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零壹試點|林揖世XU|林揖世BM|林揖世豆|論文評析|國圖下載|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傳統船頭行建築型態之初探
BY研究生: 陳國清發表於2000年 |
||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 ||
|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Types about the traditional “The bow-line” in Taiwan. |
|||||
關鍵詞: 行郊 ; 船頭行 ; 店鋪住宅 ; 構造類型 英文關鍵詞: structural types |
|||||
|
|||||
[ 摘要 ] 「船頭行」可謂是台灣早期海港、河港聚落商業發展的重要建築類型,船頭行(店鋪住宅)之建築型態、空間組織、社會文化意義的傳達、在台灣建築史上勢必扮演重要角色與地位。 台灣傳統建築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可是,對於最能呈現台灣這樣海島形國家,早期在海岸聚落發展的文化風貌,與建築特色的船頭行建築類型,卻少有人在台灣建築發展史上提到。而船頭行所具有的建築形式,在時間變遷中,不是以「中西文化」並存方式進行「融合」發展,就是快速消失於台灣建築發展中,更不乏有以其他傳統建築類型之混淆觀點待之,所以,對於船頭行建築類型的記錄與探討實為刻不容緩。 因此,本研究意圖藉由對台灣傳統海岸聚落之船頭行建築型態的探討,從空間設計理論與店鋪住宅空間結構、構造的角度,以文獻回顧、分析理論建構、田野調查等步驟,對清期台灣主要四大口岸及相關河口地區進行調查,並對居住者、行郊耆老等特定對象進行訪談,藉以尋找台灣傳統船頭行建築發展的特質及特色。重新為台灣船頭行(店鋪住宅)建築,尋找在台灣建築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重新勾畫、重建台灣傳統船頭行之建築類型。 目的在期望藉此研究能有下列兩點貢獻: 1.探討船頭行的建築類型,填補台灣建築發展史的遺漏。 2.經由研究調查,及時記錄、建立、彙整船頭行之文獻、圖面、口述資料等相關史料。 [ 英文摘要 ] Abstact “The bow-line” means that business develop of seaport and river-port village important building type in the early stage in Taiwanese. The building pattern, space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culture meaning transmit of “The bow-line” Thos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status in Taiwa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 Tradition building in Taiwan have been passed through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 but, as regards show most such a island country─Taiwan, the culture features of coast village develop in the early stage, and building characteristic “The bow-line” building style, but there were few people to make mention of develop history about Taiwan buildings. However, this research probe into Taiwan traditional “The bow-line” building style. From different angles whose are space design theory, and space structure of shop residence, take steps whose are review document, analyze theory structure, and investigate into field, research into shop residence in Taiwanese building, look for again what plays a role and status in Taiwa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 try to establish Taiwanese traditional “The bow-line” building style. I hope there are two contribution in purpose of research : 1.To probe into “The bow-line” building style, to fill in the lack in develop history about Taiwan buildings. 2.From investigate, and record timely, establish, collect interrelated history data about document of “The bow-line”, picture, oral account data. [ 論文目次 ] 台灣傳統船頭行建築型態之初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謝誌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研究動機 1-1-2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2-1研究對象 1-2-2研究時間與地域範圍之定義與界定 第三節 名詞界說 1-3-1構造類型 1-3-2郊行 1-3-3台灣傳統船頭行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4-1研究方法 1-4-2 研究步驟 1-4-3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台灣傳統店鋪住宅(船頭行)發展背景 2-1-1台灣河港、海港聚落發展概況 2-1-2台灣行郊及洋行發展概況 2-1-3台灣「店鋪住宅」的分類狀況 第二節 台灣傳統「船頭行」空間型態的論述 2-2-1台灣傳統行郊與船頭行分佈狀況 2-2-2台灣傳統「船頭行」空間型態 2-2-3船頭行相關之論述:(行郊、洋行) 第三節 台灣傳統工匠體系發展概況 2-3-1台灣傳統匠派的分佈 2-3-2台灣傳統匠師的種類與承傳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相關理論回顧與分析架構建立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建築發展回顧 3-1-1台灣傳統建築構造類型發展 3-1-2台灣傳統船頭行(店鋪住宅)建築型態假說 第二節 相關理論回顧- 3-2-1空間設計理論回顧 