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成員部落格化數位建築城鄉建築作品建築推薦留言

社區總體營造的營造技術與產業技術 作者:楊裕富
一,前言,文化產業化
連續兩篇應編輯之要求談了社區總體營造的實務面,這一篇則準備談談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我國引進社區總體營造至今也十餘年了,這幾個月為了寫這個專題,特別再上網找些社區總體營造的資料與新聞。結果,所看到的論述、專家、學者與十幾年前剛開始時並無太大差異,還是社區自主與社區規劃的論述、還是日本專家、還是雷同的社造組織(協會或學會)與專家。十幾年來少有變化,變化的只是資料與『專家』增加了而已。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竟然對我國近七八年來社會與經濟的巨大變動毫無反應,這讓我十分吃驚,所以決定談一談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


1-1.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怎可無視於社經的變動?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近五、六年間,我國最大的社經變動只在於政黨輪替與綠色執政。但是如果我們相信統計數字會說話的話,我國社經巨大的變動算起來應該快六七年了,明顯的統計數字在經濟面有:國民所得的縮水、貧富差距逐年拉大、製造業逐步外移、外籍勞工逐漸增加等等。在社會面的有:在大陸就業與就學的人口超過十分之一、外籍新娘逐漸增加,外籍新娘成為台灣媳婦後的嬰兒佔出生率的百分之二十四、犯罪率增加,特別是經濟犯罪激增。這麼大的社經變化可能有許多原因,我們也顧不得政府所說的原因是否真實,但是相對於這種社經變化,任何國家政策都應該有所反應才是,社區總體營造也不應例外吧。


1-2.社區總體營造的上位政策在哪?
社區總體營造的調整,或許未必直接呼應了國家政策的第一層(諸如:經濟轉型與永續發展),但是最少也該呼應到上位政策(文化政策),依我的觀察與分析,當前文化政策最能顯示這種社經變遷的就是文化產業化。文化產業化或許也有不同的政策詮釋,在我看來,最直接的詮釋就是『文化消費是有價的(而不是免費的),品質的消費是有差價的』,透過『文化消費是有價的、品質的消費是差價的』而逐漸達到『知識經濟』的新產業轉型。


1-3.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在哪?
在因應社會變遷時,除了前述的觀念應該要澄清以外,我們仍然要問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社區總體營造』?或是說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在哪裡?我們用這樣最根本的問題來問執行過的上百上千的『社區總體營造』個案時,確實有不少個案是經不起這麼一問的。可見得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到底該定位於哪一段,是非常值得澄清的觀念之一。


1-4.從技術面談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
為了避免『難以落實』之譏,我們從技術面來談談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有兩部分:
其一,營造技術,一種大於建築與土木的營造技術。其二,產業技術,一種以駐地、在地為職志的產業技術。
有了營造技術,我們才可能改變實質環境,才可能從窮山惡水遷徙到好山好水。有了產業技術,我們才可能改變產出,才可能談到生產力提升、生活品質提升。顯然,這核心價值的兩部分未必為目前當紅的社區總體營造論述、專家、學者(組織)所熟悉。


二,營造技術大於建築技術
什麼是『大於建築技術的營造技術』?這在早期社區總體營造推動時常以建築師為主要的主導者,而近期則常以『社區建築師』為主要的主導者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我們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對建築技術的過度信賴與依賴。在我看來這種大於建築技術的營造技術有以下的特點:
2-1.營造技術是靠團隊來實現,而不是靠單一的工程技術。
社區總體營造是有目的的改變實質環境,而這種改變實質環境主要在於同時解決實質環境問題與生產環境問題,所以專家團隊不能以單一專業(特別是工程專業)來組成。因為社區總體營造所遇到的問題遠多於『工程問題』。
2-2.營造技術要有在地的態度,而不是要有在地的駐紮。
近六七年來社區總體營造設有『駐地工作室』幾乎蔚為風潮,更不用說『社區建築師』制度的設置,幾乎就是『駐地工作室』概念的翻版,只不過我認為就目的取向來看,營造技術是要有在地的態度,而不見得是要有在地的駐紮。
2-3.營造技術要有營運產業的設想,而不是要有制式的計畫書。
建築專業在近十年來有長足的進步,其中最主要的就在於建築計畫書的作業。通常在計畫書作業時不但要檢討建造成本,也要檢討建築物的營運成本(或維修成本),只是在社區總體營造中,這種營運成本就更應該擴張到對產業營運的設想,這樣對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與目的達成才更明顯。

三,產業技術『社區』熟悉嗎?
什麼是『社區』所需要的產業技術?
產業技術主要指產業發展的技術,這往往是社區總體營造成敗的關鍵,卻往往是國內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論述、專家、(組織)學者所最不熟悉的一種『技術』,簡單的說產業技術就是一種企畫能力與經營能力,一種增加資源效用的能力,只是『社區』所需要的產業技術,恐怕比一般企業體的企畫能力與經營能力還要複雜一點,更難為的是這樣的產業技術還要生根於社區,回歸於社區又為整個社區所熟悉。一般產業技術指生產的技術,就生產力而言就是技術勞工的養成,而
在社區總體營造考量下的產業技術比一般的產業技術多出了一些特點如下:
3-1.所開發出來的產業技術或產品設計是否具有在地性與固著性。
這是指針對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的特色而言,如果沒有這種固著性,那麼產業很可能像游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
3-2.這樣的產業技術還包括對人力資源的組織,一種屬地意識的非企業體但卻是有效率的組織。
3-3.這樣的產業技術還包括對當今消費體系的熟悉,並且最終『無補貼的』納入市場機制。換句話說,不只要有提升生產力的觀念,還要有市場規劃與行銷的觀念。
3-4.這樣的產業技術最後在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團隊』撤離後,還要為社區居民所熟悉。

在農村型社區總體營造或人口外流型社區總體營造,更應該加重這種產業技術的觀念。
我們在竹山社寮社區總體營造案例上,就非常注重這種產業技術的投入,甚至於還邀請草屯手工藝研究所的人員來舉辦座談會。而最具成效的則是,我們理解到當地紫南宮(土地公廟)的活動與產業經營能力,我們就順勢而為的將社區總體營造的重點放在『改善紫南宮前廣場實質環境』以及『規劃與觀光消費結合的民俗宗教活動』這兩項上。

四,小結論
通常我們討論計畫案的推動時,不會談到『核心價值』問題,只不過政府的任何計畫案在執行時,都不應該一成不變,因為計畫案的施行,不但要符合上位的政策目標,公部門的資源投入更要符合解決問題的取向。當社經變化太大時(如經濟轉型期)所呈現的『待解決問題』當然會不同,那麼計畫案的執行在觀念上又怎能一成不變呢?所以這一篇文章主要在指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有些觀念應該適時調整。而社經環境變動太大時,最重要的調整應該就在於提出符合解決問題的觀念或觀點,我稱之為『核心價值』主要在引起注意罷了。或許我們真該想想,當今許多政策的『核心價值』並不在於偏藍或偏綠,更不在於偏獨或偏統,而是在於能否有效解決民生問題吧!

 

推薦零壹試點林揖世在新浪林揖世在GOL林揖世在Xuite馬知黃在樂多馬知黃在無名馬知黃在Xuite馬知黃在中建築傳統工匠報

回首頁