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零壹試點林揖世XU林揖世BM林揖世豆論文評析國圖下載

台灣閩客傳統民宅構造類型之研究-以旗山鎮與美濃鎮為例

BY研究生: 鍾明樺發表於2002年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A Study on constructive types of Hoklo and Hakka traditional houses
關鍵詞: 旗山 ; 美濃 ; 傳統民宅 ; 構造類型 
英文關鍵詞: Chi-Shan ; Mei-Nung ; traditional houses ; 
constructive types
[ 摘要 ] 
由於歷經不同政經時期與文化影響,台灣傳統民宅之構造技術、材料與型式轉化,本身即是營造文化多樣性的呈現。因此,藉由實存構造物的構造類型研究,不僅可更適切彰顯民宅於實踐過程中,所反映的人為與自然環境之調和關係,更可作為日後營造文化相關研究的重要紀錄。
然而,營造文化的多樣性著實不易自個案察覺,因此本研究企圖以地方性的角度,以及比較性研究的實證研究方法,進行旗山鎮與美濃鎮閩客傳統民宅構造類型之田野調查,配合以兩地之生活文化模式、產業活動與營建資源等脈絡梳理結果,剖析兩地閩客傳統民宅於實踐過程中,構造類型的轉變軌跡、材料應用邏輯、傳統工匠營造以及生產技術調整等,所展現之營造文化多樣性與異同性。
本研究主要得致下列結論:
1、旗山與美濃並無遭受嚴重之地震災害,當地亦有磚瓦業之發展,因此 傳統民宅皆以疊砌式構造為主,並由早期的土構造類型、磚土構造類型,持續轉化成為磚構造類型。
2、兩地於磚土構造類型差異上,旗山多為二段式磚土構造類型,匠師與居民的構造與材料使用觀念為「磚是磚、土是土」;而美濃多為三段式磚土構造類型,匠師與居民對為三段式磚土構造賦予「天、地、人」投射意義。
3、在屋頂構造、桁檁配置與材料使用差異方面,旗山具有「雙楹仔」配置特色,材料多為竹材或木竹混用,屋頂形式多為硬山式,細部運用紅磚組砌產生的變化較多;美濃則堅持單根配置而無「雙楹仔」,但中脊處有「雙棟樑」的特色,且屋頂多為懸山式,桁檁直接突出山牆面的做法較樸實。
4、旗山具有地域開放性格,來自各地之「五路人」除帶入各種營造觀念與技術外,引進外地匠師營建民宅之案例較美濃為多。 
[ 英文摘要 ] 
Accordingly to go through different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the constructive crafts, material and form conversion of the Taiwan traditional houses showing the construction cultural multiplicity.
Hence, by the study of being constructs, not only we can research the constructive types, but also we can rea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n, we can build up the important cultural records. But, we can’t realize the building varieties from each cas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ttempts from region and according as demonstrativ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ve types of Hoklo and Hakka traditional houses in Chi-Shan town and Mei-Nung town. Besides, coordination analysis living culture method, social framework, industry and transition of resource in both regions and analysis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ve forms in both regions’, we can realize the multiplicity of cultural buildings, which are transformation, material logic,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productive technique of constructive types.We can conclude the research as follow:
1. Chi-Shan town and Mei-Nung town had never been suffered serious earthquake, and they developed bricks and earthenware. So the traditional houses base on brick laying,and they transferred brick construction continually.
2.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onformations between bricks and soil, there is most “two- section conformations of bricks and soil in Chi-Shan town, and the idea of craftsmen and residents is “bricks are bricks , soil is soil”. But there is most “three- section“ conformations of bricks and soil in Mei-Nung town , the idea of craftsmen and residents think it reflect the meaning of “sky、soil、human”.
3. In the aspect of roof conformations, the purlins of roofs and material , Chi-Sha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 Shuang-ying-zai”,and its material almost bamboo or mixing bamboo or wood .And its roofs are almost “Ying-sha-shi”.The details used bricks to build and made variable. Mei-Nung town insisted single one and no “ Shuang-ying-zai”,but the center of spine have “ Shuang-dong-liang” and the roofs are almost Xuan-shan-shi.The method of the purlins of roofs sticking out walls are more common.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 2
1-2-1傳統民宅 2
1-2-2構造類型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1-3-1時間界定 4
1-3-2 區域範圍與研究對象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0
1-4-1旗山與美濃住居、歷史與文化相關文獻 10
1-4-2營建技術規制與傳統匠師相關文獻 11
1-4-3民居營建、構造與類型相關文獻 11
第五節 理論架構 13
1-5-1 構造技術的物化 13
1-5-2 理論架構的建立-並存式發展觀點 13