3-2-2店鋪住宅空間結構與構造理論回顧 第三節 台灣傳統船頭行(店鋪住宅)分析架構的建立 3-3-1行郊、船頭行(店鋪住宅)分析理論模型架構 3-3-2行郊、船頭行(店鋪住宅)分析模型的目的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案例調查分析 第一節 台灣傳統船頭行田調資料彙整 4-1-1台灣傳統船頭行建築所在港區文獻回顧 4-1-2現存台灣傳統船頭行建築案例分佈田野調查 4-1-3台灣傳統船頭行建築案例分析 第二節 建築群式建築型態之船頭行 4-2-1 從「使用」的目的觀來看 4-2-2 從「建造」的技術觀來看 4-2-3 從「美觀」的審美觀來看 4-2-4 從「集體記憶」的價值觀來看 第三節 多開間長形式建築型態之船頭行 4-3-1 從「使用」的目的觀來看 4-3-2 從「建造」的技術觀來看 4-3-3 從「美觀」的審美觀來看 4-3-4 從「集體記憶」的價值觀來看 第四節 單開間長形式建築型態之船頭行 4-4-1 從「使用」的目的觀來看 4-4-2 從「建造」的技術觀來看 4-4-3 從「美觀」的審美觀來看 4-4-4 從「集體記憶」的價值觀來看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船頭行建築類型變遷之探討 第一節 船頭行型態生成的探討 6-1-1 產生船頭行建築型態的背景因素 6-1-2 船頭行建築型態的生成行徑 第二節 船頭行空間元素與空間結構的探討 6-2-1 船頭行空間組成元素 6-2-2 船頭行空間結構 第三節 船頭行的組合與類型探討 6-3-1 船頭行的組合發展 6-3-2 船頭行的建築型態類型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發現 6-1-1 初步建立船頭行建築型態抽象模型,豐富台灣傳統建築發展史 建構之不同論點 6-1-2 發現船頭行建築型態類型的變遷因素,吸取未來發展可能性之養分 6-1-3 建立船頭行之文獻、圖面、口述資料等相關史料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2-1研究方法檢討 5-2-2研究侷限 第三節 後續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清代台灣港口與今日位置對照表 附錄二 清代台灣港口市街、行郊、洋行出現時間對照表 附錄三 耆老訪談記錄 附錄四 船頭行(店鋪住宅)建築案例分布調查資料整理 附錄五 本研究田野調查船頭行建築圖面資料 附錄六 文獻記載古船行案例資料彙整 附錄七 鹿港船頭行(店鋪住宅)建築型態初探(未發表論文)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方豪,1969.6,《方豪六十自定稿(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 ------,1969.12,《方豪六十自定稿(補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 ------,1972,〈台灣行郊研究導言與台北之「郊」〉,《東方雜誌復刊》,(第五卷第12期),。 4. ------,1972,〈鹿港之「郊」〉,《現代學苑》,(第九卷三期1-12頁)。 5. ------,1972,〈澎湖北港新港宜蘭之「郊」〉,《現代學苑》,(第9卷7、8期)。 6. ------,1972,〈台南之「郊」〉,《大陸雜誌 》,(第44卷第4 期)。 7. ------,1972,〈新竹之「郊」〉,《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4期)。 8.------,1974,《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9. 王志鴻、周守真,1994.3,《台北縣的舊街》,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0.石萬壽,1980.12,〈台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1.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8,《彰化縣誌》,(台灣方誌彙刊卷三),台北,中華書局。 12.台銀經研室,1961.3,《台灣私法 商事篇》,(文叢本第91種),台北,台銀。 13.台灣省文獻會,1983.3,〈學藝志 文學篇第三冊〉,《臺灣省通志稿 卷六》,台北,成文出版社。 1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2,《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 台灣私法》,(第一卷、第三卷),台中,台灣省政府印刷廠。 15.原著 伊能嘉矩 編譯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6,《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6.李乾朗,1979.2,《臺灣建築史》,台北,雄師圖書。 17. ---------,1983,《傳統建築》,台北市,北屋。 18. ---------,1984.6,〈同光時期台灣中部建築格之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傳統建築研討會專集》,台北,北市美術館。 19. ---------,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李乾郎古建築研究室。 20. ---------,1993.8,《臺敏地區近代歷史建築調查》,(第一輯、(第二輯),內政部研究案。 21. ---------,1999.6,〈台閩建屋工匠習俗〉,《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化處。 22.狄瑞德、華昌琳,1971.7,《臺灣傳統建築之勘察》,台中,東海大學住宅及都市研究中心。 23.卓克華,1978.3,〈艋舺行郊初探〉,《臺灣文獻》,(第29卷第1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4. ---------,1978.12,〈行、郊、考〉,《台北文獻》,(直字第45、46期合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25. -------,1983,《清代台灣行郊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1990,《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出版社。 28.林玉茹,1993,《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1993.10,〈清代台灣港口的數量與分佈〉,《史原》,(第19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30. ---------,1993.12,〈清代台灣港口的發展與等級劃分〉,《臺灣文獻》,(第44卷 第4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1. ---------,1994.3,〈清代台灣港口的互動與系統之形成〉,《臺灣風物》,(第44卷 第1期),台北縣,台灣風物雜誌社。 