………….27
3-1-1 歷史脈絡:西學東漸下的衝擊變遷 ………………………………………………27
3-1-2 權力論述:建築支配權的移轉 ……………………………………………………28
3-1-3 空間實踐:西化與傳統的並立 ……………………………………………………36
3-1-4 小結:「現代中國建築」的回應 …………………………………………………41
3-2 日據時期台灣建築發展 ……………………………………………………………….42
3-2-1 歷史脈絡:主體性缺席的現代化 …………………………………………………42
3-2-2 權力論述:明治維新的奠基與殖民勢力的發言 …………………………………44
3-2-3 空間實踐:二次移植的建築實驗 …………………………………………………50
3-2-4 小結:主體缺席的現代性 …………………………………………………………55

第四章 擬似的現代性成長 (1945-1965) 
4-1 歷史脈絡: 自由中國的現代性依賴 …………………………………………………56
4-1-1 美援的政經影響 ……………………………………………………………………56
4-1-2 悠久文化的復興中心 ………………………………………………………………57
4-2 權力論述:現代的嚮往與傳統的發明 ………………………………………………58
4-2-1 現代主義﹦現代化 ……………………………………………………………….59
4-2-2 文化守成與國家威權交織 …………………………………………………………64
4-3 空間實踐:無根的「現代建築」與「現代中國建築」………………………………65
4-3-1 美援的發酵 …………………………………………………………………………66
4-3-2 現代建築與布雜遺緒 ………………………………………………………………67
4-3-3 現代中國建築與地域性嘗試……………………………………………………….68
4-3-4 道統下的宮殿式建築 ………………………………………………………………70
4-4 小結:被制約的現代化…………………………………………………………………72

第五章 本土覺醒與都市化 (1960-1980) 
5-1 歷史脈絡:都市化與自覺意識 ……………………………………………………….74
5-1-1 政經變局與都市化的開展 …………………………………………………………74
5-1-2 不再追尋遙遠的鄉愁 ………………………………………………………………75
5-2 權力論述:建築的自覺與「形體革新」………………………………………………77
5-2-1 現代建築論述的轉變 ………………………………………………………………78
5-2-2 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霸權移轉 ………………………………………………………84
5-3 空間實踐:建築活動的多元開展 …………………………………………………….90
5-3-1 建築類型的多元…………………………………………………………………….90
5-3-2 現代建築多元風格 …………………………………………………………………92
5-3-3 「傳統」的「去中心」詮釋……………………………………………………….97
5-4 小結:核心的想像與追隨…………………………………………………………….100

第六章 建築的多元價值與消費認同 (1978-2000) 
6-1 歷史脈絡:政經開放與消費性社會………………………………………………….102
6-1-1 政經自由與多元發展 …………………………………………………………….102
6-1-2 民眾參與與符號消費 …………………………………………………………….103
6-2 權力論述:專業價值觀的解放與多元 ………………………………………………104
6-2-1 建築思潮的多元並行 ……………………………………………………………105
6-2-2 地方性意識的茁壯 ……………………………………………………………….111
6-3 空間實踐: 多元形式與溝通認同 ………………………………………………….120
6-3-1 「後現代」的符號象徵與「歷史」實踐 ……………………………………….120
6-3-2 科技於建築的展現 ……………………………………………………………….122
6-3-3 小傳統與大傳統的「本土」認同…………………………………………………123
6-4 小結:思潮的形式移植與自主性的建立…………………………………………….127

第七章 反思:台灣建築主體性之追尋 
7-1 台灣現代化與建築思潮的回顧 ………………………………………………………128
7-2 本土性建築的主體性反思 ……………………………………………………………129 