1-5-3 文化人類學之物質文化的概念 15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5
1-6-1 研究方法 15
1-6-2 研究流程 18
第二章 旗山鎮與美濃鎮民宅營造環境發展脈絡 19
第一節 旗山鎮與美濃鎮空間區域特性與發展概況 19
2-1-1 旗山鎮與美濃鎮地理環境特徵 19
2-1-2 旗山鎮空間區域發展特性 20
2-1-3 美濃鎮空間區域發展特性 21
2-1-4 旗山鎮與美濃鎮空間區域之關係與差異綜合比較 22
第二節 旗山鎮與美濃鎮民宅營造材料發展脈絡 24
2-2-1 自然環境對旗山鎮民宅營造材料發展之影響 24
2-2-2 自然環境對美濃鎮民宅營造材料發展之影響 24
第三節 營造文化對於旗山鎮與美濃鎮民宅構造類型發展之影響 25
2-3-1 旗山鎮與美濃鎮營造文化之發展 25
2-3-2 營造文化的變遷對旗山鎮民宅構造形式之影響 27
2-3-3 營造文化的變遷對美濃鎮民宅構造形式之影響 29
2-3-4 旗山鎮與美濃鎮民宅營造環境發展脈絡之綜合分析 32
第三章 旗山傳統民宅構造類型、營建程序與規制 34
第一節 旗山傳統民宅構造類型案例蒐集過程與結果說明 34
3-1-1 田野調查地區範圍訂定、方法與過程說明 34
3-1-2 構造類型事例之探索概念與方式 34
第二節 旗山傳統民宅之發展與形制觀念 35
3-2-1 旗山傳統民宅組群佈局與發展 35
3-2-2 厝之建築形制觀念 35
第三節 旗山傳統民宅建築類型與特徵 36
3-3-1 單體建築出檐構造類型之分類與特徵 36
3-3-2 單體建築構造類型之分類與特徵 38
第四節 單體建築構成之基本形制與原則 43
3-4-1 平面之構成形制與原則 43
3-4-2 剖立面之構成形制與原則 44
第五節 構築程序、方法與材料 49
3-5-1 疊砌式構造類型構築程序、方法與材料 49
3-5-2 構架式構造類型構築程序 51
3-5-3 替代性材料與構造方式分析 54
第四章 美濃傳統民宅構造類型、營建程序與規制 56
第一節 美濃傳統民宅構造類型案例蒐集過程與結果說明 56
4-1-1 田野調查地區範圍訂定、方法與過程說明 56
4-1-2 構造類型事例之探索概念與方式 56
第二節 美濃夥房之發展與形制觀念 57
4-2-1 美濃夥房組群佈局與發展 57
4-2-2 夥房建築形制觀念 57
第三節 美濃傳統民宅建築類型與特徵 58
4-3-1 單體建築出檐構造類型之分類與特徵 58
4-3-2 單體建築之構造類型、分類與特徵 61
第四節 單體建築構成之基本形制與原則 65
4-4-1 平面之構成之形制與原則 65
4-4-2 剖立面與立面構成之形制與原則 66
第五節 構築程序、方法與材料 71
4-5-1 夥房構築程序、方法與材料 71
4-5-2 替代性材料與構造方式分析 76
第五章 旗山鎮與美濃鎮構造類型之比較 79
第一節 旗山鎮與美濃鎮構造類型轉變與形式差異 79
5-1-1旗山鎮傳統民宅以磚構造類型為主 79
5-1-2 美濃鎮傳統民宅以磚土構造類型為主 79
5-1-3 旗山鎮與美濃鎮構造類型與形式上的比較 80
第二節 旗山鎮與美濃鎮屋頂部位構造方式與材料之差異 81
5-2-1桁檁構造方式與差異 81
5-2-2 中脊意義與材料運用的差異 83
5-2-3 屋頂型式與材料運用的差異 83
第三節 構造發展與變遷模式差異 85
5-3-1 竹構造類型的出現與消失 85
5-3-2 砌造構造類型的轉化與變遷 86
第四節 道統世俗化在旗山與美濃傳統民宅構造的表現 87
第六章 結論 88
第一節 研究論點的回歸與落實 88
第二節 旗山鎮與美濃鎮疊砌式構造類型的差異性以及深層意義 88
第三節 旗山鎮與美濃鎮構架式構造類型的差異性以及深層意義 89
第四節 民居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90
第五節 研究侷限與後續研究 90
6-5-1 研究侷限 90
6-5-2 後續研究 91
參考文獻 92
附錄一、案例與構造分類總表 95
附錄二、匠師訪談 174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閻亞寧,1981,光復後台灣地區建築演變與社會變遷關係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989,古蹟磚石構材製作與應用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委託。 
莊淑姿,1996,香蕉產業與鄉村發展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華堂,1999,“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的現況“,歷史月刊,134卷,頁72-78。 
王瓊足,2000,“沿山鄉街的發展:以旗山鎮為例“,台灣人文,第四號,頁207-239。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李允斐,1989,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李允斐等著,1997,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 
李乾朗,1980,台灣建築史,台北:北屋。 
李乾朗,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永熾,1990,“技術在歷史中的演化“,當代, 第56期,頁24-33。 
李亦園,1996,’’人類學的理念與方法’’,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1期,頁15-30。 
李鈞棫,1981,工藝材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灣和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的方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吳進喜、施添福,1997,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 
吳卓夫、葉基棟,1990,營造法與施工,台北:茂榮。 
徐明福,1994,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 
楊裕富,1996,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四):傳統工匠的轉型基礎,國立雲林技術學院。 
--- ,1997,南投縣竹山鎮社寮地區輔導美化地方傳統建築空間計劃,國立雲林技術學院設計中心。 
--- ,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公司 
--- ,1998,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 ,1998,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國立雲林技術學院。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出版社。 
陳其南,1987,”社會分類與土著化”,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出版社。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 
陳正祥,1950,臺灣土地利用,台北:台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 
徐裕建,1980,台灣傳統建築營建尺寸規制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 
----------,1994,臺閩地區古蹟保存相關論著編目研究探討,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邦輝,1981,台灣傳統閩南式廟宇營建與施工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 

