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推薦網站林相片盒林旅遊誌通通學會論文寫作楊事務所

數位建築中的形式操作BY林嘉慶

一、前言


設計是一門具有高度創意的藝術。長期以來與設計相關領域的學者們,透過對各種設計作品的觀察研究,以逐漸發展出一些方法、原理、觀念,使得設計師由自我構思之黑箱的發展程序,轉變為明箱的發展程序。


形式操作的方法在創作過程中,設計者運用及制訂一些規則與程序性的方法,經由演變及轉化發展的形式,來表達自我表現意念的部分,此操作方式在短時間內作大量的構想發散,則將有助於強化造形的發展。


二、何謂形式操作


設計上的形式操作,只有一個目的:不擇手段的達成美感的創造。(楊裕富,2002)


設計是一門藝術,表達其創造性或時代性,而設計方法即接受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考模式及工程類型般的訓練。形式的操作即是眾多設計方法中的一種,而設計者藉由音樂、畫作、語言、折疊…..等等,將其組織與結構作為轉化空間組構法則之依據,產生一種建築空間形式之操作方法,繼而建立形式操作語彙-即空間體基本型並由控制原則與轉化之組織結構發展形式操作語法,在轉譯之空間語言的作用下,生成各種空間形態與相互交織之形式結果與思考。









三、解構主義的形式操作

現代主義強調空間的形式源於外在環境的客觀條件,建築造型成為充分反映機能檢討的結果;然而此種以機能主義為主的形式來源在近代越來越受到質疑,開始有部份建築師企圖從抽象的哲學思想中找尋新的方向,並發展出所謂的解構建築。


3-1結構理論的思維


美國學者亞當斯(M.A.Adams)寫到:「解構理論是從結構主義,或更準確地說,從結構主義的對立邏輯出發的。」在分析結構主義的思維方式之前,首先必須了解「並時性」(Synchronicity)的觀念。西方科學的思維方式一向使用因果律(Principle of causality),而忽視了事物的普同性與機緣性(即中國人的「常」與「變」的哲學觀)。


因而「同時性」觀念的提出是思維上一大變革,它首先由語言學家瑟許提出。琵許認為19世紀歷史的研究壟斷了語言學,為了糾正偏差,提出了二分法的學說,認為研究語言的途徑有二:貫時的(Diachronic)與並時的(Synchronic),前者為縱的研究,因比不足為訓,後者為橫的比較,不考慮歷史的因素,共重視系統的內在觀察,因此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基本上,結構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分析的方法)即採用並時性的分析方法,著重於時空縱斷面的分折,把周遭的時空連續體切成片段,將環境(空間)看作由許多屬於不同名類的事件所組成,將時間之流看作一連串的分離事件。當我們將時空的連續體切割成片段後,其間將如何連繫呢?結構主義者認為須要依靠折衷調和的過程,亦稱之為變換模式。


解構理論具有哲學上及文學上的地位,其對人文科學及自然科學的影響正在蔓延,現階段所看到具體的成果為其和人文科學的共同話語(discourse)的影響,尤其在歷史、政治、建築、雕塑、繪畫、音樂等領域。其內容是一種操作或表演(performance),解構理論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舉有具體的批評和實踐。



3-2解構主義建築


德希達不滿於僅以寫作為例的表達其觀點,而將解構帶進非語言的領域中,擴至建築與藝術。他認為當把某些建築哲學或傳統建築觀念解構之後,解構作用即出現於建築中,它是一種方法,而非只是哲學宣言。他與楚米(Bernard Tschumi)、艾森曼(Peter Eissenmann)的合作討論,也推波助瀾的加深解構思想於建築的發展,而有幾項論點:


一、解構主義以共時性觀點強調理性和隨機性的對立統一。


二、達里達表示解構主義並非僅是顛倒對立、拆解或理智的另一面,它同時保有混亂與機會。機會的重要乃在於衝破概念與封閉,混亂與機會得以肯定的概念與形式出現,讓建築掙脫外在形式的限制。


3-3解構建築的形象特徵


1.總體形象上的散亂破碎,拆散建築元素之間的系統關係,製造建材間的矛盾性與衝突性。在形狀、色彩、比例、尺度等方向的處理享有極度自由,脫離了古典的軸線與秩序散亂解構建築,量體上做的支離破碎,疏鬆零散,但變化萬千。