[ 參考文獻] 
二二八建碑委員會籌備處,1993,<二二八紀念碑工程籌建經過簡介>《建築師》,6月號。 
丁榮生、王增榮,1993,<從博物館建築到大眾的建築>《建築師》,10月號。 
丁榮生,1994,<設計超高層建築的經驗-訪王重平建築師>《建築師》,5月號。 
丁榮生,1997,<Hi-Tech建築的執行與展望-訪王菊楚、王承熹、羅興華建築師談高雄國際機場>《建築師》,p.105-107。 
王槑,1980,<邁向超現代建築>《建築師》,9月號,pp.11~18。 
王槑,1981,<光復後辦公建築發展初探>《建築師》,2月號,pp.24~33。 
王立甫,1979a,<訪吳名修>《建築師》,1/2月號,pp.95~106。 
王立甫,1979b,<訪吳增榮>《建築師》,1/2月號,pp.118~121。 
王增榮,1983,《光復後台灣建築發展之研究(1945--1970)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榮,1985,<關於歷史…對台大部分新校舍的一些觀感>《建築師》,2月。 
王明蘅,1986,<現代化的謬誤及其併發症>《建築師》,3月。 
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 
王維仁,1999,<高科技與低科技的理性和感性-從Richard Rogers和Renzo Piano談起>《建築師》,10月。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元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自立晚報。 
毛羽,1998,<藝術家風格的建築師:專訪王大閎>《Dialogue》,5月號。 
天下編輯,1992,《發現台灣—上、下冊》,天下雜誌。 
王俊雄,1996,<自然實現的一個房子-訪謝英俊建築師談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建築師》,6月。 
王俊雄,1997,<未來是藝術的世紀-訪漢寶德院長談台南藝術學院>《建築師》,8月。 
王俊雄,1997<建築與科技結合的困境>《建築師》,2月。 
王俊雄、孫全文、謝宏昌,1999,<國民政府時期建築師專業制度形成之研究>《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九╱十期。 
石健生,2000,《戰後台灣建築模仿活動析論:以1970年代後建築發展和歷史建築物間之關係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后德仟,1983,<後現代派在找什麼>《建築師》,6月號,pp.30~35。 
老硪,1993,《後現代建築》,台北市:揚智文化。 
仲倍瑩,1999,<宜蘭地區建築風格及發展大家談>《建築師》,6月號。 
李祖原,1970,<中華民國館設計之回顧>《建築與計劃》,7月號。 
李俊仁,1979,〈戰後台灣建築的形式語言一~~四〉《房屋市場月刊》,第70-73期。 
李乾朗,1980,《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台北:雄獅美術。 
---,1983,<日據時期台灣建築會誌>《建築師》,4月號,pp.36~39。 
---,1985,<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建築師》,3月號,pp.46~47。 
---,1995,《台灣建築百年》,台北:室內設計雜誌。 
---,1985,<評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6月,p.66。 
李祖琛,1986,《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志,1990,〈訪張世儫,談秩序世界的解放〉《雅砌》,2月號,pp.61~63。 
李謁政,1994,<城市廢墟與集體記憶-記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廢墟歷史>《空間》,第58期。 
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四期。 
季鐵男,1980,<撥雲見日,話重頭-試論modernism late-modernism post-modernism之演變>《建築師》,12月號,pp.41~48。 
---,1988,<地老天荒•終不毀:論當代歐陸新理性主義之古典思潮>《建築師》,5月號,pp.38~47。 
---,1990,<解構主義來了>《雅砌》,2月號,pp.59~61。 
---,1990,<反建築思想殖民的期許>《雅砌》,2月號,pp.130~131。 
金以容,1982,<訪方汝鎮先生>《成大建築》,第十九期(5)。 
金耀基,1992,《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 
卓宗仁,1976,<現代化意義之探討>《自由青年》第五期,pp.38-46。 
林忖姜整理,1991,<建築•繪畫-訪學貫中西陳其寬建築師>《建築師》,11月。 
林宗義,1993,<為何建立二二八紀念碑?其政治、社會與歷史意義>《建築師》,6月。 
林芳正,1996,《台灣現代建築論述之形構—以70年代漢寶德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林盛豐,1996a,<美夢成真:好山好水「宜蘭厝」>《建築師》,2月。 
林盛豐,1996b,<宜蘭經驗空間篇:好夢逐漸成真,但是可以複製嗎?>《建築師》,2月。 
