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基因演算法之概念論述中國佛塔建築BY謝宜廷
部落格介紹:馬知黃在MSN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在樂多
通通學會部落格鄉土情部落格林揖世X相簿雲風部落格
一、前言


佛教於中國為延續最長久之國家,從東漢永平十年天竺僧人來洛陽傳教,建白馬寺為開端直至清末,於中國已流傳了十八個世紀,因時間的流長,佛教藝術相對的也具有一定數量的存留。 

起端之佛教對佛的容貌認為是不可輕藐,嚴禁以人的外型來表現其形體,以至佛教的初始以埋葬釋迦的舍利為中心的塔制建築物。佛塔雖為佛教建築物,非以審美為基礎,是膜拜之對象。文中依據相關文獻分析建塔基本要素、緣由,逐步瞭解佛塔從初始的膜拜對象晉升同涵藝術價值。在佛教界中,佛塔建築是無區域部落之分,期間內經過了演變與昇華,建築的內外在豐富至極。佛塔建築形體早年從印度發展傳至中國、韓國等地區,並與每個國家的民族特色與區域地貌相互融合,以形成各自國家的風格。

文旨中,主要是關心中國佛塔建築的過程與基因演算法之概念的推論。後續,研究上以基因演算法具備案例基礎上推演之能力與應用,且可交代衍生脈絡,作為認知建築歷史案例演進過程的理論模型,與前述中國歷代佛塔結合,以進行其論述。


二、中國佛塔的建築學



古代中國建築嚴謹有序,以橫向發展形成多元的空間藝術,但是,唯有塔是直向發展,破除原有格局,幾乎成為城鄉中之地標。佛教是外來宗教,佛塔也為外來建築,〝塔〞同為外來語。傳聞中,釋迦牟尼死後,弟子火化遺體後有許多黑白珠子,名為〝舍利〞。弟子將其埋葬,在地面建了一個半圓型墳丘,下有基座,頂上正中立有一根〝剎〞以作裝飾。剎之形體為諸多圓盤串連一起,相互堆疊。因相貌特殊,裝飾性突出,後人將它作為佛塔主要標誌。


窣堵坡  寶塔


塔為佛教建築,在觀念裡,塔就是佛的象徵。對於其信徒而言,侍奉舍利的佛塔最為莊嚴。佛教的傳播為二,一是利用佛教說教方式,二是用形象化的實務宣傳,而佛塔,就是最為突出的立體形象,佛塔實為最具特色的佛教建築造型。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土的重樓做結合,經歷各朝代的洗禮,並與鄰近建築相互融合,逐漸形成各樣式的塔形體。建築平面從早前的正方形逐漸變成六邊形、八邊形直到圓形,建築塔的結構技術與材料特質,也因技術與材質上的日趨精進,更加合理化。在建築學層級論述,塔為獨特的東方建築,其體態高大,用料多樣,在不同的地區地質上,建構技術也不同。塔的建築學研究涉及了材料學、結構學、地質學、土壤學等多方面項目。於文化面談論,其之包含了宗教、歷史、哲學等元素。塔的源頭分別有二,一為印度佛教之塔,另一為中國傳統建築樓閣,本文後續研究,僅限於佛塔作為對象。 

佛塔一般建在寺院內,個別的塔建在寺院外側。於塔的材質上,一般分為土塔、木塔、磚塔、石塔、琉璃塔、金屬質之塔與其於材質之塔,其中,磚塔是最為廣泛使用的,歷經多年留得的數量也比其餘來的許多,因磚於本質上是由黏土燒製,結構上的耐久性與穩定性與石材接近,且有易於施工的特點,可以輕易修築各種造型與進行雕飾加工,適合於塔的建造,明清兩代製磚工業發展急速,各式磚塔大量出現,以致難於見到其於材料建築的高塔,在中國建築中的磚塔於結構上大多趨近木構。

磚塔 琉璃塔


 

塔的結構可區分為地宮、基座、塔身以及塔剎,下面分別講述之。

 

1.地宮:早期塔是用來埋葬佛的舍利,傳入中國後,便與中國墓葬文化結合,產生了地宮這種獨特形式,地宮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為方體,也有六角形、八角型、圓形等。

