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零壹試點林揖世XU林揖世BM林揖世豆論文評析國圖下載

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變遷之初探

BY研究生: 鄭森毅發表於2000年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 the Town-house in Taiwan
關鍵詞: 街屋 ; 構造類型 ; 空間邊界 ; 類型學 ; 形態學 
英文關鍵詞: town-house ; construction type ; spatial boundaries ; 
typology ; morphology 
[ 摘要 ] 
「街屋」在台灣都市景觀中是最能代表本土的文化風貌與特色,在台灣建築發展的歷史街屋是以「常民」的角色拌演著,代表著台灣常民文化的建築表徵,遍佈在台灣城鄉聚落中,是一種眾數的建築類型,而非典型的建築,它所呈現的更能反應出時代的多元與多樣,因此對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的瞭解,更能看出與理解本土設計文化的重要,否則只是一種無根的專業傳統,飄移在異國文化下的崇拜。
本研究係就台灣傳統街屋建築構造類型的分析,主要以台灣早期河港區域及日據時期所設火車站的城鎮為本研究主要調查母體取樣的範圍依據。主要以田野調查、文獻研究、類型學及形態學的觀念,將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做分類。本研究試圖以構造的角度來了解台灣傳統街屋的類型,從抽象→還原的分類過程去了解傳統工匠在當時的構造技術,是與歷史意象牽掛在一起的,進一步能更清楚看出造形與類型的關係,以做為對台灣傳統街屋建築形態分析的參考依據。論文內容可分為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主題確立。蒐集與整理對於台灣傳統街屋的相關論述資料,對以往研究的論點及方法,分析與整理找出問題,做為在確立本研究主題的主要依據。內文分別依研究動機及目的,名詞界說、研究範圍、研究步驟與流程、研究方法等概念的確立。
第二部份:研究方法與觀點的確立。經由上述主題確立後,面對台灣傳統街屋在台灣的發展、歷史分期、形式特徵、空間特性,及相關對街屋的分類研究後,確立以田野調查、工匠訪談建立基礎資料,然後以類型學及形態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初步分析,並做回歸檢討及修正以確立研究方法。
第三部份: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的建構。經由類型學的分類及形態學的分析並以田野調查及工匠訪談為輔助,對台灣傳統街屋的構造類型的變遷做分類及分析,瞭解台灣街屋空間形式的演變,運用形態學及類型學建立形式分析架構,進行案例調查分析,借由構造技術、形式特色、工匠訪談重新建構台灣傳統街屋的構造類型。
第四部份:探討與發現。以並存式發展的觀念探討台灣傳統街屋的發展與轉變,並由匠師訪談及案例調查探討街屋的形體計劃及營建生產體系與轉變。重新建構出台灣傳統街屋的建築技術史。
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代表著台灣城鎮風貌經歷母國移民的拓墾時期、荷領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領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的政冶變遷及營建文化的融鑄,並從街屋構造類型的演化脈絡中了解內含的傳統文化及匠師系統的繼承價值。對未來店鋪住宅設計,找回屬於本土居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的可能性。 
[ 英文摘要 ] 
The Town-house is representative of native culture in Taiwan. It represents the folk culture that spread all over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s a general architecture. The building can present diversification. So w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 the Town-house in Taiwan much more, we can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ive design culture.
Town-house is the main strain building type on urban area in Taiwan Architect development process. How to analysis this building type, from construction or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is so call “construction type” in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 the Town-house in Taiwan. The scope of the investigation contains the river mouth in the in the early patch and the railroad station in the during Japanese colonized period.
This research method that includes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collection, typology, and morphology classifies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 the Town-house in Taiwan. This content includes four parts:
Parts one: Subject confirmation. At first, we collect and reorganize the relational data about Town-house in Taiwan.
Part two: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viewpoint confirmation. After subject confirmation, we decide the research metho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of the craftsman to construct the basic data then and do initial analysis by typology and morphology.
