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資訊流通BY劉益彰
推薦:林揖世在台灣建築旅遊之林揖世彩色世界之林揖世零壹試點
前言

自人類的文明發展以來,數千年前的人類就開始以圖畫、符號,更進展到以文字、語言等,在各式各樣的自然媒材上記錄生活。紙張與印刷術的出現,更堪稱是資訊流通的一大變革,使得資訊比以往更容易的記錄、複製、傳播與取得。隨後,電報、電話、錄音、錄影、無線電的出現也伴隨著技術改善而使人類的資訊流通有長足的進步。但這樣的進步,只能在傳遞的方式上而言為更為快速,並沒有改變資訊流通的上對下模式。

電腦的發明及伴隨其後的網際網路出現,改變了資訊流通的方式,也使得資訊流通的方式由上對下的垂直模式轉變為水平的模式。不僅可以大量且沒有時差的傳播資訊,使得人類得以掌握與即時的處理資訊,進入一個同步的資訊流通平坦化社會。



資訊的定義

資訊(Information)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各領域對其名詞解釋亦有不同的看法。資訊是有關於人、事、時、地、物的資料或訊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被產生與更新。而「資料」(data)意指從觀察、調查或研究產生的事實與數據;而「訊息」意指消息與動態。而資訊則是指一種經組織過、結構化、思考與進行傳播過後的資料。其一切表現可歸結三方面;「現象」、「過程」、「系統」。

1. 現象:指涉其靜態的存在,而靜態的「資訊」存在於智能空間和物理空間,有各種載體及形式。

2. 過程:指與資訊有關的各種動態表現形式,可發生在智能空間或物理空間,

3. 系統:指人類活動知存在中,人為的有意參與而使「現象」、「過程」得以發生的方式、手段和途徑、設施等多方面的內容。



資訊學的出現

一般而言資訊學被認為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傳統的文獻工作分化而出。也牽涉到知識的傳播部分,資訊學與圖書館學的有極為濃厚的血緣關係,實用性的應運可建現今的「索引」與「檢索」,這也為後來的「搜尋引擎」對於資訊的分類與搜尋奠定了相當的理論基礎。換句話說,「資訊」與「知識」在其意義上有相當大的重疊性,其源頭亦是存在於傳統圖書館學的累積中。相關理論如布什(Vannear Bush)的MEMEX;蘭卡斯特(Lancaster)的無紙資訊系統;「文獻計量」研究等等。

而從社會層次來看,資訊的主要表現形態或過程是「社會傳播」。但在當時傳播的技術仍未有長足的進步下,資訊的流通除了圖書館的實質空間外,也僅有單線或可說是垂直式的資訊流通的印刷、電視、廣播、電話等等。傳播的方式仍未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在當時,「資訊流通」仍僅是一個夢想,但仍受限於空間。



普及的資訊流通

二次大戰後,儘管戰爭殘酷的結束了,但另一方面也為人類帶來了寶貴的知識資產。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由於機構內不同的單位,所使用的硬體與通訊網路設備是屬於不同的廠牌,美國國防部即成立了一個高級專案研究機構(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簡稱ARPA)以解決資料在不同的設備中傳送無誤的問題。初期,ARPA從事分封交換式網路的實驗計劃,連結一些研究單位,並設立了ARPANET。ARPA計劃主要研究如何提供穩定且不受限於各種機型及廠牌的數據通訊技術。

1979年,美國國防部正式成立ARPANET網路。1981年,TCP/IP成為ARPANET的標準通信協定。許多大學也普遍採行TCP/IP做為通訊協定,ARPANET日益擴張。但ARPANET主要用於國防用途,為顧及國防安全,在1983年時即將ARPANET分割為兩個網路,一個則稱為MILNET,專門供軍事、國防單位所使用。一個仍稱為ARPANET,提供給民間研究機構使用。

當TCP/IP逐漸被採用為通訊標準時,「Internet」這個名詞開始出現,隨著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許多網路,如電腦工程、科技界的CSNET,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及往後各機構所設立的許多區域性或廣域性的網路,皆透過 TCP/IP與之相連,並隨即發展至各大洲,連接而成一個龐大的國際性資訊交換網路,直接或間接連線的子網路更是不計其數,此即現今所稱之網際網路「Internet」。 

Internet的出現,使得全球得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其目的即為在網路上不論任何形式、軟硬體使用者,均可分享、瀏覽電子文件,甚至到形成多媒體檔案傳遞與展現系統,如不論其訊息交換系統的傳遞技術方面,事實上在每一部電腦前的使用者都因為Internet而平等且容易的取得資訊,更大量的交換資訊。



數位圖書館

而數位圖書館的出現更使得圖書館從「藏書」轉變成以人為本體的知識集合體,存在與發展受到這個知識集合體所依附的體體機構的影響與制約,而資訊學的濫觴即起源於圖書館學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隱藏在其中發展。而數位圖書館的形成,直到以下所提到幾個突破性的重要觀念出現與網路相關科技的發明與應用後,數位圖書館也因此奠定相關的基礎。