2.形體具有動態,傾倒、扭轉、弧形波浪、衍生等手法造成的動勢或不安定效果,有別於一般穩重肅立的建築形體。


3.突變解構建築中的種種元素和各部份連接突然。


4.動勢大量採用傾倒、扭轉、彎曲、波浪等豐富動態體型。





四、敘述性設計的形式操作


設計的敘述性或設計的故事性,就是指研究設計與繪畫的說故事〞技巧〞。同時也研究設計 藝術是不是像寫文章一樣有一些〞章法〞可尋,研究出作設計的〞章法〞,然後照此〞章法 〞來表達設計的主題、意涵。(楊裕富,2001)而設計」(design)是一種想法,一種計畫;其目標為“解決問題“。當時間不斷演化且空間不斷改變時,問題會不斷演生並產生質變,進而驅動「設計的進化」,塑造新的流行並產生風格。


4-1敘述性設計的起源


敘事學源自於文學符號學,由附庸而蔚為大觀,標誌著二十世紀文學理論的重大發展之一,敘事性是敘事文本成為可能的基礎。由於1930年代俄國文學界提出研究文學的純粹性,形成當代文學理論裡的『形式主義』,這支文學理論又與當時的結構主義,爾後的詮釋學,乃至於『神話研究』結合在一起,而形成蠻強勢的敘事學(narratalogy)出來。敘事學到了1970年代擴散於『文學』以外,在1990年代擴散到設計領域。(林萬福)


4-2敘述性設計的表達


敘事性設計也是一種抒發個人情感的一種方式,在設計上透過一連串個人所發生的事件及感知,把所想要的抒發內心的情緒,透過空間的設計把設計者的情感表露出來,也就是說,觀看者透過所設計出來的空間形式,即能瞭解設計者對於這內心情緒的一種詮釋方式。


敘事基本上可分為:


1.敘事的內容(想要表達的事情):敘事的內容是無限的,也是說明一件事情的發生,因此在「時間」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一連串的行為(事件)的產生,於是時間的延續性、間隔性、順序性即為這故事內容的所散發能量。


2.敘事的方法(使用何種方式):敘事的方式則為多樣化,透過繪畫、雕塑、小說、散文、建築、音樂……等等,各種媒介,來詮釋所要表達的內容。


4-3設計的語言、語意、語境


設計的語言類比是把設計這種人類的造形活動,類比於人類的語言活動。語言有表達的手法、描述的手法、字句節章,〞造形〞也就有雷同的表達的手法、描述的手法、字句節章。


以敘述性設 計的觀點來看設計語意、設計語法、設計語用 時,設計語意就是指造形元素個別意思的推敲 與運用;設計語法就是指造形元素的組合規則 的推敲與運用;設計語境就是指產品在生產過程與使用過程中,造形元素或整體物件與文脈 的水乳交融法則的推敲與運用。



五、小結

從程序導向到行為主義導向而後所延伸的空間模式語言、形狀文法、設計的表達理論、參與式的設計及開放建築的設計……等,這是設計方法的發展過程,每個理論之概念操作都不一樣,但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建築更能快速、順其自然與符合需求達到美感的創造。


形式操作為一種設計手法,藉由分析與歸納制訂一種嚴謹規則,經由這樣的規則所生產的形式,作一大量的構想發散,則將有助於強化造形的一種發展。


相關參考連結:

1.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www.blogtw.com/blog.php?id=103447

2.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www.blogtw.com/blog.php?user=linyes&pg=2

3.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myweb.hinet.net/home3/ayf/arofg010.html

4.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hh/hhc009.html

5.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myweb.hinet.net/home3/ayf/ef/na0101.html

6.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www.ad.ntust.edu.tw/grad/think/2paper/subject/DeconStudy.htm

7.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home.pchome.com.tw/art/lingyf/stth002.html

8.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myweb.hinet.net/home3/ayf/ef/na0102.html

9.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tsuiya.mp.sina.com.tw/en001.html

10.楊裕富教學網站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lingyf/na/col011.html

11. http://www.ad.ntust.edu.tw/grad/think/WORKS/VILLETTE/VILLETTE.HTM


參考相關書目:


1.楊裕富,1996年,《設計表達基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楊裕富,1998年,《設計方法基 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3.初家怡,(2002),《構法-一個語言觀點的實體構造設計理論》,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

4.鄭乃夫,2001,《開釋-空間開展之成形理論》,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

5.黃衍明,2005,《形象分析》課程講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