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情!有智!有條理!設計E化或後現代化 | by林萬福 | |
近年台灣經濟發展略顯停滯,不可諱言這種停滯也連帶的影響到設計業的發展。影響最明顯的設計行業就是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而影響第二的算是廣告設計吧。 對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影響是主要的案源(市場)急速減縮,而瓜分案源的的競爭者虎視眈眈(如國外的設計師,乃至於中國大陸的建築設計專業人力),對廣告設計的影響也是主要案源(房地產廣告市場)急速縮減,比較好的是,廣告設計的案源除房地產廣告以外,也會隨者產業變化而有新的主力廣告業主(諸如:瘦身美容業),同樣的,廣告設計業領域瓜分市場的競爭者也是虎視眈眈。 從市場面來看,經濟發展的停滯影響到設計業的發展,但是我們的設計業界是否也意識到危機也是轉機呢?我們的設計學界是否也意識到設計發展的趨勢,進而培養五年後、十年後的設計人才呢?還是只知道唉聲歎氣,想辦法轉業呢?(其實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當頭,想轉業又談何容易呢?) 從設計界看E化也是同樣的道理,表面上好像E化是技術問題,但設計產業本身更重要的危機或轉機,如果未能深入瞭解,往往就誤判了設計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好像設計產業的不景氣就是卡在這種E化的技術問題,進而錯失了設計產業從危機到轉機的可能性。 這篇〞有情!有智!有條理!設計E化或後現代化〞就談談1980年代以後的一些設計發展的趨勢、觀念與技術吧。通常我們設計界比較喜歡用〞後現代設計〞來籠統的說明1980年代以後的設計發展,我則認為,我們換個角度,用〞有情!有智!有條理!〞來說明設計發展的趨勢、觀念與技術,可能更容易理解與運用吧。 一、有情的設計 近二十年來國際設計界最大的變化,倒不是電腦對設計的衝擊,而是有情設計的復甦,此話怎講? 我們拿現代設計運動與後現代設計運動的對比來看,前者注重冷峻理性風格,後者注重熱鬧感性風格,就可以了解設計界的這種變化。我們以以下的觀念,簡單的說明〞有情設計〞到底有哪些觀點,運用事例或技術。 1-1.敘述設計(narrative design) 敘述設計原先是設計藝術專業的傳統,只不過這種傳統在現代設計運動裡被〞反裝飾、反歷史的風潮〞所閹割罷了。1970年代後的後現代設計浪潮,很大的一部份就在回復設計藝術專業的〞說故事〞功能,而因回復這種說故事功能,強調這種說故事功能、表達故事功能的設計派別,就通稱為敘述設計派,這在廣告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固不必說是個大宗派,就是在產品設計、建築設計、展示設計也都有這個派別。可見得敘述設計的概念在當今與以後十餘年的熱潮是可以預期的吧! 1-2.設計文化符碼(cultural code system of design ) 文化符碼這樣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文學家、符號學家羅蘭巴賀德(也翻成羅蘭。巴特)於1960年代提出,隨後巴賀德也以這樣的觀念與理論來分析廣告設計、流行服飾(設計)。所以,我們可以說早在1970年代,設計文符碼的理論早已呼之欲出。 設計文化符碼在設計實務與完整的理論上倒有以下兩點值得一提: 1-2-1.後現代設計浪潮加速設計文化符碼理論的提出 後現代設計或後現代情境裡的〞注重地域特性〞、〞注重差異消費〞、〞注重本土文化特色〞,這些都加速、加深了〞設計者怎麼運用地域特色,怎麼運用本土文化特色〞的需求,換句話說就是:加速了設計文化符碼理論的提出時機。 1-2-2.國內外學者的努力 在設計文化符碼理論的形成上,巴賀德當然功不可沒,另一方面澳洲的新銳傳播學者費斯克(Fiske,J) 於1990年代提出廣告設計符碼理論,台灣設計界楊裕富於1990年代提出設計文化符碼系統理論,都同樣的加深了文化符碼概念在設計實務上運用的可能性與方便性。 1-3.有形媒體與無形媒體 單就廣告設計而言,在1980年代就有所謂廣告節目化的趨勢。在1990 年代,則更進一步的有所謂〞廣告設計事件化〞趨勢,或是說廣告設計不只在有形媒體上買廣告,也在傳統媒體以外(如藝人八卦事件、新聞事件)來買廣告或進行廣告設計。 1-4.從圖文互動到圖文同脈,從圖文同脈到格外互動 單就廣告設計而言,如果是平面媒體廣告,大概在1960年代就非常注重文案與圖案的配合,注重文案與圖案的互動。如果是CF設計,甭說因為要有劇本,所以設計的〞故事性〞自然被重視。