2.基座:基座覆蓋於地宮之上,為塔身之基礎。

3.塔身:塔身位於基座之上,是塔的主軸,形式多樣,為區分塔式的重要依據。

4.塔剎:處於塔的最高處,塔的明顯標註。印度塔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建築有所結合,塔剎成為塔頂重要收尾之部分。


塔剎



於塔的樣式與裝飾上,亦及有諸多形式變化,像是塔樣的形式就可約略提出樓閣式塔、亭格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等,後續,提出塔的多樣式與基因演算法的統整與交流。

金剛寶座式塔



三、基因演算法

 

基因演算法與演化策略、演化程式並稱為演化演算法的三個主要分之研究。早於一九六零年代生物學家提出人為交換染色體DNA以刺激生物演化方法,之後成為基因演算法的靈感。

 

基因演算法之成熟概念由John H. Holland提出,Holland在書中說明之,由自然界生物基因中DNA編碼與繁殖的原理中得到靈感,因此提出演算法之方法,以模擬自然環境與人在環境中的現象。在其中提及,無論自然或人為,可將事物依其屬性進行基因編碼,並在物群間藉由編碼運算繁衍出下一代,亦透過函數設計,以遴選合乎於環境的下一代產生,並繼續繁殖,連續不斷,於此獲得合適環境的物種。在自然界生物外,於其於領域當中,也有近似基因工程之現象,以至皆可運用其描述一些現象,或為預言謂之現象發生。



下述章節,將提出個人之觀感以結合上面所論述的中國佛塔建築,作一融合,文中引用基因演算法的推演功能,將中國佛塔作為編碼項目,以瞭解中國佛塔的演進過程與轉化。



四、衝擊與交融



基因演算法雖於設計上還未有廣闊之應用,可是具備了可發展性與延續性的價值,以對吾人相關行業而言,可用於結構計算、動線計算等相關子項。有此可鑑,基因演算法在建築與空間設計的應用上,以上述中國佛塔為例,可有其下發展與應用。

 

基因演算法之操作守則可分為三項,分別為交配、突變與重組三項目。



交配:將獲選之染色體進行交配,手法可分為單點法、雙點法、套選法。

例如(單點法):

P1=1000111100/11100 → S1=1000111100/10110

P2=0011100110/10110 → S2=0011100110/11100



突變:不以編碼互相為目的,而是以隨機抽取染色體的若干編碼進行改變,以產生突變效果。

例如:

P1=100011110011100 → S1=100100110111100



重組:根據染色體的演化潛能,進行局部段落的編碼重組,保持其演化潛力,使其他性質產生變化,尋找新的適應性。

例如:

P1=100011/1100/11100 → S2=100011/0011/11100



如依本文主旨所探討的佛塔為前提,以進行項目DNA相符之編碼,編碼內容可依據佛塔的建築式樣、裝飾藝術或為地理條件,利用運算邏輯的推論,從中,調配基因進行的配比也可有所變更,便得知產生結果,也可由演化之結果替換全部或局部原有染色體,以生成出新的質,選性的提升整體適應力,找尋出合適於每個地形地貌的建築樣式與風格特色。由上列說明可知基因演算法具備了推演之能力,且交代衍生之步驟,於此,可將其放於了解中國歷代佛塔演變分析之工作,藉由此一效用,將各佛塔編碼之間的關連性尋找出佛塔的演變關係,以可清楚解釋建築的演變過程。



五、結論



總結上述之發現,可察覺基因演算法擅長解決可以描述清楚的設計問題,例如結構運算、動線長短計算等問題,即為「結構良好的問題」。但是,如一觸及設計問題之核心內文,諸如演進推論、案例記錄之時,便會產生些許關鍵性問題,其主要問題因基因演算法和其他科學方法是相同的,會牽扯到社會、操作者、使用者的價值判斷與觀感,即為「結構不良問題」時,就會出現論點上的缺失,而此也是今後研究方法上需克服之地方。



參考文獻



1.王世仁(1991)《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築美學論文集》,六景彩印實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2.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3.汪坦 陳志華(1994)《當代美學─建築美學》,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4.余東升(1995)《當代美學─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5.成玉蘭(2000)《佛塔的建立與演變─以印度、中國、韓國為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

6.劉志雄(1996)《基因演算法於鋼構協張橋斷面及幾何最佳化設計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林峰田(2007)〈電腦輔助空間規劃設計理論,課程大綱〉,http://www.bp.ntu.edu.tw/index3.html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楊裕富在雲風部落格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