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設計運動的數位化,BY陳阿善
一、前言

這時代的設計師正對於傳統的設計思維進行解構,反傳統的視覺觀念的設計紛紛產生,數位化的設計表現,使的二十一世紀以來的設計思潮變的多元而富變化,不論這些設計的表現形式如何,總之,現代設計的核心是在找尋一套全新的邏輯語言敘述系統,開發對設計思考新的表現形式。數位時代正接軌於設計運動,資訊與傳播科技逐漸成為顯學,面對資訊科技更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創作形式,匯集科技與設計的洪流。處於這樣的資訊時代,難以不去觀察目前設計運動在這樣數位科技化的影響層度。因此,本文的生成於設計運動脈絡中展開。新觀念的視覺觀點,目前正在被建構,藝術的思潮正透過對於文字語言與圖像的關係探討之勢結構以及尋找網路所存在的意義;建築新觀念的思考下所帶給我們的是建築空間性的改變,空間構件元素的重新組合的可能;工業設計也正藉著新技術而突破,數位化的對設計的新觀念,同時在這個時代被思維探尋。藉著美術工藝運動數位歷史脈絡的回顧,整理數位發展趨勢的變化探討,企圖打開數位發展繁結的思維。相信在1920年代,受工業世界的機制影響,改變了當時的建築,改變了當時的操作因子;處於數位科技電光的時代環境下,思考於原有生活生態,將以能開創於屬於我們當代設計的操作因子。
 
 

 二、數位化的生活

  當我們邁入21世紀數位時代,資訊科技正悄悄地改變設計運動與都市環境的模式。我們處在一個充滿無線通訊與數位資訊的空間。一個對空間、時間、與材質重新感知的替換時期,藉數位科技將設計走入另一個新領域。順應著資訊網路科技的發展,文化、社會、與工作各方面、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因應著通訊技術與電腦的結合,產生急速的變化。
藉由快速通訊技術進行跨國對話,藉由網際網路跨越它校的進行遠距教學,人與人之間藉由網路聊天室建立起新的關係,這樣的影響與轉變,也逐漸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性,數位化也開始提供建築的想像空間。

在早期的社會,河邊的洗衣或汲取水,是最早的交換資訊的場所。等到自來水引進至每個家庭後,人們不再到河邊洗衣服或汲取溪水,資訊交換的場所產生變化,訊息的傳遞取而代之的是電話通訊的聯絡方式彼此間的距離拉近;網際網路興起後,網路上的聊天室立刻形成新的資訊交流聊天區。印刷術的發明,知識的傳遞借著書本的發行,形成知識爆炸的年代,圖書館成為知識的寶庫;網路時代來臨後,人們不必再到圖書館查詢資料,取而代之的是上網查詢等。這樣的演變告訴我們,科技進步的結果,使得傳統的空間場所逐漸消失,人們不必要到特定地點去完成一件特定的事情,資訊的流通逐漸取代人或物質本身的流動。資訊革命逐漸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數位化思考也將慢慢的轉換導入設計思維的領域,雖然建築本身常隨著時代的變遷,呈現出一種新的風貌;因此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藝術、建築、工藝的界線,似乎可以在重新加以在思考或定位的時候了?
 
 
 
 

三、 位設計的軌道形成

(一) 設計運動的的起源與發展
    在1919年德國成立一所設計學院-包浩斯(Bauhuas),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當時的主要匯集歐洲各國對於設計的新探索與試驗成果特別是荷蘭的風格派運動、蘇聯構成主義運動的成果為主要發展,也是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中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巴浩斯主要等領導人學院因歐洲戰火與納粹政府迫害而移居美國,把歐洲的現代主義思想帶到新大陸。
由於現代設計思想的影響,美國人基於商業競爭要求,全力以赴地開始為企業服務的工業設計運動起變化,沒有學究味道、沒有理想主義成分,整個設計運動沾滿了實用主義的商業氣息,被稱為「芝加哥學派」。而主要領導人物-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在設計上的遵循「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宗旨。但在美國競爭激烈的商業市場,設計所遵循的其實是「形式追隨市場」,對企業而言,重要於促進銷售,而不是設計能給社會帶來益處,或是人民生活的改善。由此可見,早期工業設計發展的力量事實十足的商業競爭,市場的機制在美國設計中佔了大多的決定性作用。如果說由於美國工業的發達,經濟成熟的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工業設計職業化的國家;那德國就是建立現代設計的理論與教育體系的最大貢獻,把社會利益當作設計教育和設計本身目的。
到了七十年代後,出現了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的存在是打破國際式樣的理性主義、系統化的設計思潮。基本上可以說,自從七十年代以後的過種各樣設計探討都可以納入後現代時期設計運動,它是指現代主義以後的各種風格,或某種風格。
而二十一世紀的發展,似乎隱含了資訊科技的時代,它延續現代與後現代設計思潮,並且增加了第五元素的-資訊的觀點切入,以下簡略的描述數位建築於設計的發展。