Part thre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 the Town-house in Taiwan. In the parts, we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the construction type and classify them next, we takes case analysis by typology and morphology.
Part four: The exploring and discovering. In the forth part, we understand the form style and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by doing oral history of the craftsman and case study.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find out the history of the technology of the Town-house in Taiwan.
From its evolution context of the Town-house, we realize in the flutter, we hope that native culture would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1
第1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1
1-1-1 研究動機1-1
1-1-2 研究目的1-2
第2節 研究範圍1-3
1-2-1 研究對象1-3
1-2-2 時間與地域範圍的的定義與界定1-4
第3節 名詞界定1-5
1-3-1 台灣傳統街屋1-5
1-3-2 構造類型1-6
1-3-3 傳統工匠1-7
第4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1-8
1-4-1 研究步驟1-8
1-4-2 研究流程1-10
第5節 研究方法1-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2-1
第1節 台灣傳統街屋的發展背景2-1
2-1-1 聚落與街屋2-1
1. 早期聚落的發展理論2-3
2. 海岸聚落之型態2-3
2-1-2 台灣都市發展與街屋2-4
2-1-3 街屋的立面發展與建築思潮2-8
1. 街屋發展與社會脈動2-8
2. 街屋的立面形式2-9
第2節 文獻對街屋的分類狀況2-10
2-2-1 建築物類型與分類2-10
1. 以政冶年代來劃分。2-10
2. 以間、落、院(幾間幾落帶幾過水)2-10
3. 以騎樓形式為分類方式2-11
2-2-2 空間組織2-13
2-2-3 來源與發展2-15
1. 騎樓形式之演變。2-15
2. 以平面格局之對稱與否,作為界定建築物發展之階段。2-16
2-2-4 住宅理論2-17
1. 防禦論2-17
2. 傳統民居建築基調2-18
第3節 台灣傳統街屋的論述2-19
第4節 小結2-20
第三章 理論回顧與分析架構建立3-1
第1節 類型學與型態學理論回顧3-1
3-1-1 關於類型學3-1
3-1-2 關於形態學3-2
3-1-3 形態與類型3-4
第2節 類型學的操作3-5
3-2-1 分類的操作3-5
3-2-2 物件的觀念3-6
第3節 形態學的操作3-9
3-3-1 騎樓的形式構成分析3-9
3-3-2 屋身的形式構成分析3-12
第4節 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分析架構的建立3-15
3-4-1 街屋構造基本架構3-15
3-4-2 街屋構造形式構成分析3-16
第5節 小結3-18
第四章 案例調查分析4-1
第1節 分類調查4-4
4-1-1 類型A:傳統穿斗式屋架4-4
4-1-2 類型B:曰式木桁架系統4-5
4-1-3 類型C:承重牆系統4-6
4-1-4 類型D:現代構造系統4-7
第2節 類型A:傳統穿斗式屋架系統4-9
4-2-1 . 傳統穿斗式屋架系統的特質4-2
4-2-2 穿斗式屋架的定義4-3
4-2-3 穿斗式屋架的演變4-4
4-2-4 傳統穿斗式屋架系統的建築形式4-5
第3節 類型B日式桁架系統4-16
4-3-1 . 日式桁架系統的特質4-17
4-3-2 日式桁架系統的定義4-18
4-3-3 日式木桁架系統的建築形式4-19
第4節 類型C:承重牆系統4-22
4-4-1 . 承重牆系統的特質4-23
4-4-2 承重牆系統的定義4-25
4-4-3 承重牆系統的建築形式4-26
第5節 類型D:現代梁柱系統4-29
4-5-1 . 現代樑柱系統的特質4-30
4-5-2 現代梁柱系統的定義4-31
4-5-3 現代樑柱系統的建築形式4-32
第6節 小結4-37
第五章 街屋構造類型的探討5-1
第1節 街屋構造類型的並存式發展5-2
5-1-1 關於並存式發展的論述5-2
5-1-2 〝多樣性〞與〝並存式發展〞對街屋的影響5-6
1 立面造形的發展與屋身的發展是以並存的方式發展。5-6
2 屋身的構造與騎樓形式的並存發展。5-7
3 空間形態與屋身構造的並存發展。5-8
4 建築材料及技術的多元並存。5-9
5-1-3 街屋並存的過程5-9
第2節 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的轉變5-13
5-2-1 設計體系的轉變5-13
1 傳統匠師的轉變5-13
2 日本工匠的引入5-14
3 設計與施工的分工5-14
5-2-2 營建施工體系的轉變5-15
1 傳統工匠執業組織的轉變5-15
2 日本營建會社的興起5-16
5-2-3 影響變遷的規制5-17
1 傳統的建築規制5-18
2 都市計劃及建築規則實施的影響5-19
3 西方設計教育的殖入5-20
5-2-4 屋架系統的演變5-21
1 穿斗式與承重牆系統5-21
2 西式桁架系統5-22
3 樑柱系統5-22
第3節 街屋的形體計劃5-23
5-3-1 基本配置格局5-23
1 方位5-23
2 內外層級5-24
5-3-2 建築單元的組合5-25
1 .組合規則(Establishment rules):5-25
2 .衍生規則(Development rules):5-26
3 .細部規則(Elaboration rules):5-28
5-3-3 屋頂的形式構成5-29
1 高度的決定5-29
2 坡度的決定5-30
3 室內地坪高度的決定5-30
5-3-4 建築物理環境5-30
1 通風5-30
2 採光5-31
第4節 小結5-32
第六章 結論6-1
第1節 研究成果與發現6-1
6-1-1 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的建構6-1
1. 從文獻中整理台灣傳統街屋的發展背景6-1
2. 建立一對台灣傳統街屋的分類架構6-1
3. 從形態學的角度建立對台灣傳統街屋構造類型分析的架構6-2
4. 案例調查測繪與整理6-2
5. 各構造類型的轉變6-2
6-1-2 設計的根與本土傳統街屋6-3
6-1-3 街屋建築未來的發展6-4
第2節 研究回顧6-4
6-2-1 研究方法檢討6-4
6-2-2 研究侷限6-5
1. 口述資料的整理與分析6-5
2. 田野調查的深度6-5
3. 樣本消失的時間性6-5
4. 街屋設計過程的了解6-5
第3節 後續研究6-6
1. 與電腦結合6-6
2. 形狀文法的研究6-6
3. 街屋陽台的形式演變6-6
4. 街屋與洋樓的相互影響6-6
5. 街屋在傳統都市空間的演變過程中的研究6-6
參考文獻 7-1 