32. ---------,1994.9,〈清初與中葉台灣港口系統的演變:擴張期與穩定期(一六八三至一八六0)〉,《臺灣文獻》,(第45卷 第3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3. ---------,1995.3,〈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臺北文獻》,(直字第111期),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 34. ---------,1998.9,〈清代台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第49卷 第3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5. ---------,1998.12,〈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與商業活動〉,《臺灣文獻》,(第49卷 第4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6.林芳立,1997.6,《台灣傳統廟宇構造類型變遷研究》,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林永村、林志浩,1995.4,《笨港》,雲林縣,笨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8.林再復,1993,《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 39.林會承,1978,《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1995.7,《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北市,藝術家。 41.林福源,1998.6,《台灣常民民居構造類型變遷初探》,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2.林滿紅,1994,〈清末大陸來台郊商的興衰〉,《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4卷 第2期),。 43.林貴全,1977,《林日茂行與鹿港的關係》,彰化,彰化同鄉會。 44.林衡道,1970.6,〈半世紀前大稻埕豪商的住宅〉,《臺北文獻》,(直字第11、12期合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45.林慧雯 總策畫編輯,1998.6,《溪遊記•闖大溪-發現二十一世紀文化大嵙崁資源專輯》,桃園縣,財團法人大溪鎮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46.吳逸生,1960.3,〈艋舺古行號概述〉,《台北文物》,(第9卷第1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47.吳良鏞,1994.4,《廣義建築學》,台北,地景。 48.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9.花松村,1996.5,《台灣鄉土全誌 第五冊》,台北市,中一出版社。 50.尚 廓,1993.10,《閩粵民宅》,台北,博遠。 51.周婉窈,1998,《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台北,聯經。 52.松浦章著 劉序楓譯,1998.9,〈清代台灣航運史初探〉,《台北文獻》,(第125期),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 53.洪惠冠 總編輯,1996.6,《竹塹百年發展口述歷史-耆老座談記錄輯》,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54.施志汶,1997.12,〈認識台灣歷史篇(清代部份)參考書目舉隅〉,《歷史教育》,(第2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55.夏鑄九,1983.7,《台灣傳統長形連棟式店鋪住宅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56. ---------,1989,《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台北,市府工務局都計處。 57.孫全文,1987,《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市,明文書局。 58.姚赯,1993.5,〈明清漢族民居的居住空間模式〉,《空間》,(第46期),台北,空間出版社。 59.荊其敏,1992,《中國傳統民居百題,(邱上嘉校編)》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60.倪漢忠,1995.6,《鹿港傳統街屋的型態構成》,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1.陳夢痕,1969.12,〈臺北三郊與大稻埕開創者林右藻〉,《臺北文獻》,(直字第9、10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62.陳登欽,1992.10,《宜蘭線頭城鎮文化史蹟勘察測繪報告》,宜蘭,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63.陳宗仁,1994.6,《漢人移墾及其市街形成-以十八世紀新庄街為例所作的個案研究》,台北,政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1996.6,《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65. ---------,1997,《彰化開發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66. ---------,1998.5,〈沙湧港塞─清代八里坌的興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6期),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67.陳炎正,1998.6,〈台灣傳統建築〉,《臺灣源流》,(第10期),台中,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 68.陳國棟,1994,(清代中葉(約1780-1860)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第一卷,第一期),中研院。 69.陳榮村,1993,《台灣海岸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70.陳榮琪,1996.6,〈台灣傳統民居之平面配置〉,《師譯心聲》,(第6期),台北,師大寫作協會。 71.陳 瑜,1979.5,《福建民居》,台北,明文書局。 72.