(二) 數位發展
            建築在數位時期的發展仍屬初期中的初期,因此數位的發展可能只能從電腦在建築設計發展的歷史開始。1963年電腦開始具備畫圖的能力,將電腦在繪圖的能力運用建築設計,便成了建築中常聽到的第一代CAD電腦輔助繪圖。另外也自1960年代起,將電腦在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到建築設計思考中,以及以電腦繪圖的能力來記錄大量「建築圖文資料」,也就是電腦中的建築知識,因此進一步的被稱呼電腦輔助設計,影響至今仍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1990年起,電腦在數位影像處理與合成技術日漸成熟,再加上電腦模擬與動畫能力也發展健全,此時電腦在許多設計科技不在完全的被視為〝工具〞,而是進一步成為思考與呈現設計意念與施作方式的「媒體」,因此出現了電腦媒材化設計甚至被直呼微電腦設計〔註1〕。Frank Gehry與 Peter Eisenman等人設計革命,便屬於這一類,結合於媒材藉由視覺的模擬來描寫空間。而1993年網際網路的突然興起,也為建築帶來很大的衝擊。似乎將全球的距離完全拉近已即將全球的知識完全整合,形成所謂的網路輔助設計或網際設計。另一方面,網路所形成的網際空間,更顛覆了我們建築向來以點、線、面等幾何關係構成的空間概念。
在1995年起,電腦在自由形體的塑造與施作上漸趨成熟,再加上能更逼真呈現建築的虛擬實境技術也更成熟,越來越多想像不到的空間被建構,甚至基地上被建造起來,形成所謂虛擬建築與虛擬空間。而如今為了反映數位電子時代的變革,對於電腦在數位時代的發展,被稱為是數位性的建築─數位建築(digital  architecture)。

(三) 數位連結
在1930~1970年間建築在歷史上,以具突破幾何量體與空間的例子,也成為往後發展數位建築的重要基礎。不管史學家是如何的看待數位建築,1990至2000並然是關鍵的萌芽期。在1990年Frank Gehry 用電腦進行巴塞隆納那魚的設計時就代表了數位建築的開始,當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在1992年完工和Bilbao美術館1997年的完工〔註2〕,真正的看到數位建築的軌道出現,似乎代表著數位時代將開口說話了。看到這樣的作品出現,不知該是喜還是憂,憂愁隱憂於它是真的適合人生活的建築?還是歡喜於整個建築風格新空間性的再創或另一項技術的突破,我想我們目前都無力去真正定位它,畢竟它還是個新生兒的開始。
 

四、 數位建築與文化間雙軌思考

   數位化對設計而言,是設計思潮的鴻溝還是設計的皮層思考,尚未有能對它下定論,新時代的新工具,當然也是新觀念的設計觀點加入,目前數位設計發展,解決大量生產的問題,不過設計思考層面需再開發,以下針對台灣建築數位化發展初步探討性思考。

1•當進入高科技的時代,數位媒材對於建築設計的最大影響?

首先,改變建築事務所作業的方式,早期代表建築這一行業的符號是平行三角板、圖版,如今將慢慢消失、不再採用。目前大都採用電腦輔助軟體,特別是電腦軟體繪製透視圖與動畫模擬。由於電腦模擬的多角度溝通方式形成爭取業務幫助較大。但這些風潮引起一些反思:這些仿真模擬反映了真實嗎?會是另一種虛構嗎?在建築設計的創造過程中是真正去利用電腦進行思考?人與電腦的關係將可能會是怎樣。未來電腦的進化或許會是人類腦部左腦理性思考匯集的資料庫記憶體,當記憶容量到達一定容量,透過電腦運算而歸納分析出設計的思維模式轉而能進行的設計生產!
  
