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零壹試點書評書目三羊開泰楊事務所論文評析國圖下載

台灣傳統彩繪裝飾意涵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畫師為例

BY研究生: 薛雅惠發表於2000年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A study of the decorative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in Taiwan--Take the craftsman of painting in Tainan as an example.
關鍵詞: 傳統彩繪 ; 畫師 ; 形式美 ; 裝飾意涵 
英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painting. ; Craftsman of painting. ; 
Aesthetic sense. ; Decorative meaning.
[ 摘要 ] 
傳統彩繪在建築除了扮演基本的保護功能,延長生命價值外,還積極美化建築外表,在建築構件中如樑枋、屋架、壁堵、門扉….,皆成了先民舞文弄墨的展演空間,其筆墨線條、敷彩設色傳達了濃厚的地域色彩,使人「遠觀其色、近觀其藝」,清楚記錄與投射常民內心冀求與社會價值觀。建築在彩繪的裝飾下顯得豐富多貌、風情萬種,不僅賦予建築物豐富的生命與趣味,更是款款的述說了整個文化傳統。
本土彩繪的發展由早期承襲閩粵母文化的源流,為適應此地的營建技術、生產方式,經過長時間的演進轉化,已融合了本土性格,呈現地域性的獨特面貌。每當行至廟宇,對建築棟架間繁複的華麗藻飾,形態互異的人物故事感到興趣,其內容所傳達的主題陳述,似乎蘊含某種訊息與組織策略;而故事紛陳的畫作背後,均是出自工匠之手描繪,從題材的呈現與筆墨線條中,流露濃郁的文人氣息,彩繪工匠技藝的養成內涵與特殊性,顯然異於其他工匠。
彩繪內容在傳統建築的安排,並非只是單純的藝術裝飾,也是對外溝通的語言,豐富的圖像往往清楚傳達了群體共識或個人滿足。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台南地區畫師為例,透過彩繪在廟宇空間實例與田野調查為基礎,梳理彩繪題材類型在空間主題展開所依循的可能性,探討傳統工匠面對彩繪施作前,主題展開與圖像分佈的階層關係,以瞭解畫師的思維運作模式,其次分析圖像內容、繪畫風格演變與源流,以闡述內蘊的審美意識、象徵意涵,及文化脈絡中常民價值觀。因此本研究所欲達成之成果,大致有下列三項:
1. 梳理傳統繪畫題材類型、位序關係之差異變化,分析不同的畫作主題在空間結構上所扮演的角色。
2. 分析不同類型的寺廟畫作之形式與圖像元素關係,以瞭解畫師所依循的美感認知與形式美原則。
3. 探討台南彩繪工匠現況與技藝養成內涵,及寺廟彩繪的風格與發展與源流,對其繪畫風格建立的關連與影響。 
[ 英文摘要 ]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as a protection in construction, not only prolongs buildings’ life but also beautifies their appearance. The structural members, such as beam, roof truss, niche, wall and door leaf, were the stage designed wordmongeringly by ancient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 ink, line or color of painting, they all convey the strong regional color, and clearly record and project the common people’s desire and social value. Besides, people can look at the color at a distance and take a near view of the technique. Buildings, because of being decorated by painting, appear to be filled with varied mien and amorous feelings. Not only does painting vivify the buildings, but also it leisurely depicts the whole culture and custom.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ainting was traced back to the Min and Canto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be adapted to the co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 method of production, painting, undergoing the long-term evolution and changes, has mixed with the local character, and then presented the regional distinctiveness. Whenever going to the temples, I am fascinated by the complicated and gorgeous embellishments among the ridgepoles and the strange and various figures and stories. The thesis that the contents of painting express seems to contain some kind of message and the strategy of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painting with diverse and numerous stories, revealing the strong literati’s odor from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hesis to the line and style, was portrayed by craftsmen’s hands. The cultiv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painting artisan’s techniques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 contents of colored drawing under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are not merely simply a decoration but a language. The various pictures often distinctly express the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Accordingly, this study, to take the craftsmen of painting in Taina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oncrete example of painting in temple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field, is to prob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type of painting motif in some space follow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stratum between the extension of motif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mages before the traditional craftsmen began to paint, and then to understand their thought pattern. Second,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images an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style, and to amplify the implicative esthetic sense, symbolism, and the common people’s value in the sequence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purpose that this study wants to reach has three items as follows:
1. To organize the type of subject of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the variation of precedence, and to analyze the role that the different themes of painting play in the structure.
2. To analyze the form of different sorts of temple paintings and the relation among the elements of imag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artisans’ principle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the beauty of form.
3. To explore the artisans’ conditions in Taina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techniques, and the connection and effect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style in templ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painting style.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1-1 研究動機1
1-1-2 研究目的2
第二節 名詞界說2
1-2-1 傳統彩繪2
1-2-2 彩繪工匠3
1-2-3 民間畫師4
1-2-4 寺廟繪畫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6
1-3-1 研究範圍6
1-3-2 研究對象8
1-3-3 研究內容13
1-3-4 研究區域概說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5
1-4-1 研究方法15
1-4-2 研究步驟17
1-4-3 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分析架構建立19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19
2-1-1 台灣傳統彩繪及相關研究19
2-1-2 畫師生命史類專書20
2-1-3 傳統工匠類研究22
第二節 台南彩繪的歷史與形式工法23
2-2-1 本土彩繪歷史變革23
2-2-2 彩繪的源流與基本形式25
2-2-3 門神施作26
第三節 台南畫師的師承關係與現況描述28
2-3-1 彩繪匠師的分工28
2-3-2 師承關係與業界現況30
2-3-3 工程承攬與團體組織32
第四節分析架構的建立32
2-4-1 關於文化符碼32
2-4-2 關於圖像學34
2-4-3 分析架構的建立36
第三章 寺廟畫作主題展開原則分析39
第一節 門神畫作39
3-1-1 空間特性39
3-1-2 題材類型41
3-1-3 運用原則44
3-1-4 組織策略46
第二節 樑枋畫作47
3-2-1 空間特性47
3-2-2 題材類型48
3-2-3 運用原則53
3-2-4 組織策略56
第三節 壁畫作57
3-3-1 空間特性57
3-3-2 題材類型58
3-3-3 運用原則59
3-3-4 組織策略60
第四節 小 結62
第四章 彩繪的圖像內容分析63
第一節 門神畫作63
4-1-1 版面構成64
4-1-2 形象特徵65
4-1-3 組織與美感原則71
第二節 樑枋畫作72
4-2-1 版面構成72
4-2-2 形象特徵75
4-2-3 象徵來源與組織原則76
第三節 壁堵畫作78
4-3-1 版面構成78
4-3-2 裝飾元素81
4-3-3 象徵來源與組織原則82
第四節 小 結83
第五章 台南彩繪風格的師承與發展85
第一節 彩繪風格形成之探源85
5-1-1 彩繪源流與工匠相關文獻85
5-1-2 早期傳統繪畫發展89
5-1-3 師承流派之淵源91
第二節 彩繪工匠的承襲93
5-2-1 對台南畫師近緣發現─仙遊畫派93
5-2-2 仙遊地理環境與文化94
5-2-3 仙遊畫派95
第三節 對台南彩繪風格的影響99
5-3-1 繪畫風貌的承襲99
5-3-2 畫師的人文追求100
5-3-3 畫師需具備的技藝與內涵102
第四節 小 結104
第六章 結 論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7
6-1-1 彩繪的空間意涵107
6-1-2 彩繪的圖像審美意涵109
6-1-3 彩繪風格的師承與現貌112
6-1-4 彩繪匠師體系的現況與困境113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後續研究115
6-2-1 研究回顧115
6-2-2 後續研究118
參考文獻119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于名川等人(編)。1996。《巨匠與中國名畫─任伯年》。台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 
2. 王振復。1993。《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3. 王源東。1992。《透析台灣廟宇石雕的繪畫創作》。碩士論文。台北:師範大學。 

