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推薦網站|林相片盒|林旅遊誌|通通學會|論文寫作|楊事務所|
![]() |
![]() |
![]() |
![]() |
![]() |
![]() |
![]() |
![]() |
![]() |
數位與都市關係初探BY劉益彰 | ||
|
|||||
|
|||||
數位與都市關係初探 一、前言 網際網路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使得資訊流通與取得大為便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改變,也改變了生活與工作的形態,更在實質的都市上覆蓋著一層虛擬的都市。而三維的數位城市不僅是一種數據化的城市,更不是一種僅是以統計數字來看待都市的方式,其內含居住者與都市的互動與生活或專業應用的各種可能。包括對專業者而言有都市設計規畫層面,或置入環境的介面中檢視建築空間設計與都市環境關係,對一般市民而言有文化導覽、教育推廣、以及旅遊與商業用途。 而建立數位與都市之關係的應用不僅在技術方面,如包括三維數位模型建構與視覺模擬、地理資訊系統等等,或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與技術來顯現程式資料與用處,而是從整個地球在資訊時代時被拉進的距離,使得我們看待得不再是一個地區或城市,而是地球為一個環境共生的單體來看待都市與環境的共生,亦透過網路的水平向度結合共種專業及常民試圖建構此一跨平台系統。 二、都市與相關論述 原廣司曾提出的離散(Discrete)的都市概念,在科技的進步之下,網路的連結使得商務與居住型態改變,已出現的趨勢如「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所闡述的現象,當大量的工作不再需要通勤往返時,可以想見大型的商務辦公區的密度將有機會轉變。如原廣司所舉例之阿爾及利亞的加爾地亞地區(Ghardaia)中,一個被稱為馬扎(Mzab)的山谷地區,建築物密集的錯落,看似隨機但實際上卻以每一棟房子都可以看見當地的清真寺塔頂做為設計準則。與其相同的城市發展概念是依賴工作機會而聚集發展的都市,而當網路使得工作更不需要聚集在都市中,成長的都市可能失去這樣的集散因素時,許多人在其熟悉的住處工作、透過網路溝通並可能可以管理遠在一方的客戶服務,離散的居住型態更可能在這樣的影響下出現。 亞歷山大曾經發表「都市並不是樹」的概念,批判現有都市計畫的樹狀結構,而當人與人之間的工作與生活模式改變,似乎也在網路中的層級上修正了真實都市空間的樹狀結構,使得都市的活動改便為水平結構而且失去距離感。當生活的型態改變時,都市的連結方式亦不再以樹狀為出發, 而許多落後的地區得已跳過現今已發展國家的模式,如直接跳過電話而至手機以及無線網路,都市的發展型態是否會在規劃時更趨向於離散都市發展。 槙文彥也認為,網路的發展使得都市已不再是一個完整的樣貌,而是一個一人都市,每個人各自的在自己生活且極度被侷限的空間中建構出自己對於都市空間的認知。舊往的都市以權力核心作為發散的象徵而建構都市;而現今的都市卻是資本、慾望、資訊化身成看不見的權力改變都市的樣貌。認為都市是一種「夢與記憶的場所」,強調人在都市中的感知。 黑川紀章則認為都市應是一種宏觀的「共生」的存在,對於建築與都市的思考不再單是以「人類」做為標準,而是一個以地球為觀點的共生系統。在其都市的理論思想下,對於環境的觀照更大於人造都市,是以一體的共生系統做為思考的起點。 三、數位都市的發展 數位都市在建築與都市規劃專業裡已有多方的嘗試,但在實際運用上僅在教學與研究之用。如Tsuyoshi Sasada教授早在1989年代提出了利用點腦及網路系統進行「開放設計環境」的概念,讓具有設計規劃專業者、行政管理機構、以及一般居民等一同參與提案,其目的在於應用此一虛擬城市系統提高設計的深度與廣度。更可透過此類平台與遠方的設計者進行協作設計的工作,而非僅是做為模擬的表現方法,而是為設計工作者建立一個參考平台,更利用網路的特性得以讓一般人參與。 而彭誠治在其「虛擬雪菲爾市:動態城市系統的建構與應用」一文中也提出關於雪菲爾市數位城市建構的嘗試,也皆指出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虛擬城市的發展有水到渠成之勢。許多數位虛擬城市的建構也同時提出一個問題,即皆受限於研究經費與能力,也認為虛擬城市系統應是一個利用網際網路的特性的開放式且跨平台的系統,以增進其多方位的開發與應用。 