2•「數位建築」其內涵的真義是什麼?

隨著電腦資訊科技的迅速進步,「數位建築」這名詞漸漸流行起來了。大家只知道這是一種應用高科技運算產生的建築,卻滲不透它的本質,對一般大眾的意義是有限的,大多數的建築專業者也是一知半解吧!電腦科技進步速度迅速。目前數位化對築的思考層面階段,為電腦輔助分析、設計方法的成形。回歸意義層面、內涵思考〝人〞的需求上來賦予詮釋。

3•數位建築會成為一般大眾對建築真正的生活需求?
也許有那麼一天,但目前尚未到達此階段,對於一般大眾而言,高科技就是要生產舒適居住者生活的容器,使生活更豐富、舒服、美好、與解決人生活的基本需求。對於目前數位建築設計案都產於公共建物,尚未有人能提出生活住宅方面的探討。試想它是真的不能生活化?還是等待突破。建築,最早對人的需求只求遮蔽、安全考量,現在或許只求是大空間的使用,好的窗外景觀,好的環境、愉悅目的外形。目前的人看不出有數位新生活這樣的企圖與想法,而現今唯一讓它們所能回憶的,也許是上一代的建築。人類的活動一直在演化進步,適合的空間是人生活最終的目的。因此,新的方法的開發,新的生活價值、意義的的產生也將是人類未來新的生活方式可能。

4•數位建築是否屬於造型藝術而非建築設計?
高科技用在建築上,除了工具性的便利之外,就是用電腦的能力產生新的造型,新的空間;是一種經由電腦設計與模擬新形式。過去我們用平行尺、三角板只能畫直角、直線;用圓規,可以畫圓形。偶然用曲線板,畫幾條自由曲線,已經很困難了。今天的電腦,不但可以輕鬆的畫出你所要的曲線,而且可以呈現主體的造型。電腦輔助對設計人來說就是新的藝術工具表現材,取代畫筆、草圖。
  電腦輔助設計最早源於工業設計軟體的輔助開發,藉由此電腦輔助工具的目的,其最終的目的在於建築新空間性的新思考,建築本身包含於藝術之中,建築是傳遞藝術的瓶口,涵構美學元素的探討,數位建築可被詮釋成建築雕塑 (圖2)空間的藝術。

5•數位建築是高遊戲性?低生活性?
數位建築技術已經突破傳統工具侷限的〝線性〞思考,自由曲線的替代穿梭流暢的空間形式,稱呼它為時髦的時代藝術品。用圖象來表示近幾十年建築時代的形象,如現代主義時代的方盒、圓形,後現代時期的橢圓與弧線,數位時代則為自由曲線運算。但令人好奇的是這些自由曲線與生活性的根據,是如何的被決定而產生形體令人遐想。從交大劉育東教授的幾個案子(工研院等)分析討論中,發現數位形式思考與採用設計方法的角度詮釋,其設計的手法都是源於基地環境附近〝山景〞曲線運用,好奇於思考〝山〞的天際線跟人生活環境的實質接觸的空間感,認為不僅僅只是這樣的含構。藉由這樣思考下的數位化環境是否強迫性迫使讓人接受環境,這樣的思考與現代主義建築概念,是根本上的異取同工。基於這樣的質疑,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人的生活面體的接觸,是否能曲線人體工學的研究探討,我想這將會是建築數位設計往前的一大步關鍵點。
 