4. 王慶台。1986。《台灣之木作雕刻》。台北:尚林出版社。 
5. 石弘毅。1997。〈臺灣神像的雕刻藝術〉。《臺灣文獻》(第45卷第1期):113~122。 
6. 史春珊,孫清軍。1995。《建築造型與裝飾》。台北:科技出版社。 
7. 古添洪。1984。《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 
8. 沈 文(編)。1985。《仙遊畫家》。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 
9. 何 如。1991。《中國古典建築裝飾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 
10. 何懷碩(編)。1991。《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鉤沈》(第一集~第五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1. 李奕興。1995。《台灣傳統彩繪》。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2. ---------。1996。《彰化節孝祠彩繪藝術》。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3. ---------。1998。《台灣民俗彩繪》。台北:漢光文化。 
14. ---------。1998。《林圮埔彩繪》。南投:竹山鎮公所。 
15. 李祖定(編)。1995。《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台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16. 李淑惠。1997。《台灣傳統彩繪之美麗與哀愁》。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17. 李乾朗。1986。《建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8. --------。1986b。《台灣的寺廟》。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 
19. ---------。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20. ---------。1991。《台灣地區傳統建築術語集錄》。台北: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21. ---------。1992。《台灣傳統建築之調查研究:以台灣民間彩繪畫師陳玉峰及其傳人之彩繪作品為對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22. ---------。1993。《北港朝天宮建築與裝飾藝術》。雲林:雲林縣北港朝天宮。 
23. 李進發。1993。《日劇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24. 李欽賢。1992。《台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25. 李賢文。1991。《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雄獅中國公藝美術辭典。 
26. 杜仙洲。1984。《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台北:明文書局。 
27. 吳文彬。1995。《傳統人物畫法》。台北:幼獅圖書公司印行。 
28. 吳荽如(編)。1997。《中國地理大百科─福建、浙江》。台北:光復書局。 
29. 吳鎮聲。1979。《中國建築裝飾藝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0. 林天鐸。1988。《台灣傳統廟宇建築裝飾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壢:中原大學。 
31. 林世超。1997。《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 

