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零壹試點林揖世XU林揖世BM林揖世豆林揖世金國圖下載

運算設計於台灣傳統民宅形式邏輯探討
研究生:陳阿善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關鍵詞:運算設計 ,民居規則形式邏輯 ,積木文法 空間關係

 

本研究嘗試思考電腦與設計操作之間的形式邏輯之研究,討論二度或三度空間配置,把設計視為以點、線、面的世界,並以圖形象徵符號在設計世界中進行搬移、刪除,幾何旋轉等處理。


其研究觀點則為以設計形式邏輯之分解,進行空間的組構與邏輯推演的可能性,以產生規則與設計推論。藉由建築元素、圖形象徵、符號之空間語法,來建立一套文法規則。而在中國傳統民居形式本身就內涵其存在的形成規則,因此,借用這層關係來討論形式組構程序來進行「規則」的敘述運算,並歸納空間邏輯,結合空間形式、接點的關係,整合於研究台灣傳統民居形式邏輯系統之規則描述。 

本研究以「概念導向」為架構,進行資料分析與實證,以〝歸納法〞與〝演繹法〞進行民宅形式的邏輯推演。利用歸納法從台灣傳統營建程序,和實質的營建規制資料中依據法則,進行設計程序的演繹。 


研究之第一階段為認知階段。針對運算設計相關研究作為文獻回顧,經由對認知與科學的研究學者理論—運算設計課題整合架構,探討設計與電腦間之整合機制,理解專家系統化前的形式邏輯系統描述程序。研究的第二階段即為分解與研究營建程序階段。以民宅的規制分為兩類:一則即中國民族儒家思想之形式內涵發展;二則為台灣傳統民宅匠師的營建程序依據。最後,並隨意抽樣區域民居,進行描述台灣傳統民居形式邏輯描述系統圖式推演,證明規則的明確。