莊展鵬,1991.4.1,《台北歷史散步》,(台灣深度旅遊手冊3),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73. ---------,1991.5.30,《台南歷史散步(上)》,(台灣深度旅遊手冊(9)),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74. ---------,1991.5.30,《台南歷史散步(下)》,(台灣深度旅遊手冊(10)),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75. ---------,1992.9.1,《鹿港》,(台灣深度旅遊手冊(7)),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76.莊永明,1989.10.10,〈歷史上的今天(下)〉,《台灣紀事》,台北,時報出版。 77.莊金德,1964,〈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台始末〉,《台灣文獻》,(第15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8.黃志農,1997.12,《鹿港傳奇》,彰化,左羊出版社。 79. ---------,1994.6.9,《鹿港懷古 路港老照片徵集輯》,彰化,左羊出版社。 80.黃柏勳,1997.11.30,《鹿港》,台北市,三久出版社。 81.黃福才,1990.8,《台灣商業史》,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82.葉大沛,1996,〈鹿港「日茂行」林氏及「慶昌號」陳氏〉,《台灣文獻》,(第47卷 第4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83. ---------、趙莒玲,1996.6,《鹿港小鎮 塵封往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84.葉振輝,1985,《清季台灣開埠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5.郭中端 等著,1994.12,〈從圓環小吃話圓環今昔〉,《臺北文獻》,(直字第110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86.郭永坤,1985.6,〈鹿港「郊」之史料集零〉,《史聯雜誌》,(第6期),高雄,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87.郭蒼龍,1983.12,《台南市古蹟東興洋行修復規畫報告》,台南,台南市政府。 88.郭肇立,1985,《臺北建築》,臺北市,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89.曾玖成,1976.12,〈台灣的行郊史〉,《台北文獻》,(直字第38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90.曾梓峰,1999.10,《日茂行歷史城區保存式都市更新規畫》,台北,華梵大學建築系。 91.馮明珠,1997.1,〈清代檔案中的「實用圖繪」展述介〉,《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 第10期),台北,故宮。 92.斯蒂芬•洛克伍德著 章克生、王作求譯,1992.1,《美商王京記洋行在華經商情況的剖析(1858∼1862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93.黃富三,1982.4、1983.3、1984.3,〈清代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上、下、補),《臺灣風物》,(32:4、33:1、34:1),台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 94.彭一剛,1990.3,《建築空間組合論》,台北,地景。 95.楊裕富,1996,《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四):傳統工匠的轉型基礎》,國科會研究案,斗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 96. ---------,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田園。 97. ---------,1998.10,《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台北,田園。 98.楊仁江,1995.6,〈口述歷史方法在台灣傳統建築上的運用〉,《軍事史評論》,(第2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輯局。 99.張文懋,1991,《綴入-都市住宅之系統設計:以台南市街廓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00.張似贊 譯,1994.9,《建築空間論》,台北,博遠。 101.張惠珠,1996.6,〈清代常平倉發展初探〉,《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0期),台北縣,國史館。 102.漢寶德,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圓會。 103. ---------,1981,《鹿港古風貌維護區之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 104.蔡淵栔,1985.12,〈清代台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第7期),高雄,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105.鄭森毅,1999.6,《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變遷初探》,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06.賴志彰,1998.3,《彰化縣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07.閻亞寧,1999.6,〈台灣移民與建築文化的傳承現象〉,《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化處。 108.戴寶村,1988.6,《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上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09.蕭 梅,1968.3,《台灣民居建築之傳統風格》,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110.蕭 默,1994,《中國建築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11.鐘起岱,1998.12,〈台灣土地開發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文獻》,(第49卷 第4期),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
yco. |
|||||
|
|||||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