林會承,1978,清末鹿港街鎮結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 
---------,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 
林福源,1998,台灣常民民居構造類型變遷初探,斗六: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書、林浩,1992,客家土樓與客家文化─形式與做法篇,台北:博遠出版社。 
黃建鈞,1995,台灣日據時期建築家井手熏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 

黃為雋、尚廓,1993,閩粵民宅,台北:博遠 
劉盛興,1996,六堆客家建築欣賞,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劉慶禧,1992,建築工程構造,台北:科技圖書。 
張甡壽,1989,清末新埔客家民宅單體建築構成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 

張錦榮,1999,戰後溪洲舊眉地區民宅構造變遷初探:一種特殊地方性建築形式之探索,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美濃鎮公所,1997,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誌編篡委員會編。 
范明煥,1999 ,“臺灣客家源流與區域特徵--臺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 族群臺灣“,歷史月刊, 133卷,頁87-95。 
米復國,1985,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文建會。 
邱上嘉,1990,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北京科學出版社主編,1993,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台北:博遠。 
杜仙洲,1984,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台北:明文。 
洪文雄,1983,”從現存實例及台灣工匠的體驗探討中國穿斗式屋架的演變”,東海學報 
,24卷,頁540~603。 
洪千惠,1992,金門傳統民宅營造法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憲嫻,1997,日據時期土木建築營造業之研究─殖民地建設與營造業之係,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藤島亥治郎,1936,台灣的建築,台原1993編校本。 
富田芳郎,1955 ,”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3),頁85-100。 
關華山,1980,“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49期,頁26~35。 
關華山,1992,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 
旗山郡役所編,1985,旗山郡要覽,台北:成文。 
鐘彥貞,1999,“臺灣地區淡黃蝶屬(Catopsilia)蝴蠂的生物地理特性-以高雄美濃地區黃蝶翠谷為例“,地理教育,第25期,頁153-167 。 
高雄縣政府,1996,高雄縣綜合發展計畫,高雄:高雄縣政府。 
董芳苑,1996,台灣民宅門楣八卦牌守護功用的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彭素枝,1994,臺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尹章義,1999,”台灣族群關係與地方發比較研究法-以台北及高屏地區為例”,客家文化研究,第二期,頁7-10。 
佛 隱,1999,陰陽風水講義,新竹:竹林書局翻印第二十版。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計劃及住宅計劃小組編,1970,國民住宅資料,台北市 
二、外文部份 
Tafuri.Manfredo,1987,The Sphere and the Labyrinth,trans,by Pellegrino d’Acierno and Rebert Connolly.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 
Steward, Julian H.(史徒華),1955,文化變遷的理論(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張恭啟譯(1989),台北:遠流。 
Rapoport Amos(拉普普)、張玫玫譯,1969,House Form Culture.,台北:境與象出版社。  
yco..。pco..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