但是不管是文圖互動或設計的故事性,基本上這些都還是1970年代、80年代的設計觀點,到了1990年代已經進入到更細緻的故事性鋪陳手法,或所謂〞圖文同脈〞與〞格外互動〞的概念與手法。 總結這些觀念,我們以〞有感染力的設計〞、〞有情的設計〞,來稱呼,似乎還蠻恰當的。而這些觀念並不只在視覺傳達設計上是1980年代以後的重要趨勢,在建築設計、空間設計、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等領域也是如此呢! 二、有智的設計與有條理的設計 設計發展的新趨勢裡,〞有情的設計〞固然來勢洶洶,但是,也並不因為如此而捨棄了設計理性與設計企劃的專注與發展,我們也簡單的說明這些新發展。 2-1.有智的設計 設計者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要講求生產的合理性,講求有秩序的設計方法,這原是〞現代設計運動〞裡一直強調的〞設計能力〞之一。這種設計能力在當今設計風潮裡並沒有被推翻或忽略。 而我們設計界往往某種程度的誤解〞後現代設計〞,認為後現代設計是一種取代現代設計的流行現象,事實上國際上的後現代設計浪潮,並非如此發展。所以,在當代或未來設計者所該具有的能力上,有智的設計能力或〞設計理性〞還是非常的重要吧。 只是這種有智的設計,也不只是在觀念上受到重視,在設計實務與教育學術上也有許多長足的發展,諸如: 2-1-1.電腦輔助設計與電腦輔助製造(CAD-CAM) 2-1-2.數位設計 2-1-3.虛擬實境在設計、動畫、電影製作與設計研究上的應用 2-1-4.擬似訂作的彈性製程設計 2-1-5.無版印刷、即時印刷裝訂電子書(屬設計E化) 2-1-6.資訊設計或資訊流設計(屬設計E化) 2-1-7.網際網路裡更符合物流、資訊流的消費平台的開發(屬設計E化) 2-1-8.第二次的自動化革命(從人工智慧領域開發設計知識) 設計趨勢與觀念的發展,不只如此保留了對〞設計理性〞的重視,也更進一步發展出設計企劃、設計策略或有條理的設計能力吧。 2-2.有條理的設計 設計者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除了講求生產的合理性以外,另一個發展中的觀點就是講求〞消費的合理性〞。所謂講求消費的合理性,在資本主義市場機制裡,其實就是講究對市場的充分理解、對消費行為的充分理解、對行銷的充分理解,並進一步將這種理解納入設計中來。我們稱為設計企劃、設計策略或有條理的設計,確實也很能說明這種設計趨勢。 只是這種有條理的設計,也不只是在觀念上受到重視,在設計實務與設計教育學術上也有許多長足的發展,諸如: 2-2-1.設計企劃、設計管理與設計策略學科的出現。 2-2-2.設計專業中跨學科的學程出現。 2-2-3.設計專業裡(與藝術專業、文化產業)合流趨勢出現。 2-2-4.感性工程學科的出現。 三、我們對這些設計新趨勢的反應 上述這些設計的新趨勢在我們設計學界與設計業界或許並不陌生,但是往往投入這種設計新趨勢研究與應用的卻非常少見。以致於這種〞不陌生〞也往往只停留在外國雜誌、出國考察,乃至於〞人云亦云〞的階段。如果我們對這些設計新趨勢的反應確實是如上所述,那麼這也難怪設計學界與業界,對這一波的經濟不景氣,會顯得如此的不知所措吧! 反過來說,這樣的反應(極少投入這種設計新趨勢研究與應用,卻高度期望設計技術、產業研發技術能夠生根)不僅不切實際,更顯示長久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裡〞檢便宜〞的心態,我國設計業界與設計學界的〞檢便宜〞心態。而這樣檢便宜的心態,依我看來是建立在對設計新趨勢的誤解之上。這些誤解如下: 3-1.認為E化是技術問題,而技術是可以買的。可惜越是尖端的科技越是買不到。 3-2.認為後現代設計是流行現象,兩年一換、三年一換,所以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可惜,如此一來絲毫未能憾動市場,所以狀似坐以待斃。 3-3.認為設計是屬於第二產業(工程產業),所以技術第一、市場第二、人文第三。可惜,說真格的:技術第一,也沒開發出自己的技術;市場第二,大概只剩中國大陸市場,我們還略有開發市場的能力;人文第三,卻連對自己的人文都不甚了了,何況別國的人文,我們的產品又怎麼能靠人文涵養來憾動市場、憾動買氣、憾動觀賞者消費者呢? 我認為國家機器(或外貿協會的設計中心)進二十年來,花了那麼多納稅人的錢,來提昇我國的設計能力,來提昇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只能說狀似有功,其實對設計的新趨勢是麻木不仁的。 想想看!我國的設計界、產業界不也是如此嗎? |
||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