32. 林秀薇(編)。1985。《揚州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33. 林淑心。1995。《衣錦行─中國服飾史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34. 林淑貞。1997。《日據時期街屋立面形式的演變─從思潮與技術的觀點探討》。碩士論文。斗六:雲林技術學院。 
35. 林會承。1990。《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6. 林福源。1998。《台灣常民民居構造類型變遷初探》。碩士論文。斗六:雲林科技大學。 

37. 若林正丈、劉進慶、松永正義。1995。《台灣百科》。 
38. 洪文雄。1993。《台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第一期)》。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39. 范勝雄。1995。〈寺廟門神─以台南市為例〉《臺灣文獻》(第45卷第1期):101~113。 
40. 姚春雄。1990。《台灣廟宇石雕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師範大學。 
41. 俞劍華。1991。《中國繪畫史》(上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2. 袁金塔。1987。《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43. 梁思成。1985。《新訂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台北:明文書局。 
44. 徐七冠。1997。《潘麗水寺廟門神畫作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 

45. 徐明福。1980。《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 
46. ---------(編)。1996。《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集》。台南:台南市政府。 
47. 孫全文。1985。《建築與記號》。台北:明文書局。 
48. ---------。1987。《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明文書局。 
49. ---------。1987。《論後現代建築》。台北:詹式書局。 
50. 孫其峰、白雪石、黃均。1995。《國畫技法》。台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51. 孫德彪(編)。1992。《尋根探源─台灣開發史蹟展專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52. 涂順從。1994。《南瀛古廟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53. 馬瑞田。1996。《中國古建築彩繪》。台北:文物出版社。 
54. 高燦榮。1993。《台灣古厝鑑賞》。台北:南天書局。 
55. 唐曉蘭。1992。《台灣寺廟繪畫藝術》。碩士論文。台北:文化大學藝研所。 

56. 翁磺碪。1997。《中國傳統建築紋樣與陰陽觀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建研所。 
57. 莊 申。1988。《根源之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58. 陸元鼎。1992。《中國民居裝飾裝修藝術》。香港:珠海出版公司。 
59. 麥兆昌。1997。《解讀消費文化下的產品美學》。碩士論文。斗六:雲林科技大學工研所。 

60. 陳文泰。1998。《從現代化過程中探討台灣建築論述的演變》。碩士論文。斗六:雲林科技大學工設所空間組。 

6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1984。《明清時代台灣書畫作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2. 陳美玲。1999。〈鹿港彩繪司郭氏家族研究〉。《師範大學視覺藝術學報》(第二期):71~119。 
63. 陳美娟。1996。〈寺廟畫作內容解讀─以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為例〉。《台南文化》(新42期抽印本):123~222。 
64. 陳伯沖。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65. 陳迪華(編)。《館藏宗教版畫》。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66. 陳肆明。1989。《吳昌碩花卉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影響》。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67. 彭華生。1994。《語言藝術妙趣百題》。台北:智慧大學。 
68. 張彥遠。1983。《歷代名畫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2〉。台北:商務印書館。 
69. 黃永川(編)。1995。《衣錦行─中國服飾史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70. 黃有興等。1996。《南台灣文化專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71. 黃光男等。1987。《黃君璧繪畫風格與其影響》。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72. 黃靜宜、王明雪。1995。《台南歷史散步:歷史、古城、寺廟、民俗》(上)、(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73. 黃臨泰。1980。《中國畫技法初步》。台北:大孚書局。 
74. 楊永源。1987。《盛清台閣界畫山水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75. 楊裕富。1995。《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二):設計的表達基礎》。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斗六:雲林技術學院。 
76. ---------。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77. ---------。1998a。《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亞太圖書公司。 
78. ---------。1998b。《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79. 趙 超。1993。《華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華書局。 
80. 樓慶西。1998。《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台北:南天書局。 
81. ---------。1997。《中國建築形態與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82. 蕭瓊瑞。1996a。《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台南:台南市政府。 
83. ---------(編)。1996b。《台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台南: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84. 劉克峰。1996。《主題與背景之形式表現》。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中心。 
85. 劉芳如。1988。《中國人物畫技法》。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86. 劉進慶(等人)。1995。《台灣百科》。台北:克寧出版社。 
87. 劉其俊。1988。《台灣古木雕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88. 關永中。1997。《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局。 
89. 關華山。1992。《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出版社。 
90. 蔡相煇。1989。《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 
91. 勵忠發。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書局。 
92. 謝宗榮。1997。〈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建築的空間藝術─以鹿港古蹟級寺廟為例〉。《台灣文獻》(第48卷第2期):73~95。 
93. ----------。1997。〈台灣民間信仰文物中的民間藝術風貌初探〉。《台灣文獻》(第46卷第1期):143~166。 
94. 謝國平。1990。《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95. 羅 青。1991。《水墨之美》。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96. 蘇玲香。1987。《台灣傳統建築彩畫之初步研究》。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 

二、外文部份 
1. Erwin Panofsky。1997。《造形藝術的意義》。初版,李元春(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2. Ione Bell, Karen M. Hess,Jim R. Mastison。1994。《藝術鑑賞入門》。四版。曾雅雲(譯)。台北雄獅圖書。 
3. Roland Barthes。1992。《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yco..。pco..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