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推薦網站林相片盒林旅遊誌通通學會論文寫作楊事務所

導讀葉謹睿著數位藝術概論
導讀者:魏愉真/陳乃鳳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本書共分九個章節,分別從電腦的起源到現今新媒體藝術做為結束。其時間演進包含了數位藝術的開始,網路藝術,動態影音技術,早期錄影藝術,動態影音技術的再革命,軟體藝術及新媒體藝術。以各代表時代為區分,簡單敘述為開始,輔以具代表性的數位藝術家及作品簡介,讓讀者清楚了解各個代表時期的精神意義。 
本書由科學技術的演進史,對證近代藝術史上科技媒體的應用與轉變,以探討科技藝術之發展。從銀版照像術的發明、家用攝影機的普及到全球資訊網的發展等,科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藝術家新的媒材、工具與發表平台,更轉化了藝術的本質,挑戰藝術體系與結構,影響大眾對藝術的認知。本書將回到藝術的基本面討論,從外而內抽絲剝繭,聚焦於數位藝術。


 

 

 

■ 「藝術」(art)一詞於古希臘羅馬時期並不存在,當時的藝術泛指雕塑、詩詞以及現在所稱的「工藝」(craft),所有藝術品皆附著在其功能性之下;經過漫長的中世紀仍以「巧匠」統稱畫家、雕塑家和木工等等。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地位逐漸提升,與所謂工匠開始有了差距。

■ 17世紀末期,法文以「純藝術」(beaux arts)一詞統稱視覺藝術的三大類別:繪畫、雕刻和建築;1764年哲學家查理斯˙貝圖斯將純藝術的概念釐清與規範,劃分為實用性的工藝、以欣賞為目的的純藝術、結合實用與欣賞的藝術三類;1751年狄德羅與達朗貝爾合著的《百科全書》中,將詩詞、繪畫、雕塑、雕版印刷、音樂統合起來,以純藝術類別相稱。至此,純藝術概念終於成形,正式成為一門「美」的學問。

■ 其中又以羅浮宮的成立為具代表性的一步,它使美術館變成一種純淨藝術空間的代名詞,使藝術品褪去其原有之功能性與象徵意義。就這樣以美感為中心,純藝術成為德國哲學家康德口中的一種所謂「意味深長但無實際目的與用途」的存在模式,直到20世紀開始才受到顛覆。
■ 人們對數位藝術的認知,來自於大眾傳播媒體時代的來臨,從書中提到的四個方向,分別為「大眾文化取代菁英文化」、「數量取代質量」、「團體取代個體」及「藝術商業化」,來暸解這個大眾媒體時代的新美學觀。
3-1.大眾文化取代菁英文化
20世紀初期,現代化科技的普及,帶動大眾傳播媒體快速地發展與興盛;大眾文化以便宜、快速和大量複製的特質,成為強勢的現代化生活表徵,挑戰純藝術(菁英文化)主導文化潮流的領導地位。


3-2.數量取代質量
科技時代藝術作品的可被大量複製特性,只要假大眾媒體具有侵略性的傳播能力,就能全面性地向廣泛大眾發言,產生以數量取代質量的優勢。



3-3.團體取代個體
科技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牽涉面廣泛,需要各種專才人員如錄音師、攝影師、程式設計師等相互配合,以聯合作業(teamwork)的方式共同完成創作。

3-4.藝術商業化
運用行銷策略將藝術家包裝成明星,利用掀起爭議與好奇的新聞性,以炒作的方式來促進藝術生涯的發展。
更多的導讀>>>陳乃鳳。網站之全導讀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