1945年Vannevar Bush試圖勾勒出Memex藍圖,而Memex的一些關鍵性概念正與數位追求的理想不謀而合。到了1965年J.C.R.Licklider構思「電腦化圖書館」(Computer-based library)一詞的觀念,描述電腦化圖書館具有處理各類資料時的資訊外,使用者同時可以查詢資料庫、展示機讀式文獻、粹取/摘要與標示重要文具以及注釋功能。1978 年F.W. Lancaster提出「無紙社會」一詞。當時就引起相當廣泛的震撼與探討,在此社會中溝通型態將由印刷形式轉變為無紙化電子化的溝通系統。1990年網路資訊聯盟(The 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提出「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希望藉由網路的建設促進資訊的傳播與共用。1992年Al Gore在1992年公佈了「資訊科技基礎法案」(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而該法案係首先提出數位圖書館一詞的文獻,同時描述數位圖書館應具備的功能與單元。1993年 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國防部ARPA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聯合提出的「數位圖書館先導研究計劃」(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 Research Project),以徵求各界針對數位圖書館提出研究計劃。美國境內亦挑選了相關大學研究機構數位圖書館之研究與實施,而世界各國政府亦仿效美國,陸續將數位圖書館列入國家建設重點之一。

而我國的數位圖書館發展工作,包括臺灣大學在1997年開始進行的「臺大電子圖書館與博物館計劃」,故宮藏品數位化,中央研究院數位計劃,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數位化,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科博館,部分縣市文化中心也致力於發展數位化工作。國科會自1998年開始進行「數位博物館計劃」,數位化對象先期以古文書的保存為主。

2002年1月,國科會正式成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發展目標是將文化建設委員會、自然科學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國史館、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及中央研究院等九個機構珍貴的重要文物典藏加以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以保存文化資產、建構公共資訊系統,促使精緻文化普及,並推動產業與經濟發展。



資訊流通的平民化?知識共有運動(intellectual commons movement)

英國電腦科學家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於1991年發明了World Wide Web的概念,一種創造、組織、連結文件,使之更容易瀏覽的系統,其目的仍是為了使科學家和學術機構更容易分享彼此的研究訊息。

而使得真正的資訊流通平民化的運動為網景(Netscape)在1995年8月9日的公開上市,使得資訊流通讓世界因此而完全改觀。這是第一個廣泛應運的瀏覽器(Brower),使得網路的資訊使用者不再是科學界與掌握技術者,而是有更多的一般民眾得以參與這一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訊分享通道,資訊流通不再是上對下的垂直模式,而成為了水平狀的架構。

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網頁 OOPS (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則為知識共享的理想化實現,是個大規模的電子出版計畫,由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基金會、Andrew W. Mellon 基金會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出資建立。其宗旨在於「希望能夠用開放原始碼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術來挑戰開放知識分享的這個新理念,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知識」。而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的目標如下:

1. 對全世界的教育家、學生和自學者提供免費、可搜尋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材。

2. 提供一個有效率的標準化模組,讓其它的機構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分享和出版教材。

另外,常民的知識建構體系也在此崛起,如維基百科,奇摩知識+,網路上各式各樣的論壇、分享等。儘管招致許多反對、質疑其正確性或知識薄弱的批判,但不可否認是當出生在習慣於電腦的這一代中,溝通、資訊交換與取得知識都如同生活的本能後,那僅是如同上一代習慣於書本紙張閱讀的不同,但卻更加速的知識/資訊的流通,也將改變其工作模式與思考方式。

這樣的結果都將使得知識的資訊流通成為一個讓任何人都可以獲得知識的空間,因為只有持續不斷的開放與分享知識,才能擴大知識的教育資源與傳播途徑,創造出更多的知識。



小結

網路的發展造成大量的資訊流通至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與溝通方式,導致知識的解構與知識共享的常民化運動。資訊流通的進步使得人類擁有更容易的訊息交換系統,網路形成另一個「網路空間」(Cyperspace),當其產生巨大影響力時,其影響力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項巨大變革,而是對於人類的整體產生全盤的改變。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是科技至上的觀點,但至今資訊流通的方式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知識取得與溝通方式,知識/資訊的流通被畫上近於同義詞的意義,網際網路的掘起使得知識/資訊的流通更為便利,更為平坦,更不再受限知識的圍場中。

未來的潛力與發展方向仍有無限的可能,但重要的是該如何使得個人得以更容易的分類並解析口語化及圖像化的資訊取用系統,得以使個體更容易的取用所需的知識。而資訊流通導致資訊的大量爆炸與知識取用衍生的智慧財產權問題也是未來的一大難題。

相關參考連結:

1.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pedia.cca.gov.tw/



2.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網站:

http://ocw.mit.edu/



中文翻譯入口網站則在:

http://www.twocw.net/



3. 奇摩知識家

http://tw.knowledge.yahoo.com/



4. 南加大諾利斯醫學圖書館(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Norris Medical Library ) http://www.usc.edu/hsc/nml/



5. 美國國會圖書館數位化計劃 ( Library of COngress Digital Library) 

http://www.loc.gov/index.html



6. 加州柏克萊分校-數位圖書館(CERES System)計劃

http://elib.cs.berkeley.edu/



7. 數位圖書館電子雜誌 D-lib Magazine, The Magazine of Digital Library Reaserch 

http://www.dlib.org/



8.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參考書目:

1. 邱茂林編,2003,《CAAD TALK1 數位建築發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2. 張新華,1991,《資訊學概論》,台北,臺灣商務。

3.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2005,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

4. 吳建中,胡歐蘭,2002,二十一世紀公共圖書館新論,台北,文華。

參考網頁:

1.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地球村課程

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1/webpage/u1_pt1.html



2.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

http://www.twocw.net/Global/oops/AboutOOPS.htm



3. 方立果,數位圖書館

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5/webpage/u5.htm#03



圖片引用自:

圖一:張新華,1991,《資訊學概論》,台北,臺灣商務。p16

圖二:國家圖書館首頁: http://www2.ncl.edu.tw/ 

圖三: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網站中文翻譯入口:http://www.twocw.net/

圖四:維基百科首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MSN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