[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王宗年,1992,《築構造原理及應用》,台北斯坦出版公司,台北。 
2. 王明蘅,譯,1997,《變化:集體住宅的設計方法》,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3. 沈長庚,1979,《拓樸學導論》,黎明文化事業,台北。 
4. 李誡撰、陶湘註解彩繪,1974,《李明仲營造法式》,聯經出版社,台北。 
5. 李允鉌,1990,《華夏意匠》,明文書局,台北。 
6. 李乾朗,1983,《台灣建築史》,雄獅出版社,台北。 
7. ---------,1983,《傳統建築》,北屋出版社,台北。 
8. ---------,1990,《台灣地區傳統建築術語錄》,秋雨印刷,台北。 
9. ---------,1993,《台閩地區近代建築歷史調查》,(第一輯【台中縣以北】),內政部,台北。 
10. ---------,1994,《台閩地區近代建築歷史調查》,(第二輯【彰化縣以南】),內政部,台北。 
11. ---------,1993,《台灣近代建築》,雄獅出版社,台北。 
12. ---------,1996,《台灣建築閱覽》,玉山出版社,台北。 
13. 李宏堅,1994,《台灣日據時期鋼筋混凝土建築技術與式樣發展間關係之探討》,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中壢。 

14. 李楊勝,1996,《以形狀之法建構金門傳統民宅基型平面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台中。 

15. 李琦華,1998,《利用運算觀念對風水宅法的初步研究─以《陽宅+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斗六。 