本研究目的如下:
1 以建構傳統民居形式以運算觀念思考的描述系統雛形
2 結合對傳統營建過程的邏輯思考
3 利用傳統民宅觀念與運算觀念結合,達成邏輯描述形體衍生的可能性。
本研究將傳統民宅的概念和規則,經由邏輯性歸納與推理,目的於以產生規則,以並透過此民宅的規則推演衍生其他類型的民居形式,建立傳統民宅形式的知識識庫。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1]  Alexander, Christopher and Barry Poyner. 1966, " The Atoms of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 Original Published as part of Ministry of Public 
Building and Work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per. 
 [2]  Broadbent, Geoffrey., 1972, "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Methods ", 
〈Design Methods and Theories〉, No.13. 1979. Pp.41-45. 
 [3]  G Stiny ,1980, "kindergarten grammars:design with Froebel’s building 
gif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Volume 7,Pp.409-462. 
 [4]  G. Stiny ,1980, "what is desig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Volume 7,Pp.343-351. 
 [5]  G. Stiny ,1990, "Introduction to Shape and Shape Grammar",〈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Volume.17,Pp.97-103 
 [6]  Gero, J. S. and R.D.Coyne,1985,”Logic Programming as a means of 
Representing Semantic in Design Languag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volnme. 
12, Pp351-369 
 [7]  S-C Chiou, R Krishnamurti,1996, “Example Taiwanese traditional houses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ume 23,Pp.191-216 
 [8]  Maia Engeli,2001,” bits and spaces ”,BIRKHÄUSER. 
 [9]  Wang Ming-Hung,1991,”what do Architectural Linguists say? A Critical 
Review of Languages of Design” ,〈Journal of Architecture.A.I.R.O.C〉 Pp143- 
153 
 [10]  Rittel, Horst W. J., " Second-Generation Design Methods ",〈The DMG 
5th Anniversary Report: DMG Occasional Paper〉,No.1. .Pp.5-10. 
 [11] Ellis Horowitz,1985,《程式語言》,卓中興譯,曉園出版社。 
 [12] Keith Devlin,2000,《笛卡兒,拜拜 ! 》,李國偉,饒偉立譯,天下文化出版 
 [13] Negoponte,Nicholas,1997,《Being Digital 數位革命》,齊若蘭譯,天下文 
化出版 
 [14] Peter G. Rowe,1999,《設計思考,劉育東審定 王昭仁譯》,建築情報雜誌出版 
 [15] WILLIAM J. MITCHELL,1995,《建築的設計思考》,劉育東譯,建築情報雜誌出版 
 [16] 王其均,1993,《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台北南天書局出版 
 [17] 王其均,《古今來到民居》,大地地理 
 [18]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1988,《台灣霧峰林家—建築圖集(下厝篇),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 
 [19] 汪之力,張祖剛,1995,《中國傳統民居建築》,邯鄲出版社 
 [20] 李重耀,1991,《林安泰古厝—中國閩南建築之個案研究》,詹氏書局 
 [21] 李乾朗,1986,《建築》,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22] 李乾朗,1988,《陽明山國家公園傳統聚落暨建築調查研究》,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23] 李乾朗,1996,《台灣傳統建築》,台灣東華書局 
 [24] 李乾朗,1996,《台灣建築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 
 [25] 邱茂林,許志詳,胡弘才,1994,《建築應用電腦化computer for 
Architectures》中威技術顧問股份公司,台北 
 [26] 邱茂林,2003,《CAAD Talk1數位建築發展》,田園城市 
 [27] 邱茂林,2003,《CAAD Talk2設計運算向度》,田園城市 
 [28] 邱茂林,2003,《CAAD Talk3數位設計教育》,田園城市 
 [29] 林會承,1995,《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藝術家出版社印行 
 [30] 茂木計一郞,稻次敏郞•片山和俊,1996,《中國民居研究—中國東南地方居住空間探討》,汪平•井上聰譯,台北南天書局出版 
 [31] 作者不詳,1983,《中國建築史論文選輯 第二冊》,初版,明文書局 
 [32] 作者不詳,1986,《中國建築史新編》,明文書局 
 [33] 作者不詳,福建省地圖冊》,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34] 保羅•李文森,2000,《數位麥克魯漢 Digital MeLuhan:A Guide to 
information Millennium》,宋偉航,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35] 柳蕭,2001,《中國建築—禮制與建築》,錦繡出版 
 [36] 侯幼彬,2001,《中國建築—台基006》,錦繡出版 
 [37] 狄瑞德,華昌琳,1971,《台灣傳統建築之勘查》,私立東海大學住宅及都市研究中心印行 
 [38] 徐明福,1990,《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胡氏圖書出版,台北 
 [39] 黃為雋,尚廓主,1993,《閩粵民宅》,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40] 陳從周,潘洪萱,路秉傑,1993,《中國民居》,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41] 陸元鼎,陸琦編,1999,《中國建築藝術全集21—宅第建築(二)(南方漢族)》,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2] 許雪姬,賴志彰,1993,《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台中縣 
 [43]梁思成,1985,《(新訂)清式營造則列及算例著》,何仲伊校補,明文書局 
 [44] 梁思成,1989,《中國建築史著》,明文書局 
 [45] 潘谷西,1992,《中國建築史編著》,六和出版社印行 
 [46] 楊仁江,1995,《台中縣龍井林宅研究》,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47] 楊仁江,2000,《台北市民宅調查(傳統民居)》,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48] 楊裕富,2002,《建築•設計•後現代評論》,田園城市出版 
 [49] 楊裕富,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田園城市出版 
 [50] 劉敦楨,1984,《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版)》,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史編委會組織編寫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1] 劉敦楨,1990,《中國古代建築史等編撰》,明文書局印行 
 [52] 劉育東,2001,《數位建築的浮現》,胡氏出版社 
 [53] 蕭梅,1967,《台灣民居建築之傳統風格》,私立東海大學印行 
 [54] 王錦堂,1995,《序列空間提要》,建築學報,No.13,.8月 
 [55] 邱茂林,1998,《建築設計中的案例式設計與推理(二):案例式推理系統之建構研<建築學報,第26期,Pp.1-17,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56] 曹春平,1994,《明堂發微,建築學報》,No.9,Pp65-73,3月 
 [57] 張郁靈,《空間邏輯的設計思考—以清朝時期的政權空間結構為例》,第二屆中華民國室內 
 [58] 漢寶德,1983,《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三卷,No.1,Pp5-55 
 [59] 劉育東,Mitchell,1995,《形體構成與設計推演》,建築學報,No.14,Pp49- 61,10月 
 [60] 徐裕健,1980,《台灣傳統建築營造尺寸規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李琦華,1989,《利用運算概念對風水法的初步研究—以(陽宅十書)》為例,雲科大工業設計空間組,碩士論文 
 [62] 賴光邦,1989,《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立面描述系統構建圖形程式庫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3] 邱上嘉,1990,《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所,碩士論文。 
 [64] 黃教益,1991,《建築設計中之程序知識》,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65] 江之豪,1992,《環境規範理論的研究方法論 以羅吉那《論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6] 王聖哲,1994,《設計案例:一種設計資訊描述系統》,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7] 洪志遠,1995,《形狀文法的意義描述系統初探—以台灣傳統書院建築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所,碩士論文 
 [68] 葉福明,1997,《建築知識中設計模式的初探》,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9] 王敦正,1997,《建築設計推理中精確性與粗略性的初探》,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0] 張國欽,2000,《數位設計媒體對初學者形式創作訓練的影響》,私立東海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71] 盧圓華,2000,《中國民居建築知識論—明清時期「主•匠興造」的理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72] 林育民,2001,《皺褶—數位化設計模式的試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3] 陳立季,2001,《建築設計之生手與專家使用SEED-Layout之設計行為模式解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4] 李俊儀,2001,《衍生室與演化式建築輔助設計系統》,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5] 黃瑞菘,2002,《以形狀文法建構宋式枓拱系統—以四鋪做□外並一杪卷頭、必內用重栱為例》,雲科大工業設計空間組,碩士論文 
 [76] 高小倩,2002,《中國古代「宮室殿堂」空間文法建構研究》,雲科大工業設計空間組,碩士論文 
 [77] 吳學軒,2003,《台灣傳統合院建築形態建構之初探—以設計運算觀點》,雲科大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MSN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