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 |
![]() |
![]() |
![]() |
![]() |
![]() |
![]() |
![]() |
![]() |
數位時代的科技藝術設計雛型/陳阿善 | ||
一、
前言 科技與藝術的對話關係,自遠古的時代變從未間斷,科技的發展,從光的發現,聲波的紀錄、電影的發明到電腦數位時代,影響著藝術家嘗試各種多元的藝術創作形式,並挑戰著他們創造力與探索的極限。 科技革命,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90年代的網路的快速發展,人類的文明從線性的單向思考進入複雜多元的思考向度,網路成為人與外界接觸溝通的新媒體,人透過網路,快速的擷取各種資訊,網路世界中,打破以人為中心的時空界限,使人類從現實的時間、空間與物質性中獲的解放。因此,數位藝術的意涵可以說包含兩各層面:一則為工具面,把數位作為創作或藝術表現的工具;另一則是時代面,同時著影響知識、經濟、與設計的思維模式。因此,本文針對展示數位科技在當前新媒體藝術領域中所能提供的強大功能與表現寬度,內容多樣性,科技與藝術間的拉進整合議題來進行討論。 二、 數位藝術的時代意義 二十世紀的科技藝術已不再是虛幻而毫無意義,科技的發展所引發的變革遍及人類文明的各個層面與各個領域,藝術的領域自不在例外。事實上,早在二○與三○年代的西歐便已受到科技媒體的衝擊,即有不少藝術家已致力於探索藝術與科技整合的課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網路與資訊科技的進步,更使得現代科技媒體的發展已超越了單純的機械性功能,而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亦日益受到重視。逐漸的,科技媒體本身慢慢被演變成為藝術表現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甚至形式在創作的表現上漸漸突破傳統的藝術形式的表現階段。同時電腦媒材的高度運用,改變了過去藝術觀賞者,創作者及作品之間的互動關係,電腦不只改變傳統觀賞的觀賞方式,也同時改變了藝術創作的理念與表現方法。更進一步接觸網際網路藝術、虛擬實境藝術及數位媒體藝術時,觀眾的角度已由過去被動的單向接受著,轉變為相當程度的主動參與者,而藝術家的創作身分,更擴展增加有了不同以往的新詮釋選擇,顯示出作品並不再具有單一而固定的意義,而是一種結合觀者與創作者的新建構介面。 |
||
三、
台灣媒體藝術發展及願景
觀察於目前台灣各類藝文工作者,大多對網際網路不甚熟悉,仍無法跨越電腦知識與技術的障礙,所以網路作為其藝術創作表現媒材,通常擁有技術知識者多半欠缺足夠的文化藝術素養,不過這是兩個專業領域交流的開始結合的初期,這樣的困境是難免。國內此類媒材的作品,可以說尚沒有任何市場功能,真正的文化藝術網站並不多見,與台灣蓬勃的資訊產業發展不成正比,即使一些關心藝術文化的企業主,也將資源放在傳統藝術領域中,以下則針對目前業界與學術界的媒體藝術發展做現況描述介紹….。 |
||
四、目前台灣數位媒體藝術的視覺化迷失 回顧於台灣數位藝術發展初步問題的提醒,現在很多學生口中的數位設計,很可能都是在玩工具,而不是設計藝術創作,只是滿足操作工具的樂趣。舉例而言,網頁的設計其實表達一各企業或機關的形象表達,但學生往往迷失於造型的炫麗與動畫技術的表現和資料的放置,視覺化的表現強過於資訊的傳播的目的,相信資訊傳遞的手法不會只有過度的視覺化表現。事實上這樣的結果,原因不難推究,數位媒體人陷入科技迷的新表現形式,而忘了設計藝術中的創作者與意念的貫穿。對一個紮實的科技藝術教育而言,數位工具並不該改變藝術創作的本質,而是更該藉由數位來突顯藝術的意念傳達。如果說以一個創作經驗的角度來看,認為數位它不應只是設計工具的改變,在設計藝術方面,更該被提醒的是創作者設計無限可能性的思維觀念與思考模式的突破才是數位藝術的重點。當然二十世紀藝術發展史原本就是媒體與科技演變史,藉由科技改善了生活,同時也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對藝術的定義,相信科技藝術最大的意義並非在技術的創新,而是再於實驗精神的提出以及作品與觀眾間新互動模式的產生、創造者意念的傳達。當代中的藝術表現,尚有許多未被完全了解,了解新媒體藝術的真正意義,是台灣新媒體藝術必須配備上堂的基本裝備,也才能因而創作貼近科技本質,表現新媒體精神的經典佳作 五、小結 回顧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現況,展覽硬體已經不於匱乏,但一個深度扎根的工作,如何有計畫的培植本土人才,卻急待軟體配套措施的出現。在加拿大媒體理論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說「任何一個我們使用的新媒體,皆為新語言、新經驗、甚至新意識,且皆由新操作經驗造成。」技術層次的推進和精確的解讀新媒體藝術同等重要,當世界各地的新媒體藝術與技術持續進步中,而我們卻是一再花大錢蓋大廟請大神時,落差便漸漸浮現。目前現在台灣科技藝術作品的提出,多以錄相藝術為主,可以看出一個相當指標性的問題:技術門檻高的藝術表現形式刻意規避掉了,這個現象再互動藝術、虛擬實境、網路藝術的技術操持上,漸漸的表現出來。工具的方便,卻造成個人風格的喪失,並且失去敏銳度,….例如:慣用PHOTOSHOP的攝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決定性時刻,因為可以透過電腦模擬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卻也失去藝術價值了,這樣的隱憂是須被重視的。盧憲孚媒體藝術家對於台灣面對網路時代的快速反應時,則缺乏社會哲學思考的內涵,他舉例以純藝術與應用藝術的發展關係來說,為什麼國外常的設計常常能有出類拔萃的作品出現,那是因為他們擁有深厚的純藝術根基,但台灣老是從中間擷取別人的成果,不但造成自己無法生產出屬於自己應用東西,根扎得也不深,台灣尚無法洞察機先、攀登高峰,甚至產生「前瞻性人物」的原因。對於其這番話,很值得台灣的新穎的媒體藝術或初學者一番的醒思,相信台灣的媒體藝術應該可以有更大的突破,透過數位媒體的藝術來展現我們台灣的文化藝術。未來科技與藝術的完全結合無疑將使國內此一市場變成各品牌競爭的戰場。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新紀元終將來臨,而我們希望見到台灣強大先進的科技產業界能與文化藝術真正結合,並能擔任發揮推廣文化藝術創作的角。 六、參考書目 1.代碼—現代人的新種語言 藝術家雜誌2003.10 2 台灣藝術 新潮藝術雜誌 2000.10 3.台灣美術期刊52—科技與藝術專輯 Journal of Taiwan Museum of Art 國立台灣美術館 |
||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