16. 邱上嘉,1990,《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17. 邱博舜,1996,《傳統住宅規劃設計原則和程序之重構的中西個案比較研究:以Palladio的Quattro Libri和王君榮的《陽宅十書》的比較為例》,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 
18. 邱博舜,1996,《大木匠師施坤玉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報告》,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 
19. 杜維運,1979,《史學方法論》,三民書局出版社,台北。 
20. 狄瑞德、華昌琳,1985,《台灣傳統建築之勘察》,境與象,台北。 
21. 林衡道,1975,《台灣的歷史與民俗》,青文出版社,台北。 
22. ---------,1977,《台灣勝蹟採訪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23. ---------,1977,《台灣古蹟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24. ---------,1980,《台灣古蹟概覽》,幼獅文化,台北。 
25. 林昭媚,1981,〈市街與騎樓的探討〉,《台灣文獻》(32卷2期)123-141,南投。 
26. 林邦輝,1981,《台灣傳統閩南式廟宇營建與施工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27. 林會承,1990,《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28. ---------,1979,《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境與象,台北。 
29. 林憲德,1996,《埶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計畫—由生態建築到地球環保》,詹氏書局,台北。 
30. 林崇熙,1997,《雲林縣史蹟調查報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斗六。 
31. 林淑貞,1997,《日據時期街屋立面形式的演變─從思潮與技術的觀點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斗六。 
32. 林芳立,1997,《台灣廟宇構造類型變遷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斗六。 
33. 林福源,1998,《台灣常民民居構造類型變遷初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斗六。 

34. 林一宏(撰),1998,《日冶時期桃園地區的建築文化資產》,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 
35. 吳秀珍,1991,《建築構造》,六合出版社,台北。 
36. 吳光庭,1994,〈城市風格與建築形式〉,《環境與藝術叢書/公共藝術系列14》,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 
37. 何賢皙,1990,《台灣店屋空間形式之象徵意涵》,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38. 洪文雄,1983,《台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 
39. ---------,1993.〈從現存實例及台灣工匠的體驗探討中國傳統穿斗式屋架的演變〉《東海學報》(第24卷):547-603,東海大學,台中。 
40. 施淑宜,1997,《開台尋跡》,立虹出版社,台北。 
41. 荊其敏,1992,《中國傳統民居百題》,(邱上嘉校編),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台中。 
42. 孫全文,1992,《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 
43. 徐明福,1988,《中國傳統大式木構單體建築比例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傳統建築研究室,台南。 
44. 徐明福,1993,《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胡氐圖書,台北。 
45. 徐國書,1990,《型態之設計─以迪化街為例論建築型態的傳承》,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46. 夏鑄九,1971,《台北古老商店簡述》,境與象出版社,台北。 
47. ---------,1980,〈屏東內埔劉宅初步調查〉,《建築與城鄉學報》,(第一卷第一期),台大城鄉所,台北。 
48. ---------,1989,《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台北市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台北。 
49. ---------、黃羅財 ,1983,《台灣傳統長形連棟式店鋪住宅之研究》,台大城鄉所,台北。 
50. ---------等編著,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台大城鄉所,台北。 
51. ---------,1990,《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台北。 
52. ---------,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台灣社會叢刊出版,台北。 
53. ---------,1996,〈老店屋,新生命(上)(下)〉,《室內雜誌》,(第50、51期),美兆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54. 張國樑,1998,《古蹟修復施工之調查研究─以台中張家袓廟、文昌廟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斗六。 

55. 張仁勇,1998,《街屋住宅變遷之研究─以汐止鎮中正路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中壢。 

56.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出版社,台北。 
57. 陳榮村,1993,《台灣海岸聚落發展之研究》,胡氏圖書出版社,台北。 
58. 陳文尚,1993,《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地理知識學(Geosophy)的例證研究之二》,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台北。 
59. 陳玄玲(譯),1994,《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松崗,台北。 
60. 陳伯沖,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61. 陳宏忠,1996,《工匠轉型對空間設計影響之探討─以台中地區室內設計變遷為例》,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斗六。 

62. 陳文泰,1998,《從現代化過程探討台灣建築論述的演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斗六。 

63. 黃世孟,1992,《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胡氏圖書出版社,台北。 
64. ---------,1995,《基地規劃導論》,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台北。 
65. 黃進興,1992,《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允晨文化,台北。 
66. 黃寶瑜等,1986,《房屋構造》,美新圖書公司,台北市。 
67. 黃俊銘,1993,《台灣地區近代建築現況之調查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中壢。 
68. ---------,1994,〈從日據初期家屋建築的相關法規看殖民地台灣理想家屋原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69. ---------,1994,〈日據明冶時期雨淋板建築傳入台灣歷史過程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70. ---------,1995,《台灣近代建築圖面史料之調查研究》,國科會研究案,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中壢。 
71. ---------,1996,《日據時期台灣文化資產研究與保存文獻彙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72. ---------,1996,〈台灣近代建築圖面史料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九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中。 
73. ---------,1998,〈台灣近代土木建築營造業體系之研究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一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中。 
74. 黃永松,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1)圖庫》,漢聲雜誌社,台北。 
75. ---------,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2)論法》,漢聲雜誌社,台北。 
76. ---------,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3)案所》,漢聲雜誌社,台北。 
77. 許清賢,1994,《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松崗,台北市。 
78. 倪漢忠,1995,《鹿港傳統街屋的形態構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 