四、Google Earth的應用開端 Google公司在2004年買下衛星Keyhole公司,隨即發展了Google Earth的服務,也初步地發展與數位城市應用的開端,從圖片中可以看到,筆者以Google Earth模擬紐約曼哈頓地區,以單純的空照(圖一),結合ATM/銀行(圖二)、咖啡(圖三)、電影院(圖四)、道路系統(圖五)、機場位置(圖六)、建築物3D示意(圖七)、以及以假設之資訊需求(圖八),包含建築物3D模擬示意、道路系統、以及購物地點的城市生活需求查詢,皆可清楚的顯示所需資料,並過濾不必要資訊,也可自定層級、標示等功能,也初步顯示目前的應用結果。 雖然此一結果與數位城市的理想仍有距離,但不失為一廣泛應用開端,也增進網路虛擬空間與實體城市連結的可能與想像。Google Earth也有一定之涵蓋範圍,無法對每一地區皆進行資訊化動作, 而虛擬一個數位城市的難度則有不同的方法與技術,但其資料量之龐大則難以想像,Google Earth則是採用輔助網際網路的連結以增強其資料的強度。 有趣的是Google在其位於加州山景城的總部,設置了一個轉動的地球儀,會根據當時世界各地搜尋開始的時候,也同步由伺服器統計各項資料及搜尋次數,並在其地球儀上以閃光表示,並依搜尋次數的不同而發出不同亮度的光,而大部分的光芒都來字歐、美、韓、日、中國沿海地區。其觀點也與Google Earth的服務相同,建立一個以地球為思考模式的同步系統。 五、看不見的都市 空間的生產一直以來都離不開其看不見的權力運作,如果都市計劃權力依舊不考慮數位資訊都市帶來的個體式生活型態與溝通模式改變影響,那真實的都市空間必會與虛擬的都市空間嚴重分離。因為由神權到君權掌握的城市一直到以資本為主的商業都市,原本以家族為中心的傳統居住形態更在此影響下逐漸轉變成以個人為主的形態存在,而慎文彥與原廣司的部分概念對都市的看法更趨向於此,以個人的感知開展而認知都市,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如從實質都市的探討是更為薄弱無異,但如加進虛擬的網路因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將可能更緊密,只是不再透過實質空間的形塑,而是透過數位連結而更趨緊密。實質空間的離散現象可能更為嚴重,如實體都市與透過類比實體城市的數位虛擬都市能緊密結合,有可能製造更多的參與與活動,更可成創造出同時互動的場域。 六、有限資源下的思考 而黑川紀章所提出的都市應是一種宏觀的「共生」的存在,則是認為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當溝通與生產因數位化而加速成長時,資源的消耗與替代能源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議題。整體而言,對於建築與都市的觀點也從單以人類利益為主體作為價值判斷,逐漸轉變為整個地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共生系統來重新思考。當數位化的設計資訊得以結合真實的地理環境影像模擬,使得虛擬更接進真實時,設計者得以更容易的獲取各項資訊,並可模擬各種不同的因素、角度下進而參考資訊與檢視設計,而非僅是模擬空間單體或是被簡化的環境資訊,是以一種以環境及多重脈絡為觀點的設計思考,在如此的參考資料之下,應可對環境有更深刻的思考。 七、小結 從以上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都市的樣貌正在被數位化的資訊所改變,在實質的都市空間中覆蓋著另一層真實都市空間所無法得見的虛擬都市空間,只是虛擬的都市空間發展得比實質都市空間更快也更深入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因此住宅、社區、都市等生活空間未來規劃也必須同步因應這樣的重大變化。 而虛擬城市的建立任務之龐大,更不可能是幾個學術單位、幾家公司或是單一國家能力所及,應可透過網際網路的特性,透過標準化的虛擬平台建立,以及開放資源的計劃,使資料得以進行一般大眾化以及各領域相關學界的雙軌模式回饋與系統建立,更可能如同知識平台一般進行資訊之評價與驗證,方能有效的實現此一計劃,也可能使資訊能在網際網路上同步的對應其相關脈絡資料。 參考文獻 1. 王禮華,2003,「城市與建築數位化設計的探索─?田剛史」,《CAAD2:設計運算向度》,台北:田園。 2. 邱茂林,2005,《透視數位城市》,台北:建築情報。 3. 原廣司、槙文彥、黑川紀章,2004,《都市地球學》,謝宗哲譯,台北:田園。 4. 彭誠治,2003,「虛擬雪菲爾市:動態城市系統的建構與應用」,《CAAD1:數位建築發展》,台北:田園。 5.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2005,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 |
|||||
|
|||||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