6•「數位建築」該只是空間皮層的操作?
數位工具的能量確實為空間形式創作開闢了另一個嶄新的舞台。然而,就部份作品而言,這些能量僅只燃燒到空間的皮層而已。設計者運用了大量的數位能量來描繪、兜合建築量體的外觀形式,充分展現數位工具在雕塑量體的能力,以及設計者的工具熟練度,但是卻深感可惜沒能將這股能量導到內部空間與外部皮層的整合工作上。
在往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數位形式創作最大的危機來自於工具本身所擁有優勢。這樣強烈的視覺互動媒材是很容易讓人迷失而不自知,與陷入一種形(form)的漩渦。數位創作環境所提供的「高效率」、「無重力」、「去物質」,以及許多方便的指令工具,讓設計者完全浸淫在形式量體之間的生產與操作中。透過曲線的操作,空間量體完全自垂直水平系統的限制之中解放,以展現數位作品液態與自由的特質。但追根思考落實於內部空間設計、使用機能的考量時,解放的慾火卻沒有如期的延燒,剖面的垂直分割與流動的表皮顯得格格不入,許多作品空有絢麗的外部皮層,卻無法和注入的空間、機能甚至設計理念對話,僅成為具圖像魅力的「數位皮層」。
而面對現階段這樣的發展是應該再繼續努力的,當然它更不可能是數位的尾聲,循著實驗性的理論思考操作,接下來的階段,因該可以著手探求著數位美學工程、構造材料的探索,開發其適合數位建築技術軟性建材的可能性發展,將有助於往後的發展。
 

五、 設計產業的數位化-從工具到意義

(一) 視覺設計的數位化-複製
 視覺傳達設計的定義為圖向來傳達資訊的設計。而設計創作因時代的轉變,視覺藝術也正感覺知資訊的感招,漸漸的從平面2D轉變化3D視覺動畫表現。藉互動科技的進步引領視覺平面藝術創作再延伸創作與虛擬的新可能。而設計藝術與藝術設計並置與混淆,推究於創作差異在於複製行為的觀點,而這是數位化目前發展最大特性〝複製〞,進一步嘗試全新的視覺設計藝術的態度複製藝術品,不以傳統的藝術觀點強套再新的形式的藝術品,稱為深層複製。因此,這樣的觀點是持續建立中的。從傳統的平面設計到數位視覺設計的創作,產生的新的傳達與溝通的方式,不再是地點傳達是區域、國際網路的傳遞新資訊。藉著數位視覺設計的平台讓設計的角度更多元、更開放。所面對處理的是概念架構的表達,不再只是形式意象的變化而已傳遞,所給的概念結構是更深入的意義層。所以,從此階段觀察視覺傳達數位化的發展,所重視的簡單的形式意念表達,而不是幾何色塊的配比搭配。當然藉由數位輔助工具所能處理的軟體技術能變化的創作性就遠比於傳統設計方式來的經濟與效率;因此,未來數位化視覺設計所偏重的不是視覺的表現形式,而是視覺深層的傳達意念。
 

(二) 工業設計的數位化

最早的工業設計被定位為工程設計目的是解決產品與部件之間關係的問題,而慢慢釐清對象而定位為解決人與產品部件之間係問題。工業設計通常為大企業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不但設計產品,同時兼有形象樹立,對外視覺聯繫的重要部分。而工業設計是最早運用電腦輔助設計,來與客戶進行溝通,於電腦上進行修改,使作品更加精確與迅速完成。藉由數位化來模擬產品組合的可能、細部接頭與內部的模擬,這是工業設計數位化的基本需求。因此工業設計數位化的主要用意,在於模擬實體與產品,來達到良好的溝通。

(三) 設計運算的平台匯整
數位設計運算則為標準的時代趨勢發展,筆者在這稱呼它為目前設計行業發展的運算平台,主要用意為輔助設計人的思考與工具,滿足設計人的設計思考與結構,處理運算設計的形式造型分析與組合,讓設計者生產的效率增大,設計技術阻礙縮小,延伸設計新可能性的再創。
 
 

六、結論
數位生產其實仍然於實驗階段,數位設計的發展無非是在突破與創造設計新的可能,如數位建築的發展,就是提出一個新觀念新生活皮層的構成思考和空間性的改變,創造另一種的思考方式,模擬未來新生活生態的可能產生,解釋這時代的造型美學觀點。
對於台灣目前的設計產業中,幾乎全部的進入數位化的生產時代,高效能、高思維的創造當代時期的產業設計,試著從中去思索數位化對設計層面技術性突破與新時代的設計在延伸。而設計有了數位化新媒材,溝通不在是問題,傳達不在只有表面。因此,設計運動的數位化不一定是盲點,相信只要我們堅守設計的真正〝本質〞,不受工具所掌控,對設計思考將不會有太大衝突,而是新時代的轉變。藉由彙整於數位化設計運動的思潮,推理出一個設計運算領域的生成地位,讓設計產業透過設計運算平台來輔助當代設計生產的國際觀。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