林惠文,1996,<建立民眾對住宅品質之價值與判斷>《建築師》,2月。 
林淑貞,1997,《日據時期街屋立面形式的演變:從思潮與技術的觀點探討》,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空間設計組碩士論文。 
空間,1994a,<國民黨中央黨部拆除事件大事紀>《空間》,58期。 
空間,1994b,<搶救總統府-總統府應否列為一級古蹟公聽會>《空間》,58期。 
吳煥加,1998,《論現代西方建築》,田園城市。 
邱茂林,1990,<概論「智慧型」辦公建築之發展>《建築師》,5月,pp.44-49。 
邱明德,1999,《塔夫利之現代建築評論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韋政通,1990,<巨變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反思》,台北:桂冠 
夏鑄九,1979,<三十年來台灣建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訪問漢寶德先生記錄>《建築師》,1/2月號。 
---,1992,《理論建築》,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1993a,<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1993b,<查理•摩爾與後現代主義空間正文的寫作>《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1993c,<原相現形-台灣新版的皇帝新衣>《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1996,<都市危機、地方政府與都市:地域實踐之提綱>《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八期。 
---,1998,<台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九期。 
---,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期,pp.47-82。。 
---,1991,<一個都市實踐的假說:都市與區域過程中之台灣地方政府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六期。 
殷海光,1965,《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文星。 
孫全文,1983,<評彰化文化中心>《建築師》,11月號,pp.28~29。 
孫立和,1993,《台灣建築思潮與設計教育之發展分析》,成大碩論。 
段承璞編,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 
袁國華,1996,《台灣當代建築的後現代經驗---一個文化理論架構下的研究脈絡 (1980年代--1990年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業勤,1997,<殖民主義之空間意涵>《Dialogue》,5月號。 
徐明福,1999,〈解析建築----一個比較性理論模型之試建〉《建築師》,3月,pp.71-79。 
姚介厚,1999,<傳統與現代性>《現代化研究》10月,pp.9-19。 
郭英釗,1982,<訪李祖原先生>《成大建築》,第十九期(5)。 
郭肇立,1983,<當代建築思潮的特徵>《建築師》,2月號,pp.32~33。 
---,1983,<台灣光復後的建築專業雜誌>《建築師》,4月號,pp.30~35。 
---,1985,《台北建築》,台北:台北市建築師工會。 
---,1983,<叛逆!!前衛?論現代主義之後的反動美學>《建築師》,10月號,pp.52~55。 
---,1990,<解構迷思>《雅砌》,2月號,pp.124~129。 
---,1993,<一個現代紀念碑的批判性思考-從巴別塔到二二八紀念碑>《建築師》,6月號。 
郭嫻珍,1988,<與瑪麗•麥克里歐談後現代建築>《建築師》,7月號,pp.50~51。 
郭文亮,1997,<本土性的移置>《Dialogue》,10月號。 
陳其寬,1968,<薄膜結構:建築界的新猷-陳其寬建築師訪問記>《建築與藝術》,第3期。 
陳格理,1981,〈中山陵建築競圖之史料介紹〉《建築師》,(3)。 
陳邁,1987,<智慧型建築的洪流>《建築師》,5月,pp.48-53。 
陳錦芳,1993,<論〝二二八紀念碑〞第一案設計>《建築師》,6月。 
陳板,1994,<台灣古蹟與論述之實踐主體立場>《空間》,63期。 
陳其澎,1996,<宜蘭厝-菁英與普羅之辯?感動之餘的個人想法>《建築師》,2月。 
陳秉璋、陳信木,1993,《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圖書 
陳凱劭,1993,《台灣建築的現代語言》,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奕麟,1995,〈論東方人的東方論—從戰後台灣傳統文化的建構看現代國家的吊軌〉《當代》,108期。 
陳志梧,1996,<社區建築的浮現:一個另類的追尋>《建築師》,10月。 
陳文泰,1998,《從現代化過程中探討台灣建築論述的演變》,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空間設計組碩士論文。 