79. 郭書勝,1990,《處境:一種設計的方法》,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80. 富田芳郎,1955,〈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三期):86-109,台北。 
81. 陶國璋,1995,《開發精確的思考》,書林出版社,台北。 
82. 楊裕富,1995,《建築與室內設計資源(一):設計的美學基礎》,國科會研究案,雲林技術學院,斗六。 
83. ---------,1995,《建築與室內設計資源(二):設計的表達基礎》,國科會研究案,雲林技術學院,斗六。 
84. ---------,1996,《建築與室內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國科會研究案,雲林技術學院,斗六。 
85. ---------,1998,《視覺傳達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國科會研究案,雲林科技大學,斗六。 
86. ---------,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田園出版社,台北。 
87. ---------,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亞太出版社,台北。 
88. ---------,1996,《建築與室內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國科會研究案,雲林技術學院,斗六。 
89. 楊志宏,1996,《日據時期台灣建築相關法令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90. 張仁勇,1998,《街屋隹宅變遷之研究---以汐止鎮中正路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91. 漢寶德,1997,《認識中國建築》,台北,聯經。 
92. ---------,1990,〈風水宅法中禁忌的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一期): 5-55,台北。 
93. 鄭智仁,1997,《理氣---陽宅設計操作方法試探》,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 

94. 閻亞寧,1994,《台閩地傳統工匠調查研究(第二期)》,中國工商專校,台北市。 
95. ---------,1992,〈台灣傳統建築中洋風式樣之源流與衍化現象(1860-1945)〉,《第九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96. ---------,1992,〈台灣傳統建築基型與衍化現象(1661-1949)〉,《第九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97. ---------、吳美華,1988,〈鹿港街屋空間組織與立面形式〉,《第二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98. 賴志彰,1995,《台中縣文縣第四期》,台中縣政府,豐原。 
99. 賴志彰、張興國(撰文),1997,《逢萊舊庄﹕城鄉聚落》,立虹,台北。 
100. 顏忠賢,1990,《日據時期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台大城鄉所,台北。 
101. 藤島亥治郎,1993,《台灣的建築》,詹慧玲編校,台原出版社,台北市。 
102. 簫 梅,1968,《台灣民居建築之傳統風格》,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 
103. 關華山,1984,《「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境與象出版社,台中。 
104. ---------,1992,《民居與社會、文化》,明文出版社,台北。 
105. 蘇仁榮,1980,《日據時期新埔街庄的形成與發展》,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外文部份 
106. Alan colquhoun,1998,《建築評論論文集:現代建築與歷史變遷》,施植明(譯),田園城市文化,台北市。 
10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91,《建築模式語言》,王聽度,周序鴻(合譯),六合出版社,台北市。 
108. Edward H. Carr,1968,《What Is History?(歷史論集)》,王任光(譯),幼獅文化事業,台北。 
109. Mitchell, William J.,1997,《The log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 Computation and Cognition (建築的設計思考)》,劉育東(譯),情報出版社,台北。 
110. Ritchie, Donald A. (唐諾.里齊),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Doing Oral History),王芝芝(譯),遠流出版社,台北。 
111. Paul Laseau,1992,《Graphic Thinking for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圖解思考─供建築師和設計師應用)》邱賢豐(譯),遠流出版社,台北。 
112. Kurt Rowland,1988,《Looking and Seeing (觀看與觀察 1 :模式與形態)》,珂志偉(譯),六合出版社,台北。 
113. ------------------,1989,《Looking and Seeing (觀看與觀察 2 :形態的發展》》,王梅珍(譯),六合出版社,台北。 
114. ------------------,1987,《Looking and Seeing (觀看與觀察 3 :我們所需要的造形)》,珂志偉(譯),六合出版社,台北。  
yco..。pco..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