莊惠名,1995,《光復後高等教育建築發展1895-1993》,成大碩論。 
賀陳詞,1966,<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及其他>《建築》,第20期。 
---,1981,<建築上的「傳統與現代」問題>《建築師》,9月號。 
黃模春,1979,<訪高而潘>《建築師》,1/2月號,pp.88~94。 
---,1979,<訪宗邁:費宗澄•陳邁•潘冀>《建築師》,1/2月號,pp.110~117。 
黃健敏 採訪/策劃,1995,<貝聿銘台灣情>《藝術家》雜誌,pp.244-269。 
黃俊昇,1996,《1950~60年代台灣學院建築論述之形構---金長銘╱盧毓駿╱漢寶德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芬,1996,<新竹縣文化中心的規劃設計與經營-謝英俊建築師、陳板先生訪問記>《空間》,83期。 
黃承令,1997,<商業辦公大樓的發展軌跡:七○年代後的美國摩天大樓與現代主義的轉化>《建築師》,4月。 
黃國禎,1998,《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年代宜蘭為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黃瑞茂,1998,<社區總體營造之後:從近代建築史的發展看建築師的社會責任與專業展望>《建築師》,2月。 
黃婉菁,2000,《從文化觀點出發:以多元角度看後現代建築》,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論。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正中書局。 
黃婉菁,2000,《從文化觀點出發:以多元角度看後現代建築》,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樹源,1964,〈從觀光事業談到中國建築之發展前途〉《建築》,第12期(2)。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大土木工程學碩論。 
葉維廉,1995,<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慾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 
葉啟政,2001,《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台北:巨流 
喻肇川,1980,<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規劃設計前後>《建築師》,1月。 
傅朝卿,1989,〈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之論域〉《建築師》,2月,pp. 64-77。 
---,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制化的歷史研究》,台北:南天。 
---,1994,〈1895-1994台灣現代建築一百年(一)~(八)〉《炎黃藝術》,第57~71期。 
---,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董皇志,1990,《當代台灣建築師職業角色的矛盾與衝突》,淡大碩論。 
---,2003,<高科技建築在台灣地區的迴響>《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八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彭懷恩,1995,《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風雲論壇 
曾旭正,1996,<宜蘭厝的社會干預效果>《建築師》,2月。 
曾光宗,1988《中國近代歷史主義建築發展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儫,1988,《後現代主義建築探微》,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0,<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及其他>《後現代主義建築探微》,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崑振,1995,《論「中國營造學社」建築論樹之形成及其時代意義》,成大碩論。 
張雯宜,2000,《論宜蘭建築的地域性》,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論。 
張育全,2003,《全球化下台灣企業建築的形構與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楊裕富,1996,<後現代主義設計在台灣的再現>《設計史文選:設計、本土與設計史》。 
---,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亞太。 
---,1998,《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台北: 田園城市文化。 
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台北:田園城市。 
漢寶德,1971,〈一個不是宣言的對話〉《境與象》,(4)。 
---,1987,〈文化的象徵—談國家劇院與音樂聽的建築〉,《文星》。 
---,1995,〈中國建築傳統的延續〉《建築與文化近思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PP.99~135。 
---,1997,<校園建築的古典與浪漫-重尋失去人文氣息的大學校園>《建築師》,8月。 
---,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1,《建築。社會與文化》,建築情報。 
漢光,1983,<彰化文化中心>《建築師》,11月,pp.64~68。 
--,1985,<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設計說明>《建築師》,pp.62-63。 
趙建中,1979,<訪蔡柏鋒>《建築師》,1/2月號,pp.82~87。 
蔡淑儀,1997《台灣古蹟保存論述與後現代建築關係初探--以本土為主要觀點》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空間設計組碩士論文。 
蔡榮任,2001,《一種傅科權力技術的歷史性建構—從台灣日治時期神社到戰後忠烈祠》,成大碩論。 
廖建彰,2001,《建築神話----戰後台灣現代中國建築論述的形構(1940年代中---1990年代末)》,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編委會,1979,<訪陳其寬>《成大建築》,第十六期(5)。 
閻亞寧,1981,《光復後台灣地區建築演變與社會變遷關係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冀,1983,<從甲第名宮設計案談起>《建築師》,11月,pp.30-31。 
樂為良,1987,〈解惑釋疑—為國家劇院音樂聽說幾句話〉,《文星》。 
盧毓駿,1966,〈科學館設計旨趣〉《建築》,第20期。 
---,1988a,<建築>《盧毓駿教授文集壹》,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系友會印行。 
---,1988b,<對於整修文物古蹟應有之認識>《盧毓駿教授文集壹》,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系友會印行。 
---,1988c,<三十年來中國之建築工程>《盧毓駿教授文集壹》,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系友會印行。 
盧偉民,1988,<古建築的新造型-代序:紀念先父盧毓駿先生逝世十二週年>《盧毓駿教授文集壹》,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系友會印行。 
劉可,1987,<清末西學輸入與中國的現代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 
劉可強,1996,<新台灣社區建築意識: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與專業意義>《建築師》,10月。 
劉育東,1997,<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的近況>《建築師》,9月。 
賴德霖,1992,〈現代主義建築與近代中國〉《建築師》,(9)。 
戰則生,1993,<如何測量空間規劃的歷史向度>《自立早報》,5月24日第10版。 
簡照玲、林木百年,1984,<形式與風格的更替>《建築師》,1月。 
蕭新煌編,1985,<有關個人現代性的了解與誤解>《低度發展與發展》,台北:巨流。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1996,<新竹縣文化中心規劃書>《空間》,82期。 
蕭百興,1998,《依賴的現代性---台灣建築學院設計之論述形構,(1940中---1960末)》,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時瑋,1993<現代都會建築的擬仿向度:從巴塞隆納展覽館到虹盧、良士與鴻霖大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七期。 
爆房子,1993,<二二八紀念碑的空間政治-行於「無處」的變形蟲>《自立早報》,5月24日第10版。 
E.C.Cuff•W.W.Sharrock•D.W.Francis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2003,《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Guy S.Alitto,1991,《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一論文化守成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 
Kenneth frampton,蔡毓芬譯,2000,《現代建築史》,台北:地景。 


參考網站 
資料一:東海大學全球資訊網 校史 http://www.thu.edu.tw/1_chinese/1_about/0_overview.php 
資料二:國立台灣大學 http://www.ntu.edu.tw/chinese/main.html 
資料三: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成長的軌跡 http://www.ntut.edu.tw/prospectus/c106his.htm 
yco..。pco..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